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高新技术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再经过产业化与市场化的过程,导致经济的迅速增长,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它的直接表现是两个方面:一是宏观上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二是微观上由高新技术引起的高新产业的出现。当前这场新技术革命是以材料技术与能源技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革命,信息技术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它正在渗透到各个技术领域中去。
1995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所谓信息化,是指国民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我国的现代化,不但包括工业化,而且还包括信息化。也就是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必须把信息化这个发展方向作为现代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标准。为了实现这一战略任务,有必要阐明信息化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中的作用。
技术革命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从而促使经济在新的生产力的基础上迅速增长。因此,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经常注意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以便及时地调整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使之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步伐相一致。
1 我国对国民经济结构及其运动的分析
两大部类。从50到80年代,我国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把国民经济划分两大部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提出了它的全部产品在一定期间内的实现问题。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要连续地维持再生产,不仅要考察全部产品的价值补偿,而且还要考察它的实物补偿。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分为三个部分,即: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与剩余价值(M)。而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则分为两类,即:一类是生产资料,简称第一部类(1),它的产品用于生产的消费,其中包括机器、设备、原材料和燃料等;一类是消费资料,简称第二部类(2),它的产品用于个人消费。在每一部类内部,又包括许多生产部门。
从物质生产过程来看,不管它的“社会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①]为此,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不断地把它的一部分产品再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生产的要素。否则就不能不断地生产,即再生产。这就是说,社会必须在实物形式上补偿生产过程中耗费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由于这个原因,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以及它们的各个部门之间,彼此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一原理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而且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愈来愈复杂,两大部类的划分,在实践中逐渐显露出它的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它没有能够把一切物质生产领域都包括进去,例如,马克思称之为“第四物质生产领域”的运输业,现代兴起的科学技术业、以及商业、服务业等;②它也没有能够将非物质生产部门,如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等包括进去;③两大部类的划分界限很难确定,因为由于使用价值的多样性;由于产品的新的使用价值不断被发现;由于在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产品综合利用事业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产品,既是生产资料,又是消费资料。
三大门类。1922年,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结束时,列宁提出了,俄国的经济要得到恢复和发展,必须有农业、轻工业和工业三个部门。他说:“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②]这就是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三大门类。
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斯大林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以列宁的三大门类的划分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始,从而使“农、轻、重”的划分,在国民经济结构的分析中占了重要位置。[③]
在我国,从1953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开始,毛泽东多次论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问题,他根据斯大林的国民经济结构分类,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主要是正确处理农、轻、重三者的发展关系问题。此后20多年,国民经济部门的“农、轻、重”的划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分析中几乎是唯一的分类标准。
按照一般的理解,“农”指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轻”指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包括纺织、食品、缝纫、制革、毛皮、靴鞋、家具、印刷等工业部门;“重”指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包括钢铁、煤炭、石油、电力、机械、化工等工业部门。
但是,“农、轻、重”的划分法也有它的局限性,这主要是:①它虽然包括了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物质生产部门,但仍未能把全部物质生产部门都包括进去,更没有把非物质生产部门包括进去。②其中轻、重工业的界限越来越难以确定,例如,在工业化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很高情况下,过去被视为重工业(特别是新发展起来的化学工业)在许多生产部门或产品,例如橡胶、纯碱、医药、液(气)化燃料等,从其生产技术过程到产品使用方向,都同大多数轻工业产品一样;相反,一些在某些国家被归入轻工业类的产品,如纺织机械,显然应归属重工业。此外,在工、农业之间也出现了这种互相渗透的现象;③它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产品的多种多样的使用价值。随着生产的进步,经常大量地出现一种产品同时进入生产和生活两个领域的情况;有更多的企业不再单独生产一种产品,而是同时生产多种产品,其中既包括轻工业产品,也包括重工业产品,甚至还包括农产品。以上表明,“农、轻、重”的划分法,只适用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科学水平不高的国家或经济发展阶段。
2 国外对国民经济结构及其运动的分析
