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优化配置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34(2006)07-0967-07
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目前,信息与物质、能源一样成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信息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生产工具、生产对象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通过调节物质资源的配置方式间接地实现经济效率的改进。
由于相对于人们的需求,信息资源仍然是稀缺的,同时,由于人为的因素,信息资源的利用仍然需要解决一个合理配置的问题,如何把有限的信息资源配置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去?提高全体国民的信息福利水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必须探究如何合理地使用有限的信息资源,即如何提高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优化信息资源配置,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 基本概念的界定
1.1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最早是由国外提出来的,时间大约在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对“信息资源”的定义很多,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1)信息资源是信息的集合。一条信息或几条信息构不成信息资源。只有当信息达到一定的丰度和凝聚度时,才能成为信息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资源应是多种多样信息的总和或集合。
(2)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选择、获取的有用信息的集合。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选择的、对人类有用或能满足人类需求的那部分信息的总和或集合。有用性是一切资源的本质属性,信息资源也不能例外。
(3)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组织序化的信息的集合。与其他资源相比,信息资源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有序性。无序的信息不仅无法利用,还会造成信息通道的“栓塞”,阻碍信息的传播、交流、开发和利用。因此,组织、序化的信息才能成为信息资源,而没有控制的、未经组织的信息将不能成为资源。
(4)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开发与组织的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人员要素的有机集合。在信息资源的要素中,被人类选择的、序化的有用信息无疑是构成信息资源的核心要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研究信息资源的定义时,不仅要考虑到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选取、组织、序化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同时信息资源的要素中还应有信息技术、信息人员等因素。
1.2 信息资源的经济特点
(1)信息资源的生产性。一方面,信息资源本身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另一方面,信息是非信息生产要素的“促进剂”,可以通过与这些非信息生产要素的相互作用,使其价值倍增。
(2)信息资源的稀缺性。一方面,信息资源的开发和获取需要成本投入;另一方面,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任何信息资源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总效用(即使用价值),随着被使用次数的增多,这个总效用会逐渐衰减。
(3)信息资源的使用方向可选择性。同一信息资源可以作用于不同的对象上,并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作用效果。
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由于它具有效用上的有用性和需求上的稀缺性。因此,只有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有效的配置,才能够满足整个社会的信息需求。
1.3 资源配置
相对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有轻重缓急之分。在解决稀缺性问题时,人类社会就必须对如何使用资源做出选择。选择包括这样三个相关的问题:第一、生产什么物品与生产多少;第二、如何生产;第三、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分配等问题。
稀缺性是人类社会各个时期所面临的永恒主题,以上的三种选择,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资源配置问题[1]。
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表现形式,资源优化配置是指为最大限度减少宏观经济浪费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而对现代技术成果与各种投入要素进行的有机组合。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通过个别利润率与平均利润率之间的差别,在资源投入方向上不断变化,保持微观经济的竞争优势和实现宏观经济效率的最大化。显然,个别利润率与平均利润率之间的差别始终存在,资源流动固然会使得原有的差别不断缩小,但在流动过程中,新的差别又会产生。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资源配置是一个不断继起的动态过程[2]。
因此,资源配置不仅要找出现有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为了发展的目的,还必须发挥和利用那些潜在的、分散的及利用不当的资源。
1.4信息资源配置
