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乡镇产业竞争力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_苏南模式论文

苏南乡镇产业竞争力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_苏南模式论文

苏南乡镇工业竞争力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乡镇论文,对策论文,竞争力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南地区(本文指苏州、无锡和常州三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著名的“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作为“苏南模式”载体的苏南乡镇工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曾经在全国乡镇工业中独占鳌头,可是,之后的发展却陷入困境:增长速度的下降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效益较差,亏损面达20%。为此,江苏省乡镇企业主管部门领导曾大声疾呼:江苏乡镇企业到底怎么了?而同期“温州模式”下的乡镇企业则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与苏南乡镇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苏南乡镇工业痛失领先地位,反映其竞争力在急剧下降。在新世纪初,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苏南乡镇工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国内外市场形势。苏南乡镇工业能否及如何重振昔日之雄风,举世瞩目。要达此目的,必须大力培植苏南乡镇工业的竞争优势,迅速提升其国际、国内竞争力。

一、苏南乡镇工业竞争力现状

竞争力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些)资源的能力(昝廷全等,1999),也可以说是在市场经济下竞争市场份额的能力。衡量竞争力状况的指标可以分为两类(裴长洪,1998):一类是显示性指标,如市场占有率、产销率、营业收入利润率等,用来说明竞争力的大小;另一类是分析性指标,如销售增长率、资产周转率等,用来解释竞争力形成的原因。由于计算市场占有率指标所需要的同行业或同类产品的全社会数据难以取得,故本文选择产品销售率、营业收入利润率、销售增长率、资产周转率等指标来大致反映市场竞争力状况。苏南乡镇工业企业的各项指标计算结果如表1。

表1 苏南乡镇工业企业竞争力指标动态比较 单位:%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产品销 98.6 98.8 99.8 99.0 93.8 93.34 94.06 93.27 92.59 92.64

营业收入 3.52 3.81 3.78 3.19 2.98 3.00 2.67 2.64 2.62 2.93

销售增  12.3 13.4 26.6 58.0 35.7 23.8 -14.4 -8.85 -6.81 0.57

存货周  5.12 5.19 6.78 7.25 6.77 5.00 5.33  4.68 4.35 4.64

资料来源:江苏省乡镇企业管理局:《江苏省乡镇企业财务会计资料》(历年)、《江苏省乡镇企业统计资料》(历年)(下同)。

观察表1各项指标的变化,不难看出,各项指标基本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下降的势头更甚。例如,产品销售率1994年(含1994年)前在99.0%以上,到1999年便跌到92.59%之下,间接表明市场份额在减少;20世纪90年代利润率指标本身不高,并呈下降之势;销售增长率1995年起持续下降,1997年起连续三年为负数;将苏南乡镇工业产销率和销售增长率与浙江省宁波市的相应指标做横向比较,差距一目了然:宁波市乡镇工业1995年、1996年、1994年的产销率分别为94.91%、94%、96.6%;销售增长率1995~1998年分别为61.14%、48%、25.3%、21.72%(注:资料来源于历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中国农业出版社。)。此外,苏南乡镇工业的存货周转率1996年起下降较多,表明营运能力趋弱。所有这些从不同侧面说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苏南乡镇工业竞争力在急剧下降。

二、导致竞争力下降主要因素的分析

(一)发展战略未能及时转变,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基于当时外界的短缺经济环境和内部的资金、技术资源匮乏,苏南乡镇工业实际上选择了“粗放型生产能力扩张战略”,即以高投入为主要手段,以解决剩余劳动力出路和“兴地富民”为战略目标,通过主要发展技术层次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可能地扩大生产能力,以满足处于短缺经济下的市场需求,从而使自身得到增长和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在当时有利于各乡(镇)、各村充分发挥自身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要素价格低的比较优势,形成价格竞争优势,再辅之乡镇企业的制度优势,使乡镇工业的产品竞争力明显强于城市国营企业,乡镇工业因此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这一战略虽然在特定条件(主要指短缺经济和城市工业缺乏活力)下可以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经济效益并不好,整体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大致形成这样的格局:资金增长率>产值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如表2)。

