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中性别差异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恩施州麻柳溪村为样本论文

三农问题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中性别差异 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以恩施州麻柳溪村为样本

邓 辉 李 朦

摘 要 作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旅游扶贫已使众多民族村寨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但从精准扶贫和脱贫对象来看,因长期受“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妇女作为贫困人口中的弱势群体,在家庭和社会中均处于从属地位,在旅游扶贫中往往被忽视、被遮掩,难以获得与男性对等的扶贫权利与成果。鉴此,文章结合性别、旅游和反贫困三者互动关系,以恩施州麻柳溪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揭示出旅游扶贫中,男女在认知态度、参与行为、参与层次和扶贫成果分享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进而提出了制定性别差异扶贫政策、强化贫困人口脱贫意识、开展性别差异化培训和创建性别差异效益评价体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性别差异;民族村寨;旅游扶贫

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扶贫难度大,是我国现阶段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旅游扶贫作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不同于以往“输血式”扶贫,而是以贫困人口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提高贫困人口发展机会和能力,进而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1) 邓小海、曾亮、罗明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生态经济》2015年第4期,第94-98页。 。然而,在旅游扶贫过程中,由于 “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男女在旅游扶贫中的角色地位、路径选择、成果分享以及返贫比重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我国现有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数据显示,从收入来看,女性人口贫困发生率高出男性0.4个百分点,女性贫困程度高于男性;从权利来看,女性劳动力中文盲占比高出男性10.2个百分点,脱贫难度高于男性(2) 宁满秀、荆彩龙:《贫困女性化内涵、成因及其政策思考》,《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6期,第5-9页。 。旅游扶贫中的性别差异问题不仅被实践者所忽视,而且成了学术研究的一个盲区。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先后于2017年8月上旬和2018年7月下旬两次走进集中连片的特困民族地区――湖北武陵山片区,并选取恩施州旅游发展较好、但至今仍未全面脱贫的麻柳溪村作为调查样本来研究,以期通过实地调研与实证分析,来了解旅游扶贫中性别差异的实际状况,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麻柳溪村基本情况

麻柳溪村位于恩施州咸丰县黄金洞乡,是一个以羌民族为主体的典型贫困村寨,也是一处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民族村寨。全村365户、1384人,其中,贫困户143户、416人,羌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8%。

在创作中,达尔戈梅斯基往往会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描写人的个性化社会生活特性上,这就给传统的俄罗斯音乐带来新的生机并能借此拓展新的创作领域。达尔戈梅斯基的音乐创作,虽然也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与普希金和格林卡时期的文艺创作思想一脉相传,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已明显超越了前者的艺术范畴,并有不少开拓创新之处。俄罗斯民族乐派中最具才华的代表人物之一穆索尔斯基曾赞誉达尔戈梅斯基是“音乐真理的伟大教师”,足以可见达尔戈梅斯基在这一时期俄罗斯民族乐派中的显赫地位。

2007年麻柳溪被确定为老区贫困村。2009年被认定为“湖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3) 孙东进:《咸丰:打造麻柳溪村扶贫模式升级版》,《恩施日报》2013年11月27日。 。同年,在黄金洞景区带动下,麻柳溪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环境优势,广辟茶园,开启以“茶”兴“旅”新模式(4) 杨亚玲:《麻柳溪:一村二品”天地宽》,《恩施晚报》2012年9月17日。 。2010年,麻柳溪村被确立为“全国首个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从此以后,麻柳溪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3300多万元,扩大有机茶园、完善基础设施、改造特色民居和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并按照“一村二品”(有机茶叶品牌和羌民族风情旅游品牌)的要求,着力推进农旅融合和美丽乡村建设。2012年,麻柳溪村成功入选湖北省第一批“宜居村庄”。 2013年, 麻柳溪村又荣获“湖北省十佳民族特色村寨”称号。目前,麻柳溪村拥有有机茶叶种植面积1650亩,年产茶叶1600多吨,实现茶叶收入825万元。另外拥有农家乐23家,其中民宿10家,年接待游客规模15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345万元。农旅融合带活了产业,带活了乡村,麻柳溪村一跃而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和旅游名村。