三次产业。1935年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提出了三次产业的理论。他认为,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史上,经历过三个阶段:初级生产阶段。它的生产活动主要以农业、畜牧业为主。迄今世界上许多地区还停留在这个阶段上。第二阶段。它的生产活动以工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为标志。纺织、钢铁、制造业等工业生产为就业和投资提供了广泛的机会。英国在18世纪70年代进入这个阶段。第三阶段。从20世纪初开始,大量的劳动和资本不是继续投入初级生产和第二级生产中,而是投入旅游、娱乐、文化艺术、保健、教育、科学、政府等活动中。处于这三个生产发展阶段上的产业分别称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1957年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从国民经济结构的角度,把产业分为三大部门:第一大部门以农业为主,包括畜牧业、渔业、林业等;第二大部门以工业为主,包括制造业、矿业等;第三大部门是服务产业,包括建筑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金融业、政府行政和律师事务、军队等。
在费希尔和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中,每一产业包括哪些部门是有差异的,但他们的“三次产业”分类的理论依据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以产品的性质和劳动过程的特征为划分的标准,即:第一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第二产业的产品主要是制造业的产品,它们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以及工业品原料加工取得的;第三产业主要提供劳务,它是服务性产业。
从50年代后期起,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了“三次产业”分类法,联合国经济统计也基本采用了这个分类。
四次产业。当前这场新技术革命的核心,是信息技术革命,由它产生了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中,开始了“四次产业”的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
本世纪40年代后期发生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其发源地在美国。第二次大战后,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晶体管的发明,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的建立,使得一门新的产业—信息业在美国迅速兴起。它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在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方面势头迅猛。在整整50个年头中,商业化的计算机技术已达四代,实验室技术已达到第六代、第七代。以电子计算机产业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部门—电子信息产业,它包括从电子元器件到计算机整机、计算机外部设备、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方面的光纤、移动电话、卫星通信等等,成为规模巨大的经济支柱。目前,美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超过汽车产业的大型产业,并有超过能源产业的趋势。
正是在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1961年,斯蒂格列在《政治经济》杂志上发表《信息经济》论文,首次提出信息经济学这一新的经济学分支,引起了人们对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
紧接着在1962年,马克卢普出版了《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首次对美国的知识的产量和分布量进行测量。在他的会计分类中,把30个产业部门的知识产生、加工处理和传播分为五大类:①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及学前教育;②研究与开发;③通信工具。包括所有批量生产的印刷机、文具和办公用品;④信息设备。包括乐器、信号发生装置和电传打字机;⑤信息业务。包括为证券经纪人,房地产代理人等所花费的资金。
据他的统计:1958年用于知识的GNP的比例分配如下:
知识类别 数额(百万美元)百分比
教育60,494 44.1
研究与发展 10,990
8.1
通讯媒介38,369 28.1
信息机器 8,922
6.5
信息服务17,961 13.2
资料来源:引自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39页。
从上表可见,国民生产总值的29%(1364,36亿美元)用于知识开发;另外,31%的劳动力参加知识部门的工作,在1947年和1958年间,知识产业每年按10.6%的综合增长率扩展,它是同期国民生产总值本身增长率的二倍。
70年代后期,波拉特的《信息经济》(九卷本,1977年)出版,它对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波拉特的理论与方法是开创性的,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方法论上,他对经济领域里的信息活动计量化时,使用了两种方法:①三个推算办法:一是“最终需求”,取消了造成双重计算的中间交易;二是“附加价值”,即某个产业或部门产值的附加价值;三是商品和劳务提供者的收入或报酬。②投入产出的矩阵。一旦帐目完整,就可估计某种变化对经济其它部分的影响。例如,从“纸媒介传输”改为“电子传输”对印刷业的影响。
第二,在信息经济部门的划分上,他根据国民收入区分出:第一信息部门,其中包括一切为现存市场制造信息机器或出售信息服务的产业。这个部门向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时有一个直接销售额;第二信息部门,其中包括企业和政府机构中的计划、管理和信息部门,这个部门的信息活动的附加值,计入国民产值和国民收入中。第二信息部门的提出是新观点,它是从加尔布雷斯的“技术结构阶层”概念中引申出来的,是直接从事信息工作的部门,但它的活动本身还没有作为信息工作计算。
第三,在产业分类的理论上,过去广泛使用“三次产业”分类法,他改用“四次产业”分类法,即: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的四分法。这样就能更准确地掌握美国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等的变化情况。它在理论与实际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 信息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重大作用
发展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的,并且,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总是以一定的产业结构为其基础的。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意味着生产力的总体水平的提高,从而带来经济的巨大高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提出以下几个成果:
(1)克拉克定律。1957年克拉克提出“三次产业理论”。后来的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会随之发生变动,其主要表现为:资源从第一产业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各产业部门内,资源向着生产率较高的行业流动;在就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不断减少,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绝对量增加而相对量减少,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无论在绝对量与相对量上都不断增加。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克拉克定律。
(2)刘易斯“二元结构”论。刘易斯从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发展观点出发,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双重经济结构,即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部门,和农村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在这两个部门中,只有现代化的城市工业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而农村中的传统农业则只是被动地起作用。
刘易斯的模型问世以来,经过他的补充、完善,以及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扩充,已成为分析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变迁、城乡关系、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转移、人口增长、收入分配、资本积累、储蓄行为、技术选择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
