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中心医院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0300)
【摘要】 目的:研究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骨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6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科护理流程,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就诊时间及抢救时间、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就诊时间及抢救时间和对照组相比,两者差异显著(P<0.05);在患者满意指标当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降低了并发症,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也有所提升,提升了患者的治疗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预见性创伤护理;骨科急救;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4-0239-02
1.前言
随着预见性创伤护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其在骨科急救中的应用凸显出重要意义。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提升对预见性创伤护理工作的实践水平,从而有效优化骨科急救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概述
有研究表明:骨科创伤造成的患者死亡分三个高峰,在第二个高峰期(患者受伤),是抢救患者的最佳时间,也是抢救的黄金时间,因此患者的预见性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骨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不同方法进行护理。结果表明:观察组效果较为理想。现报告如下。
3.一般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骨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骨科创伤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60例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龄在23~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21.3)岁;对照组同为60例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在23~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21.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方法
3.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如生命体征监测、普通包扎、术前准备。健康教育等。
3.2.2观察组 首先,入院时护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一,当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要观察患者是否有烦躁不安、手足发凉、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较长等症状,从而判断患者休克指数;第二,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排除呼吸道阻塞,向患者供氧以改善其缺氧症状;第三,建立静脉通道,对开放性骨折合并休克病人准备两条通道,必要时要进行静脉切开手术。如果出现急性大出血休克现象,静脉穿刺常采用颈部穿刺方法;第四,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行止血,如止血带止血、压迫止血等方法;第五,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如脉搏、呼吸、血压、肤色等,注意患者的保暖工作。
其次,术前护理。做好术前检查工作,如心电图、血液检查;执行术中医疗人员配合工作,抢救结束要及时记录。
再次,术后护理。第一,生命体征观察。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等指标,并做好记录,观察患者的面色及尿量情况。对静脉压进行观察,从而确定输液速度;第二,体位护理。麻醉手术后平卧,太高患者肢体,高于患者心脏,这有助于静脉回流,减轻病人肿胀情况。腰椎骨折术平卧直线翻身,2h一次,保持整个身体呈直线;第三,疼痛护理。根据疼痛性质和程度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减少患者的不适及疼痛。骨盆骨折病人应该帮助其托起臀部,减轻骶骨受压程度。更换身体位置时要保护好患者肢体,如果肢体在上部,要防止过度转动对创面的压迫引起的肢体疼痛。
此外,在预见性护理程序当中,还可以对患者采取并发症护理,这对于患者同样意义重大。
3.3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 两组患者就诊时间及抢救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就诊时间及抢救时间和对照组相比,两者差异显著(P<0.05)。
4.2 两组患者满意比较
在患者满意指标当中,观察组96.67%和对照组75.0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讨论
5.1 预见性护理的必要性
应用预见性将外观预测作为判断病情的主要标准,能使得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如骨科创伤严重患者就可以以最快速度开放输液通道,维持患者体液循环,从而赢得手术时间。另外,中度创伤患者也能够根据这种手段及早发现早期症状,从而可以瞬间判断、果断处置,从而为创伤抢救提供生命绿色通道。
5.2 预见性护理的效果
预见性护理按照流程实行有序护理,缩短了抢救患者所需时间,还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程度,让护理科室的管理趋向于正规化与标准化。通过预见性护理还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和工作能力,从而建立起骨科科室的有效应急机制。
本文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骨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6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科护理流程,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就诊时间及抢救时间、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的就诊时间及抢救时间和对照组相比,两者差异显著(P<0.05);在患者满意指标当中,观察组96.67%和对照组75.0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研究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从中可以看出: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降低了并发症,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也有所提升,提升了患者的治疗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6.结束语
通过对预见性创伤护理在骨科急救中应用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对其多项影响环节与因素的充分掌控,有关人员应该从骨科急救的客观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预见性创伤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谭菊香.术后干预对骨科病人疼痛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03):47-49.
[2]沈郁,虞伟琴.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03):116-117
论文作者:王丽玫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1
标签:患者论文; 预见性论文; 骨科论文; 创伤论文; 对照组论文; 时间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