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思考“不要让孩子落后”的质疑和批评_数学论文

如何思考“不要让孩子落后”的质疑和批评_数学论文

如何看待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质疑与批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如何看待论文,批评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29.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67(2009)02-0040-04

在美国,自《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NCLB)法案出台、实施、修订以来,对其理论框架、政策原则、实施策略到实践效果始终存在着许多质疑与批评,当然也有不少人为之辩护。总体来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还是得到了不少支持与肯定,对其实施效果也是褒大于贬。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成绩”、“缩小差距”,为此《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提出“成绩问责”、“黄牌警告”等举措,强调重点支持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习。因此,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质疑与争议首先也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例如,有人指责《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以“提高成绩”为改革目标和法案重点,只关心美国学生的学业成绩,容易导致学校和教师过分看重成绩,“为考试而教”,“为分数而学”,从而容易导致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忽略。

一、为什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关注考试分数受到了如此多的质疑与批评

(一)美国有强调个性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传统

由于自20世纪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以来,美国形成了尊重学生个性、强调全面发展的教育传统,因此人们对于过分强调考试分数的主张一直都持批判态度。虽然在美国历史上,曾有“回到基础”等各类对进步主义提出反驳的反向运动,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强调学习的乐趣,强调探究与自主学习,强调个性全面发展,反对死记硬背、分数至上等教育理念已经根深蒂固于美国的教育实践之中。

不仅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就是在美国大学的录取工作中,往往也较为重视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虽然美国高校都比较看重SAT、ACT等大学入学考试成绩,看重学生高中各科成绩总评GPA,但也不会“惟分数”选拔,往往还要通过考察学生递交的其他书面材料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领导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社区服务意识、主动性等个性特征。

(二)21世纪知识经济对创造能力、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6年12月14日,美国劳动力技能最新委员会(the New Commission on the Skills of the American Workforce)公布了研究报告《艰难的选择或艰难的时刻》(Tough Choices or Tough Times),呼吁改变延续了一个世纪的美国教育系统。这份报告指出:据统计,30年前美国培养了全世界30%的大学生,而目前这个数字已经降到14%且还在继续下降,而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大学生数量却在急剧增长。韩国等国的高中教育普及速度也在近几十年来发展惊人。

今天,越来越多的工作及其成果最终以数字化的形式被保存并通过互联网在世界各个角落之间以极低的成本、快速便利地传递。“世界已经变平”(The World is Flat)。美国的许多公司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多地使用其他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异地为其服务,而不再使用美国本土的昂贵劳动力。因此,就业机会已经开始从美国向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比如,如果在美国雇用一名工程师需要支付4.5万美元年薪,而在印度雇用具有同样资格的工程师只需要支付0.75万美元年薪。如果通过互联网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方便地从异地购买到同样的劳动或服务,为什么要花较高的成本非在本地完成呢?

跟美国劳动力争夺就业机会的不仅是国外这些通过互联网为美国公司服务的低工资的“人”,还有成本更低的“机器”。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威胁的不仅仅是那些低技能的工作(Low-Skilled Job),而且还包括所有包含常规业务的工作(Jobs Involving Routine Work)。一旦这种工作中常规部分的规则(Algorithm,即使是复杂的规则)被揭示出来,这种工作很快就被自动化(Automate)并由机器完成。结果,那些越来越多包含常规业务的、收入丰厚的中产阶级的工作,如今被机器“夺走”了。

上述双重趋势的结果是,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既不是低技术的工作,也不是常规性的工作,而是富有创新性的工作(Creative Work)。也就是,美国越来越多的工作要求人们不仅要拥有较好的基本文化素质,而且要具有创新精神,拥有创造力与想像力,善于运用观念与抽象能力,能够较快地接受新生事物并自我更新,能够在团队中与他人愉快合作,能够自我约束与管理、规划自己的工作,具有能够针对劳动市场的形势快速做出变化的灵活性与变通性,能够提出新的想法,创造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然而,考试并不强调创造力与创新精神,只是重在考察那些与低技术或常规性工作挂钩的素质,因此报告呼吁对美国的“考试行业”(testing industry)进行全面的审视。

