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导论_文化论文

汉字文化导论_文化论文

汉字文化学绪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字论文,文化学论文,绪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汉字文化热已为世人所关注,学术界为之瞠目。我想建立“汉字文化学”是有识之士的共同心愿,也是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文化百花盛开,“汉字文化学”也将破土而出,为文化百花园添一枝含苞待放的小花。

一、汉字文化学的研究对象

汉字文化学是研究汉字与文化的新兴学科。它的任务是阐明汉字的文化意义;研究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探索汉字的过去、现在、将来,目的是促进汉字现代化,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使汉字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两个文明建设,以至于将来更广泛地服务于世界。

汉字文化学与诸多学科有密切联系,但又有它自身的特点。

汉字文化学与语言学

先有语言,后有文字,这是已经被认定的事实,但二者的关系始终也没有搞清楚。所以,吕叔湘先生曾发出过“哪一天才能把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摆正”的疑问和慨叹。可是吕先生在1942年出版的《中国文法要略》著作中说:“语言是什么?就是我们嘴里说的话。”“文字只是语言的代替品。”“语可概文,文不可概语。”这就是说文字包括在语言里,文字从属于语言。多年来语言学著作里往往把文字列为其中的一章,处于从属地位。

语言是人类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文字则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才产生的。文字在语言基础上产生,产生之后与语言平行。语言与文字都从属于人的思维,是思维的工具和交流信息或社会互动的符号。语言取其便捷,文字求其久远。

汉字有别于其他文字。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以它构字的有理性,有它独特的体系,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它特殊的认识价值。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一种东方文化的体现。

汉字文化学与文字学

汉字文化不同于文字学。文字学是以研究文字的形体为这一门学科的主体,往往研究的多是古文字。汉字文化学则是研究汉字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文化内涵,涉及的学科较多,突出其文化特色、人文精神、社会应用价值等。

汉字文化学与中国语文学

汉字文化学不同于中国语文学。中国语文学研究的重点是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语文学亦称“小学”,侧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样一门总的学科,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版本学等,而汉字文化学相比之下范围要狭一些。

汉字文化学与中国文化语言学

汉字文化学不同于中国文化语言学。中国文化语言学是新兴起的学科,目前有许多派别,其中上海申小龙先生是文化认同派的创立者,著有《中国文化语言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其理论的核心是汉语的人文性,其研究对象是语言的文化功能。他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是对该民族具有根本意义的价值系统和意义系统。我们的观点是汉字、汉语是平行的,同属于思维的工具,是不能替代的,文化语言学是个客观存在,汉字文化学诞生也在情理之中。

汉字文化学既不属于文字学的分支,也不属于文化学的分支,当然也不是语言学的一部分,而是研究汉字文化的一门独立的,而又与诸多学科有密切联系的交叉学科。关于这一点,北京大学何九盈教授早有论述,我吸收了何先生的观点,并得到了何先生的当面指教。

一个新兴的学科,其不完善处肯定很多,其立论是否有价值有待同仁们研究、批评。叙论当中对前贤、时贤的观点多有吸收,这里表示谢意。

下面讨论一下什么是汉字文化学。

汉字文化学涉及三个概念,即“汉字”、“文化”、“学”。

汉字,是汉族人民从古以来一直用以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汉族祖先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我们认为语言和文字都是一种符号体系,但语言作用于听觉,而文字则作用于视觉,语言是无形的,文字是有形的,语言与文字都有着浓厚的人文性。汉字不是汉语的代替品,汉字所载有的信息量要比汉语大得多。有人说汉字是“音节文字”。有人说汉字是“表义文字”。袁晓园教授说,用“表音”、“表义”区别文字会使人产生误解,用“写音”、“写义”就比较清楚了,所以汉字是“写义文字”。有人说汉字是符号文字。因此,汉字才容易走向世界。

文化,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何确定?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1952年,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亨在他们的著作《文化,关于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中,统计了从1871年到1951年,八十年间有关文化的定义,结果竟有164种之多,这还不包括1951年以后的有关定义。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认识它,自然应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但由于各人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不同,导致了对文化这个概念认识的不统一,这是文化定义复杂多样的重要原因。一般地说,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为了生存而替自己创造的自然环境之外的第二环境。狭义的文化有两种常见的说法:一是特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组织机构、风俗习惯等。二是与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并列的文化一类而言,即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字文化等。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著作中对文化的认识比较深刻、全面。综合起来,我们对“文化”有这样的理解:

(一)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把文化理解成一个流变的过程比把文化理解为既成的事物的总和更正确。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文治与教化”的意思。“教化”之义颇值得注意,一切有教化意义的精神或物质的东西都有文化的色彩。

(二)文化是个动态系统

文化是许多要素形成的有一定结构的系统。它有着复杂的内容,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等等,是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体系。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思想、意识、观念;第二层次是文化的实物,如艺术作品、建筑等;第三层次是制度、风俗。

文化按其面对的问题可分为三个方面:

人和自然关系方面;人和人关系方面;人的自身关系——灵与肉,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方面。