(3)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库兹涅茨在《现代经济增长》(1966)中,通过对大量历史统计资料的整理和比较,对现代经济增长的总量、速度、结构及其传播扩展机制作了深入的研究,并以三次产业结构为中心,对人口格局、国民产值、收入分配结构、产值使用结构、国际依赖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他分析了上述这些经济变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变化特点和相互联系,以此来揭示现代经济增长的全过程。
他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的共同作用[④],他对经济增长的分析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总量上,即从人均产量或每个劳动者平均产量的持续增长来考察;二是从结构上,即从产业结构(以及以三次产业为中心的城乡人口、收入分配、就业状况与生产力布局等的结构)的变化来考察。从而把经济发展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经济的发展,其根本动力是经济改革,所以,邓小平说,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而经济改革则包含着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体制改革两个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方面,在这一对矛盾中,经济结构调整属于生产力的运动,而经济体制改革则属于生产关系的运动。在现代,正是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经济不断发展。辩证法的观点认为,在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这对矛盾中,经济结构的调整,属于生产力的变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起决定性的作用。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核心问题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问题,其调整的方向是使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以促进社会经济沿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4 划分出信息产业部门的重大意义
人类的生产活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⑤]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过程。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是有形的;信息(知识和经验)的转换是无形的。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这种有形转换和无形转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是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上,它们的作用不同罢了。
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渔猎社会,人们要将鱼、兽转换为适合自己需要的食物(物质变换),也要凭借一定的知识、经验(信息转换)和消耗自己的体力(能量转换),才能完成这一生产过程。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没有信息活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的生产活动;离开了信息观念,就无法正确理解生产活动的本质。
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工业革命使得物质与能量成为国民经济结构的重心,当前这场新技术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就在于,它用信息减轻物质与能量的耗费,扩大物质与能量的作用,从而使得信息上升到国民经济结构的重心的地位。
信息的系统的、有组织的形式,就是科学技术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已经成为决定劳动者的素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物质与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人类可以运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资源)来最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迅速改善人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
5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归根到底要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整个过程的作用机制表现如下:
科学技术进步→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机制:
(1)宏观的机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国家从宏观上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因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际上就是产业结构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产业结构的转变遵循下列的规律:
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发达国家从70年代起普遍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例如美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如电子、电脑软件、有线电视、生物技术等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集约化。从这里可以看出,产业集约化的关键在于,依靠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变生产要素的构成;增加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投入;减少能源、原料和劳动力的投入;并加强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它的主要目的就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从而不断提高整个产业的水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四个现代化进程中,经历着两重转变:一是从农业经济结构向工业经济结构转变;二是从工业经济结构向信息经济结构转变。因此,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是繁重的和复杂的,其中首要的任务是加速信息化的进程。
由于计算机产业和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技术手段。“九五”期间这两大产业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重点:
①建设覆盖全国的计算机信息服务网和信息服务体系,抓好信息源、数据库建设、组织上网服务;
②加快“金”字工程(“金桥”工程,以建设卫星基干网起步,在24个省市建站联网;“金卡”工程,初步实现金融业务计算机联网处理和行间结算;“金税”工程,实现计算机联网)配套产品、装备与系统的开发和生产,主要包括IC卡及其读写机具、金融与商业化自动柜员机、自动取款机、税控系统及收款机以及各类计算机网络产品等;
③促进多媒体计算机及大容量存储设备、高分辨率显示器等配套产品,形成规模生产;
④面向传统产业改造,组织建设计算机系统产品规模生产基地及开发试验环境;
⑤大力建设软件产业,重点发展应用软件、系统软件、中文平台软件和教育软件,建立若干软件工业化基地和系统集成开发中心。[⑥]
(2)微观的机制。产业结构的变动,往往是从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开始。当前这场世界新技术革命所产生的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是从材料、能源、信息、生物、海洋与空间等一系列领域的技术创新开始的,其中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给产业结构带来的变动最为激烈、最为迅速、最为深刻。
