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京津冀发展阶段及趋势特征分析_河北经济论文

“十二五”时期京津冀发展阶段与趋势特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阶段论文,二五论文,特征论文,时期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36(2010)10-0122-07

一、对京津冀发展阶段及其趋势特征的判断依据

京津冀地区是一个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海陆兼备的特殊地理区域,具有地域的完整性和较强的人文亲缘性,在区位、人力、技术和资源方面具有天然互补优势,是我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中心,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承载地,在我国三大经济区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全球城市区域、国家创新型区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生态友好循环的典范,社会和谐、宜居的城市区域。

“十一五”时期,京津冀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实际上点燃了一台加快京津冀、环渤海发展的发动机;二是国务院对京津两市城市功能进行明确定位,将北京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将天津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三是从国家层面上正式启动了京津冀区域规划,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推进到一个全新阶段。可以说,今后十年是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最关键的时期。目前京津冀都市圈正处于要素一体化阶段,下一阶段将向产业一体化、政策一体化、社会一体化和生态一体化等全面一体化阶段迈进。

研究京津冀未来发展,必须从该地区所处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目标、主要矛盾和发展重点。依据库兹涅茨等根据收入差距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倒“U”理论[1]、罗斯托提出的经济成长六阶段理论、钱纳里等根据居民收入和产业结构提出的经济发展阶段结构理论[2-3]以及丹尼尔·贝尔根据社会生产特点提出的“工业化后社会”理论[4],中国科学院对我国现代化阶段研究和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研究成果[5-7],根据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本文主要采用以钱纳里的多国模型指标体系为主体,同时参考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指标,形成衡量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化、生态化、国际化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三地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和判断。

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的两大核心城市——北京和天津,预计“十二五”期间人均GDP都将突破12000美元,进入高收入经济地区的行列。研究和考察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进入人均GDP10000美元后,其经济社会大都呈现出:增长速度趋缓;产业结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为主;以科技引领结构升级;中心城区与郊区形成新型产业分工格局;城市化从单中心向多中心都市圈转变;政府调节注重扭转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民生着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生态环境更加崇尚人与自然和谐;收入分配的贫富分化现象依然严峻;社会矛盾从频发到治理等阶段性特征。

二、对“十二五”时期京津冀三地发展阶段及趋势特征的分析判断

(一)发展阶段——京津冀三地分别处于后工业化、工业化后期和工业化中期不同阶段

人均GDP是判断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综合性重要指标和主要依据。北京2009年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天津人均GDP 2010年将超过10000美元,预计到2012年京津两市人均GDP都将超过12000美元。根据钱纳里等学者依据人均收入判断发展阶段的理论[2],按照世界银行提出的指标体系、中国社科院工经所陈佳贵、郭克莎等专家的计算方法[6-7]以及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在国家统计局网站上提供的数据分析,北京和天津均处于上中等收入经济地区并即将进入高收入经济地区的行列,河北即将跨入上中等收入经济地区(见表1、表2)。

结合产业结构这一衡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来综合判断,京津两市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库兹涅茨的依据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判断工业化阶段的理论及指标(见表3),北京已开始迈向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70%);天津还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三产业比重尚未超过第二产业,“十二五”时期是其全面实现工业化目标的关键时期);河北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10%,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见表4)。

(二)产业结构——进入产业升级、扩散集聚、产业高端化的新阶段

北京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发展呈现“服务主导、科技主导”的高端化趋势。北京是全国唯一一个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地区生产总值70%的城市,这标志着北京已经步入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新阶段。北京是中国智力资源最丰富的城市,2008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8%,财政科技投入居全国首位;在自主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科技创新已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推动下,适合首都功能和资源特点的现代制造业迅速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型工业结构正在形成,汽车、电子信息、光机电、医药等新的支柱产业逐步确立,传统高消耗、污染型的重化工业正在逐步转移,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共同构成支撑北京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图1 天津轻重工业比重变化趋势图(1979-2007)

