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志强[1]2004年在《河西走廊紫花苜蓿耗水量与耗水规律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次试验在西北内陆河灌区河西走廊进行。通过3种水分处理(W1水分下限85%最大土壤饱和持水量;W2水分下限70%最大土壤饱和持水量;W3水分下限55%最大土壤饱和持水量),研究耗水量对紫花苜蓿的植株高度、枝条数、小叶面积、地上植物量、地下植物量以及干物质积累、营养成分等生物(生理)学特性的影响。对紫花苜蓿不同生育期生物学特性与耗水量的关系进行方差分析,探讨河西地区紫花苜蓿耗水量与耗水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 不同的水分处理对紫花苜蓿的地上植物量影响很大。不同水分处理下,河西地区紫花苜蓿地上植物量的大小次序是W1>W2>W3。从水分利用来看,W2处理的水分利用最为经济。因而,在当地种植紫花苜蓿,W2处理是一种适宜推广的灌溉方式。2 不同水分处理的紫花苜蓿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0~50cm的土层内,但是不同的灌水量对紫花苜蓿根系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3 不同水分处理下耗水量对紫花苜蓿叶面积系数存在一定的影响。随土壤水分下限提高,紫花苜蓿的叶面积系数也增大。在整个生育期内,叶面积系数的变化呈抛物线形状。开花期紫花苜蓿叶面积达到最大,过后下降。4 不同的水分处理对紫花苜蓿植株高度产生影响。不同水分处理,导致紫花苜蓿的生长速度在前期有较大差异,后期则差异不明显。在生长季内,供水最少的W3处理植株高度最低。5 不同水分处理对紫花苜蓿的营养成分含量不产生影响。同一水分处理下,蛋白质与脂肪含量随生育期的延迟而减少;纤维含量则增加。6 不同水分处理对紫花苜蓿植株体内游离Pro的含量影响很大。濒临水胁迫的W3处理紫花苜蓿叶内有大量脯氨酸积累。对于某一株紫花苜蓿来说,上部叶游离Pro含量最高,而下部叶Pro含量次之,花序部含量最少。7用生长函数模拟不同土壤水分下限处理时紫花苜蓿干物质的积累,在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中,耗水量减少,干物质积累也随之减少。8不同水分处理下紫花苜蓿的耗水量与耗水规律。节水灌溉模式的作物耗水量变化规律是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
党志强, 赵桂琴, 龙瑞军[2]2004年在《河西地区紫花苜蓿的耗水量与耗水规律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紫花苜蓿耗水量与叶面积系数、生长高度、干物质积累和地下生物量的关系,探讨了紫花苜蓿的耗水规律,分析了土壤湿度、耗水量对紫花苜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至分枝期是紫花苜蓿的需水临界期;分枝期、开花期耗水量最多,生长速度最大:结实期和成熟期苜蓿耗水量较少,生长较慢,叶面积系数减少。从水分利用率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河西走廊紫花苜蓿适宜灌溉量为580mm,为河西地区种植紫花苜蓿,节约水资源,提高水分利用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杨磊[3]2008年在《干旱荒漠绿洲区紫花苜蓿生长、耗水规律及调亏灌溉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就甘肃民勤荒漠绿洲区紫花苜蓿生长、耗水规律及调亏灌溉模式进行了研究。试验设在甘肃民勤县农技中心农场内。结合民勤地区生产实际,分别在不同茬次间及第一茬的不同生育阶段进行70%、55%、40%田间持水量的水分亏缺处理,用土壤含水量下限控制,当80cm以上土层土壤含水量达到设计的水分下限时进行灌水,水分上限控制为田间持水量的90%。按照紫花苜蓿的生理生长特性紫花苜蓿全年收获3茬,其中第一茬各生育阶段分别为:返青期、分枝期、现蕾期、开花初期。试验设置11个处理(含一个对照),每个处理叁次重复;采用第一茬单阶段和全生育期各阶段组合调亏及全年不同茬次单阶段及全年各茬次组合调亏,试验从4月15日(第一茬返青)开始至9月30日(第叁茬刈割)结束,共历时168d,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1)通过对紫花苜蓿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量的研究表明:不同生育阶段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均会对紫花苜蓿的株高、茎粗、叶片面积、根颈和根系重量、根颈直径及入土深度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轻度水分亏缺可以诱发大量的侧根和一定程度上增加分枝数,在复水后株高、叶面积等都表现了一定程度的补偿生长。对第一茬、特别是现蕾期以前给予轻度水分胁迫(55%θf),有利于促使根系生长,优化冠层结构,这对保证苜蓿全年高产极为重要。