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基层党建 工作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党建论文,基层论文,高校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08)02-0135-06
高校基层党组织担负着党在高校联系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在基层的重要职责。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对于确保党对高等教育的坚强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真正成为团结带领党员群众前进的政治核心,真正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堡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作用
首先,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坚持推动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高校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在高校各项改革与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推动基层党建创新,必须明确其推动发展的重要职责,用中心工作的成效衡量和检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效果。一是必须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基层党组织在工作思路上,必须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的思想,而不能就党建抓党建,搞“两张皮”,“自我循环”,做表面文章。必须以党建工作创新,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要贯彻落实党管人才的原则。人是学校发展的主体,也是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基层党组织要树立人才资源是学校发展第一资源的重要理念,使人才工作在学校建设发展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在推进改革发展中的思想、组织和人才保证作用。三要大力营造鼓励和保护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在高等教育坚持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条件下,更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崇尚创新、追求创新、追求卓越成为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自觉行动。
其次,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层党组织的主体是党员,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充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一,要建立“实事工程”机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每年下大力气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真抓实干,真心为群众谋利益;第二,要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建立发扬党内民主机制。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行党务公开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党代表意见制度,党代会闭会期间党代表任期制度等等,提高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第三,要建立激励表彰机制。坚持定期进行评选活动,大力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及党务干部,并通过多种媒体广为宣传,形成鼓励先进、激励先进的氛围。
再次,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抓好两方面建设。
一是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思想统领。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员工,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二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强化法治观念教育,增强师生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引导人们理性合法地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三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从全局的高度、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上考虑问题,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上来。四是要注重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引导人们全面正确地对待各种矛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管理上多一些科学、民主,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在学校文化上多一些大气和包容,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多一些理性、宽容。
二是制度建设。高校加强制度建设,一要加强制度统筹。努力做到党的领导、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及党的自身建设方面制度的有机衔接。在制度统筹方面,当前要重视党政工作程序的建立和完善,保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决策后的工作实施。二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要围绕促进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形成相互支持、有机结合的制度体系。当前,要重视由党政联席会会议制度、党政领导班子议事规则等构成的制度体系的建立,以确保党对高校的领导落到实处。三要加强工作机制建设。很多高校不缺制度,缺的是保证制度落实的机制。机制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制约,具有强制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具有一定约束力的程序。当前,要重视对党组织及干部、党员工作的目标机制、条件保障机制、业绩评价机制、奖励惩罚机制等方面的建设,使制度建设具有生命力。四是要建立和完善民意调查、民意反馈制度等,加强党组织、党员与广大师生的沟通,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进一步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使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处理,教职工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
最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内部存在着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职工三支队伍、学生和离退休职工两个群体的利益。由于他们处于不同的身份和岗位,必然对同一事物有各自看问题的角度和利益。因而,如何统筹协调好三支队伍、两个群体的关系,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局,事关党组织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
要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学校党政领导必须经常深入基层,及时了解基层的情况,与教职工进行感情沟通、信息沟通;学校所有涉及全局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通过“双代会”,让广大教职工充分了解情况,发表意见和建议;实行民主党派的双月座谈会制度,定期向他们通报学校的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校园网、校报、校内闭路电视、校务公开栏等途径加大校务公开的力度。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甘当党员群众的“服务器”。要着眼于师生的成才和发展,与行政密切配合,营造以人为本、科学和谐、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努力为党员和群众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服务。
二、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着力点
(一)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创新
党的十七大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应“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也指出,“坚持把服务群众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些论述都体现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的创新。结合高校实际,我们认为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功能定位应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积极营造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和谐稳定的氛围和发展环境。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坚持党对学校领导的同时,必须积极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领导支持广大师生员工依法当家做主。要建立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机制,探索推行党务公开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党代表意见制度,党代会闭会期间党代表任期制等等,提高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特别是在选任干部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体现群众公认的原则,这是保证干部德才兼备标准的关键环节。坚持“校务公开”、“院务公开”,使信息公开透明。高校教师民主意识强,因此所有涉及学院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教职工切身利益以及领导干部的廉政情况等信息,都应通过各种方式向全体教职工公开。保证师生员工对重大事项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有利于营造公平公正、民主和谐的发展环境。
