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徐家扁小学 张丽
阅读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很有力度的,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如何调动阅读兴趣?如何提高小学阅读教学呢?这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给你支个招。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兴趣,快乐地积极参与听、说、读、写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阅读感悟能力,感受阅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1、情景引发兴趣。对低年级的孩子,理解能力还比较弱,借助多媒体的功能,就比较有利于教学。当我们把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图片、影像用课件等形式展示给孩子时,他们就对所学知识有了直观的认识,甚至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2、质疑激发兴趣。即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自学的欲望。
教学《长头发》时,学生提出质疑:她为什么有这么长的头发?是什么原因让她有留着长头发的愿望?于是,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绘本图片,自主讨论,自主探究。想象这么长的头发会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好事?又会带来哪些痛苦?又如何解决?在一系列奇思妙想中拓开思维,大胆想象,描绘。
3、探究激发兴趣。即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上与文本对话,紧扣课文难点,各抒己见。
教学《黄河是怎么变化的》时,提出疑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利用这句反问句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方认为黄河是大地的动脉,孕育中华儿女,是我们的“母亲河”;另一方则对黄河近2000年来的变化进行反驳,认为一条祸国殃民的河不能成为“母亲河”。通过辩论,学生明白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以及治理方案,并懂得保护大自然这一道理。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
1、明确“读”的意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多读有以下六大好处:第一,多读可以识记生字;第二,多读可以释词析句;第三,多读可以深化理解;第四,多读可以训练思维;第五,多读可以背记佳词妙语;第六,多读可以感悟写作技法。
2、低段从练习排列语序开始。
在小学阶段,常见的文章是记叙文,我们可以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进行一定的语序排列练习,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意识。例如,某天,某地,某人,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既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段落进行训练,也可以借助有关文本资料进行练习。我认为,这也不失为一个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3、图文相结合。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图文并茂的读物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客观的条件。利用图画进行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的心灵在愉快的体验中成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要的是葫芦》借助课本中的两幅插图进行观察对比,针对葫芦藤上的叶子和小葫芦,人物的表情,得出不同的结论。顺势引导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自主地去阅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4、中高段把阅读的一般过程教给学生。
在初步理解阶段,要了解文章内容梗概,遇到障碍自查工具书,选好注释,不能解决的划出来;到深入理解阶段,要理解文章结构脉络,弄懂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在此之后,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跟同学互相讨论。最后是消化运用阶段,这个阶段要联系自己实际进一步吸收,学用结合。
5、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
在读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四种:①摘抄,如抄精彩词语,优美片段,格言警句等,为作文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②列提纲,如写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写读后感,读后感的表达方式有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夹叙夹议。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④写书评,如评价书的人物和事件。小学生对人物或事件的是非曲折已有一定的认识,写书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良好阅读的习惯培养
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未来。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其阅读能力至关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1、学会预习 。在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教材中的课文就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良好范例。我们应该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感知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把课堂“前伸”,丰富多元的批注,独特地理解,对人物的敬佩之情……既不受同学的影响,也没有老师刻意地引导,天马行空地抒发了对课文最原始真实的看法,生成了个性化的理解和见解。
2、培养圈画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指导学生要随时圈、点、画、批出重点、难点,遇到不理解的字词随时翻阅词典,批注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找出理解疑难之处,达到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阅读课文。
3、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阅读,实现教材和课外书籍的衔接,让学生博览群书,扩大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创设阅读的环境,构建阅读的平台,促使学生由“要我读”的观念朝“我要读”转化。
4、亲子共读,营造家庭阅读氛围。绘图性读本很适合低段学生,既有趣也容易理解。当老师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后,家长可以利用在家的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一些课外书籍。在与孩子一起读书的过程中,家长一方面能给予孩子一定指导,另一方面不失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机会,渐渐养成家庭亲子阅读好习惯。
以“朗读为主线”不光强调学生多读、熟读,更主张让学生会读、读懂和读好,让学生在读书实践中学会读书。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能力,就能奏响阅读教学,为学生的终生阅读,终身学习服务。
论文作者:张丽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9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3
标签: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文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习惯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9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