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1994年我国信息化水平的确定与信息指标模型(一)_信息消费论文

信息化指数模型及1985—1994年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测定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型论文,指数论文,水平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化水平”的定量测定在70年代逐渐形成两种主要测定方法:一种是美国学者马克·尤里·波拉特博士提出的信息经济方法;另一种是日本学者建立的信息化指数模型方法。相比较而言,前者从信息产业的角度出发建立了稳固且令人信服的评价体系,但需要合理的统计体系和详实的统计资料的支持;后者具有简便易用的优点,但评价体系只具有相对完备性,测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也只具有相对意义。

本文从我国统计工作的实际出发,参照日本学者的理论提出了一个目前具有可操作性、相对完备的信息化指数模型,并对我国近十年来的信息化水平的发展情况作了初步的测算和分析。

1 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模型

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是从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信息系数等方面来衡量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如图1所示。 它由4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构成。 由于三级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无法直接进行比较,所以首先需要将指标值转换成无量纲的指数值,最后求得反映信息化程度的总指标值——信息化指数的值。

图1 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

求信息化指数值有二种方法。其一,直接将三级指标的指数值相加再除以项数得最终的信息化指数值;其二,先求出二级指标的指数值,再以二级指标的指数值求最终的信息化指数值。两种算法的区别在于对指标权重的理解。前一种算法认为每一个三级指标对最后的信息化指数的贡献是等价的;后一种算法则认为每个三级指标对所属二级指标的指数的贡献是等价的,而每个二级指标对最终信息化指数的贡献是等价的。显然这两种算法是最终结果是不相同的,但由于信息化指数值只具有相对意义,所以并不影响人们运用该模型来测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纵向历史进程,以及横向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信息化程度的差别。

2 我国学者对信息化指数模型的改进和应用

信息化指数模型的指标选取具有相对完备性。指标体系应包含哪些指标,各学者有着见仁见智的认识。有的指标从理论上来说似乎更为合理,但具体操作时则可能会因统计数据难以获取而很难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

因此,我国学者在运用信息化指数模型对中国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测算时,就注意到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不能照搬日本学者的模型[1]。 有的学者提出了改进模型[2],如图2所示。该模型含有信息产业总产值等指标,在理论上较日本学者提出的模型有所完善,但该模型在具体操作的难度变大。如产业平衡力所含的3个三级指标的数据的获取, 就需要合理的统计体系和详实的统计资料的支持,而我国目前的统计体系还不具备给出较为准确的这些指标数据的功能。

图2 文献[2]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

目前,我国学者已运用信息化指数模型作了多项研究[1-9]。 文献[1]测算了1985年我国的信息化指数; 文献[ 3] 测算了湖北省1980 —1986年间的信息化指数;文献[5]对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1988 年的信息化指数进行了测算;文献[6]对广州市信息环境作了初步评估; 文献[7]对天津市1990—1994年的信息化指数作了测算。表1为我国及部分地区信息化指数的测算结果。

表1 我国及部分地区信息化指数的测算

区域 中国

湖北

广东 珠江三角洲

广州

天津

年份 1985

1986

1988 1988 1991

1994

信息量 31.85 34.74

33.21 39.5 103.9

92.6

信息装备率 26.15 40.61

206.2331.73526.0 133.7

通信主体水平34.91 31.5219.1148.6 113.3

68.3

信息系数58.62 62.31

109.4116.8 96.0

31.0

信息化指数 37.88 42.3092.0159.2 959.8

81.4

注:表中信息化指数皆以日本1965年的指数值为100 计算所得:日本的数据来自于文献[3];广州的数据由文献[6]的数据换算所得;天津的数据由文献[7]的数据换算所得;广东、珠江三角洲的数据由文献[9]的数据换算所得。

3 1985—1994年我国信息化指数的测定及未来发展预测

3.1 指标体系

本文的指标体系是以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为基础,在参照我国统计工作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如图3所示。在信息量方面, 选入了人均年邮电业务量这一指标。在信息装备率方面,由于难以获得较为确切的各年每万人计算机数而没有选这一指标。信息系数方面选取的指标为城镇居民家庭个人消费中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率和农村家庭个人消费中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率。