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由于它具有效用上的有用性和需求上的稀缺性,它作为经济增长中一种必要的投入要素,不仅可以替代自然资源,而且有助于更有效地配置物质资源。当信息资源的使用能够替代物质资源,或者能够实现物质资源的节约时,应将其视为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与物质资源共同作为生产的构成要素。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资源的有效配置即意味着包括信息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有效配置。基于对信息资源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信息资源配置问题不仅限于静态存量信息的集合的优化配置,还包括信息技术、信息人员的优化配置。其内容也不只是已有信息集合的布局与组织管理,而是应当面向宏观国民经济的运行,调配包括信息资源在内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资源、金融资源等各种资源,以保证整个社会的信息产出数量和产出的结构优化。
1.5 效率
在研究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时,我们所涉及的效率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分别指以下3种效率:投入——产出效率,当我们将效率概念应用于个别企业的时候,是指该企业的生产效率,即投入——产出效率。生产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该比率越大,投入——产出效率越高;反之则越低。投入——产出效率计算简单,便于理解,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用以分析微观企业运营效率和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地位。生产效率所要面对的问题主要是该企业是否利用一定的生产资源生产出了最大量的产出,或者是否在生产一定量产出时实现了“成本最小”。
配置效率,在一般的意义上指的是社会经济效率,即研究现有生产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与其所提供的人类满足之间的对比关系。在研究社会经济效率问题时,主要的问题便在于资源是否在不同生产目的之间得到了合理配置,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要。用于分析这一问题的概念,就是“经济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也称“配置效率”(Allocation Efficiency)。
X效率,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于1966年最早提出的。X效率被用以分析企业内部非生产技术的运作效率。这种观点认为:厂商总是在既定的投入和技术水平下实现产量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投入——产出效率仅仅是用以描述与每个企业的决策行为无关的纯技术关系。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与新古典理论描述的企业运营方式完全相悖的事实:第一,企业不完全是内部有效率的;第二,企业并不一定按边际原理进行生产经营;第三,存在着劳动和资本以外的重要因素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第四,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两个企业,由于内部组织结构,决策程度和员工的精神面貌等方面的差异,可以使产出有很大的差别。莱宾斯坦将由此造成的低效率称为X低效率,由此造成的高效率称为X高效率或X效率[3]。
2 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衡量标准
信息资源配置的目标是提高信息福利水平。信息福利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通过占有和消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所带来的福利,这是信息资源直接带来的福利;二是通过信息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改善所带来的福利增长,这是信息资源间接带来的福利。要提高社会整体的信息福利水平,首先,宏观上要求整个社会的信息资源“配置效率”(Allocation Efficiency)是有效率的;其次,要求个别信息企业、个别非营利的信息机构的投入-产出效率与X效率是高效率的;第三,要求信息资源的配置要兼顾平等问题,避免“信息鸿沟”的产生。
2.1 资源配置效率与福利边界
资源配置效率往往用“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或“帕累托有效”(Pareto Efficiency)来衡量。“帕累托最优”是指对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即为了使一部分人福利水平变好,不得不损坏另一些人的福利水平。即在给定的资源条件下,如果没有替代的资源配置方案使得一部分人比在原有配置下得到更多的福利,而又不减少其他人的福利,则原有的资源配置即为帕累托有效配置,这种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资源配置效率的应用由于难以量化而受到很大的局限,只能够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来定性描述其配置的有效程度。
与“帕累托最优”相反,“帕累托无效”(Pareto Inefficiency)或“经济无效率”(Economic Inefficiency)则是指一个经济还可能在其他人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和产品,使得一些人的效用或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在存在经济无效率的情况下,资源的重新配置就可能使得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的效用不变的情况下有所提高,则称之为“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资源配置效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借助图1[4]我们可以更容易理解“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无效”、福利边界(Welfare Frontier)的含义。