(三)对中国教育经验与亚洲教育模式的关注与批判性分析

在TIMSS和PISA等国际学业成绩比较研究中,美国学生的表现并不突出,有些学科领域甚至表现平平,这引起了美国政界及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在这些国际比较研究中,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成绩多年来总是遥遥领先,因此备受研究者和人们的青睐。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人们对中国其他方面(如文化、教育等)产生兴趣,开始较多报道中国优异的数学与科学教育,以及中国对考试成绩的重视等。但同时,也有美国学者指出:调查发现,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及许多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过分看重考试成绩,但对所学学科领域的兴趣却不大。另外,美国有学者指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与地区的学生每学年的上课和学习小时数大大超过美国学生(美国中小学假期又多又长,且不布置假期作业,每科年课时数相对较少),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尽管有人提出应向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学习,增加课时数,减少并缩短学生假期,但遭到多数人的反对。美国人认为,这些难得的假期可以给孩子更多机会全面地、有个性地发展,如学生可以选择去暑期学校(Summer School)发展自己的多方面兴趣。

总体看来,美国社会文化传统及教育传统、教育理论与实践界和学生家长都有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意识与观念,对于强调标准化考试分数的主张多少都持有一些谨慎的批判态度,如全美教育协会(NEA)就强烈反对以分数定成败,以学生分数来奖赏教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强调个性与全面发展教育传统的美国,在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对创造力、创新精神日益强调的今天,强调基础学科考试分数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会不断受到各种质疑与批评。

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与理解这些质疑与批评

第一,美国学生在国际比较研究中成绩平平是不争的事实。在美国大选前全民热议国家未来与政策走向时,2007年12月4日公布的PISA2006国际比较研究结果再次传来了坏消息:在30个OECD国家中,美国学生数学成绩下滑至第25名,科学成绩下滑至第21名(在PISA 2003中,在被调查的29个OECD国家中,美国数学、科学分别排第24名、第19名)。这对于保持美国经济的优势及长远发展,无疑是一个不利因素。“如果我们想要得到符合21世纪需求的劳动力,我们就必须首先建立起21世纪的课堂”。

美国教育部针对中小学学业成绩不佳的难题出台强有力的改革举措,应该说是抓住了美国教育的时弊和问题的关键,值得肯定。尤其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对阅读、数学等基础领域的强调和对合格教师的强调,更是找出了美国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核心原因。在实践中出现“为考试而教”、“为分数而学”、“死记硬背”的苗头,确应引起关注并及时加以纠正。但是,在关注个性与全面发展教育传统浓厚的美国,现实当中这一倾向并不明显,属于少数。我国研究者看到美国报刊上发表一些担心与批评,登载一些新闻与消息,就以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已经使全美中小学都在“为考试而教”,已经导致全美“应试教育”泛滥。要知道,《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在实践中的推行远没有那么顺利,它的影响力也远没有那么强大。实际上,虽然目前美国政府较为强调阅读、数学等科的学业成绩,多数人也同意应更加关注学生阅读、数学等科的成绩提高,但远未发展到“分数至上”的境地,关注个性与全面发展仍是美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界的主流。的确,一个国家长年形成的历史传统不是几个法案和五、六年的改革就能够迅速改变的。

尤其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强调的“成绩问责”、“黄牌警告”主要针对的是那些连基本的最低学业标准都达不到的学校,关注的主要是学业不良的处境不利学生,而对于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和学业优秀的学生则基本上没有带来什么影响,更不要说什么压力了。在我国,应试瞄准的是选拔性的、高难度的“高考”,因此,常常是成绩越好的学校,应试教育愈是变本加厉。而在美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带来的应试压力瞄准的却是“基本的最低学业标准”,成绩好的学校达到或超过《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要求的基本学业标准轻而易举,因此,在美国高质量的学校中很少听到“应试教育”的抱怨与批评。

