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霁华, 谈跃, 敖丽娟[1]2004年在《A型肉毒毒素对偏瘫患者上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阶段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评价A型肉毒毒素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阶段及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 3 0例 ,随机分为A型肉毒毒素组 (BTXA组 )和对照组。所有患者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级及Ashworth分级≥Ⅱ级。BTXA组注射BTXA后进行康复训练 ,对照组仅进行康复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后 1周 ,1,2 ,3个月进行Ashworth评测以评价痉挛状态 ,Brunnstrom及Fugl Meyer上肢运动评测以评价运动功能恢复程度 ,功能独立性评测 (FIM )以评价日常生活活动 (ADL)能力。结果 BTXA组的痉挛程度较对照组显着降低 (P <0 .0 5 ) ,Brunnstrom分级提高 (P <0 .0 5 ) ,FIM评分无显着差异 (P>0 .0 5 ) ,但其 2个月时的自理评分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着性意义 (P <0 .0 5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BTXA可缓解偏瘫上肢的痉挛状态 ,辅以康复治疗可以促进偏瘫患者上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的等级 ,提高上肢运动能力和自理能力。
徐霁华[2]2003年在《A型肉毒毒素对偏瘫上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阶段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A型肉毒毒素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阶段及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30例,随机分为BTXA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上肢Brunnstrom评分及Ashworth评分≥Ⅱ级。BTXA组注射BTXA后,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2、3月进行Ashworth评分评价痉挛状态,Brunnstrom评价及Fugl-Meyer上肢运动分评价运动功能恢复程度,FIM(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评分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结果:BTXA组较对照组其痉挛程度显着降低,Brunnstrom运动恢复等级提高,FIM评分无显着差异,但自我护理评分在2月末较对照组出现统计学差异。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现不良反应。结论:BTXA缓解偏瘫后上肢痉挛状态,辅以康复治疗可以促进上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的等级,提高上肢运动能力和自我护理能力。为脑卒中后痉挛康复提供了新途径。
霍新慧[3]2014年在《艾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艾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痉挛状态、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探讨艾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治疗作用,为寻求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病例选择: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艾灸康复组(36例)和康复组(32例)。2.治疗方法:康复组患者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神经营养药等常规治疗等基础上配合康复训练(以Bobath技术为主),艾灸康复组另外配合艾灸治疗,艾灸选穴为:肩髃、曲池、手叁里、外关、合谷,阳陵泉、足叁里、悬钟、叁阴交、中脘。康复训练及艾灸治疗均1次/日,5日/周,共治疗4周。3.疗效评定: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结束时)、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评定两组患者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采用改良的痉挛程度量表Ashworth(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 CSI)评定痉挛状态,采用偏瘫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期量表和简化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Patient Reported Outcomes,PRO量表)评价患者生存质量。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族别、诊断(西医),以及治疗前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和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痉挛程度两组患者上肢、手、下肢MAS分级及CSI指数在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均显着优于治疗前(P<0.05)。艾灸康复组患者MAS分级及CSI指数结果在各时间点均显着优于康复组(P<0.05)。3.肢体运动功能两组患者在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上肢、手、下肢Brunnstrom分期量表和FMA结果显着优于治疗前(P<0.05)。艾灸康复组患者FMA结果在各时间点均优于康复组(P<0.05);上肢和手的Brunnstrom分期量表结果在治疗4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显着优于康复组(P<0.05),在治疗2周和治疗后6个月与康复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下肢Brunnstrom分期量表结果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显着优于康复组(P<0.05),在治疗2周、治疗4周和治疗后6个月与康复组无显着差异(P>0.05)。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两组患者BI指数和PRO量表结果在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显着优于治疗前(P<0.05)。艾灸康复组患者BI指数和PRO量表结果在各时间点均显着优于康复组(P<0.05)。结论:1.艾灸结合康复治疗和单一的康复治疗均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痉挛状态、促进患者运动模式的恢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2.与单一的康复治疗相比,艾灸结合康复治疗能更早的重建患者正常运动模式。