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列宁的“两个政权共存”理论_苏维埃论文

正确理解列宁的“两个政权共存”理论_苏维埃论文

正确理解列宁的“两个政权并存”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政权论文,正确理解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史学界历来对俄国二月革命后政治局势基本特征的认识,持“两个政权并存”的观点。其主要的依据,就是列宁曾有过下列阐述:俄国在二月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政权是临时政府,为“主要的、真正的、实际的、掌握全部政权机关的资产阶级政府”;一个政权是人民代表苏维埃,为“补充的、附加的、‘监督性’的政府”。后者虽然“没有掌握国家政权机关,但是它直接依靠显然是绝大数的人民,依靠武装的工人和士兵。”[①]笔者认为,这一定论实际上既没有能准确地概括出这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特征,也没有能反映列宁“两个政权并存”说的真正含义。

首先,就列宁的论述看,其所称临时政府作为政权的具体要素,不过是资产阶级掌握了一定的政府机关;苏维埃作为政权的具体要素,也只是掌握了对武装的工人和士兵的“依靠”。而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理论的常识告诉我们,单单靠掌握某些政府机关或拥有一定的武装都不是构成真正政权的可信依据,构成政权最基本的要素必须是代表一定的社会阶级利益和具有获得并维护这种利益的必要的国家机器手段。针对这方面的明显缺欠,1981年就曾有人提出过质疑,[②]但是,由于他把问题的讨论仅仅局限于对苏维埃能否称为政权物质形式的苛求上,因而没有产生有说服力的影响。

其次,“两个政权并存”也不是列宁关于这一时期政权局势的唯一论述。实际上,列宁对此有内容相当丰富的论述。列宁亦曾多次表示:“在政权归苏维埃从而奠定建立政权的基础以前,不存在政权,也不会有政权。反革命势力……正在利用这个无政权的局面。”[③]“政权在哪里呢?谁在掌握政权呢?没有政府。它每天都在变动,它不起作用。”[④]二月革命后“俄国的政权已转到一个新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地主手里。”[⑤]人民群众和苏维埃把“全部政权交给了资产阶级。”[⑥]“(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的政权实际上是在工人和士兵手里。”[⑦]“真正的政府是工人(和士兵)代表苏维埃。”[⑧]列宁还说过:当时把持苏维埃领导机关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与资产阶级达成了“协议”,结成了“联盟”,[⑨]组织了“共同的政府”、“联合内阁”。[⑩]所以,“两个政权并存”仅是当时列宁许多“矛盾”的政权说中的一种。因此,要理解列宁这方面的真实思想时,就必须同时理清列宁所有这些言论的立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仅突出“两个政权并存”说,只会误导我们片面地认识列宁的思想,还会直接阻碍我们对当时客观政局的如实分析,最终使“两个政权并存”说本身不可能被正确地理解。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没有弄清这个问题的原因正在于此。

二月革命是当时俄国社会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和各种危机的一次总爆发。它在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激发下,一举推翻了当时奴役着俄国各阶层人民的最落后、最反动的沙皇专制统治,为俄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政治时代。但革命后会建立哪种社会政治制度,形势却没有立即明朗化。一方面,在革命中充当了反沙皇专制统治重要力量的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化了的地主认为,俄国应当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他们在二月革命胜利之初,迫不急待地宣布成立“全权国家临时杜马委员会”,组成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宣称掌管国家的一切权力。但是另一方面,充当了革命主力的广大工人、士兵及农民群众已经武装起来,成为不受外力压制的“世界上最自由的公民”,而且,他们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治组织——苏维埃,决心维护革命的既得权益。毫无疑问,这时的临时政府具备一些明显的政权特征,它已经成为俄国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化了的地主政治利益的总代表,并暂时获取了接近普遍认同的俄国唯一合法政府资格。但是,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政权,与此还相距甚远。它不仅没有掌握武装,没有能建立对人民的统治,而且其存在本身也完全由人民所左右。正如临时政府第一任总理李沃夫所言,如果得不到苏维埃的支持,临时政府就“无法管理国家”、“很难办事”、“最好辞职”[(11)]。所以,实质上,临时政府还只是一个形式上的政府,一种萌芽状态的政权,只是当时复杂政治局势中资产阶级争取政权的一个初步成果。对这时的苏维埃来说,它虽还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权要求,广大的工人、士兵及农民群众还把自己的注意力仅局限在身边的“小利益”上,他们甚至选举主张支持临时政府反对建立人民政权的孟什维党和社会革命党人担任了苏维埃的领导。但这只是表面的暂时的现象,实质上,武装的苏维埃运动已充分显示了广大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利益前所未有的要求和决心。尽管开始还只是立足于“小利益”,但由于这种利益在根本上也是与当时临时政府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利益完全对立的,其必将会受到资产阶级及临时政府不遗余力的进攻,最终,要真正地获得这种利益并得以维护,则只有由人民通过苏维埃掌握全部的国家政权。在这一意义上,苏维埃实际上亦已成为当时政局中一种新型政权,即人民政权的萌芽和标志。至于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这时所占据的苏维埃的领导地位,只不过是苏维埃自由选举中的细节。他们由于长期挂社会主义的招牌而被选上台,但也会由于其在实际生活中背叛人民的利益而随时被赶下台。