第二,努力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师生员工排忧解难。在高校体制改革过程中,一些政策调整和工作举措会涉及部分群体的切身利益;教职员工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实际困难需要党组织关心理解;基层党组织既要善于做思想工作,同时也要切实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问题,努力解决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调动师生参与学校工作的积极性,凝聚人心,将党组织的关心、爱护体现在实处,增强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和认同。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反映群众的呼声,切实关心群众切身利益,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对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要满腔热情地加以解决,党组织只有做好这些入情、入心的服务性工作,才能使广大师生员工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增添对党组织的认同和热爱。
第三,着眼于师生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学校基层党组织要积极营造促进人才成长的良好发展环境,竭尽全力满足师生的“四个需要”,即渴望关爱的需要、沟通心灵的需要、展示自我的需要和成就事业的需要。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影响着教师的自我发展,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着眼于师生的成长成才,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师生干好事业,帮助师生干成事业,更好地体现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内涵。只有着眼于师生的成长成才,基层党组织才能不断增强吸引力、凝聚力,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
第四,充分发挥人才、知识和专业优势,积极服务社会。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在服务群众方面,要拓宽服务渠道,发挥高校的知识、人才、专业优势,努力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高校要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与特色优势积极服务社会,自然科学研究要主动面向经济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多出精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鼓励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服务社会,将个人理想和祖国需要结合起来,用所学知识服务群众。
第五,建立健全服务组织、服务制度、服务机制和服务队伍。服务群众不仅是党员的个体行为,更是党组织的组织行为,要明确各级党组织的服务职责,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建立健全党的上级组织为下级组织服务、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为师生员工服务的制度和机制,建立服务队伍。一要坚持做好思想引领工作,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是把服务群众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增强服务群众的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以服务群众的实效来增强自身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要坚持按照有利于开展服务活动的原则,合理设置党组织尤其是党支部;三要坚持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丰富活动载体;四要坚持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服务群众的具体办法和工作制度;五要坚持不断创造保障活动的条件,为各级党组织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活动场地等保障措施。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保障服务的机制,开展服务活动的组织,增强服务功能。
(二)党政关系协调上促进机制创新
首先要选好基层党委、党总支书记。选好书记,必须坚持任职条件。作为院系级党委、党总支书记,必须政治上坚定,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模范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事业心强、责任感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热心和熟悉党务工作;公道正派、乐于奉献。除具有这些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外,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亲和力。
其次,党政“一把手”搭配要合理。院系党委(党总支)班子既是领导班子,又是工作班子。有些单位实行党政一把手职务交叉,院长(系主任)兼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党委(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副主任),其优点是从组织制度上形成两人“核心”,党政一把手对党建工作、对行政工作负有同等重要的责任。院系党员行政领导作为党委(党总支)班子的成员,有利于加强党委(党总支)班子力量,有利于加强党委(党总支)工作。在党政一把手的搭配上,有“业务+业务”模式,有“业务+专职”模式,不论哪种模式,关键是要提高领导干部个人的素质。
第三,党政协调,一把手配合要默契,班子要团结。团结才有凝聚力,团结就出战斗力。党政一把手配合默契,党政同心,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是事业的需要。从学校的任务和工作对象看,党委(党总支)的工作和院系行政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能截然分开。例如,抓学风、校风建设,既有抓教学质量等行政管理工作,也有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只有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只有两方面的工作都到位,才会产生好的效果。两个一把手应以院系发展大局和师生利益为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沟通、互相补台,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第四,建立和完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规定,基层党委(党总支)的根本职责是政治核心、保证监督。要使这些职责到位,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保证,建立和完善党政联席会制度和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规范民主科学决策的程序,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既要发挥每个党员、全体教职工民主管理的作用,又要体现集体领导的权威。在决策的程序上,可由下而上,也可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反复讨论酝酿,集中意见,最后作出决策。一旦形成了决议,就必须认真执行与实施。党委(党总支)通过参与民主科学决策的全过程,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
(三)促进党支部工作创新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来自党支部。党支部有把握师生舆论动向、直接面向师生的政治优势,有最密切联系群众、有效服务师生员工的组织优势,抓好党支部建设是党委(党总支)的基础工作。
首先要改进和调整党支部的设置形式。主动适应高校办学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和党员队伍构成的变化,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有利于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原则,使党支部设置尽可能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组织相对应,比如教师支部打破以教研室设置的传统模式,在学科专业、实验室、重大项目组上设置;研究生支部打破年级、班级设置的模式,按学科专业设置;本科生支部坚持“支部建在班上”同时,尝试在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公寓中设置党支部。
其次要切实强化党支部功能。强化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凝聚人心功能、促进发展功能和服务群众功能。基层党委(党总支)应做好指导、督促、检查支部工作,如在政治导向、理论学习、支部班子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党委(党总支)要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对各支部工作计划、工作任务的执行、管理制度的落实等,要及时督促,定期检查,对各支部的工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要选好配强支部书记,支部书记的人选,按人员类别区分,一般来讲,机关支部由副处级以上干部担任,院系教师支部由党员教研室(正、副)主任担任,或由党员学术带头人、党员项目组负责人担任,研究生支部由导师担任,效果会更好,党支部书记能够起到带头带动作用,有利于支部工作的开展,更好地实现党支部的功能。