艾灸与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谭启虹[4]2010年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痉挛程度、偏瘫程度、肢体功能活动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中风痉挛性偏瘫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张力平衡针法治疗组与传统针刺法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选穴:上肢屈肌侧均取极泉、尺泽、大陵,下肢伸肌侧均取血海、梁丘、照海,均位于主动肌群,并采用弱刺激;上肢伸肌侧均取肩髃、天井、阳池,下肢屈肌侧均取髀关、曲泉、解溪、申脉,均位于在拮抗肌群方面,并采用强刺激。对照组在患肢取肩髃、合谷、曲池、手叁里、外关;在下肢部位取患侧髀关、伏兔、足叁里、丰隆、解溪。治疗时间为每天治疗一次,5天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隔2天,连续治疗观察4疗程。评价指标采用:(1) CSI临床痉挛指数量表,(2)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量表,(3)Fugl-Meyer肢体功能活动量表,(4)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等。主要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改善程度,探讨二种疗法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疗效差异,(5)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主要作为临床疗效判定标准。结果:(1)在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评价中,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差值比较(P<0.01),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在个别腱反射、肌张力及阵挛方面的结果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2)在偏瘫功能(Brunnstrom)评分评价中,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肢体功能活动(简式Fugl-Meyer)评分评价中,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4)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评价中,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5)在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中,两组治疗后临床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上肢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张力平衡针法可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包括腱反射、肌张力及阵挛,且其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2)张力平衡针法可促使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偏瘫功能恢复,且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3)张力平衡针法可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且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4)张力平衡针法可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5)张力平衡针法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尤其下肢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疗法。本研究证明张力平衡针法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确实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不仅可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偏瘫程度,亦可促使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且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疗法。因此,本研究说明张力平衡针法适合应用于临床上常见的气虚血瘀型中风之痉挛性偏瘫患者,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辛昕[5]2012年在《叁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优化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是中风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本课题探讨经筋刺法、温针法及透刺法叁种不同针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肢体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评价这叁种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作用优势,对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改善进行疗效评价及方案优化选择,以便为众多此类患者寻求更为有效、直接、肯定的治疗方法,并为临床针灸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1、病例选择:90例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肢体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经筋刺法组、温针组、透刺组各30例。叁组病例入选时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2、基础治疗:叁组患者的基础药物治疗均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2005)的方案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给予阿斯匹林防止血小板聚集,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等。3、治疗方法:“经筋刺法组”取穴:以患侧肢体肩、肘、腕、掌指、髋、膝、踝等关节附近肌腱两侧的压痛点为主穴,以痛为腧;“温针法组”取穴:患侧上肢:肩髑、尺泽、手叁里、合谷,患侧下肢:风市、足叁里、阳陵泉、叁阴交;“透刺法组”取穴:患侧上肢取穴为肩髑透臂臑、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患侧下肢取穴为伏兔透殷门、阴陵泉透阳陵泉、叁阴交透悬钟、昆仑透太溪。每组穴位均按规定的具体针刺方法、针刺角度、针刺深度、行针次数等参数进行操作。4、疗程:每组每日操作一次,5天一疗程,休息2天后进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共21天。常规基础药物治疗21天。