(2)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均降低了亏水阶段紫花苜蓿叶片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不同时段的水分亏缺均能提高本阶段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除分枝期光合速率呈单峰曲线外,其它时期亏水处理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为双峰曲线,只是峰值与波谷出现的时间略有不同;叶片蒸腾速率和叶片光合速率对于气孔导度增大响应程度都存在着不同,随着气孔导度的增大,叶片蒸腾速率和叶片光合速率几乎以相同的速率同时增加,但当气孔导度超过某个阈值时,光合速率增速明显减缓,甚至出现大幅度降低,从光合产物累积的角度考虑,开始进入奢侈的蒸发蒸腾阶段。在现蕾期以前的调亏处理均可提高WUEL。(3)土壤水分的变化表明:0~180cm的土壤水分能被苜蓿有效利用,在80~180cm内,高水处理的变幅更加明显,深层水分利用效率较高。(4)耗水量的分析表明,耗水强度为逐茬递减的趋势,第一茬耗水较多,现蕾期达到最大,分枝期次之。对耗水量和灌溉水量的关系分析发现,耗水量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是相同的灌水量,若灌水时间不同,也会对耗水量产生较大的影响。紫花苜蓿全年Kc值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变化曲线,作物系数的最高值都出现在开花初期,且逐茬递减。(5)第一茬经过一定亏水处理的紫花苜蓿,其产量接近对照,现蕾期以前进行调亏的处理2、3均体现了补偿效应,全年产量的分析表明,苜蓿产量在全年各茬次的变化规律为,逐茬递减,且第一茬的产量在全年总产量的50%左右,第一茬轻度亏水的处理8,在后继茬次表现出了明显的补偿生长,较对照增产了5.08%,达14218.5kg/hm2,第一茬给予轻度胁迫,使作物经历亏水锻炼,促使根系生长,对后继茬次及全年总产量均有利,但第一茬重度胁迫的处理11,前期严重阻碍了苜蓿的生长,在复水后补偿生长也受到严重的抑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量呈明显的二次抛物线关系,产量起初随着耗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耗水量大于某一值时,产量反而随着耗水量的增加而减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耗水量的变化具有不同步性,即通常在水分利用效率已达到最大值时,产量随耗水量的增加仍在增大。(6)通过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分析紫花苜蓿在第一茬及全年的水分生产函数表明,Blank模型、Stewart模型和Jensen模型均较为合理,缺水敏感指数表明,分枝期及现蕾期均属缺水敏感阶段,其次是开花初期,再次为返青期,且发现在返青期给予一定的水分胁迫,能够对作物起到锻炼生长的作用,获得较高的总产量。(7)指导生产的灌溉制度为:全年收获叁茬,进行4次灌水,灌水定额为750m3/hm2~900m3/hm2。第一茬灌水2次,二、叁茬分别配水一次;灌水不宜过早,通常返青期给于一定的水分亏缺,可以使苜蓿得到一定的生长锻炼,在第一茬分枝初期(5月上旬)及现蕾期末(6月上旬)分别进行灌水,开花期不灌水,便于实施收获作业。这样的配水方案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即达到了丰产,又保持了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起到了节水的效果。
王田涛[4]2010年在《灌溉与施氮对石羊河流域紫花苜蓿草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文中提出在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绿洲灌区设计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灌溉量(常规灌溉330 mm、节水20%灌溉264 mm和节水40%灌溉198 mm)和施氮量(0、40、80和120 kg N hm~(-2))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长特性、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土壤硝态氮的积累和分布及植株吸氮量等影响。结论如下:1.施氮对紫花苜蓿株高影响不明显;紫花苜蓿株高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就全生育期而言,常规灌溉和节水20%灌溉的株高分别比节水40%灌溉提高3.14和7.55%。当施氮量为40 kg N hm~(-2)时,紫花苜蓿的茎叶比达到最大值(第一茬和第二茬分别为1.02和1.21);紫花苜蓿的茎叶比随灌溉量增加而显着降低。2.