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转型国家经济增长模式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模式论文,国家论文,中东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十年,中东欧转型国家①都已经走出了转型性衰退,实现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见图1)。持续的经济增长缩小了中东欧转型国家与西欧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使中东欧国家重新走上复兴之路,再加上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美国和欧盟承认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地位,一种乐观的观点认为中东欧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目标已经实现,转型已经取得成功。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东欧转型国家经济增长骤降,有20个国家在2009年出现负增长,亚美尼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乌克兰5个国家经济负增长率达到两位数(见表1)。与经济增长骤降相伴随的是资本大量外流、出口贸易低迷、失业率上升、汇率波动剧烈、金融体系风险加剧。中东欧转型国家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重灾区。笔者认为,这一切与中东欧国家转型以来所形成的经济增长模式有关,因而其危机前的持续增长和危机后的增长骤降都可以归因于中东欧国家以经济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转型策略。为此,笔者将从剖析中东欧转型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特征入手,分析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内在缺陷以及形成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政策根源,在此基础上探讨中东欧转型国家未来所面临的挑战。
图1 中东欧转型国家的经济增长(1997—2007年)
注:作者绘制
资料来源:Transition Report 2009:Transition in Crisis? EBRD.p.21.
一、中东欧转型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内在缺陷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EBRD)是持续关注中东欧国家转型进程的国际机构之一,其每年出版的《转型报告》(Transition Report)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的《转型报告》中,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已经连续四年对中东欧转型国家的经济增长及其在危机后的表现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结合这四年《转型报告》提供的资料和数据,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概括中东欧转型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特征。
第一,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内需带动,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零售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中东欧国家在转型前普遍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导致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消费者不能享受到充分的消费服务。随着20世纪90年代转型性衰退的结束,被压抑的国内需求开始迅速增长。从图2中可以看出,除少数国家外,大多数国家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负的。换句话说,大多数中东欧转型国家是净进口国。对中东欧转型国家来说,打开国门、实行经济自由化对于拉动内需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贸易自由化尤其是与西欧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加强了消费者对未来的乐观预期,提高了其消费意愿;另一方面,国外商品的大量涌入则弥补了国内在同类商品供给方面的不足,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被普遍认为依靠能源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俄罗斯,其商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也是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部门,贡献率超过60%(见表2)。
第二,金融自由化政策带来了大规模的资本流入,带动了信用繁荣,促进了消费需求膨胀。在转型前,中东欧国家的金融体系都处于压抑的状态,而转型后所实行的金融自由化政策旨在于通过外资的参与弥补本国金融体系的发育不良。Berglf and Bolton(2002)发现,早在中东欧国家刚刚走出转型性衰退的时候,外资银行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些复苏较快、经济绩效较好的国家都具有较为相似的金融体系,银行——很大一部分为外资所有——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②金融危机前,流入中东欧转型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FDI)都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见图3)。大规模的资本流入和外资银行参与带动了信用繁荣,使资产价格上涨,资产价格上涨进一步促进了消费增长,消费增长又促使银行信贷扩张,从而形成了中东欧转型国家“高负债、高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一些国家外债占GDP的比重甚至超过100%(见图4)。