5、疗效评定:对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修改的Ashworth痉挛量表、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五方面对叁种针刺法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及分析评价。结果: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量表评分(1)总分比较:组内比较:叁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透刺组、经筋组及温针组均有较为显着的疗效。组间比较:经两两比较,透刺组与经筋刺组比较(P<0.01)、透刺组与温针组比较(P<0.05)、经筋组与温针组比较(P<0.05)说明叁组治疗方法均能降低患者国家中医药局脑病急症诊疗标准量表总分值,叁组病例的改善程度依次为:经筋组>温针组>透刺组。(2)程度比较:叁组病例在治疗后程度方面比较显示,透刺组轻型的比例由73.3%增加到83.3%;经筋组轻型的比例由53.3%增加到100%;温针组轻型的比例由53.3%增加到76.7%。说明叁组病例经治疗后程度均有好转,其中经筋组最为明显。(3)疗效比较:叁组病例经治疗后,透刺组的有效率为70%,经筋组有效率为96.7%,温针组有效率为86.7%,叁组改善程度依次为:经筋组>温针组>透刺组。2、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量表评分(1)总分比较:组内比较:叁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说明透刺组、经筋组及温针组均有较为显着的疗效。组间比较:经两两比较,透刺组与经筋刺组比较(P<0.01)、透刺组与温针组比较(P<0.05)、经筋组与温针组比较(P<0.05)说明叁组治疗方法均能降低患者NDS总分值,叁组病例的改善程度依次为:经筋组>温针组>透刺组。(2)各项目评分比较:言语方面在组内及组间比较(P>0.05)说明叁组治疗无显着差异。面瘫方面组内治疗前后差值比较,经筋组和温针组(P<0.05)有一定改善效果;各组间比较(P>0.05)说明叁组病例的改善程度在此方面没有显着差别。上肢肩关节肌力、手肌力组内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叁组在上肢肩关节肌力方面均有提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手肌力方面,只有温针组与经筋组较治疗前有改善(P<0.01);组间经两两比较,透刺组与经筋刺组比较(P<0.01)、透刺组与温针组比较(P<0.05)、经筋组与温针组比较(P<0.05)说明叁组病例均可以改善上肢肩关节肌力,温针组与经筋组可以改善手肌力,叁组病例的改善程度依次为:经筋组>温针组>透刺组。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叁组组内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经两两比较,透刺组与经筋刺组比较(P<0.01)、透刺组与温针组比较(P>0.05)、经筋组与温针组比较(P<0.05)说明叁组病例均可以改善下肢肌力和步行能力,但以经筋组为最显着,温针组与透刺组无显着差别。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1)总分比较:组内比较:叁组病例经过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P值均小于0.05,说明叁组病例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以经筋组的改变值为最大。组间比较: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5)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叁组病例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总分方面的改善程度无显着性差异。(2)程度比较:叁组病例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缺陷程度比较方面,治疗前(P>0.05)叁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叁组在改善ADL缺陷程度方面无明显的差异。4、修改的Ashworth量表评分组内比较:叁组病例修改的Ashworth量表评分治疗前后比较,经筋组和温针组(P<0.01)透刺组(P>0.05)说明经筋组及温针组均有改善上肢肢体痉挛的疗效。组间比较:透刺组与经筋组比较(P<0.05)、透刺组与温针组比较(P<0.01)、经筋组与温针组比较(P<0.05)说明叁组治疗方法在改善上肢痉挛程度方面,改善程度依次为:温针组>经筋组>透刺组。5、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评分(1)总分比较:组内比较:叁组病例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评分总分治疗前后比较(P<0.01)说明透刺组、经筋组及温针组治疗前后均有较为显着的疗效。组间比较:叁组病例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5)叁组间存在差异;经两两比较,透刺组与经筋组比较(P<0.01)、透刺组与温针组比较(P<0.01)、经筋组与温针组比较(P<0.01)说明叁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下肢痉挛程度,叁组病例的改善程度依次为:温针组>经筋组>透刺组。(2)各项目比较:组内比较:叁组病例在腱反射、肌张力方面治疗前后比较(P<0.05)、在阵挛方面,温针组治疗前后(P<0.05)说明透刺组、经筋组及温针组均可以改善患者下肢腱反射、肌张力状况,此外,温针组还可以改善下肢阵挛情况。组间比较:在腱反射方面,经两两比较,透刺组与经筋组比较(P>0.05)、透刺组与温针组比较(P<0.01)、经筋组与温针组比较(P<0.01)说明叁种方法在改善下肢腱反射中,温针组改善最为明显,经筋组与透刺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肌张力方面,经两两比较,透刺组与经筋组比较(P<0.01)、透刺组与温针组比较(P<0.01)、经筋组与温针组比较(P<0.01)说明叁种方法在改善下肢肌张力异常增高方面中,温针组优于经筋组,经筋组优于透刺组。在阵挛方面,治疗前后差值(P>0.05)说明叁组病例在阵挛方面治疗无明显差异。结论:透刺组、温针组及经筋组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尤其在改善上肢肩关节肌力、下肢肌力和步行能力方面,叁组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以经筋组疗效最为显着。本研究中将上肢的痉挛程度评定采用修改的Ashworth评分,下肢的痉挛评定程度采用CSI量表评分。研究结果表明:经筋组及温针组均能较明显的改善上肢痉挛状态,其中以温针组改善最为明显。叁组均能有效的改善下肢痉挛程度,尤其在腱反射和下肢肌张力方面,以温针组改善最为明显。
