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课程目标设定的基础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范生论文,课程目标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064(2008)01-0034-04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提出是政府在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方面的一项重大举措。进入实施阶段以后,随着免费师范生招生工作的顺利完成,一些新的问题也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课程目标该如何制定?课程内容应如何抉择?课程实施将面临怎样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困难?课程评价是否依然沿用以往的评价体系?等等。尤其是师范生免费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它对于课程整体的实施及其效果的达成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课程编制过程中所确定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校教学工作起到制约作用。”[1] 所以,课程目标的设定对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落实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课程目标的设定该如何展开呢?泰勒曾指出,课程目标的设计主要应建立在三大基础之上: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生活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2] 虽然泰勒的课程理论遭到了斯腾豪斯(L.Stenhouse)、施瓦布(J.J.Schwab)等人的猛烈批判,但是这一目标设定原则还是得到了很多课程专家的认同。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角度而言,课程目标的制定以泰勒所提出的三个研究为基础仍然是有意义的。当然,师范生免费教育本身又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因此我们在运用泰勒原理的同时还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对制定课程目标的基础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分析。本文的研究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期望通过分析课程目标设定的基础和依据,来促使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实和发展。
一、基于对免费师范生的研究
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通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来促进学生在心理、精神和知识方面的成长,从而实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课程目标的设置应该以对免费师范生的心理、精神,以及知识的发展水平的研究作为基础。只有对这些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之后,所制定的课程目标才有可能是现实的,是能够切切实实促进免费师范生发展的。正如杜威所言,课程改革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儿童的研究兴趣的提升。[3] 从免费师范生的角度来看,课程目标设置同样应该关注到他们在心理、知识等多方面的特殊性,从而在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课程所期望达到的理想效果。
免费师范生以来自农村家庭居多。据统计,2006年没有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时,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的农村生源只占总生源的43.9%,但2007年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以后,这一比例骤然上升至60.2%。[4] 也就是说,农村生源已经成为了免费师范生中的主体。从深层的角度分析,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还是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区别的。在心理方面,农村学生更容易表现出敏感和不自信,而适应城市生活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所以,对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课程设置来说,应该开展更丰富多样的入学教育课程来缓解他们的紧张和不适应情绪。心理适应和精神成长在初期应该是师范生免费教育所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免费师范生是未来的优秀师资。免费师范生不仅应该在知识层面上达到一定的要求,同时在道德品性上也应该成为社会的“榜样”。鉴于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是国家重塑“尊师重教”传统的先声,并且对整个社会将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免费师范生的道德品行的培养就更显重要。所以,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课程目标应将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把道德教育提高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从而使免费政策的实施能够体现出长远的效果和示范意义。
从免费师范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来看,免费师范生大多有着非常好的知识基础但家庭比较贫困。面对这些优秀而家贫的孩子,课程设置的目标应该是保障每一个免费师范生都不落下,让每个免费师范生都能实现成为教师或者成为有用之才的梦想。保障每一个免费师范生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一方面是对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对免费师范生自身及其贫困家庭的扶持。
当然,这些只是仅就一般情况而言,免费师范生的独特性还不止于此。课程编制者需要对更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需要对免费师范生的特殊性有更清晰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课程编制者才能真正认识和揭示出课程目标,从而为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课程设置提供有益的指导。
二、基于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理解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当前政府所提出的一项重要教育政策,它直接关系到全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及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政府的教育政策一般情况下总是会有特殊的内涵和目标,是针对某些现实的教育问题而提出的。所以,课程目标的设定不能脱离政策目标而自成体系。课程目标应该起到衔接政策目标和课程教学实践的作用,作为一个桥梁使课程教学的实践行为能够体现出政策的导向性和目的性。这是课程目标存在的价值,也是制定课程目标所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取向。正因为如此,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课程目标的设定应该是以对政府相关的教育政策的理解作为基础的。只有在充分理解政府的政策之后,课程目标的设置才是有方向的,才能对国家政策形成积极的响应。
首先,师范生免费政策要求免费师范生至少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十年以上,并且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至少工作两年,说明这项政策是以培养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以及农村教师、以解决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师资短缺等问题为主要任务的。因此,课程目标的设置应以实践为导向,以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一线工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应提倡课程与教学实践、实习相结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在中西部农村或城镇的中小学校中建立教育实习基地,为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场所。