所以,二月革命后俄国政治局势的基本特征应是:在一个特殊的政治过渡时期内有两种政权萌芽并同时存在。列宁显然对此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尽管他在许多场合都把苏维埃与临时政府直接称为“两个政权”,但是在涉及描述它们的实际状况时,他则称,苏维埃“多少是一种政权,……是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政权”[(12)],“是在日益成长的政府”[(13)],“是处于萌芽状态的一种新的国家政权组织”[(14)]。对于临时政府,他虽没有直接用“萌芽”二字,但他称,当时“无论是警察、脱离人民的军队或权势极大居于人民之上的官吏都不存在。”[(15)]“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权、大炮、士兵和武装群众。”[(16)]“士兵和工人群众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志,自由地撤换任何当权者。”[(17)]资产阶级一直在“想恢复”旧警察、旧官吏,“想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国。”[(18)]这就充分说明在列宁心目中临时政府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权只是处在很不完善的萌芽阶段。不仅如此,对于这一局面的前因后果,列宁也有十分精确的论述。他分析道:本来由于人民拥有巨大的武装力量,二月革命后是完全可以顺利地建立起人民自己的政权的,但是由于人民的不觉悟,由于人民对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轻信,对临时政府的轻信,对苏维埃自身的力量和意义认识不足,乃至受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后的传统理论影响,这种权利被放弃了。人民只满足于革命中暂时取得的成果,指望可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能自主地保持这些成果。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最后,要么是临时政府,要么是苏维埃,其中一个“必然要化为乌有”,[(19)]以让位于一个单一的政权。正是在对这种形势十分准确的把握基础上,列宁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策略,即要想方设法教育人民,通过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以争取人民政权的真正建立。也正因为此,列宁在此期间一再批示全党,目前的“首要任务”、“工作的重心”、“关键”就是要“善于向人民说明真理”,“做启发工作”,“把大多数群众争取过来”,“向无产阶级群众说明无产阶级的任务”。[(20)]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才有了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侧重点的关于政权的论述。

为了说明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与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已上升为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明资产阶级已经成为俄国社会的反动力量,成为革命的对象,以消除那些拘泥于传统革命理论,害怕革命会超越历史阶段的人的顾虑,鼓励他们勇敢地起来进行争取政权的斗争,列宁强调了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政权的“实际存在”。为了教育人民认清当时苏维埃所拥有的巨大的力量及其所包含的崭新的政治意义,鼓舞他们树立起争取政权的勇气和信心,列宁强调了苏维埃已经“掌握实权”。为了消除人民对临时政府合法性的迷信,使他们明白当时还处在政治过渡时期,临时政府并不是真实的国家政权,人民完全有权利有机会去争取建立自己的政权,列宁强调了“无政权”局面。为了向人民说明这一时期不断出现的违背和侵犯人民利益事件的真相,揭露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依附和帮助资产阶级反对人民的小资产阶级实质,教育人民放弃对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轻信并自觉接受布尔什维克的领导,列宁强调了“联合政权”的存在。为了帮助和教育人民在当时复杂形势下分清敌我,认识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是不同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进而会自觉依靠和运用苏维埃的力量去反对临时政府,列宁强调了“两个政权并存”。

从宣传策略意义上讲,列宁的许多关于政权的论述不仅不矛盾,而且还在“两种政权萌芽并存”的实际背景下得到了统一。

诚然,“两个政权并存”是列宁这时最为重要的政治策略言论之一,其表述与“两种政权萌芽并存”已十分近似,但它们并不能相互替代。前者作为政策宣传性语言,具有简明、通俗的特点,它在表述上是粗略笼统的。恰如这时列宁自己所言:在“广大的群众对我们的立场有许多误解和完全不理解的地方”,就应该对这些问题“讲得极其通俗”[(21)]。它必须是服从当时的实际斗争需要和符合广大被宣传对象的实际接受水平的。而后者则是真正从历史角度对这一时期政治局势的全面总结,其表述具有历史概念所必要的严谨、精确和高度概括性特征。如果勉强以前者取代后者,则不仅会使之与其本来的性质相混淆,使之与其所要表述的历史实际相脱离,而且也势必会使之与历史上的许多一国之内并存两个分治政权的局面难以区别,使人们对真正的政权概念产生疑惑。

注释:

[①][⑤][⑥][⑦][⑧][(11)][(12)][(13)][(14)][(15)][(16)][(17)][(18)][(19)][(21)]《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版第二十九卷,第153、150、153、139、107、190、132、131、357、139、345、305、186、154、346页。

[②]见《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9期王铭文《“两个政权并存说”不能成立》;1982年第1期李振海文《“两个政权并存说”是推翻不了的》。

[③][④][⑨]《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版第三十卷,第391、413、355页。

[⑩]《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版第三十卷,第307、329页。[②⑩]《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版第二十九卷,第133、134、357、206、239页。

标签:;  ;  ;  ;  ;  ;  ;  

正确理解列宁的“两个政权共存”理论_苏维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