金小清 赵莲风(通讯作者)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江苏 南京 210003)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肝病科护理人员针刺伤风险的应用。方法:2015年2~9月成立品管圈,确立主题为“降低肝病科护理人员针刺伤风险”,对肝病科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现状调查及要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措施并实施及评价。结果: 品管圈活动前后针刺伤风险由93.5%降至28%,目标达标率102.99%。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肝病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风险,且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品管圈;肝病科护理人员;针刺伤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2-0335-02
我院院感科对2007~2011年我院117名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追踪研究中显示,护士发生职业暴露人数达91人,排职业分布的第一位,占到总人数的80.34%;其中肝内科暴露人数为46人,排科室分布的第一位,占到总人数的39.32%;按暴露种类分布暴露源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排第一位,暴露人数为95人,占到总人数的81.2%,丙型肝炎病毒暴露人数相对较少为4人,占总人数的3.42%。而发生暴露的因素最多的为利器伤,占到97%。[1]据英国医学会Morgan DR的报道,HBV如果存在于注射器里的干血粉或血液中,在室温下至少可存活7天,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发生经皮暴露、喷溅到眼睛或发生點膜暴露时,即使很少的带有的血液或血清量(0.04微升)就可能使受伤者感染。如果针头接触的病人HBV、HCV、HIV病毒载量很高,当发生深度刺伤且接触病人的血液为新鲜血液时,医务人员感染HBV、HCV、HIV的风险分别高达1/3、1/30和1/300[2]。随着HBV、HCV、HI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发病率和感染率的上升由此看出,肝病科护士由于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长期直接密切接触肝病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大大增加了肝病科护士发生血源性暴露(乙型和丙型肝炎)的概率,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我科2015年 2-9月开展了以“降低肝病科护士针刺伤风险”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现总结报告如下。
1.组建品管圈
由肝病科8名护士自愿组织组成,年龄 27~50岁,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2名。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确定以“杏仁圈”为品管圈圈名,希望用我们的仁心、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给予患者关心、关怀与呵护的同时实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2.选定活动主题
圈员们采取头脑风暴法提出多个可实行的主题,结合现阶段护理单元需要改进的护理问题或临床护士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依据,在提高安全标识到位率、提高药物指导知晓率、降低一次性耗材的使用率、降低肝病科护士针刺伤风险、提高年轻护士静脉穿刺技术,通过评价法,选定降低肝病科护士针刺伤风险为此次活动主题。
3.拟定活动计划
全体圈员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平均每月开会1~2 次,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为本,使用头脑风暴、柏拉图、鱼骨图、PDCA等品管工具和品管手法进行活动。
4.把握现状与设定目标
现状调查:从2014年1月~12月共发放自制关于肝病科护士发生职业暴露风险的问卷调查表50份,调查显示肝病科护士针刺伤风险93.5%。根据调查的结果及柏拉图80/20法则,分析主要风险因素:操作后利器的二次处理为38.9%、未使用安全型留置针32.3%、配制药物时11.4%、以上三项占针刺伤风险82.7%,为本次活动的改善重点。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员能力)改善重点中需要改善的特性累计百分比 82.7%,活动圈能力82%,本次活动的降低针刺伤风险的目标值为29.9%[目标值=93.5-(93.5×0.83×0.82)]。
5.分析原因
圈员通过调查分析发挥头脑风暴,从“人、环境、管理、材料”四个方面制作鱼骨图并查找分析选出真因。(图1)
图1 肝病科护理人员针刺伤原因分析鱼骨图
*
6.拟定并实施对策
根据存在问题,通过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依据可行性、有效性、效益性等各种因素提出改进措施。
6.1 强化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
定期开展职业防护知识讲座,将我院近年发生的针刺伤情况进行案例分析,以警示和教育,使护士认识到发生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严重性,涉及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时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提高防范意识,加强自我防护,以避免针刺伤的发生。
6.2 细化利器处理流程、规范操作行为
制定处理利器的流程,并制作成流程图放置至醒目位置,以作为培训、实施的标准。护士长、带教老师指导并督促护士按流程图正确的进行利器处理。重新设计治疗车、处置室利器盒的摆放位置,以便护士高效利用利器盒,利器盒使用至3/4满时及时密封并更换。规定护士推治疗车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提高护士拔针时推治疗车的依从性,以便一次性分离处理利器,以杜绝针头回插、针帽回套、利器传递、利器集中处理等二次处理利器的行为。
6.3 明确规定使用安全型工具
明确规定对HBV、HCV、HIV、梅毒等血源性传染病患者及急诊未明确诊断的患者必须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及无针输液接头。告知患者安全型留置针的使用目的及优点,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加强安全型工具的学习培训,本科室静疗小组成员对科内全体护士(特别是新进护士)进行分层次培训、考核,人人过关,使科内全体护士熟练掌握安全型留置针的使用,提高穿刺成功率。
6.4 由于白天配置输液量大,治疗班繁忙,治疗班护士在配置输液时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徒手分离注射器针头,治疗室配置利器盒,用毕及时处理,避免二次转运集中处理、针帽回套;护士长弹性排班,保证每班人员充足,在保证工作安全的同时保证护士的充裕休息,以提升工作的质量。
6.5 科间协作,加强安全管理
以上整改措施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以提高护士主动性、积极性。护士长与护理部、设备科协调沟通,得到其重视及认可后,配备各类保护用具及安全型材(安全型留置针、无针正压接头、真空采血针、自毁型注射器、持针器、手套、眼罩等);护理部及护士长加强定期的安全培训、考核及督查,完善职业暴露的处理、上报、跟踪随访,以干预、降低血源性疾病的发生。护士长在疾病高发期工作繁忙、人员不足时,与护理部沟通调派人员,弹性排班,保障人力资源的充足,以避免忙、乱发生的针刺伤。
7.结果
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2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7.1 QCC活动前后肝病科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情况比较
见下表所示。
表 品管圈活动前后肝病科针刺伤的发生情况比较
*
7.2 肝病科针刺伤发生风险比较
效果确认:套用公式:达成率%=(改善前-改善后)/(目标值-改善前)×100% 计算,达成率%= (93.5%~28%)/(93.5%~29.9%)×100%=102.99%。
开展品管圈活动,使针刺伤的风险明显下降,由开展前 93.5%下降到28%,目标达成率102.99%。
8.讨论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在同一单位或工作相关联的人员,自动自发组织起来,科学运用品管工具,解决工作场所的关键性问题,持续地进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活动的小组[3]。本调查探究了运用品管圈管理来降低临床肝病科护士针刺伤的风险,研究结果显示QCC活动提高了护士自身防护意识,有效降低肝病科护士针刺伤的风险,降低了针刺伤的发生率,保障了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且圈员在QCC运用的过程中提高了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加了护士的团队精神,在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学习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沈玲,毛军,滕长青,朱兰华.医务人员血源传染病职业暴露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1):5241-5243.
[2] Morgan DR.Missing the point:a review of needlestick injury and occupational risks from bloodborne virus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Biologogical Safety Association,2000,5(2):47-53.
[3]李红,余春华,吴洪美.品管圈管理在晚期肿瘤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0):1201-1203.
通讯作者:赵莲风 jxq0617@163.com, 南京市第二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 210003
论文作者:金小清,赵莲风(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5
标签:针刺论文; 护士论文; 肝病论文; 品管论文; 利器论文; 发生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