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延平
(甘肃省天祝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甘肃 天祝 733000)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耳针;针刺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336-01
田永萍主任医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27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中重视脏腑、经络辨证,治疗时根据不同的病种和证型灵活选用不同的治疗手法,但尤善于将耳针与体针相结合治疗临床疑难病症。笔者有幸随其进修学习1年,受益颇深。现将田主任耳针加体针联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验案1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甘延成,男,57岁,因“双足疼痛6年,加重伴左食指疼痛溃破3月”于2010年6月3日初诊。患者6年前出现双足麻木冷痛,右侧为甚,经武威市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使用抗栓、抗炎治疗好转后出院,之后间断多次发病,随来针灸门诊寻求针灸治疗。现症见:双下肢疼痛明显,夜间尤甚,伴间接性跛行,左手食指端溃烂,疼痛难忍。查体:精神差,左手食指青紫,末节泛黑溃破;双下肢膝以下潮红,远端青紫,皮温冰凉,双下肢浅感觉减退,右侧为甚;舌质紫黯,苔黄厚腻,舌底脉络青紫迂曲,脉弦涩,趺阳脉未触及。经检查左手正斜位X线片示:左手食指第1末节软组织缺如,骨质如常;双下肢血管彩超示:右侧股、腘、胫后、双侧足背动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完全性)。西医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组织坏死期);中医诊断:脱疽,证型:痰瘀阻络。
1.2 治疗方法
本病以化痰散结,活血通络,佐以泄热为治疗大法。治疗时耳穴选取:心、神门、肾上腺、肝、脾、交感、指、趾,每日选取一侧耳穴用0.25×13mm毫针针刺,留针30分钟,每天一次,两耳交替;此外,选取经穴:心俞、膈俞、脾俞、足三里、阳陵泉、合谷为主穴,同时配以两组配穴,即一组配穴为曲池、外关、三间、梁丘、血海、三阴交、解溪、太冲;另一组配穴为:手三里、阳溪、二间、阴陵泉、丰隆、太白、丘墟,治疗时主穴均用温通针法[1],两组配穴每日选取一组治疗,交替应用,其中曲池、丰隆针用泻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均留针30分钟,1次/d。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天治疗结束后患者疼痛有所缓解;治疗10d后,患者双下肢及左食指青紫色渐褪,指端破溃处结痂收口,疼痛明显减轻;继续治疗1月后患者诸症进一步改善,左食指端暗红,轻微胀痛,双足疼痛消失,右足略感麻木;查体:右膝以下肌肤甲错,足踝、跖部潮红,趾端略紫,皮肤温度尚可;耳穴去神门、肾上腺、交感后继续针刺治疗2周后,手足疼痛、麻木完全消失,左食指端结痂脱落,光整红润;右踝以下潮红,复查血管彩超对比示:初诊时未能测出流速的右侧股、腘、胫后动脉全都测到流速,基本达到左侧同名血管流速的1/3~1/2不等,右足背动脉流速仍未测到。因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而要求回家调理,嘱其严格戒烟、饮食清淡、调畅情志,择期复查。随访至今未复发。
2. 按语
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简称脉管炎,是以肢体动脉栓塞为主的慢性和阶段性血管疾病,95%以上的患者以20~45的男性常见 [2]。目前本病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疗法、介入及血管搭桥手术等方法,但均针对性不强,疗效欠佳,使得本病在临床中仍然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截肢率[3,4]。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脱疽”范畴,早在《内经》就对其有了一定认识,如《灵枢·痈疽篇》曰“发于足指,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也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发展。其中,田永萍主任医师作为一位资深的针灸医师,在其多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对本病病因病机及针灸治疗有着独到的认识和治疗特色,田主任认为痰、瘀为本病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患者素体脾虚湿盛或因寒湿外侵导致痰瘀互结,瘀阻脉络,气血流通不畅,使得旧血不去,新血难生,四肢失于濡养而致皮槁肉枯,发为本病。治疗方面,田主任指出大多患者主要以疼痛症状就诊,故治疗时应以缓解疼痛为首要治疗目的,同时兼顾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能与疏通经络以治本。故田主任在临床中选取具有明显镇痛效应的耳穴针刺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因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其与脏腑经络联系密切,现代解剖认为耳廓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分布,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等均在耳廓相互重叠与吻合,形成了丰富的神经丛,当某一器官发生疼痛时,可通过全息反射将疼痛信息传递至耳区,产生阳性反应点,从而使得刺激特定耳穴而达到有效的镇痛作用,有研究观察到其在临床中镇痛效率可高达95.1%[5,6]。田主任依据“诸痛疮痒,皆属于心”的理论选取心、神门、交感宁神止痛,肾上腺清热止痛,心、脾、肝调理脏腑经气,通脉止痛,同时配合患部指、趾可疏通病变局部气血而止痛。体针以背俞穴配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因田主任认为本病虽病变在血脉,但其发病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气血虚弱,脉络瘀阻是其发病之根本,故选择针刺背俞穴以调理脏腑,达到化生气血,健脾化痰以治本的目的,同时配合针刺其多气多血的阳明经脉,可共同达到调理脏腑以除痰瘀之根本,疏通经络以畅血脉之通畅的功能,使得精血充足,经脉气血运行调达而使四肢得养,从而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而针灸和耳穴的有效结合,对本病的治疗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郑魁山. 针灸全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77-178.
[2]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28.
[3]陈品英,刘建魁.血管再生方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0例[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0,25(4):21.
[4]韩忠朝,杨晨.外周血干细胞治疗血管闭塞性脉管炎[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6):1334.
[5]吴继,张琰,赵海音,等.针灸联合耳穴疗法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8):1904-1906.
[6] 洪晓瑜.耳针对中晚期肝癌疼痛的治疗体会[J].中国临床康复,2002,14( 6) : 2136-2137.
论文作者:甘延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1
标签:脉管炎论文; 疼痛论文; 田主论文; 闭塞论文; 针灸论文; 耳穴论文; 脏腑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