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近十年来工业产业结构变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北省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变动论文,近十论文,年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随着经济发展战略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换将成为“九五”乃至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工业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实现。因此,分析工业产业结构的现状,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和方向,推动结构优化,已成为加快湖北工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工业结构的调整也应成为我省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旋律。
一、1985年—1995年湖北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就与问题
近十年来,我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1、从经济类型看,改变了过去较为单一的工业经济类型,形成了多种经济格局齐头并进的运行格局。1995年全部工业产值达4102.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3.52倍,年均递增16.28%。其中国有工业年均递增7.9%,分别比集体、城乡个体和其他工业低13.74、33.81和56.67个百分点。国有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68.75%下降到1995年的38.10%,下降30.65个百分点,而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其他工业分别上升8.24、12.86和9.85个百分点。乡镇工业迅速崛起。1995年乡镇工业产值达1662.14亿元,比1985年增长17.72倍,年均递增31.72%。乡镇工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14%上升到1995年的41.6%,提高27.6个百分点。
2、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拉动经济的作用有所增强。1995年轻工业完成产值2059.11亿元,比1985年增长3.95倍,年递增17.34%;重工业完成产值2043.48亿元,比1985年增长3.17倍,年均递增15.35%。10年间轻工业对全省工业的贡献度为50.69%,重工业贡献度为49.31%,轻工业占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46.33%上升到1995年的50.19%。
3、企业结构不断重组,工业产业组织逐步向规模经济变革。1995年全省大中型企业有922家,比1985年增加590家,大中型企业占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由1985年的1.36%上升到1995年的3.35%。目前全省已建立企业集团50多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有47家。
4、行业门类齐全,一些传统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下降,新兴产业的比重相应上升。在全国现行统一的39个行业大类中,我省均有生产企业,且集中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当前,这些行业仍是我省工业的支柱产业,但位次发生了一些变化。1995年全省支柱产业的依次顺序是: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一些传统产业比重下降,如机械、纺织工业占全省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比1985年下降3.7个和6.83个百分点;一些新兴产业,如化学纤维工业、生物制品工业占全省工业产值的比重,则比1985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同时也应看到,我省工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调整的步伐不快,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突出表现在:
1、市场导向力度不够,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适应性不强,拟合程度低,偏差状态严重。我省工业产品明显表现为“一少一低”特征,即品牌少,产品更新度低。从最近两年国家和有关部门对工业产品评选情况看,1995年全国共评出金奖467个,我省只有12个产品获奖,获奖率仅为2.51%。今年由商业企业推选的526种商品品牌中,我省只有89种,仅占16.9%。1995年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仅为5.8%,不仅同发达国家20%的比重相比差距较大,而且与我省经济结构相近的吉林省相比,也低0.3个百分点。
2、基础产业发展不足,与加工工业比例仍然失调,工业“瓶颈”制约加强。1985—1995年间,基础工业年均递增9.76%,而加工工业却递增14.56%,特别是采掘、原材料能源等行业发展不足,同期制造业年均递增15.3%,但原材料行业增长8.01%,原材料、采掘工业的负担系数由1985年的28.1%增加到1995年的72.17%。能源生产量年均增长2.0%,但能源消费却年均增长5.34%,能源生产量与消费量的缺口由1985年的56.29%扩大到1995年的73.6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七五”时期的0.74下降到“八五”时期的0.22。从工业发展的外部因素看,工业与交通、货物运输增长的矛盾突出。1995年与1985年相比,全省铁路营业里程增长19.53%,而每公里铁路所担负的货物周转量却增长42.2%,货物周转量与工业总产值增长的弹性系数由1985—1990年的9.95%降到1990—1995年的8.74%。
3、产业素质不高,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产业素质不高集中反映在:传统工业比重大,高新工业比重小;传统工业创新能力欠缺,高新产业没有形成群落。据有关资料表明,我省传统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占乡及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93.7%,高新工业所占比重仅为6.3%。传统工业中,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能耗和物耗过高、产品老化、质量档次低是普遍存在的痼疾,如果不合理解决这些弊端,极有可能成为名符其实的“夕阳工业”。80年代我省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仅为24.1%,比全国低3.9个百分点。这种状况与我省的经济实力及其在全国地位极不相称。