图3 本文所采用的信息化指数模型

3.2 数据分析

表2 1985—1994年我国信息化水平各指标绝对值

指标\年份

1985 19861987

人均邮电业务量(元/人)

2.80 2.893.13

信 人均年使用函件数(件/人) 4.42 4.615.01

息 人均年通长话数(次/人) 0.3610.393

0.471

量 人均年报纸发行数(张/人)16.4416.01

16.76

人均年图书出版数(册/人) 6.30 4.835.72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 100.0101.6

103.3

信息每百人电话机数(部/百人)0.5950.656

0.737

装备率 每百人电视机数(台/百人) 6.7 8.610.7

通信主 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 16.1 17.517.9

体水平 第三产业人数百分比 16.7 17.217.8

城镇家庭个人消费中除衣 29.0529.90

29.40

信息食住外杂费的比率

系数农村家庭个人消费中除衣 14.2514.64

16.91

食住外杂费的比率

指标\年份19881989

1990

人均邮电业务量(元/人)3.623.63

4.42

信 人均年使用函件数(件/人) 5.385.08

4.80

息 人均年通长话数(次/人)

0.582

0.696

1.02

量 人均年报纸发行数(张/人) 17.09

12.74 13.01

人均年图书出版数(册/人) 5.605.20

4.93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 104.9

106.5 108.0

信息装 每百人电话机数(部/百人) 0.848

0.966

1.11

备率每百人电视机数(台/百人) 13.214.9

16.2

通信主 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

18.618.5

18.0

体水平 第三产业人数百分比

18.318.3

18.6

城镇家庭个人消费中除衣 31.57

29.60 29.90

信息食住外杂费的比率

系数农村家庭个人消费中除衣 18.49

18.84 16.09

食住外杂费的比率

指标\年份1991199219931994

人均邮电业务量(元/人)

10.61

14.13

19.65

23.72

信 人均年使用函件数(件/人) 4.504.885.806.38

息 人均年通长话数(次/人)1.492.454.276.32

量 人均年报纸发行数(张/人) 14.30

16.29

18.93

19.72

人均年图书出版数(册/人) 5.305.415.005.01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 109.4

110.7

112.0

113.2

信息装 每百人电话机数(部/百人) 1.291.612.202.41

息率每百人电视机数(台/百人) 17.819.5 21.64* 23.46*

通信主 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

17.618.621.423.4

体水平 第三产业人数百分比

18.919.821.223.0

城镇家庭个人消费中除衣 28.33

29.80

32.30

32.70

信息食住外杂费的比率

系数农村家庭个人消费中除衣 17.69

18.56

20.88

20.23

食住外杂费的比率

注:(1)人均邮电业务量以1985年不变价计算;(2)取1985年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00个单位;(3)1993、1994年的每百人拥有电视机数是由1985—1992年的数据用线性回归方法算得(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上回归效果显著)。

表3 1985—1994年我国信息化水平各指标的指数值

年份1985198619871988

人均邮电业务量 100 103 112 129

人均年函件数

100 104 113 122

信人均年长话数

100 109 130 161

息人均年购报纸数 100 97 102 104

量人均年图书出版数

100 77 91 89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 100 102 103 105