其次,免费师范生政策旨在于培养能够带动起落后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优秀师资。这种“优秀”不仅体现在教师的知识水平上,更体现在教师的整体的专业素养和精神风貌等多样化的综合因素上。因此,课程的目标不应该只定位于学科知识、专业素质的教育上,而应该定位于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所以,目前的免费师范生教育,其课程设置应结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来进行,不仅教授学科专业方面的知识(必修课),同时也要结合多种选修课程(如计算机、心理健康、品德、行动研究等等课程)来实现免费师范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课程的目标是使免费师范生成为在知识方面广博而且专业、在教师素养方面综合而且精深的优秀人才。
最后,免费师范生政策是以促进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重要目标的。我国当前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以实施创新型师资培养模式,实现教师教育与教师的终身学习相结合,以及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建设为主要目标和任务的。[5] 所以,免费师范生课程目标应设定在培养创新型师资、以及发展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上。在课程设置中应着重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的设置对于培养师范生的更长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将有很大作用,因此此类课程的设置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基于对免费政策的这一理解,免费师范生的课程目标应该是以培养创新型、研究型、终身型的优秀教师人才为导向的。对政策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制定出正确的课程目标,从而为政策的落实创造出更好的实践环境。
三、基于课程专家的建议
课程的目的是传递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课程所隐含的价值观念体系,这些都是很难通过其他社会经验和社会学习来实现的,而只能依靠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实施来有组织地进行。当今课程领域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学科知识、课程理论知识越来越趋于专门化。课程目标体系的建立和课程的设置如果不能应对这种趋势,那么就将很难与现实接轨。随着这种学科分化的加剧,课程的理论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当课程知识和学科知识成为专门化的知识体系以后,就需要相应的研究专家来进行研究和解读,最终将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结合起来。泰勒就曾指出:“学校和学院的教科书通常是由学科专家所撰写并主要反映了他们的观点。”[6] 因而,课程目标的选择应该尊重课程专家、学科专家的意见。免费师范生的课程设置有其特殊性和专门性的一面,因此也需要课程专家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课程专家对于课程领域的基本概念、范畴、逻辑体系等比一般人要更加精通,他们能通过相关的理论研究从而在一般化的基础上把握课程的现实发展和长远利益。所以,听取课程专家的建议,对于免费师范生的课程目标的设置和课程组织、课程实施是非常有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课程目标以及课程门类、课程实施等的制定应该以课程专家、学科专家的建议为基础,一方面是使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也是使国家的政策得到更有效的落实。
正是基于此,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课程编制者在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以下三种倾向:(1)仅凭个人经验来设定课程目标。个人经验对于课程目标存在着潜在的影响,这种影响如果导致课程决策者忽视更为普遍、客观的因素,那么很有可能将致使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出现重大的偏差和失误。所以,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课程目标设定不能仅从个人主观的判断出发,而要广泛吸取课程专家的意见。(2)仅从纯粹应然的角度来认定课程目标,而没有对实然的教育现实进行研究。一些课程理论研究者喜欢从“应然”的角度来阐述课程问题。但是,只对课程进行“应然”分析显然还是不够的,课程理论需要去研究实践中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师范生免费教育是一项现实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教育实践,因此尤其需要课程研究对教育现实的关注。(3)不加分析地听从课程专家的意见。课程目标的编制应当“基于”课程专家的建议,但是也不能完全盲从这些建议。免费师范生政策目前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中施行,而每所大学都有自身的特殊理念和发展规划。课程专家的意见往往带有理论的概念性、普遍性的特征,而对于特殊性的方面可能就难以兼顾周全。所以,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课程目标选择和课程的设置应有所弹性,既以课程专家的建议为基础,同时又能批判性地吸收这些建议。
四、基于对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剧以及师范院校自身的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正在面临着新的问题,也体现出了新的趋势——“中国的教师教育呈现出高学历化和高素质要求、教师来源多元化,以及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职业专业化等新的发展趋势。”[7] 这些新的发展趋势为教师教育的课程目标设定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以这些新的发展趋势作为基础来研究课程目标的设定,是比较正确和合理的选择。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方面的主要趋势体现为:(1)教师教育的课程编制是以培养创新型的综合人才为主要目标,所以课程设置应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来进行,通过创新型的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的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创造力。(2)课程设置重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进入教师教育的观念深层,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课程的目标也不再是局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课程的重要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教师仅具有学科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相应的课程来促进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领域的发展,培养教师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在教师教育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下提出来的,相应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也应该以这种趋势作为基础。课程目标的设定只有把握好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理念和目标。通过对教师教育在当前形势下的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可以为免费师范生的课程目标设置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课程目标应是以培养通识型、创新型的专业人才为主,课程设置应融合多种多样的必修课、选修课、交叉课、讲座课、研究课等等,培养起免费师范生的广博的知识基础和专业能力。这是与教师教育目前的发展情况相适应的,也是免费师范生政策所需要把握的。
其次,课程设置应以倡导终身学习为重要目标。在学制上,可以考虑结合师范本科教育的“4+1”或“4+2”模式,通过延长学制来促进免费师范生的综合发展。综合素质的发展能够提升免费师范生在终身学习方面的动力和能力,从而为他们在教师职业上的未来发展提供充足的能量。在课程教学上,应培养起免费师范生的自主、自学、自觉能力,并使这种学习态度、精神成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个可靠保障。
最后,免费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应当是课程的重要目标。“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业”在1993年国家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已经作了明确规定。免费师范生作为国家免费师范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载体,并且作为未来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不仅需要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免费师范生的课程目标应当包括专业发展,而不只是知识层面上的传授和学习。
[收稿日期]200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