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现阶段绿色消费的若干看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看法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绿色消费理念的一般表述
所谓绿色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资源效率、消费者权力的现代消费模式。它不仅仅指购买具有省材、节能、易回收、易分解、安全无毒害为特征的绿色产品和服务,同时也是一种超越自我的高层次理念,是带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消费活动。这种理念所带来的消费模式、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变革体现出高品质、高层次、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它将逐步取代以往并非文明的消费模式。
从2001年起大力推动我国绿色消费事业的中国消费者协会认为,参照国际上绿色消费的5R原则,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绿色消费可概括出三层含义:一是在消费内容上,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食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要注重对垃圾的处置,尽量减少环境的污染;三是在消费观念上,引导人们在追求生活方便、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
二、当前制约我国绿色消费的因素
(一)生产厂商方面
首先,绿色产品的开发力度不足。制造商提供的产品是实现绿色消费的前提。如果存在着约束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的因素或者制造商提供绿色产品的市场基础不存在,在利润最大化的约束下,制造商往往不会选择绿色生产模式。[1]从目前的情况看, 选择绿色生产模式的制造商并不一定能获得高额利润,而且与传统模式的制造商的竞争也很不公平,因此制造商提供的绿色产品十分有限。
其次,生产管理水平还很落后。造成我国绿色产品数量不多、范围狭小的原因是我国绿色产业才刚刚起步不久,与国际水平的差距非常大。西方发达国家大量使用高科技,形成了庞大的绿色产品消费市场。而我国的绿色产品制造业还尚未形成规模,产品结构单调,分布结构不均衡,技术落后,根本无法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据有关调查,目前各大城市中的商场、超市,绿色产品的上架率不超过10%。[2]所以,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强绿色生产管理水平,才能提供丰富多彩的绿色消费品。
(二)消费者方面
首先,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制约着绿色产品的消费。绿色产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小,其实现的途径是在制造资源、制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持续的创新。这要求制造商对产品投入大量的资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只有在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更高的需求才能成为其追求的目标。这要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而我国大部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在总体上仍处于一个较低或中等的阶段。因此要求所有消费者实现消费行为的全部绿色化在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上存在障碍。
其次,绿色消费观念还未深入人心。绿色产品的价格比一般产品更高,许多消费者有绿色消费的愿望,但无法实现消费的全部绿色化,而是有限地选购绿色产品,大多是用于送礼或偶尔改善一下生活。只有进一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才能使绿色消费得到推广和实施。
(三)产品市场方面
第一,国内市场,绿色产品入市难。如在绿色食品领域,目前要申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副产品只能是经过规模化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对于其他一些中小型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农民自己生产的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蔬菜,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法规作为标准来衡量、规范这些产品,消费者购买时没有有效的标志来鉴别,工商部门要打击假冒的“无公害食品”也无法可依。
第二,绿色产品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影响了国内绿色消费水平的提高。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环保规模,环保水平低,因而绿色消费品成本高、档次低。发达国家还以繁琐、严格的环保措施设置“绿色壁垒”,使我国在绿色产品的出口中处于更不利的地位。而在进口方面,因环保法规不健全而引进的一些带有病毒的产品甚至连旧服装、旧磁带等洋垃圾也闯入海关,这对我国消费者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我国在绿色消费品国际贸易中与西方国家的非对称性地位严重制约着我国消费水平特别是绿色消费水平的提高。[3]
三、促进绿色消费的对策
(一)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和教育
首先加强宣传绿色消费思想,树立绿色理念。从现阶段来看,虽然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对绿色消费有一定的了解,绿色观念有所增强,但真正行动起来的人并不多,政府的有关部门与组织应该大力宣传,让消费者认识到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健康的保障,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人们的生活消费环境资源相协调。另外,绿色消费还有利于我们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改变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只有让消费者真正意识到绿色消费所能带来的好处,才能使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模式才能得以实现。
其次要正确引导生态需要,转变消费者的消费模式,改善消费行为,实现消费内容和消费过程的双重“绿色化”。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消费一次性餐盒、方便面碗、菜盘、纸杯等共约100亿只左右。而且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其中绝大部分是一次性发泡制品。[4]这种一次性用品和包装物的大量使用直接加重了环境的污染,使我国2/3的城市存在“垃圾围城的现象”,“白色污染”已成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看来,虽然人人都想拥有一个优美、卫生的环境,但在行动上又因为贪图便利而在不断地给生态环境制造越来越多的困扰。因此,除了鼓励人们使用绿色产品,积极选购简易包装、大包装、易拆解包装的商品,减少污染量,还要树立重复使用比再生利用更有利于环境的正确观念,优先选购可重复使用包装的产品;做好商品消费后包装物的分类、回收、以利于包装物的重复利用,从而使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
最后,还要提高人们的绿色消费知识。消费者只有掌握了有关绿色产品的购买,使用知识如绿色包装、环境标志才能提高绿色消费的水平;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法规和衡量标准,才能有效地抵制假冒伪劣绿色产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总之,只有通过对消费者的教育,给消费者提供有效的产品信息与知识,才能提高人们绿色消费的能力和水平。
(二)从国情出发,加大开发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产品体系。
从我国的现有国情来看,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在整体上并不是很高,对于那些高层次、高品位的少数认证商品需要量还不是很大(在发达国家此类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也不过1%~2%)[4]。人们更加关注的是消费的安全性问题。近年来,远到国外的“疯牛病”“口蹄疫”近到国内的“超标蔬菜”“毒大米”“瘦肉精”等现象层出不穷,不仅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还可能引发不安全的社会隐患。只有建立一个以安全保障为基础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绿色产品体系,才能顺应人民群众的消费需要。以食品为例,档次较低、覆盖面较广的安全食品才是更符合我国国情的、更现实的大众化的绿色食品,应该使其成为我国绿色产品发展的重点。
另外,实践证明在大力开发绿色产品提高绿色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切入点,通过对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安程控制,引进先进的清垢技术工艺,降低资源耗用,减少废弃物,才能有效地发展绿色产品,提高绿色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
(三)加强对绿色产业的宏观管理。
首先,国家要有明确的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的宏观政策。开发绿色产品要以高科技、高投入为后盾。国家应从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绿色产业以优惠。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发挥税收杠杆的作用,对选择绿色生产模式的制造商实行减税政策;对破坏绿色生态环境的制造商,增收环境成本税,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其次,加强发展绿色产品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的建设。在当今的法律社会中,建立绿色消费模式,还需要政府依靠法律手段来调控和引导。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以及有关的法律制度。标准体系与检测体系建设相结合,法制建设与加强管理相结合,使绿色产品的发展走上法制化轨道,真正实现消费模式绿色化。
(四)拓宽绿色产品的国际市场。
第一,要加强对进出口绿色产品的管理。严格依照有关法规对进口消费进行审查、检测,杜绝危险、有毒废旧物品流入海关。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减少高档消费品进口,提倡适度消费,积极开展ISO9000/ISO14001等国际标准的认证,并结合这些国际标准制定自己的环境标准和绿色产品管理法规。
中国应趁着加入WTO的契机,依照世贸组织的有关环保条款, 抵制绿色贸易壁垒,保护我国消费者的利益,扩大绿色消费的国际市场。
标签:绿色消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