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第五医院中西医结合科、肺病专科 750004
摘要: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采用“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防治气道高反应症,通过观察控哮涂膜剂三伏穴位敷贴对气道高反应症的临床疗效,以证实穴位敷贴疗法的科学性、有效性。
关键词:治未病;穴位敷贴;气道高反应
Progress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Zhu-wei Wei-zhe Shang-youwei Zhao-tingzhu Zhang-lihua
Liu-youcheng Yang-fengjuan
The fifth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750004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and Yang in spring and summer,autumn and winter Yin's view,the "acupoint winter disease prevention therapy of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in asthma control,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f coating agent dog daysacupoint applicatio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n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disease,confirmed by Acupoint Application of Science,effective therapy.
Key words:preventive treatment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of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气道高反应性(BHR)是指气道本身对各种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刺激的反应性异常增高,主要表现为气道平滑肌的异常收缩、支气管痉挛和黏液腺体分泌亢进,从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1]。轻者仅表现为刺激性干咳,重者可见胸闷、呼吸困难、喘息等不适。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BHR 与大气污染、吸烟、接触过敏原等因素有关;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干冷空气、低渗和高渗溶液等理化因素刺激均可成为诱发因素。BHR可见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1.气道高反应症的发生机制
气道高反应性发生机制十分复杂,目前的研究表明,炎症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当气道受到过敏原或其他刺激后,由于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症细胞的浸润、气道上皮和上皮内神经的损害等而导致BHR。还有学者认为,气道基质细胞内皮素(ET)的自分泌及旁分泌,以及细胞因子特别是肿瘤坏死因子(TNF -A)与内皮素相互作用在 BHR的形成上有重要作用。此外,BHR与 B肾上腺能受体功能低下、胆碱能神经兴奋性增强和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NANC)的抑制功能缺陷有关。目前认为气道炎症是BHR的重要基础,尤其是TH2型细胞因子IL-4、IL-5、IL-13、IL-9、IL-10等的增多,在AHR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2]。研究发现,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生物活素,通过调节气道 IgE的产生及嗜酸粒细胞浸润,上调多种炎症介质而募集炎症细胞,促使气道上皮细胞分泌黏液,促进平滑肌细胞的收缩、使气道阻力增加和气体流速受限等作用参与BHR。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也证实BHR患者气管黏膜可见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T淋巴细胞表达异常,干扰素 -C(IFN -C)、IL - 12等 Th1细胞因子水平下降,IL - 4、IL -5等 Th2细胞因子水平升高,Th1 /Th2细胞处于失衡状态,调整 Th1 /Th2平衡(增强 Th1或抑制 Th2活性)有助于干预气道炎症。Kate等在实验中发现,中和IL-4在全身免疫调节效应中的作用大于IL-13。从这一方面来说,IL-13更有利于作为治疗目标,因为它不象IL-4那样改变全身系统免疫反应,而且抗IL-13治疗在停药后仍能维持效应。[3]
气道高反应性不仅可以由气道炎症造成,还与神经、精神、内分泌有关。哮喘患儿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功能低下和迷走神经张力亢进,或同时伴有α-肾上腺能神经反应性增强,从而发生气道高反应性[4]。除此之外,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亦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因此,除靶腺激素如 CRH、CORT[5]外,神经肽如 NGF、CGRP[6]、SP 物质[7]、VIP、NO、NKA、NKB 及 TFF3[8]等均参与了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发展过程[9]。
2.中医对气道高反应症的认识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无气道高反应性一词。根据其干咳、少痰、咽痒等症状,且具有慢性迁延、顽固难治、反复发作等特点可分属于“咳嗽”、“肺痹”等范畴。《诸病源候论》曰:“咳逆者,咳嗽而气逆上也。咳而气还聚于肺,肺则胀……邪气与正气相搏,正气不得宣通,但逆上喉咽之间,邪伏则气静,邪动则气奔上。”指出“正虚邪实、伏邪留恋”为本病基本病理特点。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分析,气道变应性炎症、气道高反应与中医所说“宿根”的内涵相近。根据 BHR的临床表现特点,审证求因,提出风痰日久、肺气郁闭、营卫不和是气道高反应性咳嗽的根本病机。肺居至高,为五脏之华盖,开窍于鼻,上连咽喉。肺通过有规律的一呼一吸运动调节全身气机。宣发与肃降是肺气运动的两种形式,是肺主气、司呼吸的基本生理特点的体现。肺气宜宣宜降。若肺气为邪壅闭或肺气不足,主气失常,宣降失司,肺气上逆常表现为咳嗽。正所谓“咳嗽以肺为主”、“咳嗽必责之肺”。此外,肺有宣发卫气的功能,通过肺气向外周布散的运动,将卫气布散至全身体表,以护卫肌表,温养肌腠皮毛,防御外邪入侵。若肺气失于宣散,卫气失和,邪气入里,则可出现呼吸不利,胸闷,咳嗽等症状。中医现代理论研究认为,炎症是阳(或火)过盛的典型表现。炎症导致气道上皮功能损伤的主要表现与中医的“热证”有着内在的联系。临床通过观察气道高反应性咳嗽患者的上呼吸道红外线热图变化也发现,病变部位比周围正常气道黏膜组织的温度要明显升高,经清热宣肺治疗后,温差会逐渐下降,症状明显好转。中西医虽对气道高反应的机理阐述不同,但究其本质则一:Th1 /Th2失衡是人体正气(Th1介导的保护作用)与留存人体的伏邪(Th2类 CK,介导气道变应性炎症)之间平衡失调的反映,基于此认识,清宣通闭、调和营卫法立意扶正祛邪,可通过调整机体的免疫状态,清除气道高反应性咳嗽激发因素而发挥治疗作用。
3.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渊源