二、旅游扶贫性别差异的特征分析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基本测量工具,并辅以重点访谈。问卷内容包含四部分:居民统计学特征及社会属性;居民对旅游扶贫开发的认知;居民参与旅游扶贫的路径选择;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效应感知。同时,结合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量化评价。在麻柳溪村收集一手资料时,共发放问卷100份,当场回收有效问卷86份,有效率86%。然后以Excel、SPSS22.0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工具。首先,利用独立的T检验分析性别是否与旅游扶贫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其次,对人口特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后,利用百分比、平均值描述性统计分析居民参与旅游扶贫的内容和效应感知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回了一趟昌隆街看望父亲,这是我离开之后的第二次回家。头一次是五年前,谢瑞天陪我回来的,他说他的身份不便于见我父亲,于是便在县城的宾馆里等我。

在新历史主义史学观的理念下,官方记录的正史与民间底层的口述历史同样发挥着记录历史和诠释意义的价值。这两种言说历史的方式,犹如两条通往同一终点的不同路径,一条路的铺设是按照官方统一要求、体现上层阶层意志的思路修订,路径更显整齐匀称;别一条路则是根据底层大众实际的行走路线和心理诉求而展开,路径略显随性不规则化。两条路径向着同一目标延伸,在推进铺展的过程中,有的部分会有交叉叠加、有的部分会有排离偏差。有的路径因为重叠而视域开阔,有的路径因为偏离而曲径狭长。多数情况下,不规则路径的覆盖里程更宽泛,挟带景色更丰富,更能迎合绝大多数底层民众的视角和心理,带给人们非同寻常的感悟和体会。

调查对象以女性为主,占65.12%。年龄以25—44岁居多,占被调查对象的67.44%,其中女性占43.02%,说明被调查对象中,中青年女性占比较大,主要是因为有能力的中青年男性大都外出打工,留守村中的多是老人、小孩和已婚中年妇女。文化水平方面,村寨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大专及以上受教育者仅占8.14%,中专及以下受教育者占被调查对象的74.42%。从性别分组来看,35岁以上女性学历普遍低于同样年龄的男性,18—34岁女性受教育程度与男性相差不大,甚至略高于男性。其中,年轻一代女性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女性占10.71%,男性占3.33%。从访谈中得知,过去女性受教育机会少、文化水平低,如今年轻一代女性与男性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女性格外珍惜上学的机会,反而是男性不愿意深造,情愿赴外地打工。

图 1 被调查者年龄分布情况 图 2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的情况

4.成果获得的性别差异

影响消费者购买叶类蔬菜行为关键因素分析………………………………………………………… 张 标,徐 娜,张领先(128)

对居民旅游扶贫认知态度进行独立的T检验,以分析性别是否会对其产生影响。结果如表1。在“对扶持居民参与旅游政策的了解”和“旅游扶贫作用就是提升村寨经济”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前者男性高于女性,后者女性高于男性,说明男性对旅游扶贫的内涵及政策了解远高于女性,女性则更关注旅游扶贫的经济效益,体现出女性对旅游扶贫认知的现实性。从与村民进一步访谈中得知,村寨男性在文化教育程度、对外接触范围、主导管理决策等方面占有优势,有利于男性了解和学习旅游扶贫政策。对女性而言,家庭价值高于自我价值,参与旅游扶贫的积极性不如男性。一定阶段后,受旅游扶贫经济收益的诱惑和家庭脱贫需求的驱动,女性才会选择参与旅游扶贫。

表 1性别对旅游扶贫认知的 T检验

基于对青少年自我价值感及道德判断能力与价值观关系的研究,在自我价值感中,自我观与人际情感之间具有正向关系,其他则为负向。换言之,自我观越重的学生,其自我价值感越强,并以此更加关注自身的成长,形成良性循环。与此同时,群体观与自我价值感却存在着互相关联,自我观强导致群体观低、人际价值感高。

(1)参与方式的性别差异

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参与旅游扶贫开发已成为村寨居民务农和打工之外的主要生计方式和收入来源,其参与方式主要分为直接参与与间接参与(5) 黄华:《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论文,2004年。 。女性主要是通过售卖土特产和羌文化产品、提供餐饮服务、参加文艺演出等直接参与的方式获得收入;男性则主要通过开办农家乐、受雇旅游业主参与服务等直接参与方式以及参与茶叶专业合作社等间接参与方式获得收入。

(2)参与内容的性别差异

随着大数据的到来,透明度变得越来越重要。大数据的威力很大程度上源于数据集的二次使用,以产生新的预测和推论。何种情况下需要透明度,以发挥“最好防腐剂”效用,是值得研究的。在政府问责制中,透明度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大数据背景下的政府监管实则为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数据收集和使用通常都是迅速而秘密地进行,在此过程中的行为通常由技术加以控制,这些新特点无疑给目前的政府监管带来新挑战。据此,大数据时代透明度同样是我们在制定规则时不容忽视的伦理价值观。