第三,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先进技术以引进为主,缺乏自主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商业环境亟待改善。与国外企业相比,中东欧转型国家的本土企业无论是从生产效率还是从产品质量来看都处于劣势,因而其经济自由化必然会造成国外商品对国内产品的替代。这在为本国消费者带来福利增进的同时,也造成了对本国生产者的巨大冲击。对于那些通过引入外国资本来推动私有化的国家而言(如波兰、匈牙利、捷克,等等),由于外国资本往往看好那些基础设施比较好、地理环境比较优越、发展潜力比较大、容易带来经济效益的企业,因而大量优质的国有资本落到了国外资本的手中,这进一步削弱了本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因此,与中东欧转型国家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是R&D投入不足(见表3),技术进步缓慢,先进技术以引进为主。根据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与世界银行在转型国家所进行的“商业环境与企业绩效调查”(BEEPS),技术可得性、腐败和税收管理成为转型国家的三大商业环境限制,超过三分之一国家的企业将技术可得性视为最严重的障碍。③此外,中东欧转型国家普遍缺乏自主创新和独立的企业家精神。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2011年《转型报告》中特别区分了“生存型创业”(即迫于没有正式就业机会而不得已创办小企业)与“机会型创业”(即为了实现商业想法、追求商业机会而从事创业活动),其对《转型地区生活调查》(LiTS)的数据显示,“生存型创业”在中东欧地区该种类型的创业者占据相当比重,而与“机会型创业”相比,“生存型创业”实现创新的可能性更小,其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有限。④
总的来看,中东欧转型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内需。内需的成功启动,一方面与住房和消费品部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得不到充分发展有关,另一方面则来自于金融自由化政策所带来的资本流入和信用繁荣,贸易自由化弥补了国内产品供应的不足。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缺陷在于:
第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经济增长具有不稳定性。在中东欧转型国家中,对内需贡献最大的不是工业部门等实体经济,而是具有虚拟经济属性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从理论上来讲,虚拟经济并不具有生产性,只有实体经济才能创造出维系人类社会存续的物质产品。很难想象,当一个经济体中全体社会成员都不进行社会生产,而大搞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时,他们日常吃穿住行所需要的消费品从哪里来。因此,只有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让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才能够实现一国经济的长期繁荣和发展。对中东欧转型国家来说,其经济增长并不是通过发展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实现的,而是依靠信贷扩张所带来的虚拟经济的繁荣支撑的,这样一种增长模式的实质,就是通过发展房地产业、金融业等虚拟经济来创造GDP,通过输出金融资产来进口消费品,从而成为世界经济中的“净消费者”。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使大量的经济资源从实体经济中抽调出来,实体经济中的产品供给能力、生产管理效率都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导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内的市场缺口只能通过进口来弥补而形成经常项目的长期逆差状况。虚拟经济主要靠社会成员之间的信用来维系。显然,信用不可能无限扩张,虚拟经济也不会脱离开实体经济而不受限制地任意发展,因而虚拟经济的发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东欧转型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但经济增长速度越快也就意味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脱离的程度越大,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也就越差。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信用扩张中断,虚拟经济在一系列“去杠杆化”的作用下开始向实体经济回归,从而导致中东欧转型国家的经济增长骤降。
第二,外资倚重下的二元分化。世界银行(World Bank)曾经在1996年和2002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中认为,中东欧转型国家走出转型性危机、实现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通过引入外资来改善企业绩效。⑤相应地,这种外资倚重下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一度被认为是经济自由化的一个成功范例。但是应当看到的是,比内资实力更为雄厚的外资是有选择性的,如果没有利润的诱导,那些占有优质资源的外资并不会主动把经济资源导向发展前景欠佳的落后领域,更不会帮助缺乏竞争力的内资实现技术进步,摆脱困境。因而中东欧转型国家对外资的倚重实际上形成了两个独立的经济循环,大量优质资源向着以国外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循环集聚,而被淘汰下来的资源则会滞留在国内资本形成的经济循环之中,整个经济体系呈现出先进与落后、发达与欠发达并存的二元分化态势。因而,当世界金融危机来临之时,逐利性的资本——尤其是已经深深地嵌入到国民经济正常循环和周转之中的外资开始抽逃,这就导致整个经济体系流动性不足,使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再加上国内资本发育不良,使中东欧转型国家缺乏有效的办法应对危机。其结果是,经济自由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在这次危机中遭受的打击就越大。
二、中东欧转型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形成根源在于政策失误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就提出,经济发展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国家当政者的政策选择。对转型国家来说,虽然经济自由化有利于实现长期的持续增长,但是政府不应该同时采取全部的自由化措施。相反,经济自由化有一个“最佳”的顺序,其中的关键在于,过于依赖国外的资本和市场会增加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因而他更主张应当首先放开国内融资与国外贸易,鼓励不吸纳外国资本的自由化,因为大量的资本流入会导致过度借贷,从而诱发危机。只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内部金融体系之后,才能够启动对外贸易的自由化,而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应当是经济自由化的最后一步。⑥中东欧转型国家的经济自由化所选择的道路恰恰是和麦金农的观点相背离,在建立国内金融体系之前,就同时开放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在金融自由化方面出现了政策失误。
