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理论中的若干片面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片面性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我国把经济建设作为整个国家工作的重点,也由于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所以经济学成了热门学科,经济理论的研讨十分活跃。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经济理论工作者在经济形势的分析、经济改革思路的探讨以及经济政策的设计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一些经济理论观点失之偏颇,尤其是在介绍、宣传西方的某些经济理论方面,存在着片面性。本文仅对若干片面性作一些评析。
一、关于“小政府”
经济学上讲的“小政府”,是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少越好,这是上一个世纪由西方经济学者提出来的一个观点。那时一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提出了“政府管得越少就管得越好”的口号。其含义是,自由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会把社会经济活动安排得十分妥当,政府的干预是多余的、有害的,于是“小政府”就被奉为经济学上的一个信条。但是自本世纪初起,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劳苦大众贫困的加深,使西方国家的一些政治家不得不抛弃了“小政府”信条。在美国,从西奥多·罗斯福到富兰克林·罗斯福等几位总统,就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积极行动,到了“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后来经过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的理论说明,经济干预主义就成了经济学的新的正统。但是不久,由于70年代的“石油冲击”引发了“停滞膨胀”,导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状况恶化,“福利国家”难以为继,因而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发出了“小政府、大社会”的呼声,要求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尤其是要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把福利事业推给社会去办。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小政府论”也传到了我国。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不仅对社会生产过程全都管了起来,而且对职工的生老病死也都包了下来,因而降低了效率,增加了负担。我国在改革这种经济体制时,提出政府要下放权力,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我国各级政府历来机构庞大,冗员过多。所以提倡“小政府”是有道理的。但是正如人们所说的,越过真理一步,就会走向谬误。我国有些经济界人士和学者对市场经济作了片面理解,尤其是崇拜市场定价制度,以为我国刚刚起步建立的市场,就能完美地实现市场定价,并且认为凡是市场定的价格就是最合理的价格,以至发出呼吁,要求取消物价局。不久物价局果真被取消了。可是事实是无情的,在市场的盲目竞争以及其他宏观因素的作用下,物价失去了控制,1994年发生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于是物价局又不得不恢复了起来。当初之所以要取消物价局,据说是借鉴西方国家提倡的“小政府”,不设物价局。其实西方某些市场经济国家也许没有挂着“物价局”牌子的政府机构,但并不说明他们那里没有机构管理物价,更不能认为他们那里的物价是不作任何管理的。事实是,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对物价进行着不能说不算严密的管理和监督。例如:在意大利,设有物价管理委员会,政府直接控制的价格有37类,占标准职工家庭消费额的25.1%;在日本,政府直接管理的价格约占社会消费额的20%;在德国,这个比率是20%~30%;在美国,主要农产品、军需品的价格以及公用事业的服务收费也是由政府管理的,等等。我国的一些报刊上片面强调市场竞争的有效性,不恰当地宣传“小政府”观念,实在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在“小政府”观念的宣传下,我国市场中的垄断价格、暴利价格、价格欺诈等等,时常无人管理。尤其严重的是,一些进口商品的低价倾销,严重地打击了国内的相关企业。例如:柯达、富士彩色胶卷,其国内价格都是4美元左右,而它们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约20元人民币。在它们的倾销之下,我国照相胶卷的几个品牌已在市场上难觅踪影,只剩下一个品牌在孤军奋斗。外国商人的目的很清楚,现在忍痛做赔本买卖,把你的品牌打垮以后,就可以垄断市场,那时中国的消费者别无选择,任其“宰一刀”。我国一些民族工业在“小政府”思想影响下,在外国商人的“降价抢滩”的策略下,正在苦苦挣扎。而西方某些国家,时常无端指责我国一些商品的出口是属于倾销,动辄进行报复。他们主张“小政府”,不是撒手不管,“反倾销”的大棒就经常拿在手里;我们宣传“小政府”,就真的撒手不管,实在是一种片面性。我们并不是主张“大政府”,回到旧体制的老路上去,而是说,应该管的事,政府必须管起来。
二、关于“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便能增进社会的利益”