4、从行业结构、区域分布和企业规模结构上看,优势互补和合理经济规模的格局远未形成。“七五”以来,各地竞相争资源,争项目,相互攀比,盲目发展小棉纺、小啤酒、小卷烟、小造纸等加工业,造成企业生产能力放空,产业结构总量失衡,结构性矛盾加剧。
二、湖北省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运行机制已从过去的资源约束生产、生产决定消费转变为消费拉动市场、市场拉动产品、产品带动产业的新机制,经济发展类型也由产品分配型转化为消费、市场拉动型,通过对我省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及问题研究,我们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要贯彻以市场调整产品结构,以调整产品结构带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优化结构目的的实现。具体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占领市场需要调整工业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状况,说到底是产品、行业占领市场的程度如何。根据我省行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分析,1985—1995年间我省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为1.92,也就是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工业产品市场就扩大1.92%。全省35个大行业中,有18个行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化学纤维工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最高,为5.59,表现出较强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品制造业、工艺美术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行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均在1.96以上。在调整结构时,应加快对这些行业的发展。普通机械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木材竹材采运业的弹性收入最低,分别为0.84、0.39和0.30,说明这些行业市场需求严重不足。
从各行业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看,其他矿采选业市场占有率最高,达12.59%,其次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工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制品制造业,其市场占有率分别在4.5%以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煤炭采选业的市场占有率较低,均在2%以下。从出口交货值看,1995年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医药制造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14.83亿元,占全省出口交货值的70.67%。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完成的出口交货值占行业产值的比重最高,为25.92%,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工艺美术、日用杂品制品业、纺织业、文教体育用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均在12%以上,而作为我省支柱产业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其化学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共完成出口交货值15.47亿元,只占全省9.52%,出口交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仅为2.2%。
产品结构是否合理,最主要是产品适应市场。近几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不少产品滞销积压,市场反映迟钝,其中大部分为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协调所致。1995年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产销率为97.6%,年末库存价值213.87亿元,占当年生产成品价值的10.1%。在全省332种主要产品中,产销率在100%以上的仅有76种,占22.9%;产销率在95—100%之间的有127种,占38.3%的产销率在95%以下的多达129种,占38.8%。从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看市场份额明显减少,除汽车、电力、钢材和部分原材料产品在全国位次靠前外,大部分产品在全国的份额在5%以下。
当前调整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名牌战略,通过以市场培植名牌产品,以名牌产品带动明星企业,以明星企业带动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带动全省结构调整。对那些规模小、质量差、市场销售不畅的产品,如纸浆、竹材、录音带、普通钢、电热毯、黑白电视机、纱、线等产品,要进行限产,有的要转产,甚至停产;对一些产销率不高,但市场有潜力的,如铝材、水泥、玻璃、塑料制品、化肥、农药、中成药、金属切削机床、移动通讯、微波通讯等,主要是抓好产品的适应性调整,抓好扭亏增盈和限产压库工作;对一些产销率高、适销对路的产品,如轿车、特种汽车、通讯电源、微型电子计算机、高精度机床、中小型优质钢材、线材、电站锅炉、医疗仪器设备等,要扩大规模,提高加工的深度和精度,培育出一批名牌产品,发展一批明星企业。要大力发展能最大限度地启动市场需求和较大范围带动关联产业扩张的行业。从湖北发展战略出发,并结合国内外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各行业的现状综合分析,当前汽车、冶金、化工、机械、电力等行业是产业关联的核心。要依托上述产业,加快发展以汽车整车为龙头的汽车机械行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工业、以磷化工为主的石化工业、以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以水电为主的电力工业,这些行业的重点又是进行技术改造。
