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科技的现状与分析_科技论文

中国工业科技现状及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现状及论文,工业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国以来中国实力有了较大的增长,国际地位也有很大的提高。当然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尤其是中国工业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与发展。但是,把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置于世界工业与经济发展的“座标系”中,同先进国家作一番比较,就会发现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工业和整体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是其中关键的一个因素。

中国工业科学技术的现状究竟怎样?在国际上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是有必要的。下面就从科学技术活动的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系统地探讨这些问题。

一、工业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科技投入是衡量一国科技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包括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等。还应包括科技机构的有关情况,因为科技机构是实现科技人员与资金、设备手段组合的组织形式,是科技活动的组织保障。而且科技机构的布局结构与数量多少,大体能够反映一国科技实力的一个侧面,以及该国科技实力势能的大小。

(一)工业科技人员投入的比较

我国工业领域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中国科技活动人员分布状况(单位:千人)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科技活动人员投入最多的部门是企业(国有大中型),但占全国总数的比例仍偏小,约为36%~44%,而其中企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比例更低,只占全国总数的25%弱~30%弱,且1993年又比上年有所下降,总数减少了近1万人,企业“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占全国总数的比重降为28%,比上年降低了约2个百分点;高等学校集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数的41.5%;研究与开发机构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也比企业中的多,占总数的29.6%。值得指出的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一群体,是一国科技活动人员中的中坚力量。我国企业中这部分力量最为薄弱,严重制约了我国工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从“研究与发展(R&D)人员”分布状况来看,企业亦是最弱的部门。1985年我国每7.85个企业才有1个R&D人员。1993年全国R&D人员投入分布状况如下表所示:

表-2 全国R&D人员投入分布(1993年)

“表-2”中的数据显示:在政府所属R&D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等学校这三大科技活动执行部门中,政府属R&D机构拥有的R&D人员最多,达34.4万人之众,占全国总量的37.5%;企业为25.2万人,占全国总量的27.5%,比政府属R&D机构少9.2万人,低10个百分点;其次,三大科技活动执行部门中,工业领域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最少,仅有约8.5万人,占全国总数的14.2%,而政府属R&D机构和高等学校则分别拥有24.8万人和22.5万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1.47%和37.60%,分别为企业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数的2.92倍和2.65倍。三大部门中“R&D全时工作日人员”的情况亦是如此,企业仅拥有6.45万名全时工作日R&D科学家和工程师,仅占全国总数的15.4%。分别仅为政府属R&D机构和高等学校同一指标值的1/3和1/2弱。这说明我国R&D领域科学技术骨干大都集中在政府属R&D机构和高等学校里,企业的科技人员投入十分薄弱。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相应的有关情况。

表-3 主要国家和地区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按执行机构分(%)

“表-3”中的数据表明:包括印度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企业中的R&D科学家和工程师就业比例,均比我国高出许多,而且除印度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同一指标比例值均为我国的3倍以上,美国则为我国的5倍以上。这说明我国工业领域R&D科学家和工程师就业比例在国际上是十分低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有着巨大差距。值得指出的是,象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工商企业一直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最大的就业部门,如美国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R&D领域全时工作日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企业的就业比例始终在69.1%~77.5%之间,且自从70年代中期以后,保持了一种稳定上升的势头,一直维持在70%以上的高水平,这就为美工业科学技术的快速、高水平发展提供了高素质人力资源保障。

总之,我国工业科技人员投入状况有两大特征:一是科技人员,尤其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少,二是配置不合理。而后者又是导致前者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科技人员大多倾向于到大城市和政府机关工作,而不愿到企业中去。一方面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匮乏,另一方面现有科技人力资源又不能充分有效利用,存在有严重的结构性浪费与短缺并存的现象,这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一大难题,需要认真解决。

(二)工业科技费用投入的比较

我国是个发展中大国,由于历史等原因,财力不足长期困扰着我国科学技术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进入8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我国科技费用投入逐年增长。但一是同需要相比缺口仍很大,二是从强度相对数来看,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率长期徘徊于低水平之上,近年又有较大幅度下降。我国R&D经费投入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7-4 中国R&D经费投入状况 (单位:亿元)

从“表7-4”的数据来看,“R&D经费额”每年都以两位数增长,但这是按现价计算出的理论增长率。可是由于相应年份内通货膨胀率亦均达两位数,所以“R&D经费额”在上述年份内年年均实际增长率十分低,1987年至1993年年均增长率仅为1.26%;1994年由于通货膨胀率(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高达21.7%,当年R&D经费额现价仅比上年增长了13.3%,实际增长率为负数:-5.2%,即实际比上年下降了5.2%,导致该年R&D经费额与GNP的比值下降到了近年来的历史最低点,仅为0.5%。这是一种倒退,当时引起了举国上下严重关注。1995年R&D经费额虽较上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从强度相对数来看,R&D经费额占GNP的比重值较上年却没有丝毫增长,仍为0.5%这一近年来的历史最低值。这种情况应引起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制定强有力的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国家科委最近编印的一本小册子《中国科技统计数据(1996)》中,有1995年的相关数据,以上文献所载我国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额及其占全国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6.27亿元,23%(1989年);38.99亿元,27.40%(1990年);44.5亿元,22.70%(1993年);91.1亿元,31.85%。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企业R&D活动在全国R&D活动中所占比重明显偏小,长年在1/5~1/4之间徘徊,1995年虽有较大提高,但仍不足全国的1/3,而据有关资料显示,政府所属研究机构所占比重始终最大,1993年为49.9%,其R&D经费使用额占全国总额的一半;1995年还占44%,仍比企业所占比重高出12.1个百分点,那么,国际上相应的情况如何呢?请看下表:

