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和技术合作*_经济论文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和技术合作*_经济论文

中国的经济发展及与中亚五国的经济技术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中国论文,五国论文,经济发展论文,经济技术合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的经济发展

1.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1978年末,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1)综合国力大大增强。1980年~1996 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平均每年增长约10.1%,粮食、棉花、煤炭、钢铁等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已位居世界各国之首,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

(2)产业结构得到很大改善。 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短缺”现象基本消除,能源、交通、通讯、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瓶颈”制约得到缓解,一、二、三次产业发展比例协调。

(3)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据我所课题组的测算,1978年~1995年,生产率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已由改革前的负值上升到占39.85%, 仅次于资本投入增长的贡献(46.84%),产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初步形成。 市场开始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与手段得到加强与改善,各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取得很大进展,金融、劳力、技术、信息等市场正在发展与完善,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正逐步形成。

(5)对外开放日益广泛深入。199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899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的7.6倍,从1978年的世界第32位跃升到第11 位,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困难

我国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与困难,当前比较突出的是:

(1)新旧体制并存,转轨缓慢, 特别是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包袱沉重、经营不力、效益低下,改革面临巨大困难,一些民族工业被外资打压,处于危机之中。

(2)经济增长仍然以粗放型、速度型为主,资源配置不合理, 规模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失衡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3)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加大, 社会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

(4)科学技术发展滞后,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3.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预测与分析

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参考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发展轨迹和可预见的变化,综合考虑我国未来资源供给、人口变动、生态环境影响等因素,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运用长期经济预测模型及其它定量方法,对我国1996年~2050年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见表1)。

表1 1996年~2050年我国GDP增长(%)

阶段GDP 增长(%)

1996年~2000年 9.4

2001年~2010年 8.0

2011年~2030年 6.0

2031年~2050年 4.5

注:按1995年人币不变价计算,我国1996年的GDP总量为6.4万元,2000年为9.09万亿元,2010年为19.8 万亿元, 2030年为62.3万亿元,2050年为153万亿元。

我们的结论是:到2000年,我国经济总规模将比1980年增长约6 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将可能提前20年于2030年前后实现;到2050年,我国将进入最发达国家的行列。

我们的主要依据是:

(1)经济结构将发生本质性变化。 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中国未来50年的产业结构将发生本质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将由1996年的19.7∶49.6∶30.8变为2000年的17 ∶52 ∶31 ,2010年的14∶52∶34,2030年的9∶48∶43和2050年的6∶42∶52。基础产业将继续成为投资重点,一产稳定发展,比重下降,高新技术加速发展,工业将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三产作用和比重不断上升。

(2)消费结构明显变化。 在此期间中国的居民消费水平将逐渐提高,2010年~2030年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处于大变化时期,其中城镇将早于农村进入大变化过程,恩格尔系数有较大下降,而住房、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消费比重则明显上升。

(3)将保持较高的投资积累率。 由于中国经济对资金的强烈要求和中国政府的传统政策,中国的投资率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上,并将持续下去,同时由于国外净流入因素的影响和投资来源由单一型向多渠道模式转换,扩大了可以使用的国民财富数额,增大了投资与消费比例安排上的弹性区间,当然还必须提高投资利用效率。

(4)大国优势。中国是世界大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国内市场, 满足这一市场的需求,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动力。中国又是一个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经济发展的差距会带来多层面多档次的旺盛需求,也是刺激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因素。

(5)后发优势。中国是工业化的后来者, 可以学习引进和利用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缩短研究开发的时间,节约成本,如果能再充分利用劳动力人格便宜等优势,就必然会带来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较快的增长速度。

(6)改革效应。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创造了较好的制度条件,今后中国将继续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改革效应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二、中亚五国的经济形势

中亚五国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都是在前苏联解体后独立出来的国家。目前除塔吉克斯坦形势较复杂外,其它四国政局稳定,政府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经济发展道路,具有中亚国家特色的政治经济体制正在形成之中。