(三)文化发展有客观自在的规律

沿着实事求是的研究路线,对文化的研究可以越走越接近真理,而沿着“六经注我”的路线走,文化研究就会成为一种借题发挥的儿戏。就汉字而论,是有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就是在显示这个规律,利用这个规律。而违背这个规律,诸如“汉字不改,中国必亡”的认识是错误的。

(四)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时代性、民族性是一个一般与特殊关系问题。汉字文化研究只有具有时代性才有现实意义,而不是固守国粹,钻故纸堆;汉字文化只有研究的民族性,才具有世界性。

(五)汉字文化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

汉字文化学研究,要防止“左”或右的干扰,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来对待汉字。

所谓“学”,这里指的是学科。建立一个新学科,必须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理论依据、研究目的、意义。特别当前是价值观念很强的时代,所以还要有这门学科的研究价值。

汉字文化学就是以汉字为核心,以文化为依托的多边缘交叉学科。它探索汉字本身具有的文化意义,研究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探讨汉字与人的生活、学习的关系,探讨汉字服务于中国,走向世界的问题。预言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

二、汉字文化学研究的内容

汉字文化学是个包罗较广的交叉学科。它与语言学、文化学、文字学、书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文化语言学等多种学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它特定的研究内容:

(一)汉字的起源、发展、研究文化

(二)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三)汉字的书写文化

(四)汉字的教学文化

(五)汉字的社会实用文化

(六)汉字文化圈

(七)汉字的现代化

(八)汉字的未来

三、汉字文化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世界语言文字、文化之林中,汉语、汉字、中国文化具有十分独特的形态。它们集中体现了东方民族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伦理道德及丰富绚丽的物质文化,这些对于用西方语言文字和文化来解释世界的人是个尖锐的挑战。我们的依据是:汉字的有理性、有体系,写意符号系统。中国文化也是个统一体系,有四个要素: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主要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崇德利用主要解决人自身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主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刚健有为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以刚健有为为纲形成了中国文化基本思想体系。

(一)汉字与民族思维互为观照

1、整体思维性

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表现出一个整体的观念,不是二元论,而是整体论。汉字是思维的符号系统,是个整体系统,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思维性。以往的西方汉学家说,汉语没有语法。这句话在某种意义上是说对了。中国现在的汉语语法,从1898年《马氏文通》问世以来,近百年来大都以印欧语法为蓝本,这在当时是难以避免的。但由于汉语和印欧语在某些方面有根本区别,这种不适当的比附也确实给当时以及以后的汉语言文字研究带来了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我们认为是破坏了汉语、汉字的整体思维性。

2、辩证思维性

中国文化,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以至当代毛泽东思想都充满着辩证法,体现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性。汉字的构造,从古代的“背私为公”、“止戈为武”,到当代简化汉字“小土为尘”,“一火为灭”都体现了辩证思维。

3、具象思维性

象形字为基础的汉字是具象思维的体现。抽象与概括是人在头脑中经过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情材料加以改造加工的基本过程。人只有在头脑里经过这两种基本过程,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的客观规律。金木水火土五个象形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创造出来,又通过抽象和概括而成为“五行”学说。

(二)汉字与民族文化相通,汉字体现着民族文化

汉字的实词与虚字,反映着民族文化的虚实性。汉字是写意的,这在后文要详细论述。民族文化也是写意的。有的学者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写意的,而西方文化是写实的,所以全盘西化是行不通的。汉字与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是相通的,汉字从造字到用字无处不体现着人文精神。

(三)汉字记载着民族历史,汉字中反映着民族历史

许慎《说文解字》中保存着古代社会大量资料:

1、关于古代社会生产;

2、关于古代的科学;

3、关于古代医疗学;

4、关于古代社会制度。

以上材料见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北京出版社1981)

文字的形体构造和字义的发展变化,往往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从事甲骨文字和金文研究的学者,已经从中发掘出极其珍贵的古代历史方面的各种材料。

四、汉字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一)历史回顾法

(二)经籍追踪法

(三)文字比较法

(四)现代审视法

(五)社会调查法

(六)综合研究法

(七)科学实验法

(八)社会价值估计法

五、汉字文化学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汉字文化学的研究,可以获得诸多理论上的意义,应用上的意义,可以产生社会效应和实际价值。

(一)通过对汉字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是香港知名人士、语言学家安子介先生的论断。袁晓园、徐德江教授总结的汉字十大优越性,向世人宣布“汉字落后”时代已经结束。钱伟长先生是中文信息学会会长,他十多年搞电脑的研究与领导工作,得出结论:“现在汉字输入机器,全部解决。”这又郑重地向世人宣告,西方人所谓“电脑流行,汉字休矣”的结论破产。