图1 经济福利边界图
假定只有A和B两个人,A和B的经济福利取决于他们各自消费多少商品和劳务,由于社会总的资源是有限的,他们消费的总量也是有限的,图中WW'曲线就表示总量有限的商品和劳务全部分配于A和B之间两人可达到的福利水平的各种可能组合,WW'曲线被称为福利边界(Welfare Frontier)。WW'曲线以外区域的点,如C点,是任何资源配置方式都不可能达到的,WW'线上及曲线内的各点才是可能的福利水平组合,WW'曲线上的各点即“帕累托最优”状态。如果某一种资源配置使A和B的福利水平处于D点,那么D点是低效率的,即“帕累托无效”状态。因为从D点到曲线上的E点,A和B的福利水平可以同时提高,而E点也是可以达到的,这就是“帕累托改进”。到达E点之后,要想再获得帕累托改进就不可能了,因为从E点移动到WW'线边界内的任一点,一个人福利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另一个人福利水平的下降,或者可能两人的福利水平同时下降,WW'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能满足“帕累托最优”的定义。
2.2 帕累托最优标准的适用性分析
帕累托最优是否适用于分析信息资源配置,这要考察帕累托最优分析的存在基础。实物形态的商品在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上具有惟一性,运用帕累托最优分析资源配置,前提是所配置的资源必须是实物形态的资源,它们只能“替代”而不能时、空“共享”。信息资源不具备物质资源那样的时空惟一性特点,因此将帕累托最优理论用于分析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存在着先天缺陷。
信息资源具有时、空共享性特点,难以被独占使用,信息的持有者不会因为传递信息而失去它们。信息作为资源投入,具有非实体性特点,属无形资产范畴。但是,由于人们采用了一种重要的保护性方法,即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给予原来无形的具有共享性质的智力成果以专有性,使之成为无形资产并像实物形态的资产一样,参与到社会经济体系的运行之中。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赋予智慧产品的创造者在一定期限内依法对其智力劳动成果享有独占使用的权利,这些资产可以与物质财富一样被其主体转让和许可使用,与物质形态的资产一起,融入到市场经济体系的运行之中。因此在运用帕累托最优标准分析考察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时,必须充分考虑信息产品的无形资产的特点,必须充分考虑知识产权。因此,在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保障和规范的知识产权运行的环境下,可以近似地运用帕累托最优考察信息资源的配置。
2.3 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综合衡量
信息资源配置一方面必须服从于总体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宏观目标,另一方面又必须立足于信息生产、信息服务有效的微观基础。要提高社会整体的信息福利水平,首先,宏观上要求整个社会的信息资源“配置效率”(Allocation Efficiency)是有效率的。即由原来“帕累托无效”状态,通过“帕累托改进”,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样,各部门、行业或地区之间的信息资源布局才会合理;其次,要求个别信息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是高效率的。要考虑信息企业的投入(包括投入的数量、方式和结构)和产出(包括信息产出的数量、质量、形式和品种)是高效率的,同时X效率对所有信息机构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我国传统的图书馆和情报机构往往存在着人员机构不合理,管理松散,员工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十分严重,由此而导致了X低效率。这种低效率的形成,都是由内部的管理问题造成的。我们要提高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必然要求每一个微观的信息单位,不论是否以赢利为目的,其内部的运作都要是有效率的,而X效率理论,为我们指导信息企业的内部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第三,在考虑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时,还要考虑平等的问题,在我们追求效率的同时,注意兼顾平等。社会各地区间、成员间不应该产生巨大的“信息鸿沟”,信息贫富差距应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3 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容
信息的分布具有时间、空间和数量特性,同时,就信息自身而言还具有类型特征。因此,在讨论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时,需要讨论3个方面的内容,即信息资源时间矢量、空间矢量、数量矢量配置,这三个方面既有不同的特征和要求,又需要相互之间紧密的配合。
3.1 信息资源的时间配置
信息资源的时间配置是指信息资源在时间坐标轴上的配置。这种配置从时态上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之分,从时段上又有大小之分和连续与不连续之分。信息资源在时间矢量上配置的经济意义是由信息资源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决定的。一条及时的信息可能价值连城,使沉睡良久或濒临倒闭的经济部门复苏,而一条过时或过早的信息则可能一文不值,甚至在使用后产生极其严重的恶果。换言之,信息效用的实现程度与时间起始点和时间段大小的选择密切相关。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难点在于控制和协调无过时规律的信息在时间矢量上的配置、因为这不仅仅需要理论上的知识作基础,更需要有丰富的实际配置经验,需要配置者多方面高素质的完美结合。
3.2 信息资源的空间配置
信息资源的空间矢量配置是指信息资源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部门之间的分布,实质上是在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千差万别的用户信息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了区域间信息资源的流通,并进而导致了区域间信息资源结构上的差异。信息资源在空间矢量上有效配置的任务就是寻求一种最佳的影响权重和排列组合方式,以使高速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最佳的效益。