紫花苜蓿全生育期干草产量随着灌溉量增加而增加,常规灌溉全生育期(3茬)平均干草产量(7796 kg·hm~(-2))比节水40%灌溉(7232 kg·hm~(-2))和节水20%灌溉(7603 kg·hm~(-2))分别提高7.8和2.5%。当施氮量达到40 kg N·hm~(-2)时,紫花苜蓿干草产量达到最大值(8223 kg·hm~(-2)) ,施氮40 kg N·hm~(-2)处理的干草产量比不施氮处理、80 kg N·hm~(-2)和120 kg N·hm~(-2)分别提高15、16和7%。3.紫花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增加而显着减少,节水40%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15.56 kg·hm~(-2)·mm~(-1))分别比节水20%灌溉(13.86 kg·hm~(-2)·mm~(-1))和常规灌溉(12.60 kg·hm~(-2)·mm~(-1))分别提高12.3和23.5%。当施氮量达到40 kg N·hm~(-2)时,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值(15.18 kg·mm~(-1)·hm~(-2))。4.土层0 - 120 cm土壤水分含量随灌溉增加而增加。当施氮为80 kg N hm~(-2)时,表层(0 - 40 cm)的土壤水分含量达到最大值。紫花苜蓿耗水量随灌溉量增加显着增加,过量施氮会显着增加紫花苜蓿生长后期的耗水量。紫花苜蓿出苗至分枝期为全生育期耗水强度最低时期,孕蕾至初花期为最高时期。5.各土层的硝态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尤其表层(0 - 40cm)土壤增加更为显着,各土层硝态氮含量随灌溉量增加而显着减少。6.河西绿洲灌区石羊河流域,大于适宜的施氮量将超过植株吸氮量,导致NO_3~--N在土壤剖面大量积累,将构成N淋溶的潜在危险。在节水40%灌溉水平下,适宜的施氮量小于40 kg N hm~(-2);在节水20%灌溉水平下,适宜的施氮量小于80 kg N hm~(-2);在常规灌溉处理下,适宜的施氮量小于120 kg N hm~(-2)。7.叶和茎含氮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显着增加,当施氮量为80 kg hm~(-2)时,叶和茎含氮量达到最大值(37.57和21.76 g kg~(-1));叶和茎含氮量随着灌溉量增加而减小,节水40%灌溉的叶含氮量比节水20%灌溉和常规灌溉分别提高6.56和7%,茎含氮量分别提高14.83和17.43%。8.叶和茎吸氮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显着增加,当施氮量超过80 kg hm~(-2)时,叶和茎吸氮量不再显着增加。施氮80 kg N hm~(-2)的叶吸氮量分别比施氮120 kg N hm~(-2)、施氮40 kg N hm~(-2)和不施氮处理分别提高17.31、14.39和28.20%;茎的吸氮量分别提高15.23、14.86和47.68%。叶和茎吸氮量随着灌溉量增加而增加,常规灌溉的叶吸氮量比节水20%灌溉和节水40%灌溉分别提高7.29和11.45%,茎吸氮量分别提高17.24和27.76%。9.叶和茎粗蛋白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当施氮量为80 kg hm~(-2)时,叶和茎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23.48和13.60 %);叶和茎粗纤维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显着降低;叶和茎粗脂肪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显着增加。10.叶和茎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随着灌溉量增加而显着减小,节水40%灌溉的叶粗蛋白含量分别比节水20%灌溉和常规灌溉分别提高6.56和7%;茎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14.83和17.43%;叶粗纤维含量分别提高0.2和11.61%;茎粗纤维含量分别提高0.76和10.51%;灌溉对叶和茎粗脂肪含量影响不显着。
李富先[5]2008年在《苜蓿地下滴灌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对地下滴灌苜蓿田间耗水规律、灌溉制度,田间土壤盐分分布变化规律,滴灌带类型选择、滴灌带埋深、苜蓿株行距配置、田间滴灌系统布置方式开展了系列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疆独特的干旱气候条件下,地下滴灌种植生长2年以上的苜蓿,苜蓿最大日均耗水强度在6.8~9.5 mm/d之间,滴灌带埋深35cm以下较滴灌带埋深20cm以上的苜蓿日均耗水强度偏大,苜蓿生长第一、叁茬的日均耗水强度在3.0mm/d以下,6月下旬~8月上旬的全年气温最高时段的苜蓿第二茬,日均耗水强度在6.0mm/d以上。整个生育期苜蓿耗水量为623.5~685.8mm,需灌水量为458.3~609.0mm,最大耗水时段滴灌苜蓿耗水量为359.5~379.6mm,需灌水量为247.7~330.2mm,苜蓿生长期内滴水次数10~12次,次滴灌水量为20~50mm。