表2 1980~1999年苏南乡镇工业发展情况 单位:%

 1980~1984年 1985~1989年 1990~1995年 1996~1999年

总产值增长24.5127.3344.42 3.40

(不变价) (不变价)

(不变价)

(现行价)

增加值增长 -

- 20.50* 3.70

利润总额增长

 -3.73-13.46

  62.89 -7.40

资金增长 35.4830.8545.81 7.91

*1994~1995年数据。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旦上述特定条件消失,经济增长就难以为继。由表2可见,1996年以后,苏南乡镇工业资金增幅远远大于产值增幅,表明此时继续按传统发展战略通过资本要素的高投入来维持增长,已无潜力可言,必须制定和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实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苏南乡镇工业中有少数大中型乡镇企业(集团)由于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从当初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粗劣技术起步求生存,转变为主要依靠先进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求发展,市场竞争力得以保持和不断增强。但是,就大多数中小乡镇工业而言,面对已经变化了的市场竞争环境,由于知识、资金及技术所限未能及时转变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不经济

苏南乡镇工业轻重比例和行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具有“轻型化”趋势,行业结构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为主。

如表3所示,2000年轻工业比重高于重工业15.8个百分点。各年的霍夫曼系统处于霍夫曼工业化第三阶段,并呈上升的趋势,因此,总体上讲,目前苏南乡镇工业的产业层次较低。苏南乡镇工业作为本地区工业的主体,在早已完成了原始积累、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得到转移以及资金较雄厚的背景下,理应优先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工业结构的升级,使霍夫曼系数持续下降。

表3 轻、重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单位:%

1980 1985 1990 1992 1995 1996 1997 1998 2000

轻工业 53.3 50.0 56.9 54.0 55.9 51.3 53.6 56.6 57.9

重工业 46.7 50.0 43.1 46.0 44.1 48.7 46.4 43.4 42.1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系数

1.14

1 1.32  1.17 1.27 1.05 1.16 1.30 1.38

表4也显示当前苏南乡镇工业产业层次偏低。2000年,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53%以上,资金密集型的机械、化工、金属冶炼压延行业的产值约占40%,也即传统产业占90%以上。而技术密集型的化纤、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印刷及记录媒介的复制、医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只占到10%左右。与之对比,国内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地区的这一比例已达35%。

表4 2000年苏南乡镇工业行业结构 单位:%

 行业

增加值

产值

纺织业

16.28

17.56

机械制造业17.74

16.98

金属制品、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2.50

13.2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8.75

 8.77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4.62

 4.90

塑料制品业4.36

 4.46

非金属矿物制造业 3.90

 3.75

服装及其他纤维品制造业

3.88

 3.80

化学纤维制造业

2.71

 2.90

食品(含饮料)加工、制造业1.50

 1.50

造纸及纸制品业

1.39

 1.27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1.22

 1.04

医药制造业0.63

 0.69

其他

 20.52

19.11

合计100.0

100.0

另外,纺织、轻工、机械、服装和化工是苏南乡镇工业2000年的五大出口支柱行业,其出口额占全部出口的85%以上。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机械、化工产品的出口额只占28.27%,绝大多数出口产品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且中低档产品居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过少,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规模结构不合理还反映在苏南乡镇工业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符合国家划型标准的大中型企业过少上。2000年全部乡镇工业企业平均职工人数为37.66人,上规模企业数在全部乡镇企业中的比重如表5所示。企业总体规模偏小,难以取得规模效益,严重影响苏南乡镇工业整体竞争力的增强。

表5 2000年上规模企业数及在全部乡镇企业中的比重

类别

个数(个)

比例(%)

