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增长方法和技术论文_张雅楠,王晓伟,张晨

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增长方法和技术论文_张雅楠,王晓伟,张晨

(天津环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380)

摘要: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设备技术性能和结构要求的提高,可靠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果没有可靠性保证,高性能指标就毫无意义,现代用户买产品就是买可靠性,对于厂家来说,可靠性就是信誉,是市场,是经济效益。从整机、可靠性贯穿设计、生产、管理。作为电子设备和电子系统的基础部件,电子部件的可靠性从元器件的角度得到了高度重视。电子元件的可靠性决定了整机的可靠性。因此,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增长;失效物理;分析技术

从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可靠性增加相关。阐述了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增长曲线和可靠性分析的基本方法。从构件可靠性物理分析技术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失效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失效分析、破坏性物理分析、失效模式与机理、过程相关性分析、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等构件质量与可靠性分析技术。通过对失效机理和失效原因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实现可靠性增长。通过对失效机理和失效原因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实现可靠性增长。

一、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增长的基本方法

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增长的基本方法是通过试验诱发产品失效,对失效样品进行失效分析并找出失效原因,针对失效原因进行改进(失效模式控制),以消除薄弱环节,然后再试验,一方面验证改进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诱发新的失效,这种基本方法概括为“试验、分析与纠正”即T A A F循环。可靠性增长是一种典型的“试验、分析与纠正”方法。在元器件可靠性增长过程中,两次试验比较增长法和逐步消除失效模式法最为常用。为了分析元器件可靠性的增长效果,通常采用两次试验的方式。第一次试验是掌握产品可靠性现状和摸清产品的存在问题,然后通过分析产品的失效模式及影响可靠性增长的因素,根据增长目标的要求,进行可靠性增长设计改进或制造工艺改进和工艺控制,有针对性地消除或控制产品的失效模式;第二次试验是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并检验其增长效果。逐步消除失效模式主要针对有多种失效模式并存的产品。针对主要失效模式采取“逐个击破”的方式逐步消除失效模式,实现产品的可靠性增长。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常采用有针对性的高应力试验,有意识地激发产品暴露其薄弱环节,再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经过多个循环后,可使产品的失效模式都得到控制或消失。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可靠性增长方法,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消除或控制元器件的主要失效模式及机理,其有效性则建立在对失效模式、失效机理、失效原因以及影响元器件可靠性增长的主要因素和技术核心的分析准确、到位,因此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增长过程中的核心在于分析。

二、现有的电子元件可靠性增长分析技术

1.失效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可靠性增长的第一个环节是收集产品全寿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失效信息,从信息源的数据中获取元器件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信息源可分为间接经验、可靠性分析、试验、生产经验和现场使用等。电子元器件全寿命期内不同阶段的信息源对可靠性增长效费比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个失效模式信息,若是从产品寿命的初期信息源提出,可经济地实现设计更改和可靠性增长,若是在产品寿命的后期,则可靠性增长的效费比要低得多。所以在可靠性增长的过程中应重视各种信息源的组合,以经济地实现可靠性增长。相关的可靠性数据分析方法主要有直方图法、主次图法和因果图法。其中直方图法主要用于整理失效数据,可根据其图形形状确定其分布规律,并计算产品寿命的平均值和方差。主次图法是分析、查找主要因素的直观图表,可以用于故障频数分析、主次要原因分析和主次要失效模式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果图法是以产品的失效模式为结果,以导致产品发生失效的诸因素为原因,绘出图形,从各种错综复杂的失效原因中找出主要原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纠正措施消除或控制失效模式及机理。

2.元器件的失效分析技术。失效分析是指在了解元器件的主要失效模式后,对失效样品进行电测量并采用先进的物理、冶金及化学的分析手段,明确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确定失效的根本原因,针对故障根源提出改正措施,以防止这种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重复出现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电子元器件质量和可靠性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增长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进行失效分析必须根据失效样品的种类和失效分析的需求,选用适当的测试与分析设备和技术。随着现代加工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武器系统的需求,电子元器件不断引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结构,使其尺寸微型化,结构复杂化,其可靠性研究及分析不断面临新的问题,促进了失效分析技术和分析设备的快速发展。

3. 破坏性物理分析。破坏性物理分析(DPA)是指通过抽样方式对元器件进行常规的分析,以验证元器件批次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通过DPA可以发现在常规筛选检验中不一定能暴露的与产品设计、结构、材料和工艺相关的缺陷,获得元器件工艺过程或设计中存在的偏差和缺陷。作为元器件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测,通过DPA可以在分析过程中查找在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结构和材料方面存在的质量问题,用于元器件批次质量的评价,把问题暴露于事前,积极采取纠正措施,有效地防止元器件潜在的质量问题在使用中导致失效的发生。从面提高元器件的可靠性,实现可靠性增长。

4.失效模式与设计和工艺的相关性分析。在进行元器件故障纠正,实现可靠性增长之前,首先应研究元器件失效模式与设计和工艺的相互关系。若失效模式来自设计,则采取设计方面的纠正措施,若失效模式与工艺制造的关系更为密切,则必须进行工艺方面改进,以实现故障纠正。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工艺十分复杂,往往存在许多影响器件性能和参数的相互影响的工艺生产参数因素。随着相关因素的增多,要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就更加困难,这里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设计试验,使得用较少的试验次数获取较多的信息。第二,如何分析试验数据。分析故障与工艺的相关性,可以通过工艺流程分析、正交试验、工艺拉偏试验、正交分析等方法确定对失效模式及参数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工序,同时确定出关键工艺参数。在确定工艺条件拉偏的范围和水平时,既不能使生产目标发生物理性质的改变,也要符合设备的能力范围。

5.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是一种元器件可靠性增长的重要方法,是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通过对产品各组成单元潜在的各种故障模式及其对产品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可能采取的预防改进措施,以提高产品可靠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其核心是确定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失效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它是一个“事前行为”,采用FMEA在产品设计或制造过程之前,评价潜在失效模式及影响。实施改进措施,降低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潜在的失效风险。FMEA是“由下而上”的原因和结果分析方法,即从元器件基本失效的原因及影响逐级向上分析,直至对整个元器件或组件进行分析,评价影响后果,用分析的方法对元器件的结构、材料、工序、工艺等的失效模式、影响、严重程度与发生的概率进行评估。由于元器件失效原因主要与设计、制造过程、使用、供应商以及服务有关,因此FMEA又细分为设计FMEA、过程FMEA、使用FMEA和服务FMEA四类。其中设计FMEA和过程FMEA最为常用。

总之,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增长过程中的核心在于分析,要有效地控制或消除失效模式,实现元器件可靠性增长,前提是对导致元器件失效的因素分析准确到位,才能采取相应的有效的纠正措施。

参考文献:

[1]王东.电子设备产品的可靠性试验.2018.

[2]张云.浅谈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增长的分析技术.2018.

论文作者:张雅楠,王晓伟,张晨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

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增长方法和技术论文_张雅楠,王晓伟,张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