对于那些“有待改进的学校”,“成绩问责”、“黄牌警告”也许会导致师生在测评或考试的压力下,“为考试而教”,“为分数而学”。但从另一个角度,对于这些连最低学业标准都达不到的学校来说,逼一逼,压一压,推动一下,支持一些,也是应该的。如果它们能够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压力下,通过“为考试而教”,通过应试教育,最终达到了基本的最低标准,倒也不失为一种成功与进步。因为作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要求的测评,考察的都是阅读、数学等基础学科领域最基本的学业要求。如果连这样的考试都通不过,强调个性与全面发展就成为无稽之谈。同样,阅读、数学等基础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达不到最低要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层次素质也就失去了根基。

因此,在美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强调个性与全面发展”的教育传统同“强调基础与学业成绩”的新方向将相互结合,并寻求新的平衡,这是美国基础教育追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努力过程,值得肯定。的确,美国基础教育要想继续发展、不断提高质量与水平,是该在原来强调个性与全面发展的基础与传统上增加强调最低标准与学业成绩的新元素,这将使美国基础教育更加完善与平衡。

第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之所以把阅读、数学等科的学业成绩提高、缩小差距问题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是因为阅读、数学等是学业成绩不良的核心表现,也是其他各科乃至总体学业成绩不良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对于早期阅读,《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更是以大量研究为基础,制定了“阅读先行项目”。《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因为集中于阅读、数学等学科而未涉及或较不关注社会研究、体育、艺术学科等领域,从而引起这些学科领域的学者和人士的批评,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任何发表言论的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讲话,任何一个改革或拨款计划都不可能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而只可能抓住其中的几个关键点,重点加以支持与促进。

我国有研究者看到美国学者担心或批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只关注阅读、数学等有限的学科基础而不太涉及社会研究、艺术、体育等领域,就以为在美国中小学教育现实实践中也已经普遍出现过分强调阅读、数学等科考试分数而忽略其他方面的问题。实际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就是要引起人们对阅读、数学等科足够的重视。但在5年多的实践中,《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对美国中小学阅读、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没有某些美国人士宣传得那么见效。另外,由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较少涉及其他学科,故对其他学科教学的冲击也远没有一些研究者说得那么严重。客观地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对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在美国这样一个教育分权,注重个性与全面发展等历史与传统的国度,其影响力的大小不能按照我们这样一个具有鲜明的教育集权传统和“分数至上”取向的逻辑与视角来理解和推论。

第三,美国学生阅读、数学等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较为复杂,如美国许多移民学生母语非英语,许多学生处境不利,受到家庭背景、吸毒及学校暴力等因素的干扰,这些问题都不是教育因素单方面可以解决的。因此,虽然《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法案将“提高成绩”作为目标,但这一目标却不是单靠教育人士的努力就能实现的。据预测,几十年后,美国白人以外的少数族裔将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另外,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美国家长总体上对孩子成绩的重视及给予的关注,远不如亚洲国家。因此,在其他多方面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在目前的社会体制和教育体制下,面对如此复杂多元的受教育群体,面对日益增多的移民,不要说提高美国学生的总体平均成绩,就是保持目前的水平也绝非易事。在这样的社会人口背景下,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取得目前的成绩,应该说是相当不错、值得肯定的。

当然,《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在具体操作上仍在不断探索中,有待完善与改进的地方自然存在。如对于为提高成绩而开展的“成绩问责”,尤其是其中的“足够的年度进展AYP”如何确定,就存在不少争议。目标与方向正确,但如果手段与方法存在问题,改革的理想还是不能如愿实现。具体运作的方法虽然是技术问题,但也决定着改革的成与败。

如上所述,根据学业成败的社会学分析,学生成绩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不是教育一方可以解决的,更不是校长一人可为。为学校制定年度进展目标,达不到就给“黄牌警告”,的确存在简单化的嫌疑。在生源不同的情况下,将教师奖金与班级平均成绩挂钩的做法,对于生源不好的教师也的确有失公平,对于正在成长之初的新任教师更是压力过大。这些讨论、争议与辩论值得我们深入分析与研究借鉴。

标签:;  ;  ;  

如何思考“不要让孩子落后”的质疑和批评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