第三要创新党支部活动方式。坚持不断创新基层党支部活动方式,丰富活动载体,将党员日常思想教育与主题党日活动相结合,党建活动与专业发展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实际活动场地与网络虚拟空间相结合,提高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号召力。比如针对高校教师党员教学科研及管理的任务重,学生党员就业压力大的特点,将党支部工作和党员的成长成才相结合,将帮助党员提高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作为支部开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校教师党员集中学习时间有限的实际情况,除了日常党员教育外,还可以运用电化教育的手段,通过互联网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远程教育、自我教育及互动教育;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充分利用高校校内资源进行理论学习和开展辅导讲座活动,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开展“支农”、“支教”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增强党性锻炼。
(四)党员发展工作创新
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要加大从高知识群体和青年教工特别是学术骨干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将教工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与举办“双高”教师思想教育活动相结合,不断壮大教师尤其是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立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机制。要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式,变“坐等上门”、“等待成熟”为“主动联系”、“积极引导”,切实以党的温暖吸引人,以党的事业凝聚人,以党的思想教育人。发挥党员专家、教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指导青年教师业务成长和政治成长。在大学生党员发展中注重培养教育,教育培训实行“三个所有”,扩大“两个规模”,建设“两支队伍”,即对所有新入校的学生进行入党启蒙教育,对所有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培训,对所有预备党员进行党性修养培训,着力扩大申请入党的学生规模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规模;着力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学生新党员队伍和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实现大学生党员队伍健康发展。
(五)师德建设创新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肩负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必须拥有一支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教师师德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教师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尺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是实现学校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的工作抓手。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要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将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作为对教师师德的要求,使“坚定理想、用心育人、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的理念成为教师的精神追求。要通过不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师德教育活动、师德先进评选表彰活动,强化广大教师的师德意识,提升师德水平,不断推进学校的师德建设。
三、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保障机制创新
(一)加强制度保障
建章立制是学校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建设,是一个学校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委要将制度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一是定期对以往制定的制度,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做进一步修改与完善;二是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在工作方式与制度建设上不断创新;三是加强对制度的检查与落实工作,形成既有规划、计划,又有具体操作程序与方法,还要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按照领导责任进行督促、检查、奖惩等措施的制度。在制度建立上,一要建立调查研究的制度,建立学校党政领导联系基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的制度,定期深入基层调研;二要建立定期研究基层党建工作的制度,使工作部署、工作要求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三要建立经费条件保障制度,建立党建基金,加强对党校、党员活动室、党员专题教育网站、社会实践基地等阵地的建设和投入。
(二)考核评估体系保障
一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推进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四个方面的职能,进一步确定与完善考核评估内容与考核评估要素。二要在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中为院系单位开展党建特色工作留有足够空间。在准确提出党建工作要求的指标及标准的基础上,提倡、鼓励二级单位结合实际开展特色工作。应把“特色”评估的要求列为优秀等级考核评估的必备条件,坚持以特色适应需要,以特色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三要在考核评估工作中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高校内不同类型二级单位的工作目标、工作对象以及工作环境与条件都不同,党组织在党建工作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应根据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产业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特点,制定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考核评估内容与标准,做到基本考核与差异考核相结合。
(三)激励机制保障
树立先进典型,建立健全激励表彰机制,通过评比表彰,总结提炼基层党组织保持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典型经验,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增强荣誉感和自豪感。一要坚持定期进行评选先进活动,大力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主题党日”活动、优秀党员及党务干部;二要宣传先进,充分运用校报、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宣传先进典型,通过典型引路,榜样示范,不断加强与改进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三要奖励先进,党建基金除了用于日常党组织活动外,还要专门设立奖励基金,通过组织活动创新立项等形式,激励基层开展创新活动。
(四)工作队伍保障
高水平的党务工作队伍是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保证。必须看到,党务工作也是一项管理,而且是一项有特殊要求的管理工作,需要与学校和本单位事业的发展、党的建设与人的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这对党务干部有更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要建立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有出路的党务干部管理机制。一要建立健全对党务干部特别是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的选任、评价标准,注意把政治素质高、党性原则强、热爱党务工作、业务能力过硬的同志选配到基层党务工作岗位上,高校党务于部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懂教育,会管理,熟悉党务工作;二要建立党务干部队伍培养培训的机制,提高党性修养和自身素质,尤其强化党务干部的职业道德。坚持每年培训基层党委、党总支、支部书记,使各级书记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三要解决好关系切身利益的工作待遇、学习待遇、生活待遇等问题,使党务干部能够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信任,感到工作的意义和责任,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重视、真心关怀、真情帮助党务干部成长,借鉴学科建设的做法,为党务干部开辟党建管理、教育管理等专业系列,推进党务干部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校内换岗、业务转岗、上下交流、校外交流等途径,拓展党务干部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