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

5842 9.77

营业收入1000万元~5000万元

3126 5.23

(不含5000万元)的企业

营业收入5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 478

0.80

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

  360

0.60

(三)整体技术进步水平较低,技术创新能力弱

苏南乡镇企业在技术进步方面呈以下格局:总体来看,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水平较高,其中有些甚至在全国堪称一流,而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仍然较低。此格局严重影响乡镇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1.工业装备现代化程度较低。例如,苏州市目前乡镇企业设备中,20世纪90年代出厂的占30%,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80年代出厂的占50%,70年代及以前出厂的占20%;该市张家港市的支柱产业——纺织业2000年有6400多台纺织机械,其中,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无梭织机所占比例为9.1%,而国外先进纺织企业的该比重为60%~70%。2000年末,常州市乡镇企业设备中于20世纪80年代和70年代以及之前出厂的比例,数控设备为54.5%,金属切削设备为75.6%,锻压设备为64.6%,高精度设备为86.6%,大型设备为76.5%。另据笔者计算,2000年苏南乡镇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原值约为6万元,而同期全国独立核算国有企业为9万元。这反映苏南乡镇企业的技术装备率比后者低1/3。

上述情况表明,总体上苏南乡镇企业的设备较陈旧,技术水平较低。

2.工业企业职工素质较差。据江苏乡镇企业的统计资料,苏南乡镇集体工业企业1999年年末总人数为1556074人,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职工991321人,占63.71%,略高于本省乡镇集体企业的比例63.3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49778人,占3.20%,全省的比例为2.25%;有各类技术职称的职工104849人,占6.74%,低于全省7.05%的水平。

3.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据笔者计算,目前苏南乡镇工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约为42%左右(如表6),表明经济增长仍处于粗放型阶段。

 (四)体制问题:“苏南模式”的固有弊端以及改革滞后导致制度竞争力下降

“苏南模式”的弊端目前已有共识,本文不再赘述。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苏南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浙江、山东等省相比,明显滞后,并且改革的力度不大。主要表现为:第一,“大而盈”、“大而亏”乡镇集体企业的改革思路不清,成了改制的难点。第二,中小集体企业一度以股份合作制作为改制的目标模式,集体股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不能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以致2000年下半年人们不得不进行较为彻底的“二次改制”。第三,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缓慢。1999年苏州农村个体私营企业仅2万家,实现产值564亿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33%;而浙江的温州、台州两市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分别为57191家和77700家,实现产值分别达1040亿元和981亿元,分别占两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的96%和70%。1999年,台州市有265个村的乡镇企业(主要是个体私营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而苏州市仅有44村的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

表6 1980~1999年各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α=0.45 β=0.55)

年份

YK

 lA

 E[,a]

E[,k] E[,l]