地下滴灌具有明显的洗盐作用,滴灌带埋深10cm苜蓿土壤含盐量降低较埋深35cm多。滴灌带埋深35cm的苜蓿产量高于滴灌带埋深小于20cm以上的苜蓿产量,小流量滴灌苜蓿产量高于大流量滴灌,平均每公顷干草产量达到15t以上。在次滴灌水量37.5mm的条件下,不同流量滴灌带埋深为20cm和35cm时,水分在土壤中的侧向湿润宽度为50~80cm,纵向湿润深度为40-48cm;滴灌带埋深10cm时,水分土壤中的侧向湿润宽度为60cm左右,纵向湿润深度小于30cm。苜蓿地下滴灌采用2.0L/h以下小流量滴灌带,间距70~90cm,采用1管4~6行,滴灌带埋深宜在20cm以下。试验研究表明苜蓿采用地下滴灌技术是可行的,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苜蓿栽培灌溉方式。
尹辉[6]2012年在《灌溉与施氮对紫花苜蓿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损失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灌溉量(常规灌溉(330mm)、节水20%灌溉(264mm)和节水40%灌溉(198mm))和施氮量(0、40、80和120kgNhm~(-2))对二年生紫花苜蓿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硝态氮土壤剖面分布、氮素吸收、硝态氮残留和氮肥损失的影响,旨在寻求该地区二年生紫花苜蓿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氮肥损失较低的最佳灌溉量和施氮量,为发展河西石羊河绿洲灌区高效紫花苜蓿高效生产,提高水氮利用效率,从而减少氮肥损失,保护地表水和地下水提供理论依据。结论如下:紫花苜蓿干草产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WUE随灌溉量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当施氮量达到40kgNhm~(-2)时,紫花苜蓿全年干草产量(15905kghm~(-2))和WUE(28.62kgmm-1hm~(-2))均达到最大值。从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WUE角度出发,节水20%灌溉(灌溉量为264mm,不包括生育期降雨量)和施氮40kgNhm~(-2)处理是河西绿洲灌区石羊河流域进行苜蓿高产种植的最佳水氮管理模式。灌溉与施氮对叶和茎含氮量影响较小,不同灌溉或不同施氮处理间叶含氮量和茎含氮量差异不显着。灌溉和施氮促进紫花苜蓿旺盛生长,增加紫花苜蓿干物质量,提高紫花苜蓿植株吸氮量。施氮120、80和40kgNhm~(-2)的紫花苜蓿植株吸氮量比不施氮处理分别提高16%、16%和20%。常规灌溉处理的紫花苜蓿植株吸氮量比节水20%灌溉和节水40%灌溉分别提高13%和14%。紫花苜蓿与根瘤菌结合共生,并形成高效的生物固氮体系,该生物固氮体系从空气中固氮,从而使各施氮处理紫花苜蓿第叁茬收获期NO3--N残留量平均值(35-77kgNhm~(-2))高于返青期起始NO3--N平均含量(20~(-2)5kgNhm~(-2))。紫花苜蓿季节性硝态氮变化量206~(-2)62kgNhm~(-2),紫花苜蓿季节性硝态氮变化为正值,说明紫花苜蓿不施氮区的氮矿化和根瘤菌固氮大于硝态氮淋溶等氮肥损失。紫花苜蓿第叁茬收获期NO3--N残留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120kgNhm~(-2)的NO3--N残留量比施氮80、施氮40kgNhm~(-2)和不施氮处理分别提高21%、77%和122%。紫花苜蓿第叁茬收获期NO_3--N残留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减少,常规灌溉NO3--N残留量比节水20%灌溉和节水40%灌溉分别降低14%和37%。氮肥损失随着施氮量和灌溉量增加而显着增加。常规灌溉和节水20%灌溉的氮肥损失比节水40%灌溉提高9kgNhm~(-2)和19kgNhm~(-2)。与不施氮处理相比较,施氮120、80和40kgNhm~(-2)的氮肥损失量分别为37、10和-15kgNhm~(-2)。尽管不同处理各层次土壤全氮差异性有所不同,大多数情况而言,施氮40kgNhm~(-2)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显着高于施氮120、80kgNhm~(-2)和不施氮处理。施氮40kgNhm~(-2)促进第二年生紫花苜蓿根瘤菌形成和生长,从而提高紫花苜蓿草产量,增加土壤全氮含量。灌溉对各土层中土壤全氮含量产生显着性影响,常规灌溉的土壤全氮含量比节水20%灌溉和40%灌溉分别提高15%和3%。
