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虽对人们的生存环境进行了有效改善,但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和破坏。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水土流失问题频发,其代价尤为惨重。为实现生态环境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协调稳定发展,使人民群众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威胁,作为地质工作者,应加大地质勘查工作力度,并对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及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概率。基于此,文章主要对水工环地质灾害问题与防治对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灾害;问题;防治对策
地质灾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尤为常见,其一旦发生,便会直接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遥感、勘查等现代化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可对各种地质灾害的特点及成因进行全面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完善的应对对策,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地质灾害对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一、水工环地质灾害特点及现象分析
(一)地震灾害
地震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所引发,其特征分析如下:第一,突发性,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尤为迅速,但依然很难对地震灾害进行精准预测,相关检测单位也通常只能在地震即将发生之前检测到地震信息;第二,破坏性,地震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如建筑物倒塌、墙壁撕裂等等。在我国一些山区,一旦发生地震问题,还极易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1]。近年来,我国地震灾害发生尤为频繁,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正处于地壳板块活跃区域。因此,地震强度较大,震源深度浅,但发生频率高,具体情况如下图:
图1 中国地震灾害分布图
(二)泥石流滑坡崩塌
这些自然灾害一般常见于地形条件较陡的斜坡上,土壤疏松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首要原因,同时也包括雨水的长期浸泡和冲刷,地下活动频繁也会导致土质疏松和水土流失的问题。在岩石重力的作用之下,还会导致斜坡滑移、失稳等问题。据相关调查表明,工程建设活动的频繁开展,也会导致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且不管是泥石流、滑坡,还是崩塌等自然灾害,均与工程建设息息相关。木材、沙石是工程建设中的常见材料,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森林资源以及山石等的大量开采直接加速了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泥石流、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在我国出现概率极高,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我国山地丘陵地貌占总面积的65%以上,类似的自然灾害在山地地区和丘陵地区十分常见[2]。
除此之外,地面塌陷也是十分常见的地质灾害,岩石、地表土体在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的作用和影响下,极易产生坍塌、沉陷等现象,该问题一般常见于岩溶地带。导致地面塌陷问题产生的原因较多,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第一,砂石土体的过度开采,直接导致土层结构出现裂痕或坍塌现象;第二,地下水保有量降低,使土层不断下降;第三,地下资源的过量开采,对地区地质结构造成改变,由此也会直接引发土层塌陷的问题[3]。
(三)地裂缝
区域性断裂主要是由于构造变迁所导致,随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各行各业发展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在此情况下,仅凭地表水很难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工业发展需求,基于此,人们经常会对地下水进行过度抽取,因而便产生了区域性断裂问题。
二、水工环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分析
(一)地震灾害的防治对策
正常情况下,地震灾害可分为次生灾害和直接灾害两种主要类型。前者主要是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地震的作用和影响下产生失衡问题,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危及自然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的灾害问题。后者主要就是在地震过程中,剧烈而持久的地质摇动,对建筑设施或房屋等造成摧毁,同时也包括地形地貌的大规模破坏等等,甚至还会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关于地震的危害,不仅仅表现在其本身更,重要的是地震带来的一系列其他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等等[4]。
不管是任何类型的地震,在正式发生之前,都会有一些征兆,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展现,这些信号通常表现为微观信号和宏观信号两种。其中,微观信号一般要借助特定的仪器才能发现,并借助重力方向、地区磁场等信息,对地震进行预测和检查,仅凭人的感官很难察觉到这些信息。而宏观信号主要就是通过感官所察觉出的异常现象,最常见的如动物的异常反应等等。因此,为有效防止地震灾害的发生,首要工作便是要求人们提高警觉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强化监督与管理。在地震正式发生之前,完善的做好预防工作,如此可最大限度的避免地震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泥石流、崩塌、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防范对策
对于林木业发展和生产而言,交通运输可对其产生直接性作用。在地震问题发生之后,震区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会频繁爆发,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便引发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如此也对后续的救援工作产生了直接阻碍和影响,对于这些自然灾害进行预防的对策分析如下:第一,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采,实践过程中,要求人们严格按照开采规定,对砂石、林木等资源进行科学规范。与此同时,还应妥善的落实好后期的复绿和复垦等工作。山区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概率较高,为此,应设置出明显的警示标识。对地下资源进行开采后,需进行勘查工作,并制定出完善的后续处理措施。第二,加大预警监测工作力度,在此过程中,应对预警监测系统加以完善,对有可能会产生的泥石流、崩塌、塌陷等问题进行提前预测,并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督。结合地区近年来的灾害情况,制定出完善的预测和评估机制,从根本上降低地质灾害对当地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5]。
(三)地裂缝问题的防治对策
对地下水进行合理开采是避免地裂缝问题发生的有效对策,与此同时,还应引导当地人们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对公用活动区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从而有效避免由于地下水的过分抽取所导致的地裂缝问题,为当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主要对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针对性防治对策,以期能够更好的应对自然灾害,最大限度的降低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玲.浅析我国水工环地质灾害的问题及防治策略[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7(7).
[2]吴俊, 杨智鹏,马程程,等.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现状、问题及其完善方法分析[J]. 低碳世界, 2017(20):25-26.
[3]曹维, 张果. 矿山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策略分析[J]. 世界有色金属, 2017(10):221-222.
[4]雷建, 舒仲强. 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思路与方法分析[J]. 低碳世界, 2017(28):76-77.
[5]李洪建, 周文斌.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新思路探究[J]. 城市地理,2015(16):64-65.
论文作者:邢东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地质灾害论文; 泥石流论文; 水工论文; 自然灾害论文; 灾害论文; 发生论文; 对策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