为了从根本上废除中央计划经济,中东欧转型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推进的十分迅速和彻底,试图实现社会经济领域的“去政府化”。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在中东欧转型国家则缺乏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从理论上来讲,如果没有市场之外的力量来约束,那么利润诱导下的经济活动将会越来越倾向于脱离开实际生产领域而在金融、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里寻求独立增值,从而使经济呈现出虚拟化的倾向。因为越是能够脱离开实际生产领域,其利润的获得就越是能够不受客观生产条件的限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增值的不确定性,而只是使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相匹配。对此,爱德华·肖也指出,“倘若深化金融的措施未得到其他鼓励合理的经济政策的措施支持,储蓄资金就有可能转向消费或外围资产,投资选择也可能恶化,从生产型转向非生产型。”⑦中东欧转型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正是如此,一方面,外资银行进入转型国家市场,使该地区商业银行外资参与率持续上升,到2000年,大部分中东欧转型国家的商业银行被外资所控制,对外金融依赖性过高。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在中东欧转型国家的分支机构热衷于向该地区的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由于外币贷款利率仅约为本币贷款利率的2/3,在低利率的吸引下,转型地区的企业和个人更倾向于选择外币贷款,这使得外币借贷开始非理性扩张,从而为中东欧转型国家的经济增长埋下了隐患。
另外,中东欧转型国家没有对本国商业银行进行改革,本国货币金融体系发展滞后。中东欧国家的金融市场以中央银行为引领的二级银行体系监管制度不完善,商业银行数最多、规模小,为投资者提供的资本流动性十分有限,而且这种情形更增加了该地区货币政策的脆弱性。因为在制定政策时,管理者并不能够根据灵活的自由市场决定的利率水平信号作出决策。此外,在银行资产组合方面,中东欧国家的商业银行在承受外资银行强烈竞争压力的同时,仍受到中央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坏账影响。对于部分持有银行一定权重股份的特殊所有制结构的公司,银行不能够终止这些濒临破产企业的贷款。因此,银行不得不以相对较低的利率转贷这些低质量贷款。与此同时,新的债务人就被迫担负银行的损失。为了规避损失,优秀的债务人纷纷选择转向其他金融市场,留给本国银行体系的就是最差的客户。
综上所述,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出现问题的根源是政府政策失误。对于中东欧国家这类小型经济体而言,选择外资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正确的。在金融一体化进程中外资对商业银行控制的程度大小也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外资银行在中东欧地区的经济活动是否获得了有效地监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东欧转型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缺乏有效监管能力的情况下与国际资本市场盲目接轨的政策性失误。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金融早熟、市场扭曲以及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表明,中东欧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不完美,存在着重大失误,其转型进程仍需深化。
三、中东欧转型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未来
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面前,中东欧转型国家这种“外资倚重、内需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充分暴露了其难以兼顾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稳定性的缺陷。危机过后,如果不改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至少有以下两个原因使中东欧转型国家无法重现危机前强劲的增长和繁荣。
第一,中东欧转型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实质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市场,从而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与西欧经济的一体化从而搭上西欧经济增长的“末班车”,对于中东欧转型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应当看到的是,在这次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无论是美国经济还是西欧经济,其经济增长都是通过发展虚拟经济实现的。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逐渐改变了过去依靠制造业实现经济增长的经济运行模式,转而依靠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虚拟经济创造金融资产,实现经济增长。相应地,伴随着经济虚拟化,美国对世界提供的不再是大量产品和技术装备,而是依靠美元的国际本位货币地位输出各种债券和金融资产,成为世界经济的“净消费者”。西欧也是如此,欧元诞生之后,西欧经济依靠欧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也开始迅速虚拟化,其金融业务随之迅速“泛欧洲化”和国际化,中东欧转型国家开始通过经营欧元金融业务获得巨大的利益,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东欧转型国家实际上复制了美国和西欧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正是全球经济走向失衡造就了中东欧转型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辉煌,而危机后美国和西欧经济迅速向实体经济回归,这一去杠杆化的过程带来的资本流入锐减是中东欧转型国家经济增长骤降的直接原因。据统计,中东欧转型国家FDI流入量在2009年降至与1997年相当的水平;中东欧与波罗的海国家私人借款者向银团的借贷额在2007年5月达到了近200亿美元的最高值,而到2009年6月跌至不足20亿美元(见图5)。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和西欧国家虚拟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可能达到危机前的高度,再加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欧债危机,横跨西欧和中东转型地区的金融一体化模式很可能受到破坏,这就决定了中东欧转型国家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支撑其未来的经济增长。
图5 转型地区私人借款者向银团借贷额(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Transition Report 2009:Transition in Crisis? EBRD.p.10.