齐冰[6]2014年在《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探讨肌张力的改变与上肢运功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6周后、12周后进行评价,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中与上肢运动有关的项目(包括进食、修饰、沐浴、穿衣和如厕)以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能力;采用简易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中上肢部分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定患者肌痉挛程度。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2周后M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FMA与MBI评分较治疗前有提高,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及12周后,治疗组MAS评分、MBI、FMA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功功能提高更为明显。对照组MAS评分、MBI、FMA评分在治疗后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周后及12周后提高显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常规治疗可以改善痉挛状态,提高上肢运功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显效较为缓慢,需要6周以上康复治疗,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才有提高。结论:肉毒毒素注射可以快速有效并持续的降低肌张力,改善痉挛状态,结合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功功能。在时效方面,痉挛减轻在注射后第2周即显效,第6周时趋于稳定,药效可持续至治疗12周后。
李然[7]2018年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肩部等速肌力训练,评估分析此治疗方法对偏瘫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收集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0月康复医院收治的偏瘫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即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纳入标准:脑卒中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脑外伤有明确外伤史,经CT/MRI检查确诊,损伤部位为单侧基底节区,存在单侧上肢活动障碍;首次发病,病程在6个月以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认知功能基本正常,能够主动完成各项检查评定及康复训练;以手法肌力测定(manual muscle testing,MMT),肩关节5大肌群最大肌力1-3级(Lovette分级);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偏瘫肩关节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治疗3周和治疗6周后分别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Constant-Murley Shoulder Function Score Scale,CMS)、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Simple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Score,FMA-UE)比较两组患者的肩关节综合功能、肩屈肌群肌张力及偏瘫上肢综合运动功能。为避免差异,所有评定均由同一康复医师完成并记录。结果:1.治疗3周时,两组的FMA-UE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的FMA-UE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时,两组的FMA-UE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3周时(P<0.05),观察组的FMA-UE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3周时,两组的CMS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但观察组及对照组的CM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6周时,两组的CMS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3周时(P<0.05),观察组的CMS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肩关节等速肌力训练能够比较明显的改善偏瘫侧肩关节及偏瘫上肢的功能;2.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脑外伤所致的偏瘫肩关节功能恢复均有效;3.肩关节等速肌力训练不会明显增加患侧肩屈肌群肌张力及偏瘫肩痛,安全性较高。
刘保庚[8]2012年在《针刺足叁阳经穴对中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治疗作用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针刺下肢足叁阳经腧穴对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优化针灸治疗方案方法:选择75例中风偏瘫下肢痉挛病人,随机分为叁组:足阳明经穴组25例;少阳经穴组25例;太阳经穴组25例。针刺治疗3周,通过临床痉挛指数CSI和Fugl-Meyer评分,观察病人针刺前后的下肢肢体痉挛状态及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1、叁组病人疗前与疗后比较,治疗后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均降低,但阳明经穴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两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足太阳经穴组下降的幅度最大,与足少阳经穴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叁组病人疗前与疗后比较,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分值均增高,与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增高的幅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阳明穴组、少阳经穴组、太阳经穴组,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在中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治疗中,足太阳经穴疗效最好,其次是足少阳经穴,足阳明经穴最差
金熙哲[9]2005年在《枳实芍药散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风病已成为当今国际国内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它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尤其是偏瘫,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本论文以中风病偏瘫痉挛状态为研究对象,通过古代文献理论研究,临床证候的回顾性调查,临床疗效研究叁方面,从中医康复学的角度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康复进行研究。 1 理论研究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认为中风病偏瘫痉挛的病机是,中风后元神受损,元神不能统摄肝之魂,必然引起肝气、肝血不能输达于筋脉、肌腠,肌肉失养而拘挛、僵硬发为痉挛。现代研究认为痉挛的形成既有神经机制也与肌肉内在特性的改变有关,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因此痉挛的发生与肝脏、经筋关系密切,肝血不足、筋脉失养为其肢体的病机。 