资料来源:天津市历年统计年鉴

天津正处于重化工业、现代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和极化阶段,产业发展呈现出重工业化、深加工化、技术集约化和产业高端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后,天津的重化工业增长迅猛,特别是2005年天津滨海新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一大批重化工业项目和高端制造项目向滨海新区聚集,天津工业进入集聚扩张、做大做强阶段。运用霍夫曼系数对轻重工业比重变化进行分析判断,1989年天津重工业超过轻工业(霍夫曼系数开始小于1),1993年重工业比重超过了60%,2006年超过80%,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大体维持在82.5%左右,标志着天津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见图1)。目前天津已形成了以重化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八大优势产业初步形成。2009年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轻工纺织等八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119.0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2.8%,发挥着主拉动作用⑤。2009年天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3920.6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0%。预计“十二五”期间,天津特有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使其在构筑以天津滨海新区为核心、唐山曹妃甸工业区和沧州黄骅港开发区为两翼的重化工业密集区、以北京中关村和滨海新区为“双核”的京津塘高新技术发展轴中,担负着引领和支撑的重要使命。

河北省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增长时期。河北在京津冀三地的工业中规模最大,2009年河北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790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310.2亿元⑥,是天津(3749.81亿元)的近两倍,是北京(2191亿元)的近3倍。但河北省的产业层次相对较低,主要工业属于原材料初级加工、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9.3%(2008)⑦,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6.4%(2009)。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0%(天津为30%以上),河北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仅占GDP的0.67%(北京是5.9%)⑧。

图2 北京市投资增速与消费增速比较(1996-2008)

(三)增长动力——正由投资驱动为主向投资、消费、创新“多轮驱动”转变

北京:近年来已从投资拉动经济向消费拉动、创新驱动、现代服务驱动为主转型。消费增长率已超过投资增长率,消费成为北京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力量(见图2)⑨;服务性经济已在北京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形成了“四个70%”⑩;新产业增长势头迅猛,2009年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的增加值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6%、7.7%和49.5%。

天津:“十二五”期间也极有可能由“一轮驱动”转向“多轮驱动”,继续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一是投资仍然是未来5~10年天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见图3),同时消费驱动自2006年以后开始加速,预测“十二五”期间,很有可能形成消费增速与投资增速“并驾齐驱”之势(见图4);在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服务业也在提速(见图5);在继续扩大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同时,自主创新驱动在增强,由此形成“多轮驱动”的格局(11)。

图3 天津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图4 天津市投资增速与消费增速比较(1996-2008)

河北: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河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6年的5501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2311亿元(见图6、图7),即使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河北省当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高达49%,增幅居全国首位(12)。

(四)城市化进程——进入城乡一体、建设新城、内外联动新阶段

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进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30%)、加速发展阶段(30%<城市化率<70%)、稳定发展阶段(70%<城市化率<90%)。北京2009年末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85%,已进入城市化的稳定发展阶段。天津2008年末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77.23%,但非农业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仅为60.72%,反映了其城市化正由加速发展阶段向稳定发展阶段过渡。河北省2008年城市化率41.9%,低于全国(45.7%)3.8个百分点,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在河北7000万人口中,农民仍占有较大比重。

图5 天津GDP及二、三产业增长指数(2000-2008)

图6 河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图7 河北省投资增长速度与消费增长速度比较

根据全球国际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在城市化的初期发展阶段,人口及其他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向中心城区集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中心城区;在城市化加快发展阶段,随着中心城区的逐步饱和、商务成本的提高,郊区的产业和人口集聚快于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中心城区和郊区一体化发展;城市化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城市间的个体竞争将转变为城市群间的竞争,相邻城市间的合作与分工日益紧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依赖于区域一体化发展。“十二五”期间,北京将进入到空间优化、建设新城、依托首都圈建设世界城市的新阶段。

(五)社会发展——以民生为主导、经济社会发展并重

按照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一阶段是以经济发展为主的阶段,是经济总量和社会财富不断积累的阶段,也是差距逐渐扩大、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累的阶段;第二阶段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并重阶段,一方面仍要继续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和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需要着手解决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种种矛盾,实现效率与公平兼顾;第三阶段是以社会发展为主的阶段,社会事业得到极大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发展的成果为全民共享。

尽管京津冀三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重点有所不同,北京在迈向后工业化阶段以后,可能要偏重社会发展,政府管理转向民生主导,需着力解决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以及进入新阶段产生的新问题;而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后期的河北和天津,将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并重阶段,发展思路、政策重点及管理方式都需要发生重大转变,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需更加重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