第二,中东欧转型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内需导向型的,在危机前,为了满足国内需求,中东欧转型国家以虚拟资产作抵押举借了大量的外债,其外债总额远远超过了该地区的GDP,更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危机之后,资产价格暴跌使中东欧转型国家的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在货币贬值幅度较大的国家,以外汇标价的抵押贷款更使家庭消费雪上加霜。在危机后失业激增、工资下降的情况下,一些转型地区家庭不得不通过削减生活必需品(诸如主食和医疗)的消费来偿还外汇抵押贷款等债务。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所进行的《转型地区生活调查》(LiTS)发现,在2008—2010年的衰退过程中,中东欧转型地区家庭工资下降29.3%,19.8%的家庭有成员失业,汇款量下降13.6%,13.1%的家庭工资被拖欠或停发,3.2%的家族企业倒闭,转型地区有38%的家庭经济情况恶化,那些持有外汇抵押贷款的家庭会更多地削减支出。⑨总之,危机前的过度借贷导致中东欧家庭负债累累,在这种情况下,疲软的国内需求也决定了中东欧转型国家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支撑其未来的经济增长。
当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中东欧转型国家将走向何方?对此,欧洲复兴开发银行2008—2011年的《转型报告》,主要有以下四点建议:第一,发展本国货币金融体系,降低对外资的依赖性,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第二,变内需拉动为外需导向,鼓励贸易一体化,丰富出口商品结构;第三,改善商业环境,培育企业家精神,鼓励创新;第四,完善政府职能,加强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建立更为健全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和金融监管体制。可以看出,这几条建议旨在再造一个新的更加强调“自力更生”的经济增长模式,这实际上又回到了麦金农的逻辑,即转型国家应当走一条内外平衡的经济发展之路,既不过于倚重国内资本和市场,又不过于倚重国外资本和市场,从而在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之间寻求平衡。
这一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是实体经济,当20世纪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虚拟经济而开始“去工业化”之时,中国成功地承接了来自西方的产业转移,现在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之中,成为“世界工厂”。如今新的全球产业分工已经形成,经济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实行已经使中东欧转型国家错过了发展实体经济的最佳时机。现在,在缺乏资金、技术和比较优势的条件下试图重新确立中东欧转型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位置,在国内金融体系发育不良、背负沉重债务包袱的前提下试图使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发展,其困难和艰巨可想而知。但不管怎样,危机在为新的制度开辟道路,当危机的伤痛记忆犹新时,改革将相对更容易推进,中东欧转型国家应当抓住这一机会之窗,促进经济发展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
注释:
①主要包括:(1)中欧和波罗的海国家: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2)东南欧国家:阿尔巴尼亚、波黑、保加利亚、马其顿、黑山、罗马尼亚、塞尔维亚;(3)东欧和高加索地区: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格鲁吉业、摩尔多瓦、乌克兰;(4)俄罗斯;(5)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②Berglf,E.,Bolton,P.The Great Divide and Beyond: Financial Architecture in Transition.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16(winter):pp.77~100.
③Transition Report 2010:Recovery and Reform.EBRD.p.83.
④Transition Report 2011:Crisis and Transition:The People's Perspective.EBRD.p.78.
⑤World Bank.From Plan to Market.Washington,D.C.,1996.World Bank.Transition:The First Ten Years:Analysis and Lessons for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Washington,D.C.,2002.
⑥参见《麦金农经济学文集》第一卷、第三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⑦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版,“前言”,第1页。
⑧对世界经济格局发展演变的进一步分析,参见刘俊民:《双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及其历史趋势——三大趋势如何冲破固化的世界经济格局》,《开放导报》2011年第2期。
⑨Transition Report 2011:Crisis and Transition:The People's Perspective.EBRD.
标签: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