从图3可以看出,旅游扶贫就业的性别差异显著,女性参与旅游扶贫的占比高于男性,但男性参与茶叶专业合作社管理的人数为女性的3倍。有20%的女性售卖土特产品、羌文化产品,但这恰恰是男性参与内容最低的项目,仅占7.69%。就餐饮服务而言,女性参与餐饮服务的比重最大且远高于男性。男性从事最多的旅游活动是“受雇参与旅游服务”,占26.92%。可见,女性参与旅游主要集中在前台服务领域,有更多的机会与游客接触;男性参与一般发生在后台领域或管理领域,他们以家庭代表的身份在更大市场中进行经营、交换。

图 3居民参与旅游扶贫内容的性别差异

(3)参与层次的性别差异

男性高层次参与度高于女性,主要表现在:村中茶叶专业合作社管理工作由男性主导,受雇参与旅游扶贫规划探讨的都是男性;在全村开办的23家农家乐中,大部分由家庭男性负责业务及规模扩充、服务人员安排与管理、客户联系与维护,以及主要物资采购等。女性则大多凭借家务经验负责服务接待、炒菜烧饭等事务。只有个别农家乐是由女性旅游精英在管理。总体来看,女性参与旅游扶贫人数多、内容广、层次丰富,而男性参与层次呈简单和高层次两极分化。

2.认知态度的性别差异

贫困人口是旅游扶贫开发中重要的相关利益主体,但贫困人口并非均质人群,拥有参与旅游扶贫的能力、资本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别。持续获利和高质量就业机会的获得总是集中在少部分相对富裕者手中,贫困者分配到的净利润很少,甚至可能是负数。无性别差异的旅游扶贫政策、有差别的家庭资源赋存、女性相对较低的素质能力,是限制女性分享旅游扶贫成果的主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男女的贫困差距(6) 项萌、李亚妮:《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旅游扶贫:广西民族旅游扶贫再思考》,《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102-108页。 。另一方面,麻柳溪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旅游扶贫尚需外部资金和人才的引入。对开发商而言,获取更多的收益和利润是他们关注的事情,而如何兼顾和保障当地居民的收益则往往被忽略。在旅游扶贫利益分享上,当地居民一般处于弱势地位,当地贫困妇女更是处于利益分配的底端。这种利益分配不公、不平的结果,直接影响或挫伤了当地居民、尤其是贫困女性参与旅游扶贫的积极性,并造成了男女性别贫困差异的加大。

(1)旅游扶贫经济收入的性别差异

在80位参与旅游扶贫的被调查者中,有45%的村民认为,旅游扶贫经济收入约占家庭总收入的40%—80%。由于全家或夫妻共同经营农家乐所获得的经济收入无法分开计算,但结合访谈得知,旅游扶贫就业仍未摆脱“男主外、女主内”的特征,男性仍然扮演着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造成除少数女性精英外,男性个人高收入占比普遍高于女性。不过,随着旅游扶贫方式的创新,新的就业机会更多的由女性分享,女性参与旅游扶贫的整体收入水平又略高于男性。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维修、汽车自动变速器维修、汽车电气系统维修等课程作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采用笔试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多以理论知识为主,考试题型也比较固定,以选择判断加问答题为主。

(2)旅游扶贫正效应感知的性别差异

旅游扶贫给麻柳溪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村民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分别为66.28%、63.95%,这也是村民感受最强的两种正效应。就性别而言,调查得知,女性对旅游扶贫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提高村民能力和素质”、“推进村寨脱贫致富”、“利于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等项的感知程度普遍都高于男性。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女性更细心、更遵守传统,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意识强于男性,更容易察觉到旅游扶贫的积极作用;二是因为参与旅游扶贫的女性在此之前的贫困情况较男性恶劣、无业人员也比男性多,因此,女性对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表现出了更大的关注与期盼。不过,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寨团结”等问题上,男性占比则略高于女性,说明男性更关注村寨整体发展问题,这也决定了男性在此方面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表 2居民对旅游扶贫正效应的感知

