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论文_唐铭津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论文_唐铭津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 北京 101300)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临床诊断为周围性面瘫患者57例,将57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37例,对其采用穴位针灸治疗。对照组患者20例,对其采用传统的激素以及青霉素等药物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病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患者治疗效果差异较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论:在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中,针灸刺激穴位能使面部神经产生兴奋,缓解血管痉挛等作用。观察组采用针灸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采用传统青霉素等药物治疗效果,因此,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

周围性面瘫又称贝尔麻痹,患者一般男性居多。它是指不明原因的单侧周围性神经麻痹,其发病较急,主要症状为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病测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等,属于中医中风范畴。经过研究表明采用针刺相应穴位,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并配合艾条熏灸来达到活血化瘀目的,可以有效的缓解面部神经血管痉挛,增强经络之间的联系,而且针灸治疗操作简便,疗效显著,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临床诊断为周围性面瘫患者57例,将这57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37例,对其采用穴位针灸治疗,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0例,平均年龄36.5岁。对照组患者20例,对其采用传统的激素以及青霉素等药物治疗,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平均年龄36.4岁。在治疗过程中把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情况进行记录。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37例,根据患者发病不同时期和阶段分别取不同穴位进行治疗。周围性面瘫发病初期,针刺主穴取手足阳明经、太阳、下关等穴位,针刺宜轻宜浅。配穴取双侧合谷,针刺宜深宜泻。局部穴位辅助艾条熏灸,至局部皮肤微红,几个穴位交替进行艾灸,注意不要烫伤皮肤。恢复期治疗原则以扶正祛邪为主,主穴的针刺部位则去患侧鱼腰、下关,地仓等,针刺宜提插捻转补法,起针后患侧用闪罐5次。后期为恢复期,取穴以局部为主,辅以背俞穴、合穴、原穴等,针刺宜穴透为主,并可在局部使用艾条熏灸,以达到强身健体目的,促进面瘫逐渐恢复。对照组患者20例,采用青霉素等药物治疗。青霉素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5mg,并加入地塞米松15mg,每日一次静脉滴注。以7—15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之后,改为采用维生素配合治疗[2]。两组患者治疗周期以7—35日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面部神经血管痉挛等症状全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面部神经血管痉挛等症状基本消失,面肌静止时外观无明显异常;有效:临床症状减轻,面部神经血管痉挛得到缓解,面肌部分功能恢复;无效:临床症状面部神经血管痉挛等没有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37例,其中17例患者在治疗之后,面部神经血管痉挛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10例患者治疗之后临床面部神经血管痉挛等症状基本消失,面肌静止时外观无明显异常。8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面部神经血管痉挛得到缓解,面肌部分功能恢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无任何明显的改善,有效率94.5%。对照组患者20例,其中10例患者在治疗之后,面部神经血管痉挛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5例患者治疗之后临床面部神经血管痉挛等症状基本消失。2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面部神经血管痉挛得到缓解,面肌部分功能恢复。3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无任何明显的改善,有效率8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观察,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 n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观察组 37 17 10 8 2 94.5

对照组 20 10 5 2 3 85.0

3 讨论

随着现代化工业进程的加快,使得污染越来越严重,而且加上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使得周围性面瘫患者越来越多,患者以男性居多。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主要是因为风痰相搏,使得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头、面部疼痛不适,面肌不遂;痰瘀互结阻滞经脉气血的运行,而导致迟缓不收;气滞血瘀、肝肾阴虚、肝郁动风等使得风邪入侵诱发周围性面瘫。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病初期会伴有下颌角或者耳后疼痛[3]。一侧面部肌肉麻木、瘫痪、额纹消失,肌肉板滞、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面部静止和动态时,面部肌肉会有分别呈现轻微的颤动等症状。周围性面瘫多因体内正气不足,寒邪入侵,致使面部周围气血麻痹,肌肉纵缓不收导致。现代医学认为治疗周围性面瘫主要以抗炎和营养神经为主,认为病因是由于面部神经外伤病毒感染从而压迫面部神经所致。但相对来讲缺乏辨证施治的观点。

目前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是公认的疗效最为显著的方法之一。而且从我国古代具有大量的相关文献记载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常用穴位有几十个:阳白、四白、地仓、下关、右侧合谷、颊车等,原则上是针刺局部穴位加远端穴位为主,在其针刺取穴上主要以局部进取为主,通过针刺的深浅等来调节局部的气血,使得气血通畅,筋脉得到濡养,以达到治愈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针刺局部近取同时,配以循经远端取穴,促使全身气血运行,从而达到上病下治的目的。灸法出用传统艾条熏灸之外现代中医学还创新了隔姜灸、隔药物灸等。由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治疗效较为明显,因此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虞华,鲁厚林.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11(35):18-19.

[2]江海玲.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的护理体会[J].临床医学工程, 2010(01):86-87.

[3] 徐志凤,陈国华.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1(04):59-60.

论文作者:唐铭津

论文发表刊物:《卫生部公告》2015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0

标签:;  ;  ;  ;  ;  ;  ;  ;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论文_唐铭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