赵辉[7]2016年在《盐碱地滴灌土壤水盐运移和植物生长状况研究》文中指出山西大同盆地因为受内陆地形、水文、气候等影响,盐碱地分布广、盐碱化严重,难以开发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滴灌是一种水分利用率高的局部灌溉方法,具有低流量、高频率的特点,能使植物根区土壤水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改善盐碱土作物环境。因此被认为是适宜盐碱地的最佳灌溉方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文以改良盐碱土,提高作物产量为目标,在山西省朔州市进行盐碱地滴灌试验研究,试验包括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两部分。室内试验主要研究不同草种(披碱草、草木樨和紫花苜蓿)、不同土壤(p H分别为10.03、9.36、8.68和8.12,电导率(EC)分别为2.02、1.237、0.962和0.454 m S/cm)、不同播深(1 cm、3 cm)和不同种子播种前处理(晒种浸泡处理和未处理)条件下的草种出苗情况,得出盐碱条件下植物种子出苗及受抑制机理和改善方法;田间试验选取了室内试验结果中表现良好的紫花苜蓿在田间进行滴灌条件下的种植,研究不同灌水量(水面蒸发量的40%和60%)和灌水频率(3天和6天)对紫花苜蓿的生长状况、生物量和土壤的水盐运移的影响,最终依据生长状况、生物量提高和土壤改良效果,选出试验条件下最优的灌溉制度,用以指导实际生产中苜蓿的种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披碱草和紫花苜蓿种子具有良好的耐盐碱性,在不同p H和电导率土壤中出苗率均较高,其中披碱草出苗率>紫花苜蓿>草木樨;对同一种植物,p H或电导率越高(超过一定限度)、播深越深,出苗时间越长,出苗率越低;播前对种子晒种浸泡处理可以提高出苗率,缩短出苗时间;(2)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a.滴灌条件下种植作物可以有效调节土壤中的水盐分布,使盐碱土壤适宜植物生长。生育期内土壤水盐变化具体如下:灌水间隔内,在蒸散发作用下土壤表层水分急剧下降,土壤梯度势产生变化,下层土壤水向上移动,灌水之后,表层水分得到补充,下层土壤水也能得到一定补充;除植物生长吸收的盐分外,盐分变化与灌水有关,灌水之后,上层土壤盐分淋洗到土壤深处,而下层土壤水分上移时部分盐分又向上层土壤聚集;b.灌水频率相同、灌水量大和灌水量相同、灌水频率低条件下,均表现为:土壤中的湿润体范围大,湿润体含水率高,盐含量和p H低,盐分淋洗效果好;c.紫花苜蓿生育期耗水量先增大后减小,灌水量大时,耗水量也大;灌水频率对总耗水量的影响不大,但在灌水量一定条件下,灌水频率的差别会造成苜蓿不同时期耗水量的差别;灌水频率低,总灌水量大的处理植物生长速度快,最终株高最高,且生物量和用水效率最高;d.滴头流量选择0.5 L/h,苗期按灌水频率3天,灌水量为水面蒸发量60%灌溉,进入分枝-孕蕾期之后,选择灌水频率为6天,灌水量为水面蒸发量60%进行灌溉,可以保证较好的水盐条件和植物生长情况。
马彦麟[8]2018年在《水分调控对荒漠灌区地下滴灌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荒漠灌区资源性缺水和水分利用效率不高,区域主要饲草经济作物紫花苜蓿单产、品质较低及荒漠化程度日趋加重等问题,在具有典型荒漠气候特征的甘肃河西荒漠灌区对紫花苜蓿分枝期、现蕾期和全生育期进行水分调控(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百分比)35%~45%(W_0:重度水分调控)、45%~55%(W_1:中度水分调控)、55%~65%(W_2:轻度水分调控)、65%~75%(W_3:充分灌溉)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调控处理下苜蓿株高、茎粗及土壤水分、养分的变化规律,阐释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复水补偿效应,明确干草产量和品质对水分调控的响应关系,基于水分-品质-产量-效益多目标影响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探明水分调控对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获得适宜荒漠灌区苜蓿生长的最佳水分调控模式,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紫花苜蓿耗水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苜蓿地土壤水分随水分调控程度的加重呈降低趋势,随土壤深度的加深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全生育期轻度水分调控处理下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较小,且能保持土壤水分在苜蓿正常生长的范围内,有利于苜蓿生长和减少水分无效损失。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呈降低趋势,pH无明显差异。水分对0~40cm土层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显着,且随水分调控程度的减轻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呈增加趋势,pH值、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递减趋势;(2)生育期内平均株高、茎粗和干草产量随刈割茬次的增加而降低,表现为第2茬>第3茬,且随水分调控程度的减轻呈增加趋势。