(3)旅游扶贫负效应感知的性别差异

3.参与行为的性别差异

旅游扶贫也会给村寨带来消极影响。从表3得知,对旅游扶贫负效应的感知,选择“贫富差距扩大”和“物价和生活成本提高”的较多,分别占40.70%和39.53%。就性别而言,女性更关注家庭生活,对“物价和生活成本上涨”的负面感知最深;男性更关注社会生活,对“贫富差距加剧”的负面感知最深。而在“环境污染加重”和“邻里关系变差”等方面,男女占比较为接近。另外,对“风俗文化变质”的感知,女性占比高于男性,说明女性在思想观念上更趋于传统。

表 3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负效应的感知

三、旅游扶贫性别差异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传统性别文化束缚,脱贫路径受限

由于长期受“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等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许多贫困的民族村寨依然保存着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性别文化。即使在大力倡导男女平等的今天,女性在家庭或社会中的弱势地位仍未能完全改变。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女性大多把个人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都寄托于家庭和婚姻,普遍缺乏自我主体意识,忽视或低估了自我价值,这就使得她们在参与旅游扶贫开发时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参加旅游扶贫也只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而非实现自我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参与旅游扶贫的热情焕发与路径选择。另外,也由于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女性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参与能力相对较低,这也制约了女性参与旅游扶贫的路径与层次选择。男性因常常处于家庭和社会的中心位置,对外界信息比较敏感,对社会事务也比较关注,自我学习和主动提升的积极性远比女性要高,因此,在旅游扶贫开发中的参与热度和路径选择都要优于女性。从麻柳溪调查来看,虽然在参与人数方面,男性和女性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在参与路径与层次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女性更多地表现为具有浓厚家庭服务色彩的餐饮服务和土特产销售,男性则更多地表现为具有社会管理特征的茶产业经营、农家乐经营,以及村寨旅游规划决策等。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男女传统分工角色,唤醒了女性的参政意识,甚至少数女性精英开始参与旅游对外事务管理,但总体上讲,民族贫困地区女性参与旅游扶贫的路径受限,其政治地位并未因旅游扶贫发生实质性改变。

(二)女性培训机会较少,素质难以提升

麻柳溪调查发现,女性受教育的机会普遍提高,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青年女性对受教育的主动性和意愿甚至超出了男性。但是,参与旅游扶贫的女性主要是中年妇女,她们大多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水平。较低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她们在旅游扶贫中的角色扮演和能力发挥,再加上政府组织的旅游相关培训也因为名额和素质要求,人为地将部分女性排斥在外,进一步减少了中年贫困女性参与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在访谈中得知,家庭经营的农家乐一般由男性家长参加培训,而培训后,男性家长也很少与女性沟通并传授培训内容与技巧。所以,对大多数贫困女性而言,本身先前文化水平就低于男性,如今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又少于男性,女性参与旅游扶贫的素质能力必然不如男性,进而影响到女性参与旅游扶贫的机会和路径选择。

(三)利益分配性别不公,贫困差距加大

面对骄人的成绩,李志勇朴实地说: “我现在所做的农业是很底层的事情,带领的团队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但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我希望他们能学到更多知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发展,让人们吃到更健康、生态的绿色食品;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用勤劳的双手,改变自己的人生。”

(四)政策性别敏感度低,扶贫效应受损

调查发现,在旅游扶贫过程中,当地贫困人口、尤其是贫困妇女的脱贫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是地区和家庭的均质性掩盖了贫困人口的性别差异;二是旅游扶贫政策将所有贫困人口设定为均质群体,导致处于弱势地位的贫困妇女的需求和性别特征经常被忽视,进而加剧了贫困女性参与扶贫和平等分享扶贫成果的难度。麻柳溪村居民参与旅游扶贫的内容显示,贫困女性不仅参与旅游扶贫的机会比男性少,而且主要从事接待、销售等较低层次的服务工作;不仅收入相对较少,而且在获取收益的过程中经常被不公平地对待,从而直接影响着贫困女性的脱贫效应。

四、破解旅游扶贫性别差异的主要对策

性别差异问题既是造成民族村寨贫困差异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与脱贫的重要因素。重视和破解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中存在的性别差异问题,对于实现“不掉一人”、决胜全面小康的扶贫攻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制定性别差异扶贫政策,确保妇女公平参与

一是从顶层设计上予以关注与谋划。建议将性别差异问题纳入旅游扶贫规划,在旅游政策制定、旅游项目策划和旅游方案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男性和女性贫困的形成和脱贫需求的差异,考虑扶贫政策对男性和女性影响的差异。性别差异化的旅游扶贫规划表明,男性和女性在同一问题上的看法、出发点和目的都不一致,综合男性的理性思维和女性的感性思维,根据男性和女性的比较优势,设置适合男女社会性别特征的旅游扶贫项目,为他们创造公平发展的平台,有利于旅游扶贫效益发挥。

