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假财务报告_财务报告论文

论虚假财务报告_财务报告论文

浅论虚假财务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务报告论文,虚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财务报告是反映一个会计主体一定时点和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资金变动情况的书面文件,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投资者和债权人作出决策的依据,它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等。虚假财务报告是指为了获得不当利益而有意歪曲客观事实,违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以不真实、不完整的会计资料为基础,擅自虚构有关数据资料而编制的财务报告。虚假财务报告从成因上可分为无意的技术差错造成和故意的舞弊行为造成两种情况,近来关于虚假财务报告的论述屡见报端,在此结合工作实际,就后一种情况的财务报告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概况及危害

目前,虚假财务报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会计作假“蔚然成风”,见怪不怪,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虚假财务报告屡见不鲜,层出不穷。从美国的安隆、安然、世界通信等国际大公司的会计丑闻到中国的红光实业、银广夏会计造假案件,无一不是虚假财务报告惹的祸。这些会计造假案件不仅引起了人们的震惊和愤怒,严重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信心,而且给金融业、证券市场以致命的打击,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侵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已引起了决策者们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虚假财务报告的情形

虚假财务报告的情形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利用关联交易。这是集团公司进行报表粉饰或利润转移的惯用手法,主要表现在:

1.不按会计制度的规定合并报表,该抵销的不抵销,如内部往来、内部销售、内部投资等,造成资产、收入、权益虚增,或任意调整合并范围,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2.利用内部往来,虚构经济事项,虚增经营业绩。如期末母公司虚构一笔业务开票给子公司,直接增记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而合并报表时内部销售未实现利润却不加扣除,从而达到掩盖亏损甚至虚增利润的目的;

3.逃避纳税。有些交纳消费税的集团公司,钻消费税只在生产环节交纳的空子,千方百计降低消费税税基,往往是生产企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给集团公司内部其他企业,购进方由此而虚增的利润再由生产企业通过内部往来方式削平。还有的集团公司利用内部各公司之间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不同、税率不同而将利润由税率高的公司转向税率低的公司,以少交企业所得税。

第二,编制报表脱离凭证、账簿,在报表各项目之间随心所欲地任意调节。如有的单位为掩饰多结转进销差价、少转产品成本致使销差价出现红字余额的事实,而在编制报表时产品和进销差价同时虚增若干万元;有的企业编有好几套报表,以满足不同的“需要”,用于对付税务部门、银行部门、主管部门、审计部门、工商部门的监督检查,如在报表上同增资产和权益或同减资产和负债以降低资产负债率骗取银行贷款,又如虚增销售和利润以满足主管部门考核业绩、提高经营者自身形象的需要。

第三,利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调节利润。如以多计资本化利息、少转财务费用等手段虚增利润。企业进行基本建设,在筹建期间的借款利息应当资本化为工程成本,工程竣后的借款利息应列入当期损益,而有的企业为调节利润将应资本化的利息列入财务费用,虚减利润,将应列入当期损益的利益继续资本化记入工程成本,虚增利润。

第四,利用存货大做文章。存货一般来说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且品种、数量、规格多而杂,不易核实,故有些企业弄虚作假往往在存货上大做文章。通常手法有:

1.通过提高产成品入库单价多转产品销售成本,少计利润,偷逃企业所得税,如某企业用这种方法多转成本600余万元,致使在产品出现了500余万元的红字,相反,另一企业则少转产品销售成本,瞒报亏损近800万元;

2.不及时处理变质报废、质次价高、长期积压的存货,造成存货不实,形成潜在损失;

3.利用材料成本差异调节利润,不按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和结转,而是视利润的需要随意结转;

4.实物运动与账务核算脱节,会计对存货失去控制,突出表现在:产成品实际几年前已经发出,甚至有的已形成呆死账款,但是因未收到货款会计不作任何反映和处理,造成该确认的销售收入不确认,存货严重不实,应交的税金也得不到反映,如一企业货已发出未做销售入账的产成品6000余万元,有的发出时间竟达8年之久,已形成坏账800余万元,致使应交、迟交增值税、消费税等税费近千万元得不到反映;还有一种情况与此相反,就是企业入库大量原材料但因未付款未取得发票会计也不作处理和反映,致使原材料领用后出现大额红数,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第五,不按会计制度规定披露或有事项信息。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需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如实、及时地对外披露或有事项信息,是执行法规制度应尽的责任,也是对企业所有者、社会投资者应尽的义务。而在实际执行中,企业往往隐瞒、拖延披露对企业不利的或有项信息,导致投资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作出错误的判断。如企业面临的重大的客户索赔案、税务部门正在操作的企业补税罚款案、企业为其他单位担保面临的履行偿债连带责任情况等。

第六,少计负债或转移费用。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有些费用根本就不入账,从而少计负债,如2001年12月申请破产保护的美国第七大公司安然公司在过去的三年间把巨额的债务不显示在财务报:表上,少计负债达7.11亿美元。

有的上市公司的费用由母公司承担,通常的做法是,当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时,或者调低上市公司应当交纳的费用标准,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相关费用,甚至将以前年度已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转移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

三、成因分析

1.从企业本身看,道德和水准下降,诚信意识、守法意识淡薄,利字当头。公司经营失败,管理阶层为骗取政治荣誉,消除负面影响,获得业绩奖励而刻意隐瞒重要资讯,编制虚假财务报告。

2.从审计角度看,社会审计市场的无序竞争,促使中介机构不得不以降低审计质量为代价甚至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合谋造假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3.从大的环境看,目前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执法不严,处罚不利,造假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造假成本,不能给造假者应有的惩罚。

四、改进措施

1.在全社会倡导诚信,注重管理阶层的品行培养,严惩公司欺诈行为,绝不容许公司领导人从编报虚假财务报告中获取利益。

2.加强审计人员素质培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提高胜任审计工作的能力,以适用目前造假手段隐蔽、花样翻新、欺瞒性强的特点,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3.加强对社会审计的监管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必要的处罚机制,加大违规的成本,对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个人追究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4.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作用。由于内部审计人员自临其境、耳濡目染,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监控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的漏洞,通过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更为密切的联系和频繁的接触,比较容易发现整个公司内部的危险信号,及时避免差错和损失。

标签:;  ;  ;  ;  

论虚假财务报告_财务报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