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在胆道梗阻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探讨论文_雍良平

(南部县人民医院 四川 南充 6373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CT与MRI在胆道梗阻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胆道梗阻患者40例CT与MRI影像学检查资料,与手术结果及病理学检测资料进行比较,对比分析CT与MRI诊断准确性,以及对病灶的定位与定性情况。结果:CT的定位诊断率为95.00%,MRI为97.5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的定性诊断率为90.00%,明显高于CT的72.50%,P<0.05,两种检查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与MRI用于胆道梗阻诊断各有优势与不足,对于相似度较高、定性及定位较为困难的病例,可采用联合检测提高检测诊断的准确度。

【关键词】CT;MRI;胆道梗阻;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2-0211-01

胆道梗阻是临床常见胆汁通过障碍性疾病,由肿瘤、结石、炎症等多种疾病引起,常累及胰腺、肝内外胆管、十二指肠及周围组织,由于解剖位置相对复杂,其病变部位及定性存在一定难度,而治疗前对病灶的定位及定性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本次研究着重探讨分析 CT与MRI在胆道梗阻中的诊断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胆道梗阻患者40例CT与MRI影像学检查资料,所有患者都接受CT与MRI检查,经病理学检查与手术证实,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59.0±4.8)岁。对比分析CT与MRI诊断准确性,以及对病灶的定位与定性情况。

1.2 方法

1.2.1 CT检测

采用GE 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检测,患者在检测前6h开始禁食,检测前30min饮1000ml阴性造影剂,自肝顶部至十二指肠水平部位行常规平扫,根据病情确定扫描范围,对病灶区域及周围组织进行薄层重建。由资深影像学医师根据影像资做出病灶定位及定性诊断。

1.2.2 MRI检测[2]

采用GE 1.5T磁共振扫描仪,冠状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的扫描参数为4500ms重复时间,视野范围32cm,层厚设置为4mm,成像时间2~4分钟;单次击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的扫描参数为6500ms重复时间,视野范围42cm,层厚设置为80mm,成像时间2~4分钟,矩阵384×384。患者在检测前12h开始禁食,取平卧位,轴位T1W1、T2W1,压脂T2W1,冠状位T2W1;常规SE序列T1W1、T2W1横断面扫描。

由资深影像学医师根据影像资料,对所有患者做出病灶定位及定性诊断。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两种诊断方法之间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T与MRI检测结果定位诊断率比较

CT的定位诊断率为95.00%,MRI为97.5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胆道梗阻性疾病分为良性与恶性两大类,由于解剖结构复杂,发病初期临床表现极为相似,诊断较为困难,容易产生误诊,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临床上常采用CT与MRI对良恶性胆道梗阻进行辅助诊断[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T与MRI检测对于病灶定位诊断,差异不明显。MRI检测定性诊断率为90.00%,要高于CT的检测定性诊断率72.50%。需要强调的是,在发病初期良恶性相似度较高时,进行强化扫描,薄层低间隔图像重建,对于提高检出率,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检测原理不同,CT与MRI对胆道梗阻良恶性的诊断表现各有优势,同时也各自存在不足,在临床应用中应将两种检测方式有效结合,形成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对于相似度较高、定性及定位较为困难的病例,可采用联合检测、对比分析的方式,提高检测诊断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孙青,秦旭惠.多层螺旋CT及低场磁共振MRCP技术在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5,24(3):339-342.

[2]郭山山,王恩普,李照军.CT及MRI对良恶性胆道梗阻诊断的价值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6,37(5):41-42+45.

[3]孙永峰.多排螺旋CT、MRI在诊断胆道梗阻性病变中价值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10):73-75+79.

论文作者:雍良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6

标签:;  ;  ;  ;  ;  ;  ;  ;  

CT与MRI在胆道梗阻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探讨论文_雍良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