2 偏瘫证候学研究 本研究收集 2001 年 1 月~2004 年 12 月在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 70 例,年龄在39~75岁之间,对上述病例分析结果发现;患者以男性居多,占74.29%,女性为25.71%,其发病率在 50 岁以上开始明显升高,中医临床证候学观察发现,患者中以痰证最多,占64.3%,依次为风证、瘀证、火热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中风中经络证候的观察发现,患者中以肝肾亏虚 痰瘀阻络证最多,占 32.86%,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风痰瘀血 闭阻脉络证、痰热腑实 风痰上扰证、肝阳暴亢 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分别占总数的 30%,22.86%,7.14%,4.9%,2.86%。患者临床症状中出现筋脉拘挛者占 50%,出现不同程度的瘫痪侧肢体疼痛者占 42.86%,出现便干便秘者占 28.57%;出现舌紫或有瘀斑者最多,占 30%,舌质红者,占 28.57%,舌胖或有齿痕者,占 21.43%,舌质淡者,占 20%,白腻苔者,占 21.43%;出现弦脉、滑脉最多,各占 40%,脉弦细者,占 30%。本研究提示,中风病偏瘫痉挛是以肝肾不足为基础的、在病情向好转方向转化过程中实象渐减、虚象已现的症状表达。 3 临床疗效研究 以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为研究对象。评定方法:采用目前康复界公认的临床神经功能缺失评定、Brunnstrom 脑卒中恢复级、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改良的 Ashworth 痉挛评定级、Fugl-Meyer 评价法、Barthel ADL 指数等分别评定脑卒中神经功能损伤程度、Brunnstrom 脑卒中恢复级、痉挛程度、上下肢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从而反映患者的各种功能水平和障碍程度。临床共观察脑梗塞病例 27 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按 2:1的比例随机分组,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梗塞部位、病程、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级、痉挛程度、Fugl-Meyer 指数、BarthelADL 指数上无显着差异,证实其可比性。在具有可比性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枳实芍药散结合现代康复疗法,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疗法,一个疗程后,观察其痉挛程度、上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变。通过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对比研究,表明单纯康复治疗和枳实芍药散结合康复治疗对偏瘫上下肢痉挛的缓解均有较好的效果;在缓解偏瘫侧下肢痉挛状态方面,枳实芍药散结合
熊晶晶[10]2012年在《神经干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与传统针法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观察神经干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针法进行对比,以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优势疗法。为临床提供一套安全规范、经济有效、便于临床推广的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神经干针法组32人,传统针法组31人。神经干针法组为试验组,采用神经干刺激疗法,分别取内关(正中神经)、尺泽(桡神经)、极泉下1.0寸(臂丛神经)叁穴进行治疗,传统针法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毫针刺法,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分别选取肩髃、曲池、合谷叁穴进行治疗。两组都结合相同的康复技术,连续治疗6个疗程,每个疗程5天,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情况。结果:神经干刺激疗法在改善患者痉挛程度其疗效优于传统针法组,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神经干针法组疗效优于传统针法组,并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神经干针法和传统针法都能够有效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但神经干刺激疗法的总体疗效优于传统针法。神经干刺激疗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上肢的痉挛程度,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干刺激疗法将现代理论和传统针法相结合,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有重要价值,是一套值得深入研究及临床推广,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A型肉毒毒素对偏瘫患者上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阶段的影响[J]. 徐霁华, 谈跃, 敖丽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
[2]. A型肉毒毒素对偏瘫上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阶段的影响[D]. 徐霁华. 昆明医学院. 2003
[3]. 艾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D]. 霍新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4]. 张力平衡针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D]. 谭启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5]. 叁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优化方案研究[D]. 辛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6]. 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的影响[D]. 齐冰. 吉林大学. 2014
[7]. 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D]. 李然. 遵义医学院. 2018
[8]. 针刺足叁阳经穴对中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治疗作用的对比研究[D]. 刘保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
[9]. 枳实芍药散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的研究[D]. 金熙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10]. 神经干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与传统针法的对比研究[D]. 熊晶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