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例血常规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策略论文_赵春凤

(射洪县妇幼保健院 四川遂宁 6292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140例血常规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期间需要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末梢血进行检验,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血进行检验,分析对比两组的检验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压积(HCT)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含量(Hb)、血小板(PLT)以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W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常规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存在这明显的差异,静脉血检查的稳定性以及准确性更具有优势,临床上应该优先选择应用。

【关键词】血常规;静脉血;末梢血

【中图分类号】R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3-0048-02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医生用于辅助诊断各种相关疾病的重要依据,因此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意义重大[1]。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血常规检验方式需要有末梢血和静脉血两种方式,有部分报道称末梢血容易受人为因素、抗凝剂因素等各类因素的干扰,检验存在较大的误差,而静脉血检验稳定性、准确性更高[2]。本文就血常规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期间需要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40例,其中男性患者90例,女性50例,年龄5~15岁,平均年龄(10.2±1.3)岁。此次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排除具有凝血障碍以及血液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在平均年龄、男女比例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进行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设备

采用日本希森美康公司生产的XS一500i血液全自动分析仪和溶血素、稀释液、清洗液等配套试剂;质控液选用日本希森美康公司生产的同一批次的质控液;EDTA-K2真空抗凝管由湖北武汉至远公司生产;0.5ml抗凝剂的塑料离心管由上海盛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1.3方法

血液采集方法所有患者均于清晨进行血液采集。观察组患者于肘静脉处采集2ml静脉血液,置入EDTA-K2真空采血管中;对照组患者于无名指末梢采集20μl末梢血液置入抗凝塑料离心管中,然后在采血完成后0.5~1小时内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

1.4 观察指标

观察MCH(平均血红蛋白量)、HCT(红细胞压积)、RBC(红细胞)、Hb(血红蛋白含量)、PLT(血小板)、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WBC(白细胞)、MCV(红细胞平均体积)几项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MCH、HCT、WBC、MCV等指标情况

两组患者在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压积(HCT)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W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对比

2.2 两组患者的RBC、Hb、PLT、MCHC等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RBC水平为(3.90±0.31)1012/L、Hb水平为(110.43±16.68)g/L、PLT水平为(238.20±64.31)109/L、MCHC水平为(315.30±20.31)g/L;对照组患者的RBC水平为(3.61±0.62)1012/L、Hb水平为(101.20±17.34)g/L、PLT水平为(225.45±84.30)109/L、MCHC水平为(295.51±26.10)g/L;观察组患者的RBC、Hb、PLT、MCH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血常规是临床中最基础、最常用的血液化验检查方法[3]。血常规检验主要是通过测定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的数量,了解血细胞的形态变化、分布情况等信息,辅助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发现和诊断。因此提高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对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有着积极意义。目前临床上血常规血液标本来源主要有静脉血、末梢血、动脉血等几种方式,其中以末梢血应用时间较长,因为疼痛感较轻用血量少所以患者更易于接受,但是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大量报道称静脉血检查结果比末梢血更具有参考价值。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准确率和稳定性均优于对照组,也说明在进行血常规时采用静脉血更具有优势。是因为:(1)静脉血中不含有组织液,其血液组织成份更接近于体内循环的血液成份;(2)静脉血直接来源于静脉,受外界的干扰因素较小,采集量也较大,可以进行反复测定;(3)末梢血是混合而成的其中包含了组织液、静脉血、毛细血管血、动脉血、细胞内液等,所以不能直接代表体内循环的血液;(4)末梢血容易受外界环境、情绪变化、应激反应、疤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检测的准确率。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压积(HCT)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含量(Hb)、血小板(PLT)以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W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血常规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静脉血检查的稳定性以及准确性更具有优势,临床上应该优先选择应用。

【参考文献】

[1]魏冉.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4,15(02):56-56.

[2]王菁菁.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文摘版:医药卫生,2015,22(07):65-65.

[3]赵荣玲.探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24(08):138-138.

论文作者:赵春凤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4

标签:;  ;  ;  ;  ;  ;  ;  ;  

140例血常规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策略论文_赵春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