表7-5 主要国家工业R&D经费额及其占全国比重(1991年)(现价)

将我国1989年、1990年、1993年和1995年工业R&D经费额及其占全国比重值同上表各国数据比较后不难发现,就绝对值来讲,无论是全国还是工业部门,按同期汇率折算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都相差甚远,从相差数倍(同加拿大相比)到相差数十倍、上百倍(同日、美等国相比);即使我国1995年的指标,亦同上述各国1991年的相应指标有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差距。就相对指标来看,各国工业R&D经费占全国比重值均比我国大,其中美、日两国此指标均比我国同期指标高出40多个百分点,即使我国1995年此指标亦比上述各国1991年指标低得多。有关资料表明:美国至少自1965年以来的30多年时间内,工业部门一直以每年数百亿、乃至上千亿美元巨额款项在从事R&D活动,这项费用每年都占全国比重的70%左右,一半时间以上都在70%以上(其中1985年曾达74%)。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工业和国民经济实力会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比较起来我国为什么处于落后状态。

(三)工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机构的比较

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近20万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中,企业办机构约占全国总数的50%左右,数量最多,比重也最大,但通过对有关情况的进一步分析与研究,企业办机构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这些企业拥有研究与开发机构的情况如何呢?请看下表:

表7-6 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研究与开发机构数 (单位:个)

由上表可以看出:即使我们的大中型企业,仍有一半左右没有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这不能不影响到这里企业的产品开发与市场竞争能力,以及它们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并在整体上影响我国工业科技实力与水平。那么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现有的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状况如何呢?请看下表:

表7-7 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现状(单位:个)

下表中的数据表明,我国现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中,具备“三有”条件,即既有经常性开发任务,又有稳定经费来源和一定试验测试条件的机构,约占机构总数的2/3,还有近1/3的机构部分或完全不具备完善的研究与开发条件,其中完全不具备上述三项条件,即所谓的“三无”机构,占机构总数的比例虽不大,但近年有上升趋势:1992年比上年新增加的640个机构中,“三无”机构就有337个,占新增机构总数52.7%,占一半以上。这也使得1992年“三无”机构占全部机构总数的比例比上年上升了一倍多,达到近几年来6.2%的最高值。即使是达到“三有”要求的机构中,亦普遍存在诸如资金投入少、设备水平差和利用率不高,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弱、水平不高等问题。如我国近年来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情况如下:

表7-8 大中型工业企业年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及其占销售额比重 (单位:亿元%)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多年来一直在1.4%以下徘徊不前,且1995年又大幅度下降了近0.2个百分点,达到近年历史最低点的1.19%,表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力度在本来就很弱的情况下又有所下降。如果用国际可比指标“R&D经费/销售额”来衡量,我国近年此指标一直在0.5%以下,而国际上一般认为,R&D经费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达到2%可以勉强维持,占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据此可以想象得到,作为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中坚力量的大中型企业的竞争力该有多么脆弱。综合“表7-7”和“表7-8”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现有研究与开发机构总体上素质并不高,有近三成的机构存在有这样那样的缺陷,这种局面令人担忧。值得指出的是:大中型工业企业集中了我国大量的科技精华,其整体素质与科学技术水平在我国工业界堪属上乘。这部分企业的科技机构现状尚且如此,那么其它小企业的科技现状在总体上就可想而知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工业经济实力和生产技术水平为什么比较落后。

总之,我国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今后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以适应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担负起我国工业科技大发展、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战略重任。

二、工业科技产出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科技产出指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技活动直接成果指标,如专利和科技论文等成果指标;另一类是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亦即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指标,如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及其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技术出口合同及成交额等,都是国际通用的可比指标。本文仅选用“专利”作为直接科技产出指标;科技产出的间接指标,即功能指标,则选用国际可比指标。

(一)专利的比较分析

据统计,自1987年到1995年,我国工矿企业专利授权总数为36709件,占国内专利授权总量245118件的14.98%。这说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发明创造的能力还很弱,不足全国能力的1/6。有关资料表明:美国工商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数量历来占其国内专利授权数的绝大部分比重,1963年~1977年美国国内专利授权数为715804件,其中企业界拥有516488件,占国内总数的72.15%;1978年~1991年美国国内专利授权数为562773件,其中企业拥有402252件,占国内总数的71.48%。这一比例比我国同一指标高出56个百分点还多,可见美国企业技术创新与发明创造能力之一斑。