二是出台倾向女性的旅游扶贫政策。在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过程中,因受传统社会性别的影响,女性的发展机会往往被剥夺,经济贡献也往往被忽视。她们是社会发展中相对弱势的群体,而少数民族贫困妇女更是贫困群体中尤为弱势的群体。她们能否平等参与村寨旅游并成功脱贫,对旅游扶贫具有决定性意义。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政府对少数民族贫困妇女的特殊扶持和政策倾斜。建议加大对贫困妇女的扶持力度,使贫困妇女成为旅游扶贫资源的优先获得者和扶贫成果的直接受益者。首先,应优选一批劳动密集型、能充分发挥女性服务优势的旅游项目上马,保证贫困妇女有机会、有途径参与扶贫开发。其次,要组织和举办契合女性需求的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妇女参与旅游扶贫的能力。再者,要根据个体家庭的具体情况和资源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沟通和资源帮扶,减少妇女参与旅游扶贫的家庭阻力,解除旅游扶贫中女性双重角色引发的冲突,保障她们有时间、有精力参与旅游扶贫。最后,要探索女性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路径,提升女性参与旅游扶贫事务管理的能力,让她们在更高的层面、更重要的位置发挥她们的作用。

(二)强化贫困人口脱贫意识,促进公民主动参与

一是要加强贫困女性的合理赋权。“贫困女性赋权”即增强女性贫困者的权利。长期以来,人们一致认为男性可以包揽一切沟通与交流,甚至不少女性自身也认为自己对旅游扶贫开发的作用不如男性,不能成为独当一面的经营者或管理者,从而导致很多女性只能在特定的小范围发展,而贫困女性更是只能在更小的圈子里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这样,她们在经济权利、资源分配和利益分享等方面会受到进一步的人为剥夺,亟须从女性贫困者的合理赋权着手,促进公民的主动参与。第一,政府应该从机制、政策方面突出对性别差异的重视,通过资源调整、资金支持等政策手段,使资源和权利适当向贫困妇女的倾斜。第二,开发适合女性特点的旅游扶贫项目,鼓励贫困妇女进入非传统职业,提升女性参与扶贫的规模与层次。第三,区别普通贫困女性与旅游精英女性的不同需求,引导和组织普通贫困女性学习更多的实用知识与服务技能,同时为女性精英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与条件,促进女性精英向体制内精英转变,全面保障女性参与扶贫开发的公平性与有效性。

二是发挥女性精英的带头作用。在传统社会,女性极少出现在公共领域,缺乏成为精英的可能。而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为女性提供了走出家户、展示才能的机会,促使女性有可能成为当地精英。由于女性旅游精英在村寨中拥有高于其他女性的经济资本和社会声望,对其他女性有强大的示范作用,她们参与旅游扶贫的意愿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其他女性的观念和行为。女性旅游精英应该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旅游先锋的引领作用,帮助贫困女性消除“男主内、女主外”的传统思想,唤醒她们参与旅游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挖掘潜力,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旅游脱贫致富的行列之中。同时,政府和村委会组织也要时时关注女性旅游精英的成长,不失时机地推广她们成功的经验,激励她们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开展性别差异化培训,拓宽脱贫参与途径

一般来讲,旅游从业人员的构成呈倒金字塔结构,直接与游客接触、为游客提供面对面服务的一线人员多以女性为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女性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旅游服务的质量。然而,民族地区贫困女性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旅游服务的技能和经验也普遍不足,一些村寨虽然在实施旅游扶贫中考虑到了性别问题,但也仅仅将其作为一项固定的内容来探讨,或者针对女性开展一些简单的接待礼仪培训,对女性的帮扶作用并不是很大。为拓宽贫困人口、尤其是贫困女性的参与渠道,建议根据男女性别需求和比较优势,提供有差异化的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她们的能力,从而构建基于性别差异、各显其能的旅游人才队伍。针对贫困女性的培训,建议围绕如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组织公共教育和基础文化培训。主要针对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半文盲妇女,以提高她们的算数能力和经营意识,让她们具备参与旅游扶贫的基本能力。二是开展旅游相关技能培训。主要是为从事家庭旅馆接待、开办农家乐、出售手工艺品或土特产品等经营服务的女性展开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待客礼仪、住宿及餐饮服务、旅游商品运营与旅游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三是旅游商品加工培训。民族地区的特色食品、民族服饰和民族手工艺品等,都是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中亟待开发和极具吸引力的旅游商品,而这些土特商品的制作大多出自女性之手。将这些女性、尤其是贫困女性组织起来,集中开展专项培训,不仅有利于民族村寨旅游商品开发和贫困女性的脱贫致富,而且对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四是管理知识和领导力培训。这主要是针对女性旅游精英和旅游经营管理者展开的培训,旨在提升村寨旅游的整体经营能力与管理水平。