1980

00

 0000

 0

1981 0.1908 0.4473 0.1036 -0.0675 -0.3538 1.0550 0.2986

1982 0.1350 0.2445 0.0795 -0.0188 -0.1393 0.8150 0.3239

1983 0.1714 0.3364 0.0935 -0.0314 -0.1832 0.8832 0.3000

1984 0.2451 0.3548 0.1225 0.0164

0.0669 0.6514 0.2816

1985 0.3225 0.3813 0.1464 0.07047  0.2183 0.5320 0.2497

1986 0.3163 0.3729 0.1386 0.0723

0.2286 0.5305 0.2410

1987 0.3316 0.3627 0.1391 0.0919

0.2771 0.4922 0.2307

1988 0.3364 0.3613 0.1223 0.1066

0.3169 0.4833 0.2000

1989 0.3004 0.3439 0.1041 0.0884

0.2943 0.5152 0.1906

1990 0.2836 0.3294 0.0927 0.0844

0.2976 0.5227 0.1798

1991 0.2832 0.3242 0.0888 0.0885

0.3125 0.5151 0.1725

1992 0.3265 0.3312 0.0827 0.1320

0.4043 0.4565 0.1393

1993 0.3426 0.3319 0.0760 0.1514

0.4419 0.4359 0.1220

1994 0.3432 0.3401 0.0649 0.1545

0.4502 0.4459 0.1040

1995 0.3350 0.3323 0.0549 0.1553

0.4636 0.4464 0.0901

1996 0.2891 0.3182 0.0496 0.1186

0.4102 0.4953 0.0944

1997 0.2423 0.3028 0.0375 0.1154

0.4238 0.5004 0.0755

1998 0.2600 0.2899 0.0385 0.1084

0.4169 0.5018 0.0814

1999 0.2494 0.2772 0.0359 0.1049

0.4206 0.5002 0.0792

1980 0.2494 0.2772 0.0359 0.1049

0.4206 0.5002 0.0792

~1999

资料来源:江苏省乡镇企业局:《乡镇企业统计资料》(历年)。

表中:y=a+αk+βl a=Y-αk-βl。

上式中:y表示产出增长率;a表示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率;k表示资本投入增长率;l表示劳动投入增长率;α表示资本产出弹性,β表示劳动产出弹性(两者的取值讨论限于篇幅从略)。E[,a]=a/y,E[,k]=αk/y,E[,l]=βl/y,分别为综合生产率提高(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资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新世纪初提升苏南乡镇工业整体竞争力的对策

提升竞争力的途径多种多样,针对苏南乡镇工业的弱点,提出以下主要对策:

(一)根据经济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苏南乡镇工业进入新世纪后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国际上来看,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对中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中国乡镇企业也同样如此。从国内来看,当前中国步入相对过剩经济时代,市场对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技术含量等很挑剔。苏南乡镇企业要在全球化和过剩经济下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在短缺经济下形成的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次的状况,及时转变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积极发展规模经营

针对产业层次较低的现状以及已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新世纪初苏南乡镇工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目标应定位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要充分发挥本地区位优势和技术、资金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把它们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在高新技术项目选择上,可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精细化工及生物技术与制药等为重点。同时必须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力采用信息技术和装备,促进轻工、纺织、机械、化工等现存支柱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要有步骤地将那些生产能力过剩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苏北及中西部地区转移。针对太湖区域污染严重的现实,坚决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

坚持规模经营战略和“抓大扶小”战略并举。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苏南乡镇工业继续实行规模经营战略,迅速提高大中型企业的比重。同时,决不轻视中小乡镇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鼓励企业横向并购,提高行业集中度,以形成规模优势。另一方面,大企业应沿着技术链条进行资本扩张,把中小企业纳入技术协作的轨道,带动一大片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提升乡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着力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增强技术竞争能力

针对总体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不高和技术层次较低的现状,苏南乡镇企业要加大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R&D投入力度,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适用技术为主体的多层次技术体系。在支柱行业实行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先进适用的技术。要充分利用当前外资普遍看好苏南的机遇,积极发展与国外大公司、大集团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合资合作,借鉴、消化、吸收它们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用于自我开发和二次创新,实现较高层次上的技术跨越。

人才是技术进步的最重要资源。新世纪初苏南乡镇企业中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依然不容乐观,高层次的技术人员依然十分紧缺。为此,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外引内育,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特别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以更加优惠的条件、更优质的服务、更灵活的方式,大力引进乡镇企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紧缺的高级人才。

(四)制度创新,增强乡镇企业制度竞争力

关于制度创新,还大有文章可做。限于篇幅,本文仅提出以下两点思路。

一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苏南乡镇企业的整体实力。在新世纪之初,苏南农村要“补课”,将大力发展农村个体企业作为新的重要增长点,壮大乡镇企业经济总量,优化其所有制结构,从而增强乡镇企业的整体实力。

二是要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微观经济主体的竞争力。当前,苏南乡镇企业中已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大中型企业,已经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雏形,今后应重在规范化和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对那些正在改制或尚未改制的“大而盈”、“大而亏”企业,应加紧着手将其改制为公司制企业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型私营家族式乡镇企业,应向公司制企业转化,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面广量大、规模较小的个体私营企业,则应据其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企业制度形式,对这类企业而言,也许家族式的古典企业制度对其更合适。

标签:;  

苏南乡镇产业竞争力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_苏南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