1.经济体制转轨的现状及特点

中亚五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在独立前已经开始,但真正大动作还是在独立之后。各国的改革目标大体上相同,即都主张由过去长期执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由过去的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过渡,具体做法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激进一些,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主张渐进改革。根据有关文献,它们在经济体制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各国都改革了计划体制, 对绝大多数商品的生产取消了指令性计划,改由市场调节,国家只对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少量商品生产实行控制。

(2)改革了价格体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从1992 年起放开了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1994年~1995年又放开了能源和粮食的价格,基本上实现了价格自由化。乌兹别克斯坦开始控制较严,后逐步放开,现已基本实现了自由化,土库曼斯坦对价格控制仍较严,粮食、能源等仍由国家定价。

(3)各国都在进行所有制改革, 把国有资产非国有化和私有化作为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来抓。它们都采用先易后难的做法,先从小型企业做起,目前各国基本上完成了“小私有化”进程,正转向改革大中型国营企业。多数国家采用股份制,国家控制一定股份,其余卖给集体、个人或外国人,作为国有资产一部分的国有住房改革基本上完成,一般通过出售或赠送方式归住户所有。

(4)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也在进行之中。除国家中央银行外, 各国陆续建立起不同所有制的商业银行。有的国家正在建立有价证券市场,扩大融资渠道。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开始实行货币国内自由兑换。

(5)外贸体制改革也有进展。已改变了国家垄断的传统做法, 各种经济成分都可以从事外贸工作。

(6)农业体制改革也在谨慎进行。 对亏损的国营农场一般采用改为集体所有,或分解出售给个人或集体的做法,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仍保留集体农庄这一形式,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已将它们多数改为小农场、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并已在讨论土地自由出售问题。国家只对个别种类农产品规定收购数量,其余允许自由上市。

中亚五国虽然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目前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为:(1)体制改革尚未带来明显效益, 许多中小企业“私有化”后效益更差;(2)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一些人趁改革之机把国家财产攫为已有,成为暴富,而大多数人更加贫困;(3 )政策多变,有的当权者弄虚做假,谎报成绩;(4)有的不顾国情, 生搬硬套别国经验,收效不大。

2.目前经济形势

中亚五国经济形势目前出现了新的变化,虽仍未摆脱经济危机,但已出现复苏现象,多数国家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结构性回升。经济形势变化的具体表现为:

(1)某些综合经济指标开始出现正增长。1996年1~8月, 吉尔吉斯斯坦国内生产总值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1%,工业产值增长11.9 %,消费品生产增长22%,1~10月农业产值增长15%以上。 乌兹别克斯坦1~6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4%,工业产值增长5%。哈萨克斯坦也有微弱增长。

(2)通货膨胀率明显下降。哈萨克斯坦1993年为2200%,1995 年为60%,1996年可控制在30%左右。吉尔吉斯斯坦1993年为1366 %,1995年87%,1996年约为27%。乌兹别克斯坦1993年为170%,1995 年60%,1996年约为20%。塔吉克斯坦1995年为1500%,1996 年降为200%。土库曼斯坦1995年为1000%,1996年为250%。

(3)经济自主能力加强,减少对外依赖程度。 一些国家工业产品中制成品的比重有所增加,如乌兹别克斯坦1995年为45%,1996年增加到65.6%,其石油制品自给率已达100%,以前为30%。1996 年乌兹别克斯坦的粮食可达到全部自给。吉尔吉斯斯坦1996年粮食产量130 万吨,已自给有余。

(4)财政赤字有所缩小。乌兹别克斯坦1993 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1995 年占4 %, 1996 年称已无赤字。 吉尔吉斯斯坦1993年占13.5%,1995年占12.2%,1996年占5.1%。

(5)非国有化和私有化企业的比重明显提高。到1996年中, 乌兹别克斯坦非国有化和私有化企业已占企业总数的82.6%,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4%,农业成分已占99%,产值占96%,商业成分占95%,产值占93.8%。吉尔吉斯斯坦建筑业100%实现非国有化和私有化, 工业企业65%和交通运输业42.3%实现了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哈萨克斯坦私有企业成份比重为80%,其中工业86%,农业95%,建筑业84%,运输56%,私有成分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0%,其中工业45%,农业90%,建筑业60%,商业85%。