“治未病”源于《内经》、《难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具特色的内容之一。《黄帝内经》中首见“治未病”一词,《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即“未病先防”。《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体现了《内经》防微杜渐的精神。《素问 八正神明论》说:“上工治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即“既病防变”。“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体现了中医防病重于治病的精髓,亦是防治疾病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内经》所论“未病”有三层含义:一为尚未患病的健康状态;二为那伏已存尚未发病的状态:三为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气将要累及的状态[10]。
医圣张仲景对“治未病”理论有着深入而独到的研究,禀《内经》、《难经》之旨,在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使“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内涵得以全面继承和进一步发展,这不仅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也有积极指导意义。例如:六经病证的“合病”、“并病”、“传病”规律反映了伤寒疾病传变规律。唐 孙思邀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云:“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为现在已基本得到公认的4种“未病”形态[11]“治未病”,体现了中医的循证医学思想。
4. 中药穴位敷贴的作用
根据现代医学相关研究表明,中药穴位敷贴可起到缓解支气管痉挛、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等作用,故能较好地防止哮喘的发作,减少发作次数。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古称“贴脊疗法”,是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将药物敷贴在俞穴,使药物沿俞穴—经络—脏腑途径渗透并放大药效,从而增强人体抗抵力的一种中医内病外治法,大多在夏季进行。夏季气候炎热,阳气升发于外,气血浮于体表,故皮肤松驰,膝理开泄,在穴位所贴药物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临床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温肺化痰、散寒去湿、通行气血、补益阳气等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等中药研成细末,取汁调成膏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疗不同的疾病:如贴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气道高反应症。贴敷“双侧心俞、双侧肺俞、双侧膈俞”治疗气道高反应症。
夏季三伏天外界阳气最盛,人体膝理开泄,“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以助生长机能”,这时对阳虚患者进行中药穴位贴敷最易刺激穴位,促使经络畅通、气血调和、因此一年中阳气最盛、天气最热的“三伏天”为本病最佳治疗时机。
5.控哮涂膜剂与普通穴位敷贴的不同
我科制备的控哮涂膜剂来源于《中国验方大全》、《宁夏中药材标准》,是在原处方基础上,进行工艺改进加工而成[12]。其中采用聚乙烯醇(PVA -124)配制成基质,其性质稳定,成膜时间短,膜的柔韧性好,卡伯姆(CBM -934)具有良好的乳化性、增稠性、对皮肤及黏膜无刺激性、能与水溶液混合有利于膜与皮肤的有效黏附,促进药物的吸收等特点[13]。
选取我科行冬病夏治的门诊患者,共76例,其中年龄5~20岁35例,20~40岁11例,40~60岁21例,>60岁9例,平均31岁。病程2~3年26例,3~10年28例,>10年22例,平均10年。随机分为2组,传统剂型38例,控哮涂剂组38例。
对肺功能的影响,见表2: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测定肺功能,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中的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呼气峰流速(PEF)、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对肺功能FEV、PEF、FEV1%的改善没有统计学意义。
6.结论
穴位敷贴是祖国医学众多治疗方法之一,属中医外治法范畴,是结合穴位与药物作用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到了近代,随着内服外用药副作用问题的突出,有关穴位敷贴等副作用少、疗效良好的外治法的研究更加盛行,具有效果显著、操作简便和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特点,所以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逐渐从民间跨入中医正规疗法之列。穴位敷贴治疗气道高反应症可以说是其代表,历史悠久而疗效明显。但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加之传统贴敷剂组方复杂,用药剂量大,有效成分难以确定,制剂的工艺落后,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率不高,透皮吸收率低,皮肤刺激性大等,限制了药效的发挥。目前激素治疗起效快、作用明显,但副作用大,易复发;中药穴位敷贴虽起效较慢,但作用持久,对预防复发,减少激素用量,降低其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南山. 支气管哮喘 - 基础与临床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7,906.
[2]朱敏立、朱宝玉.气道高反应性与细胞因子关系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3,23(1):34-41.
[3]Betz R,Kohlhaufl M,Kassner G,et al.Increased sputum IL-8 and IL-5in asymptomatic nonspecific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Lung,2001;179:119-133
[4]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66 - 267.
[5]马雪萍.神香草多糖对哮喘大鼠细胞因子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实验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1.
[6]张艳. NGF、BDNF 和 CGRP 在哮喘大鼠肺内的表达及意义[D].郑州:郑州大学,2007.
[7]李娜.P物质对哮喘动物模型气道阻力的影响及盐酸丙卡特罗对其干预作用[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10.
[8]徐云.大承气汤对支气管哮喘小鼠肺肠组织相关神经肽的影响[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9]35徐云.大承气汤对支气管哮喘小鼠肺肠组织相关神经肽的影响[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10]张志斌,王永炎.试论中医“治未病”之概念及其科学内容[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7):440一444.
[11]张岚.“治未病”的历史文化探源[J].四川中医,2008,26(9):124-125.
[12]茆建国,江立富,朱蔚,等.控哮涂剂的制备工艺研究.中国健康,2009,26(9):1094 -1097.
[13]曲马伊,苏晓梅.环麻滴鼻凝胶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2(5):312.
论文作者:朱蔚,魏哲,尚有为,赵廷珠,张立华,刘有成,杨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0
标签:气道论文; 穴位论文; 炎症论文; 中医论文; 细胞因子论文; 作用论文; 功能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