这个论点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200多年前提出来的。他当时提出这一论点,是针对封建制度的。他以此鼓励“经济人”冲破封建制度的种种限制,去发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经济。他指责封建地主不劳而获,既懒惰又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而商人从事商品生产,追求个人利益,就能够增进社会的福利。亚当·斯密的这个利己又利他的说法,我国的一些经济学者也毫无保留地接受过来,并反复进行宣传。他们以街头小摊贩的出现方便了居民生活等现象,对斯密的这个说法进行发挥。他们也许没有考虑到斯密的这个说法,隐含着两大前提假设:(1)存在着完全的自由竞争。在完全的自由竞争的情况下,如果某人的利己之心越出常轨,出售商品时索取很高的价格,那末他的竞争者就会把他的生意抢走。所以完全的竞争可以抑制商人的损人利己行为。可是,我们知道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形成完全竞争,因为完全竞争本身又是以各种假设为前提的,所以完全竞争只是一种理论抽象,不能与现实相对照。(2)存在着法律的和道德的约束。大家知道,亚当·斯密既是经济学家又是法学家、道德理论家,所以他提出利己又能利人的观点时,事先假定了社会的法制是健全的,不允许商人们生产伪劣假冒商品以坑害消费者;同时商人们的行为也受到道德的约束,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是要受到谴责的。如果不注意斯密的这些前提假设,而简单化地宣传“追求个人利益会有利于增进社会利益”的言论,必然陷入片面性,造成不良后果。我们知道,个人利益并不总是与社会利益相一致的,有时候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会发生矛盾以至冲突。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为了个人的利害而损害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有关因制售伪劣假冒商品而使消费者蒙受损失的事例,人们已经听得很多、谈得很多了。这里举出另一种情形,其生产的不是伪劣假冒品,但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却十分惊人。例如:1995年我国有8万多家小煤窑,其中一半是无证开采,由于是掠夺性开采,每采1吨煤就要废弃6吨煤的资源。有些采煤区由于引发煤层燃烧使那里成了火海,并使地表急剧沙化;由于生产条件恶劣,伤亡事故不断;由于小煤窑争抢外运能力,使一些大型煤矿停工停产。可见,当小煤窑的经营者发财致富的时候,社会蒙受了多大的损失!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就告诉人们,时常存在着这样的情形:当某些个人或集团获取私利的时候,社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可见,市场经济并不必然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一致。所以政府的干预是必不可少的,政府要引导或强制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能损害社会的利益。
三、关于商业投机
在市场经济中,商业性投机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也出现了投机行为,如期货买卖、股票买卖中的投机等。商业投机有二重性,存在着对经济活动有利的方面,也有消极的以至破坏性的方面。就前者来说,它可以活跃经济。举一个例子:粮食收获时节,粮食供大于求,出现卖粮难现象,粮价跌落。如果此时粮商大事购进粮食,就可以防止谷贱伤农。到了第二年春夏之交青黄不接之际,粮食市场求大于供,粮价骤升,此时粮商把囤积的粮食出售,就可以平抑粮价。在这个过程中,粮商先收购后出卖,承担了风险。他可能因此而赚了钱,也可能因保管问题、国外粮食进口等问题而受到损失,所以这种买卖对他来说是一种投机。这种投机行为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有利的。但是事情往往存在着另外一面,如果有关粮食买卖的法制不健全,粮食市场为少数粮商所操纵,那末他们就会在收购时压低粮价,而在出售时哄抬粮价。这样的投机无论对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是有害的,甚至对社会经济起破坏作用。对股票、债券等金融投机也可以这么说,它们都是“双刃剑”,搞得规范,对社会不利,否则就具有破坏性。1995年英国的一位银行职员搞金融投机,导致有300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破产,并造成金融界的混乱,这是金融投机具有破坏性的最突出的例子。
我国有的经济学论著,认为当前我国的商业投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这种笼统的说法,会导致误解。商业投机是随着市场的发育程度而逐渐演变的,不可以人为加以推动。尤其要指出的是,我国当前的某些投机买卖,用的是公款,如公款炒股等。以公款从事投机活动,害处很大。赚了钱就装入个人腰包,赔了,是国家的损失。而且,由于用于炒买炒卖的钱是国家的,所以投机者更是胆大妄为,盲目性冒险性更为突出,加之数额巨大,更容易造成市场的混乱。最近几个月来,我国股市不正常的暴涨,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少数国有企业大户,呼风唤雨,轮番炒作,牟取暴利。这股投机之狂飚,如不加约束,其后果不堪设想。
小结
经济理论上的片面性,还可以举出一些,这里不作更多的例举。在介绍、宣传西方经济学中的某些观点时产生片面性,大致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不注意那些理论观点的前提假设。我们知道,理论经济学中一些内容的表述,都是理论抽象,是作了各种前提假设的。最常见的方法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假定其不变,并不是事实上果真不变,所以他们的经济理论与现实相去甚远。因此,不顾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前提假定、约束条件和适用范围,而把它们作为通则加以宣传,就是片面性。第二,忽视了我国的实际状况。“小政府”这个口号本身没有错,但要按照国情来实行。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要把各类经济事务都“推向市场”,是不切实际的。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政府还要发挥重要的作用。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运行要进行调控;对微观经济活动也要加以规范和监督;政府要防止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地区差距的扩大,等等。不能把政府的作用仅仅看作是“守夜人”。如果把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不加分析地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如果把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目前的做法,都当作我们效法的样板,那不仅仅是片面性,而且是幼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