信息资源的空间配置反映为部门、行业或地区之间的宏观布局。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不能将稀缺资源平衡分散于各个部门、行业和地区,而只能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发展,并通过选择和布局后的发展扩散,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信息资源的空间配置包括区域配置和行(产)业配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资源的区域配置。由于信息具有易于扩散和传播的特点,与实物产品相比,信息产品的“运输”(即传递)费用十分低廉,因而信息生产没有必要在地区间均匀地分布,更应优先考虑选择在经济技术发达的地区投入资源发展信息生产,然后,再通过改进信息的交流和扩散机制,推动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利用。
(2)信息资源的行(产)业配置。信息资源行(产)业配置在宏观上表现为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投入产出中的比重,所谓“科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本质上即是一种宏观层次的信息资源行(产)业优化配置;在微观上则表现为信息产业内行业和部门间的资源配置,即优化产业结构,解决“瓶颈”问题,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
3.3 信息资源的数量配置
信息资源的数量配置包括信息资源的存量配置和增量配置,我们在进行信息资源配置的时候,首先面临的是如何将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确保有限的投入能够获得最大化的产出;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不断地增加信息资源的数量,并且将这些新增加的信息资源合理的配置到实际的信息活动中去,确保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旦生产出来的信息产品不能充分得到利用,产品的数量就不能正确地反映出信息产业资源配置的有效程度。
信息活动是一种连续性的智能活动,而不是一种简单再生产,某一时期信息产出总量的最大可能性不仅取决于投入,还要取决于社会知识存量(包括前期信息活动所形成的基础性信息产品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现期信息活动所形成的社会信息存量又构成未来信息活动的基础。因此,在安排信息投入的方向时,必须权衡当前产出数量与长期发展潜力的关系,以保障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基于这种理解,信息资源配置的对象显然不仅限于静态存量信息的集合,其内容也不只是已有信息集合的布局与组织管理,而是应当面向宏观国民经济的运行,调配包括信息资源在内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资源、金融资源等各种资源,以保证整个社会的信息产出数量和产出结构的优化。
4 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效率的实现
优化信息资源配置的目的,是提高信息福利水平,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理解信息福利的概念。
4.1 信息福利
在经济学中,个人的经济福利取决于他们各自消费多少商品和劳务,由此出发,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来思考信息福利这一问题。
4.1.1 直接信息福利的共享性
在直接的意义上,个人的信息福利取决于他们各自消费多少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对于物质资源而言,由于社会总的资源是有限的,人们的消费总量也是有限的,资源配置就是要将总量有限的商品和劳务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达到福利水平的各种可能组合,并试图使得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的效用不变的情况下有所提高;而对于信息资源,很大一部分信息资源由于其具有使用的非消耗性和非排他性,任何个人增加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消费或“占有”并不会减少其他人信息福利,因而,整个社会最大限度的信息资源共享就意味着信息资源的最优配置。换言之,信息资源共享程度的提高就意味着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如图2,信息福利边界不再是代表一组集合的曲线,而是一个表示社会现有信息资源总量的点E。
图2 信息福利边界
4.1.2 间接信息福利的体系性
在间接的或者说在整体的意义上,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在很多时候并不是最终消费品,而是一种“体系性活动”,它通过增加物质产品的产出使得既有的福利边界向上移动。由此而引起的福利水平提高,在广义上同样可以视为信息福利。
4.2 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实现
研究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应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信息企业经济效率、信息行业经济效率与社会总的经济效率。换句话说,衡量信息资源配置效率需要从宏观(社会总体)、中观(信息产业)和微观(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3个不同的层次来加以考察。微观信息资源有效配置是中观信息产业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中观和微观又共同构成宏观有效配置的前提[5]。
4.2.1 微观信息资源优化配置
研究信息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不可能脱离信息企业的运行效率来孤立地考察,信息企业生产的有效性是信息资源配置有效的基本条件。信息生产的有效性是指信息企业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生产,即信息生产的产出/投入最大化。