中亚五国目前经济形势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1)财政仍相当困难,拖欠工资现象普遍存在, 企业间三角债和欠银行贷款数额巨大,货币急剧贬值;(2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状况进一步发展,在出口产品中原材料和燃料比重增加,而在进口产品中消费品比重上升;(3)居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个别国家出现了饥荒现象;(4)经济转轨代价大,道路漫长。

3.未来经济形势展望

考虑到:(1)中亚五国成立6年来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目前的变化,(2 )向市场经济过渡面临的经济结构改造和重新实现工业化等的艰巨任务,(3)与俄罗斯和其它东欧国家的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4)地处中亚内陆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中亚五国1996年~2050年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见表2)。

表2 1996年~2050年中亚五国GDP增长(%)

阶 段 GDP增长(%)

1996年~2000年 4.0

2001年~2010年 6.5

2011年~2030年 4.5

2031年~2050年 2.5

注: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例,以1995年苏姆不变价计算,该国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120亿苏姆,2000年为3650亿苏姆,2010年为6851亿苏姆,2030年为16524亿苏姆,2050年为27076亿苏姆。

我们的结论是:中亚五国在本世纪末将陆续摆脱经济危机,开始踏上亚太腾飞的快车;2010年将基本上实现小康水平;2030年将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将持续发展下去。

三、我国与中亚五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1.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及与中亚五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必要性

二战后半个世纪以来,各国政府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侮,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使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而经济是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家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强盛。因此,各国政府大都致力于发展经济,并由此演变成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这个新格局的特点是:

(1)多极化。二战后,美国为维护其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 曾力图构造“单极”格局或“双极”格局。但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单极或双极的政治格局已被打破,而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以及欧洲的经济复兴,也使美国的单极经济格局的美梦破灭。目前已形成以美、日、欧、俄、中五大力量为主的多极政治经济格局,它们之间既有矛盾和竞争,又有合作与协调。

(2)区域化。为适应多极化格局, 上述各种力量又以“我”为中心,发展区域经济,形成了目前的三大经济圈:以欧盟为中心的西欧经济圈、以美国为中心的泛美经济圈和包括日、中、东南亚在内的亚太经济圈。

(3)跨国经营。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企业都走出国门, 实行全球一体化的跨国经营。跨国公司在经济实力、经营策略、资金调动、贸易优惠等方面比国内中小企业有很大的优越性。

(4)科技竞争。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1 世纪将是高科技的时代,谁占据高科技这一战略制高点,谁就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掌握主动权。现在,世界各国都已经确定把发展经济和高科技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当务之急。可以预料,今后科技竞争将愈演愈烈。

(5)人才竞争。要发展经济和高科技,人才是关键。 人才包括各种专业的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也包括各种管理人才,只有一个好的人才机制,形成一个好的人才结构,才能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在这种新格局下,中国要想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使经济能够持续稳定适度加快发展。为此,必须努力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国内外环境,这就需要不断发展和扩大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合作关系,而加强与中亚五国的合作,具有特殊的意义,其必要性主要表现为:

(1)有利于巩固和扩大亚太经济圈,更好地与其它经济圈抗衡;

(2)有利于在亚太经济圈中加强中国与中亚的力量;

(3)有利于带动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消除东、中、 西部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发展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经济和保持西部地区的稳定;

(4)有利于充分利用中亚五国的重要工业原料、 技术力量和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5)有利于通过中亚五国发展中国与东欧、俄罗斯及土耳其、 伊朗等的贸易关系;有利于遏制别的大国通过中亚五国插手亚洲事务。

2.与中亚五国经济技术合作前景展望

中亚五国独立后的主要任务是国内改革和经济建设,因此加强与国际财政金融组织合作,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国、富国合作,与周边国家合作,必然成为它们对外经济政策的重点。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济技术合作是互利互惠的,是优势互补的,是有利于双方政治经济发展的,因此这种合作具有良好的前景。特别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贯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遵循平等互利、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别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原则,使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这种合作是可能持久和牢固的。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可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1)工农业产品互通有无。 中国和中亚五国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一些重要工业原材料可以和中国互通有无,中国的轻纺家电产品对中亚五国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农产品和石油制品也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互相调剂,使各自的工农业产品能有更广阔的市场,中国的西北和新疆可以成为中亚五国的大后方和初级产品的加工地。