2、大力培育工业经济新的生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工业增长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点的培植和发展。参照国外成功经验,培植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新的经济增长点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已成为我省工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从我省实际出发,仅仅依靠目前的传统支柱产业,很难实现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必须依靠高新产业的发展,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我省高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特别是在电器、电子、通讯等科研设计方面的技术优势明显,光纤通讯、生物工程、移动通讯、激光、网络技术在全国也处领先地位,同时还拥有一批在全国领先的高新企业。尽管如此,但我省一些高新产业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群,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发展不快。1985—1995年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年均递增11.4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53个百分点,且电子元器件的发展跟不上整机的发展,如1985—1995年间电子计算机、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年均递增22.17%和48.88%,而电子元件制造业、电子器件制造业却年均只递增7.28%和16.69%。为加快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就采取以下对策。一是着手制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优化发展数字程控交换机、光纤通讯、数字微波通讯、卫星通讯和先进通讯终端设备,重点开发电子产品、汽车电子产品、金融电子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电子系统设备。二是强化技术和产品开发,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据调查,全省科研成果仅有20%被转化现实生产力,而且相当部分为省外所利用。为此,要以产业技术进步为重点,瞄准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和国内外市场的空档、短线、缺门来开发产品,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特别是高科技成果和拥有知识产权的成果,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三是发挥科研、教育、生产一条龙的系列优势,实施产学研工程。充分利用我省科研院校的强大优势,将它们的技术优势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科研为生产服务,生产与市场衔接,形成科研部门、产业部门、大专院校联为一体的运行机制。
3、从盘活资产存量调整工业产业结构
经过十几年的投入,我省具有较强的资产存量优势。1995年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产达3085.91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1806.93亿元,比1985年增长了3.79倍。新增固定资产原值在95亿元以上的行业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化学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共新增固定资产原值822.73亿元,占全省新增固定资产的57.56%。但我省固定资产利用率不高,大量设备能力放空。1995年固定资产净值率为68.43%,比1985年下降3.51个百分点。据对棉纱、化学纤维、机制低、水泥、自行车、皮鞋、啤酒等主要工业产品的统计,绝大部分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其中棉纱、机制纸浆、啤酒、电冰箱、洗衣机等生产能力利用率在30%以下。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也不高。1995年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提供的利税为10.05元,仅为1985年的46.59%。因此,发挥我省资产存量优势,使现有存量发挥活力,不仅是搞活企业的前提,也是当前和今后重塑产业结构的关键。当前盘活资产存量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实行投资倾斜,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弱化产业刚性。金融部门应按照产业发展序列的要求和企业经营效益高低、产品有无市场、信用度大小等制定投资贷款优化顺序,通过改善和增加资产存量,推动产业重组。当前优化工业投资取向,应将增量调整转到盘活存量上来,通过适度的投入,使现有存量达到理想的技术水准,要坚持以治本为主,贯彻标本兼治的原则,使产业结构调整与投资结构调整和谐同步。二是实行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双块”启动,做到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实行增量调整,走“以固养流,以流养固”良性循环之路。三是组建综合性、系列化企业集团。根据产业政策的要求,遵循产业相关原则,组建几个产品质量好且市场前景广阔企业集团,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带动一片。目前要突出抓好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机械、钢铁、火电、汽车、石化、电子等行业的经济规模,以产权关系为纽带,优势产品为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组建跨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的企业集团。
4、从经济效益角度调整工业产业结构
调整结构时,要注意调整与效益的关系,为了调整而不顾效益是不可取的。从行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看,烟草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业效益最好,其综合效益指数分别为306.82、261.82、24.88和201.8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食品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业、皮革、毛皮、羽绒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其综合效益指数均在95以上。在调整行业结构时,应加强这些行业的发展。
从经济效益角度调整结构时,还要考虑长远经济效益和整体效益。如煤炭采选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尽管其综合效益指数只有75.02、71.27和63.85,但其产品关系到下游产品的发展和整个工业科技素质的提高,这些行业仍应大力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