分枝期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在现蕾期复水后,株高和茎粗生长表现出一定的补偿效应,进而未引起显着减产,在分枝期轻度水分调控处理下两茬苜蓿干草产量分别为4589.59 kg·hm~(-2)和3781.96 kg·hm~(-2),与CK处理差异不显着(P>0.05)。分枝期水分调控较现蕾期有利于苜蓿株高、茎粗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在分枝期、现蕾期和全生育期轻度水分胁迫不会引起苜蓿株高显着降低。随水分调控程度的减轻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两茬苜蓿在全生育期重度水分调控A9处理下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3.47 kg·hm~(-2)和2.96 kg·hm~(-2);(3)随刈割茬次的增加,茎叶比呈第2茬>第3茬,粗蛋白含量呈第2茬<第3茬,茎叶比和粗蛋白含量随水分调控程度的减轻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分枝期适度水分调控处理较现蕾期有利于苜蓿茎叶比的降低和粗蛋白含量的积累,两茬苜蓿在全生育期轻度水分调控处理下茎叶比最小分别为1.29和0.88,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21.08%和23.26%。与干草产量变化趋势相同,随刈割茬次的增加粗蛋白产量呈第2茬>第3茬,且随水分调控程度的减轻粗蛋白产量呈递增趋势。两茬苜蓿在分枝期轻度水分调控A3处理下粗蛋白产量最高分别为902.90kg·hm~(-2)和825.26 kg·hm~(-2),但与全生育期轻度水分调控A7处理无显着差异,分枝期和全生育期轻度水分胁迫较现蕾期有利于粗蛋白产量的提高。随水分调控程度的减轻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基本也呈减小趋势,且分枝期较现蕾期有利于提高苜蓿品质-水分利用效率,与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全生育期合理的水分调控有利于提高苜蓿品质-水分利用效率,第2、3茬苜蓿分别在全生育期重度水分调控和轻度水分调控处理下品质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0.64 kg·m~(-3)和0.55 kg·m~(-3);(4)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增加、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降低。随水分调控程度的减轻,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呈递增趋势,ADF和NDF含量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相对饲喂价值(RFV)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现蕾期水分调控更有利于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的提高,分枝期水分调控更有利于降低苜蓿ADF和NDF含量,提高RFV值。两茬次苜蓿在全生育期轻度水分调控处理下ADF和NDF含量最低,RFV值最大分别为169.32和223.48;(5)基于干草产量、干草和品质水分利用效率、粗蛋白产量及RFV等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得出,各指标对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大小依次为:蛋白质产量>干草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RFV>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且在A7处理下的加权关联度最大为0.8052,再依次为A2、A3、CK、A9、A8、A6、A1、A4、A5,分枝期较现蕾期进行水分调控有利于苜蓿生产性能的提高,在全生育期轻度水分调控处理下综合性状最好,是适宜当地苜蓿生长的最佳水分调控模式,有利于灌区苜蓿种植生产,实现高产优质和节水的目的。