(四)创建性别效益评价体系,重视女性扶贫贡献

性别差异是影响旅游扶贫效率的重要因素。要想实施旅游精准扶贫,让旅游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到处于弱势地位的贫困女性,就必须重视女性的扶贫贡献,客观评价旅游扶贫效益,促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一是要提出基于性别差异的旅游扶贫目标体系。目标体系主要用于解决“帮扶谁”、“怎么帮”的问题,包含对扶贫对象的精准确定和对扶贫资源的精准配置等。在旅游扶贫过程中,由于人们对社会性别差异问题的忽视,女性在分享扶贫资源时往往遭遇到性别歧视,在旅游就业时还会遭受到职位和待遇偏低等诸多不公平的对待。构建基于性别差异的旅游扶贫目标体系,就是要在制定旅游扶贫目标、确定旅游扶贫对象、配置旅游扶贫资源、拓展旅游扶贫路径和分享旅游扶贫成果等方面,充分考虑和正确处理男性和女性在扶贫愿望、扶贫需求、扶贫路径和参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确定各项指标与扶贫预算,发挥各自优势,激发各自潜能,关照弱势女性,以促进男性和女性在旅游扶贫中得到公平与适宜的发展。二是要提高女性脱贫过程与贡献的关注度。相较于男性,女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在旅游扶贫开发中,要特别关注女性脱贫的困境,并及时给与针对性的帮扶。同时,对女性在扶贫中取得的成绩,做出的贡献,要及时予以鼓励与表彰,从而增强她们脱贫的自信心与获得感,更好地发挥她们在旅游扶贫中的特殊作用。鉴于现有的旅游就业统计不涉及性别分类,掩盖了女性对旅游扶贫的重要贡献,建议从社会性别平等的角度,构建以性别敏感度为依据的旅游就业统计指标体系,分性别统计旅游就业信息,精准识别男女性别参与旅游扶贫的愿望、诉求、机会、难度、途径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差异,客观评价男女性别对旅游扶贫的不同作用、贡献及影响,从而增强政府和社会对女性参与旅游扶贫的关注与重视,并同时激发贫困女性投身旅游扶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快贫困民族村寨“不掉一人”的整体脱贫目标的实现。

文学是文化的具体表现,是文化意识形态体现的重要窗口。中西方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发展根基及道路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各自意识形态的影响和作用下,直接导致了文学风格及文化内容的不同。笔者以英语文学翻译为入口和出发点,围绕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及差异产生的原因展开了阐述与分析,并基于差异的基础上,就中西文化今后交流的有效进行进行阐述和探讨。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thnic Villages ——Taking Hemp Willowbrook Village of Enshi as an Example

Deng Hui Li Meng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way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thnic areas,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enabled many ethnic villages to get rid of poverty and become rich. 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ts targets, women, as a vulnerable groups in the poor population, are in a subordinate position in the family and society, in the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is often neglected and hidden, hard to obtain the equal rights and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men due to the long-term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gender culture such as “men are superior to women”, “men are in charge of the outside and women are in charge of the inside”, etc. As a result, based on gender, tourism and anti-poverty interaction, taking Hemp willowbrook village of Enshi as an example,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ata analysis, the article reveals in the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men and women sha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cognitive attitude, behavior, level of particip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proposal such as making gender differences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poor out of poverty, carrying out the training of gender difference, and establishing the evacuation system of gender difference benefit.

Key words : gender differences; ethnic villages;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作者简介: 邓辉,中南民族大学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朦,中南民族大学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5BMZ053);中央高校科研专项基金项目“恩施州乡村旅游发展研究”(项目编号:CSW14002)。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92( 2019) 12-0160-10

责任编辑: 尚卓玛

标签:;  ;  ;  ;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中性别差异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恩施州麻柳溪村为样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