(二)通过对汉字教学文化的研究,可以知道,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恩师许嘉璐教授说:“汉字的教学关系到人类智力的早期开发。”五十年代初期中学语文教学搞汉语与文学分家,汉语教学主要是语法、修辞方面,文字方面一笔代过。以后的语文教学也大体如此,结果造成包括当今的知识阶层在内的人未必都知道“必”字如何下笔;“英勇就义”的“就”字作何解;孩子起名不是翻字典就是“东”、“红”、“兵”,造成千人一名。小学识字教学大有问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第一页是一幅画,名字叫“入学教育”,到38页才有“日月水火”四个字。读一年两册书,一般才识200多个字,读了五、六年才认1500多字,不会写信,不会读书报。可是据《唐说荟》上说,唐代有不少孩子“六岁能文”。六岁能写文章,当代恐怕不多见,或许没有。难道中华民族儿童智力退化了?不是的,我国儿童智商在世界上算高的。原因何在?我们以为是教材有问题,识字教学不科学。难怪叶圣陶先生在临终前感慨地说:“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留下一部令人满意的教材。”从小学到中学12年间,语文教学时间占首位,用三千多课时学本国语文都不过关,是什么原因?有人说“汉字难学”;有人说是“教师水平低”;我们说主要是教材问题。教材是教学的信息源,教材建设应从本身的科学性、继承性、现代性、实用性考虑。特别是小学语文教材,要继承《尔雅》以来直到“百、三、千”,直到香港安子介先生,用2000个单字编成184个句子,创造了“新三字经”,念会了以后就可以看懂书报的97.4%。这种集中识字法,是继《尔雅》之后的传统识字教学法,二千多年来行之有效,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废掉?(详见拙作《尔雅本义考》)

我们对汉字教学文化的研究,其实用价值,社会效应,将是很可观的。当前有许多地方在搞实验研究,尤其是“集中识字,提前阅读”,一但实验成功将是功德无量。汉字的教育文化研究有利于扫盲工作,一但有新的突破,也将是惠及子孙的好事。在本书后将附拙作《绘图本新三字经》、《绘图本新千字文》。

(三)通过汉字教学文化的研究,将使汉字更加规范化,更加简约,有利于汉字教学和社会应用。

汉字能否输入电子计算机?这个问题早在70年代末,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已作出肯定的回答:“中国人发明方块汉字,肯定能与电子计算机结合,汉字文化同样能走向现代化。”目前我国一些优秀的输入方法已超过西方文字输入速度,这已成定论。当然西方键盘技术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汉字键盘输入仅有十多个春秋,应该说现在汉字键盘输入技术还不完善,有待筛选、改进、提高。但汉字计算机化的前景可观,领先于世界指日可待。

(四)二十一世纪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

安子介先生的“二十一世纪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的预言确实振奋人心,鼓舞斗志,发人深省。但学术界、社会各界也有不同看法。怀疑者有之,不屑一顾者有之,著文反驳者有之,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提出一个预言,没有反响才是可悲哀的。口号好提,理想要成为现实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这是常理。汉字走向世界的问题,不单是汉字本身的问题,而主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问题。一但我们强大起来,富裕起来,汉字在世界上也就不胫而走了。

空谈理想,是否有事实根据?这里略叙一二:

对国际形势触角敏锐的观察家,早在多年前就已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本世纪末的今天,即使一般平民百姓也开始深深体会到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情况。经济形势的改变,也正逐渐扭转向来极不平衡的文化形势,而中文,这个有11亿人口使用的语言文字,更开始在这种形势下,逐渐在世界舞台上升级为强势语言。最近,国际新闻通讯社、路透社及英国电视广播有限公司(BBC),加强提供中文信息的传播。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广播电台也都在大力部署,计划加强中文广播。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的1000多所各类学校开设汉语课,不少大学设置了中文系。在美国,有200多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课或设置了中文专业;在日本,学习中文的热潮历久不衰;在欧洲,德、法、意等国学习汉语的人逐年增加;在周边国家不仅取消或放宽了对国内华文教育的限制,对汉语教学也相当重视,尤其是泰国、马来西亚。目前我国已有300多所高等学校开展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业务,每年接收留学生可达1.5万人。美国大学委员会和教育测量中心已决定:从1994年4月起,把汉语列为外语测验的语种之一,成为学生申请大学入学资格的凭据之一。汉语在加拿大家庭中除英、法语外,是最常用的语言。

目前,汉字文化圈使用汉字的越来越多。越南在法国统治时代首先摒弃汉字,以拉丁字母作为国家文字,其结果,国学凋敝,失去自己的文化传统。北朝鲜,从1968年起,又从中学一年级起进行汉字教育。在日本从小学开始所有的教科书都使用汉字、假名混合文体。小学教1000字,到中学结束,教会1850字。幼稚园也进行汉字教育,并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日本常用汉字从1926个字增加到1945个字。

以上列举世界上及汉字文化圈学习、使用汉语、汉字的情况,目的在于说明有汉字更广泛地走向世界的可能性,我想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根据。

除了事实根据之外,还有理论根据,证明汉字能更广泛地走向世界。

汉字本身的科学性决定了汉字将要更广泛地走向世界。我们知道,世界上通用的东西不多,比如阿拉伯数字、数学符号、乐谱、大多数的化学符号等都是世界通用的,原因是它们都是符号系统,而只有符号系统才能通用世界。汉字就是符号系统,所以在中国跨越时空能通用,在世界也能通用。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名誉会长钱伟长教授说:“中国文字可能是世界未来的通用文字。”(见《汉字文化》1991.3.16页)

标签:;  ;  ;  ;  ;  ;  

汉字文化导论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