(二)国际技术贸易和高技术产品贸易比较分析

国际技术贸易分技术进口和技术出口两大类。建国40余年来,我国在国际技术贸易活动中历来以进口为主,技术出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是空白,有关情况请看下表。7-10”中的数据表明:多年来我们每年都要花费数十亿美元巨款用于技术引进。至于技术出口,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到80年代初方开始零的突破:1980年技术出口合同仅为4项,金额为184万美元;1983年为10项和1025万美元。1985年至1993年,我国技术出口项数和合同金额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合同项数年均递增59.3%;合同金额年均递增70%,这表明我国工业技术的国际竞争力从无到有,并在逐步增强,其势头是引人注目的。

表7-10 中国技术进出口合同及全额(单位:项;万美元)

从“表7-10”中我们还看到:我国技术进口贸易总额中,硬件设备所占比重过大,而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贸易内容,即技术许可证等软件技术的贸易额只占很小比例,最高年份的1992年,技术引进总额中软件部分的比重才为28.67%,而1985年到1993年的总比例仅为21%。

下面请看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情况。

表7-11 中国高技术产品出进口贸易额及其占工业制成品贸易总额比重(单位:千美元)

上表数据表明: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与进口额相比,不仅数量少,而且占相应的工业制成品贸易额的比重亦小,说明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很弱,但是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增长速度却比进口额的增长速度快得多,前者1995年比1986年增长了13倍,后者1995年比1986年增长了4.6倍;且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工业制成品贸易额的比重由1986年的3.7%提高到1995年的7.9%,扩大了1.14倍,而高技术产品进口额占进口工业制成品贸易额的比重由1986年的13.4%提高到1995年的20.3%,仅提高了约5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亦在稳步提高。

再让我们看一看世界主要国家技术贸易和高技术产品贸易情况。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技术贸易”指标上,我国采用的是广义技术贸易概念,而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狭义技术贸易概念,后者仅指专有技术的权利转让、许可证贸易等形式的软件技术交易,而前者除此之外还包括成套、关键设备等硬件物质产品。所以发达国家的“技术贸易”指标中不含“成套、关键设备”的金额数。主要国家技术贸易情况请看“表7-12”。从“表7-12”的数据可以看出,美国一直是技术净出口大国;除美国和英国以外,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在国际技术贸易活动中均是技术引进大于技术出口。

表7-12 主要国家技术贸易进出口情况(单位:百万现价美元)

再结合“表7-10”和“表7-12”可以清楚看出,按照国际通用技术贸易规范(狭义技术贸易概念),我国技术贸易额中技术引进额比日本、西德和法国还要少一些,但比其他发达国家要多;可是我国90年代初技术出口额比所有发达国家80年代初技术出口额都少得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国际技术竞争力还太弱。

至于国际上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情况请看下列表格:

表7-13 主要发达国家高技术产品出进口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1980年不变价)

表7-14 主要发达国家高技术产品出进口贸易额占制造业产品业进口额的比重(%)

从“表7-13”中我们看到:日本不仅是当今世界上唯一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的国家,而且其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亦超过了美国并居世界首位;从“表7-14”中可以看到:日本亦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其制造业产品出口额比重一半以上的国家,这又从一个更重要的侧面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日本在工业技术,尤其是高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早已超过美国而居世界第一。再结合“表7-11”中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在相同年份内我国所有的指标都比发达国家同类指标低得多,而且差距仍在扩大,这种状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亦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出我国工业技术,尤其是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十分微弱,与各主要发达国家还有不少的差距。

从“劳动生产率”指标来看,我国同发达国家仍存在着巨大差距。例如,1995年我国独立核算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8477元/人·年,而1991年主要发达国家社会就业者劳动生产率就分别为:美国:47712美元/人·年;加拿大:44324美元/人·年;日本:37358美元/人·年;西德:38170美元/人·年,韩国也已达20898美元/人·年,均比我国高得多。

综合来看,我国工业科技无论是直接产出成果,还是间接产出成果,目前都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同发达国家相比,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三)综合评价

通过以上国际比较与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工业科技投入力度的明显不足与质的差别,在国际竞争格局中我国明显处于不利的劣势地位。

科技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了我国工业实力的微弱与发展“势能”目前还比较低下。我国工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约30%左右徘徊,还远没有真正担当起第一生产力的重任,而主要发达国家的同一指标普遍高达60%~80%,科技在这些国家的工业和其它领域中真正担当着第一生产力的重任,因此它们的工业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以及发展“势能”都很强大,在国际竞争中长期处于有利地位,这里所讲的“势能”,是指一国科技实力的积累。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工业科技总体水平虽然目前还比较落后,但经过40余年的发展,尤其是经过1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不但已经具有了相当基础与实力,尤其是有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发展势头与前景,这也是本文的比较分析能够得出的醒目结果之一。

标签:;  ;  ;  

我国工业科技的现状与分析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