(2)装备和技术力量取长补短。 中亚五国有前苏联的装备和技术力量的优势,特别是生产重型机械的装备和技术力量,可以转移到中国,而中国也有一些先进技术是中亚五国所需要的,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3)资金融通。资金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 很多发展中国家都为资金不足所困扰。中国资金虽不充裕,但因为地域广大,可以调动各方面资金集中在某一地区或某一项目上使用,特别是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的资金,也有可能到中亚五国投资。

(4)开通欧亚大陆桥。中亚五国是欧亚大陆桥的枢纽, 发展中国与其经贸关系,可以更好更快地开通欧亚大陆桥,发展转口贸易。

(5)互相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关系不仅在产品、资金、装备等方面,也可以在管理与改革措施方面互相借鉴,比如在改革国有企业、控制通货膨胀、加强宏观调控等方面,双方都有一些经验和教训可以交流。

(6)发展地区经济与民族经济。 中亚五国和我国新疆等地区都是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发展地区经济和民族经济有许多共同之处,在这方面合作可能更容易找到切入点。

3.中国与中亚五国合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消除误解,转变观念, 认真加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目前,中国与中亚五国的政治关系良好,但经济关系进展不大,这是影响彼此关系的重要问题,为此,首先要消除一些误解,树立正确认识。要认识到经济关系是双边关系的重要内容,没有紧密的经济合作,政治关系是不牢靠的。其次,中国发展与其关系,不只是对中亚五国有利,而是互利互惠的,美国经常“援助”其它国家从来就不是为别人着想的。不要把发展与中亚五国关系看成是“支边”、“支穷”。第三,不要认为邻国发展了强大了,是对自己不利的,韩国和新加坡等的兴起,并未减缓中国的发展,而在某种程度上是促进了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形成了有利中国发展的亚太经济圈,中亚五国的兴起也必将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发展。

(2)在与中亚五国发展经济合作关系时, 谨慎处理政治外交关系。中亚五国虽有很多共同点,但并不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也有矛盾和摩擦。我们应注意,一是不要亲此疏彼,要一视同仁,只要有合作愿望,我们都可以发展这种关系。二是注意其它国家的动向,尽量促使中亚保持“中立性”,保持该地区的稳定,不要为某些大国所利用。三是注意“台湾问题”的介入,我国在这方面有坚定的立场。

(3)加大对中亚五国的投资力度。 中亚五国虽与我国西部地区有着某些相拟之处,但又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其前苏联时期的工业化基础,其经济技术素质要强于我国西部地区,又由于其相对灵活的体制及与其它国家的密切关系,中亚五国的发展可能要比我国西部地区更快一些,现阶段正是它们最需要投资的时候,因此也是投资收益最大的时候,要把握好时机,适时加大投资力度,既解决了它们的困难,也使我国经济得到了发展。

(4)加强人才流动,适当参与其“改革活动”的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也是保证中亚五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它们对改革经济体制极为重视。如哈萨克斯坦1994年12月起决定实施“个别私有化方案”,即把特大型国有企业交由国外公司托管,该措施执行后,对于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振兴本国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些国外公司也从中获利。我国也不妨出钱出人,适当参与,一方面积累资金,一方面把我们的管理和改革办法实地操作,积累经验,待条件成熟再移植回国内,“墙内开花墙外香”,我国改革与管理人才济济,有些未能在国内充分发挥作用,不妨“输出”到中亚五国,为邻国的改革出把力,也增长了自己的才干。此外,目前中亚五国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大批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流离失所,我国也可以大量吸收引进,既解决了它们的社会问题,也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

总之,发展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济技术合作,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和我国发展趋势的,对中国、对中亚五国都十分有利,因此是必要的,可能的,这种合作前景也是十分广阔和美好的,我们应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济技术合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于1997年10月3日收到

标签:;  ;  ;  ;  ;  ;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和技术合作*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