信息量

100.098.7

118.5

118.3

信息 每百人电话机数 100 110 124 143

装备 每百人电话机数 100 128 160 197

率信息装备率

100.0

119.0

142.0

170.0

通信 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 100 109 111 116

主体 第三产业人数百分比 100 103 107 110

水平 通信主体水平 100.0

106.0

109.0

113.0

城镇家庭个人消费中 100 103 101 109

信息 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率

系数 农村家庭个人消费中除

100 103 119 130

衣食住外杂费的比率

信息系数 100.0

103.0

105.0

119.5

信息化指数 100.0

106.7

118.6

130.2

年份

1989

1990 1991

人均邮电业务量130 158 379

人均年函件数 115 109 102

信人均年长话数 193 283 413

息人均年购报纸数 77 79

87

量人均年图书出版数

83 78

84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7 108 109

信息量 117.5

135.8195.7

信息 每百人电话机数162 187 217

装备 每百人电话机数222 242 266

率信息装备率 192.0

214.5241.5

通信 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115 112 109

主体 第三产业人数百分比110 111 113

水平 通信主体水平112.5

111.5111.0

城镇家庭个人消费中102 103

98

信息 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率

系数 农村家庭个人消费中除 132 113 124

衣食住外杂费的比率

信息系数117.0

108.0111.0

信息化指数134.8

142.5164.8

年份 1992 1993 1994

人均邮电业务量505 702

847

人均年函件数 110 131

144

信 人均年长话数 679 1183 1751

息 人均年购报纸数 99 115

120

量 人均年图书出版数

86

7980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10 112

113

信息量 264.8387.0 509.2

信息 每百人电话机数 271 370

405

装备 每百人电话机数 291 323

484

率信息装备率281.0346.5 444.5

通信 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 116 133

145

主体 第三产业人数百分比 119 127

138

水平 通信主体水平 117.5130.0 141.5

城镇家庭个人消费中 103 111

113

信息 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率

系数 农村家庭个人消费中除130 147

142

衣食住外杂费的比率

信息系数 116.5129.0 127.5

信息化指数 200.0248.1 305.7

我国1985—1994年信息化指数各指标绝对值如表2所示。 表中数据均来自于有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或由《中国统计年鉴》上的数据换算所得。表3为1985—1994年我国信息化水平各指标的相对值, 即指数值。图4为根据表3数据绘出的1985—1994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发展曲线。由表3和图4可看出,1985—1994年间我国的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994年的信息化水平为1985年的3倍。这十年间, 头五年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相对较为缓慢,进入90年代后,信息化水平提高迅速。由表3 中的数据,拟合出的这十年间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发展曲线为:

y(t)=81.0×1.125[t]。

由此曲线预测我国1998年,2000年的信息化水平为:

y[,1998年](t=14)=421.3

y[,2000年](t=16)=533.2

图5是4个二级指标的指数曲线。 由图5可以看出,我国这十年间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信息装备率和信息量的迅速增长,而信息系数与通信主体水平增长缓慢。信息系数增长缓慢表明这十年间我国家庭收入尽管有较大的提高,但依然并不富有。人们的消费主要还是用在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消费上,而文化、教育等信息消费的增长幅度仍较小。这种状况在短时期内还难以有较大的改变。通信主体水平提高幅较小,说明我国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以及从事信息工作的人的增加并不显著,我国人口文化素质总体上依旧较低。与信息系数一样,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通信主体水平也难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A:1985—1994年我国信息化指数曲线

B:拟合的1985—1994年我国信息化指数曲线,y(t) = 81.0×1.125[t]

图4 1985—1994年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发展情况

A:信息量的指数曲线;B:信息装备率的指数曲线

C:通信主体水平的指数曲线;D:信息系数的指数曲线

图5 4个二级指标的指数曲线

我国的信息装备率在这十年间增长显著。每百人电话机数和每百人电视机数分别为10年前的4倍和4.8倍。在信息装备率指标中,虽然没能选入计算机数的指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这十年间我国计算机的普及率也有显著的增长。

在4个二级指标中,信息量的增长幅度最大,但下属6个三级指标的增长差异很大。人均年长话数增长最快,十年增长17.5倍。人均年邮电业务量增长8.5倍。而人均年图书出版量呈负增长。 人均年购报纸量增长幅度较小。人口密度增长较小。从优化人口结构和提高人均国民生产值角度来说,控制人口增长从总体上有利于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总体上看,1985—1994年间我国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硬件水平的提高(如电视机、电话的普及率),而软件水平(如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幅度缓慢,相应指标的指数值均低于这十年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我国1994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985年的203.1%)。 因此未来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应该注重发展信息环境的软件,即提高人的因素的水平。

同时还应看到,尽管这十年间我国信息化水平有着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相差还是甚远的。由表1中的数据,我国1985 年的信息化指数为日本1965年信息化指数的37.88%。由此推算1994 年我国的信息化指数为日本1965年的信息化指数的115.8%。 这表明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水平的差距约为20—30年。

注释:

1)本文研究获中国科技大学青年基金资助。

收稿日期:1996年10月7日

标签:;  ;  

1985-1994年我国信息化水平的确定与信息指标模型(一)_信息消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