三、“十二五”时期京津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发展对策

根据初步研究和分析,京津冀未来5~10年的发展,极有可能面临以下四大矛盾:投资驱动与持续增长的矛盾、经济大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扩大经济总量与改善社会民生的矛盾、核心城市过度集聚与区域整体实力不强的矛盾。这四大矛盾涉及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动力、环境承载力、增长与稳定以及空间优化整合等问题。可以说,京津冀面临的矛盾许多是共同的,需要通过经济转型和区域产业一体化、要素一体化、生态一体化、社会一体化、政策一体化来解决(见表5)。

(一)加快经济转型,打造“多轮驱动力”

“十二五”时期,整个中国都进入经济转型、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未来5~10年,京津冀地区的经济能否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尽快实现经济转型,尽快形成投资驱动、消费驱动、创新驱动和产业高端支撑等“多轮驱动”的新格局。

北京在率先迈向后工业化阶段的产业升级中,面临投资拉动作用减弱、产业转移扩散带来增速减缓的风险。天津目前主要依靠大项目投资和外商投资拉动,消费驱动力和创新驱动力还明显不足。河北则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支撑,发展模式的粗放型特征明显。解决的途径主要是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由粗放向集约的发展模式转型,尽快形成“多轮驱动”格局,即现代制造与现代服务“双轮驱动”,投资与消费“双轮驱动”,外援技术与内生创新“双轮驱动”。

(二)构筑区域新型产业分工格局,增强区域竞争力

区域一体化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一体化。而京津冀三地发展阶段的不同步性、产业的互补性和层次性,恰好为产业在区域范围内的转移、集聚与链接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内在动力。正在迈向工业化后社会的北京,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现代服务业,不适宜在首都发展的传统工业将向周边转移,而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天津和河北,重化工业和高技术产业还在集聚、极化阶段。这“一散一聚”,恰好为区域的产业整合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发展空间。从产业的互补性看,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天津、河北的制造业互有需求,具有很强的互赖性。从产业的层次性看,北京是区域内现代制造业的研究开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营销中心及管理控制中心,占据产业链条的高端位置;天津的优势在于拥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手段,完备的制造产业和制造业基础,以建设现代化制造基地和研发转化基地,处于产业链条的中端位置;河北省具有低价商务成本优势和基础制造业优势,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因此,以新型产业分工为基础,促进区域的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与产业链接,京津冀完全有可能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为推动区域持续增长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力。

(三)联手共建首都圈生态环境和绿色宜居家园

“十二五”期间,天津与河北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重化工业和制造业集聚扩张阶段,也是高消耗资源、高污染排放的阶段。工业大发展,使控制碳排放的压力日益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成本日益加大。北京在致力于建设世界城市、历史名城和宜居城市的过程中,随着人口规模膨胀和城市规模扩大,现有染源如水、土地、资源、环境等的压力越来越大。共建首都圈生态环境和绿色宜居家园,是京津冀在“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本文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发展低碳经济入手,努力建设全国“低碳、绿色、循环”经济示范区。二是从优化“人居”生活环境入手,全面建设绿色宜居家园。三是从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入手,促进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建。如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资源管理的价格机制,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四)抓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本质,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京津冀三地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而缩小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地区差距的核心和本质,决不是简单地缩小经济或收入差距,而是逐步缩小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在这方面,本文认为,一是地方政府应加大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在本区域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市民的收入水平,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惠及百姓;三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市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四是积极探索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2009-09-11。

②2000年和2005年的折算因子为陈佳贵等(2007)推算出来的,2008年与2005年的换算因子约为1.074,系根据郭克莎(2004)的计算方法和美国经济研究局(BEA)提供的美国实际GDP数据(以2000年美元为基准)推算出来的。

③资料来源: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陈佳贵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④数据来源:《2009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⑤资料来源:《2009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⑥数据来自《河北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⑦⑧资料来源:河北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李岚《对编制“十二五”规划有关问题的认识》。

⑨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年鉴。

⑩“四个70%”是指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70%,服务业增加值新增量占地区生产总值新增量的7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近7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70%。参见徐文营:《北京振奋人心的跨越》,北京日报2007年11月7日。

(11)图3、图4、图5根据2009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整理。

(12)图6、图7根据河北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对编制“十二五”规划有关问题的认识》提供的数据整理。

标签:;  ;  ;  ;  ;  ;  ;  ;  ;  ;  ;  

“十二五”期间京津冀发展阶段及趋势特征分析_河北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