微观信息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要求不仅用有效的方式生产,而且要求能最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即生产出来的信息产品能够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我国信息市场长期处于一种“有效供给不足”与信息生产能力闲置的矛盾状态,反映出信息生产偏离了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产出结构比例不合理。因此,有效解决有效信息生产不足和信息生产能力闲置的矛盾,是目前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的重要问题。
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还要求生产的信息商品(假定这种信息商品存在需求)能够以适当的方式实现价值,这就意味着信息市场必须高度发达。而事实上,目前我国的信息市场基本处于一种无序和无效的状态,信息市场的无效性无疑导致信息交换的无效性,最终导致信息资源配置的无效性[6]。因此,从信息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看,只有发展和完善信息市场,才能发展信息产业,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4.2.2 中观信息资源优化配置
中观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即信息产业间的资源配置,它的任务是在信息投入总量既定条件下追求信息产业产出总量最大化。这里的信息产出总量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最终产品数量的最大化,而且要求各种比例关系的最优化。中观信息资源配置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①各种投入要素在信息产业间进行合理的调配,以确保有限的资源被用于能够带来最大收益的用途。②信息共享问题,早期的信息资源共享主要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文献资源共享是指“将一定范围内的文献情报机构共同纳入一个有组织的网络之中,各文献情报机构之间按照互惠互利、互补余缺的原则,进行协调和共享文献信息资源的活动”。目前,在网络化环境下,信息共享的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网络型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全国所有的图书情报机构之间都可直接相互联结,共享信息资源。网络型信息资源共享赋予了信息资源配置以新的涵义,使信息资源共享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7]。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配置的目标,即在由多个信息系统相互连接而形成的信息网络中,从网络整体需要出发,进行信息资源配置,通过网络中各信息系统的协调合作,逐步形成一个互通有无、互相补充、方便用户的信息资源体系结构。从而在有限的客观条件下,利用群体优势,以尽可能小的投入发挥尽可能大的网络中各类信息资源的整体效益[8]。
4.2.3 宏观信息资源优化配置
在宏观的层次上,信息资源配置必须服从社会经济效率的总体目标,其任务是合理安排信息活动投入与产出的总量,使其在数量和结构上能够满足社会经济效率最大化的要求。由于信息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和知识含量,较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不仅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而且成长性好,具有长期发展的潜力,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9]。因此,要加大信息产业的整体投入力度。其次,作为一种“体系性产业”(System' s Industry),信息产业追求的是“体系性利益”(System' s Benefits)。从本质上看,信息产业不仅通过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带来收益,其更重要的贡献在于它服务于其他产业,并在所有产业的产值和收益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以上两点要求加大信息产业的投入力度,并且运用适当的制度保障这种投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要以一个科学的标准评价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经济贡献,并通过某种方式反映到资源配置机制之中,以保证信息的投入产出控制在适度规模[10]。
5 结语
研究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多数学者借鉴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尽管完全竞争市场能够以最低的成本自动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在现实中其前提条件却经常不能满足。换言之,完全竞争市场只能是一种“理想”,或者说只是一种高度简化的模型。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市场机制常常无法有效地自动配置资源,从而使得放任的自由市场均衡偏离帕累托最优。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信息市场相对于物质产品市场更容易出现市场失灵,这是由于信息资源与有形的物质资源不同,信息资源中的很大一部分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因此,要对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不仅要考虑市场机制,更要考虑信息产权机制和政府干预政策。只有多方位,多途径的综合考虑才能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信息资源配置的高效率。
标签:配置效率论文; 帕累托最优论文; 资源优化配置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生产效率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效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