软件产业。与计算机硬件工业配套的软件产业,由于它的开发有投入少、利润高,无需配套产业的特点;我国工程师的水平高、成本低;由于软件与文化关系密切,我国软件产业可借助“文化壁垒”和“标准壁垒”,实现突破性的发展,成为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据有关专家估计,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信息产业将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其中软件产业又将占其总产值的50%,属国家经济命脉产业。目前我国的软件市场几乎为外商所垄断。必须及早提出对策。
可以预料,在下一个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信息(知识)处理业务将空前活跃,软科学的发展和知识产业的成长将加快步伐,大量的遍及各个领域的数据库、信息库、知识库将普遍建成并广泛应用;基本软件、应用软件、智能软件、专家系统软件的开发和服务,将形成强大的软件产业,并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据美国统计,到2000年,每年至少需软件人员达100万,因此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软件人才是当务之急。
计算机软件是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目前,它已成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灵魂,为了支持和推动国内软件企业,发展增强创自有版权的软件名牌意识,加速我国软件产品化进程和提高商品包装水平,树立国产优秀名牌软件,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在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下,继1994年成功地开展了“推荐优秀软件产品活动”之后,于1996年1月26日,终审推荐了1995年的35件优秀软件产品。
这次推选活动,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根据各参评软件产品的质量、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市场开拓潜力、文档资料齐全性和正规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评审条件进行。经过初审、社会检验以及两个多月的考核及调查,最后于1996年1月底终审出35件产品作为1995年度优秀产品。其中特别推荐了四个大型应用软件,它们是北大方正彩色电子出版系统,北京地球软件技术开发公司的GRISYS交互地震数据处理系统,GRIStation综合解释系统和中软总公司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如:
①不少软件企业缺乏长期的全局的发展目标。软件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产品,一个成功的软件,从其主体构思、研制开发到商品化,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就需要软件企业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在售出的同时,用户还应得到长期的技术支持,包括升级、维护、咨询等,必须制订一个长远的、全面的计划,以确保软件的开发、销售、维护三者紧密衔接。
②软件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技术壁垒。软件作为一种知识型产品,它具有易流失性,因此,各企业对其拥有的技术进行封锁,造成市场上同类产品较多,如中文DOS的版本,不下十几种,这样,造成技术力量与投资的分散,使其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况且,由于技术上的封锁,彼此之间缺乏沟通,这就使得软件的研制开发难以达到标准化、规范化,阻碍了软件产业的发展。
③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盗版软件盛行。长期以来,由于国人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给盗版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得技术人员多年的辛苦付之东流。最常见的是非法拷贝和改头换面这两种形式。盗版软件的盛行,使得软件生产厂家不能等到预期的投资回报,影响了软件产品的再投入和后期服务,造成国产软件信誉的降低和正版软件用户利益的损害。
④近年来国外软件公司大举进入我国市场,使得我国刚刚兴起的、本来就不成熟的软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竞争中显露出我国软件公司资金偿还和总体开发力量薄弱的问题。
在上述情况下,首先需要国家政策扶持,从优选择国内确有实力的单位,由国家投资开发基础软件与功能软件的模块。其次,国家根据需要和可能,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主功方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坚持不懈地努力实干。再次,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走联合之路。通过联合可以沟通信息、协调分工、降低内耗、一致对外、避免恶性竞争。最后,理顺运行机制,联合国内的研究、开发力量,组织工程化的软件产业队伍,共同开发国内市场。
工业革命以来,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熊彼特认为,所谓技术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并把它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去。所以技术创新不单纯是技术发明,它还包括开发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发新市场、获得新的供应源、形成新组织与管理方式等内容。这就是说,技术创新是技术发明的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把发明成果产品化、商业化,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占领市场,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这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计算机软件是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目前,它已成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灵魂。如果我们在民族软件产业上有所创新,那么,我国的信息产业,从而整个产业结构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方面,蒋子刚推出的中文序列输入平台技术,是软件技术的一个重大创新。他遵循下列科学技术研究规律: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马尔可夫理论→中文输入技术→中文序列输入平台技术抓住中文输入瓶颈问题,开发出自通中文序列输入平台技术,其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是难以估量的。
近年来,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连接发表了三本著作:《大趋势》(1982)、《2000年大趋势》(1990)和《亚洲大趋势》(1996)。在第二本著作中,他预测了,90年代经济中心向太平洋地区大转移;在第三本著作中,他预测了,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崛起。这个世界发展趋势,意味着与经济大转移同步的“汉文化圈”必将繁荣兴盛。因此,他认为,为了了解亚洲,为了与东方打交道,“应从学习它的语言入手”。[⑦]
在世界发展转向东方的大趋势下,中文序列输入(AUTOWAY)软件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前景,是无限辉煌的。可以预料,由AUTOWAY这项关键技术带动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必将陆续取得新的突破,从而形成我国信息产业的新的生长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火炬计划,把AUTOWAY列为中文输入技术领域中唯一入选的项目,这是有远大战略眼光的。
综上所述,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对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们在统计分类中仍然把信息产业放在第三产业中,这显然落后于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建议把信息产业单独列为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中的第四大门类。
标签:国民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部门划分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