霍海丽, 王琦, 张恩和, 师尚礼, 王田涛[9]2013年在《灌溉和施磷对紫花苜蓿土壤水分动态及根重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设计,常规灌溉量(330mm),节水20%灌溉量(264mm)和节水40%灌溉量(198mm)作为主处理,施磷量(0,60,120和180kg/hm2)作为副处理,研究了不同灌溉量和施磷量对紫花苜蓿土壤贮水量、耗水强度、水分利用效率和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贮水量、紫花苜蓿耗水强度和根重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增加而降低。施磷对紫花苜蓿土壤贮水量和耗水强度影响不明显。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和深度0—40cm根重随施磷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当施磷量达到120kg/hm2时,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26.50kg/(mm·hm2)﹞和全生育期平均根重(1 320.78g/m2)达到最大值。
谢庆[10]2017年在《灌溉方式对紫花苜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苜蓿产业化生产已成为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系统发展的主要模式,也是干旱缺水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武威绿洲地处河西走廊东段,石羊河流域上游,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长期以来,干旱缺水一直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而研究灌溉方式对苜蓿品质、产量等生产特性的影响以及选择最优节水灌溉方式种植苜蓿,对节水型苜蓿产业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推动武威苜蓿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有一定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在武威武南镇试验采用不灌水、常规漫灌、交替灌水和隔沟灌溉四种灌溉方式对紫花苜蓿株高、茎粗、分枝数、茎叶比、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以及产量等九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交替灌溉与隔沟灌溉这两个种灌溉方式比其他两种灌溉方式较能节水,而且种植苜蓿品质也较其他两种灌溉方式更好的结论。实验证明交替灌溉与隔沟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要显着高于传统的漫灌模式,在减少50%灌水量的基础上,紫花苜蓿的产量与品质不仅没有显着下降,部分指标反而明显较高。结合武威市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生态环境特点,对于推广交替灌溉与隔沟灌溉种植紫花苜蓿显得尤为重要。而苜蓿产业发展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又符合武威市市情,应当作为促进农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河西走廊紫花苜蓿耗水量与耗水规律的初步研究[D]. 党志强. 甘肃农业大学. 2004
[2]. 河西地区紫花苜蓿的耗水量与耗水规律初探[J]. 党志强, 赵桂琴, 龙瑞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4
[3]. 干旱荒漠绿洲区紫花苜蓿生长、耗水规律及调亏灌溉模式研究[D]. 杨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4]. 灌溉与施氮对石羊河流域紫花苜蓿草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D]. 王田涛. 甘肃农业大学. 2010
[5]. 苜蓿地下滴灌技术研究[D]. 李富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6]. 灌溉与施氮对紫花苜蓿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损失的影响[D]. 尹辉. 甘肃农业大学. 2012
[7]. 盐碱地滴灌土壤水盐运移和植物生长状况研究[D]. 赵辉. 太原理工大学. 2016
[8]. 水分调控对荒漠灌区地下滴灌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D]. 马彦麟. 甘肃农业大学. 2018
[9]. 灌溉和施磷对紫花苜蓿土壤水分动态及根重的影响[J]. 霍海丽, 王琦, 张恩和, 师尚礼, 王田涛. 水土保持通报. 2013
[10]. 灌溉方式对紫花苜蓿的影响[D]. 谢庆. 兰州大学. 2017
标签:农作物论文; 滴灌技术论文; 紫花苜蓿论文; 灌溉水利用系数论文; 土壤改良论文; 土壤湿度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农业灌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