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新体系研究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新体系研究

朱少鹏[1]2008年在《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确立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内容。高新技术园区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空间载体,有关其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正成为区域经济研究关注的热点。但是传统的高新技术园区评价体系的设计大都存在着理论基础不强,设计思路不清晰的弱点,这也导致了评价结果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基于相关理论和高新技术园区评价体系的研究基础设计了一套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园区评价指标体系。论文以波特的钻石竞争力模型和创新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设计出了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园区钻石竞争力模型,并以经济学中的数据包络法作为计算方法解决了传统评价方法中权重设置的问题。论文中的指标体系将高新技术园区创新能力分为智力要素供给、市场需求、资本支持、企业和企业间联系以及政府支持五个模块,这五个模块以网络化的方式共同作用于园区的综合创新能力。论文通过对资料较为详实的3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进行评价检验,将其划分为了叁个集团,并通过对定量结果的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园区还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仅承担着一般经济开发区功能的现象。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所具备的基础条件,以及论文的内容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阐述了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础,重点对创新理论和竞争力理论进行了介绍和总结。第叁部分归纳了已有的高科技产业的特点以及国内外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并对国内外高科技产业园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第四部分从高新技术园区的创新能力竞争力出发,阐述了对创新成果有重要作用的影响因子,并构建了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园区钻石竞争力模型。第五部分根据高新技术园区竞争力模型、指标的科学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运用数据包络法(DEA)构建出了新的高新技术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第六部分为实证研究。笔者对统计数据较为齐备的3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了评价检验。结尾部分为结论与讨论,回顾了论文的主要成果与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深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吴右[2]2012年在《我国西部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中国最早于80年代东南沿海建立高新技术园区开始,截至2000年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至今,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数量已达到了八十多个,其中有13个是在2010年由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些园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西部高新技术园区承担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而且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部分省份还拥有雄厚的工业经济基础。随着1999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出台,西部地区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外前所未有的关注,因此西部地区也被视为中国未来持续增长的发动机。并且西部地区有传统产业,如服装、制鞋、家具等,也有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医药、电子、生物等。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地产、人力成本的提高,一部分传统和高新技术产业也逐渐向西部进行转移,而高新区则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一极。国内外关于高新区的研究已有很多,大都是集中于探讨高新区的发展模式、运营方式及有效建设等方面,而专对我国西部国家级高新区的研究虽有涉及但并不多见,本文将着重创设高新区创新能力的评价维度,以及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的评价维度,而后运用相关统计软件探讨二者间相互关系。创新是园区发展的核心任务和本质,因此,园区创新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反映园区发展状况,本文着重探讨园区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而由于我国高新区数量多、分布广,而国家级高新区又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为了研究的方便,文中对于高新区仅界定在我国西部国家级高新区。关于高新区的文献,大多是对于整体的分析和评价,而本文则是研究我国西部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并把高新区发展增长极理论运用到西部地区,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行,西部经济的发展尤其值得关注。本文恰是重点分析西部高新区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是本文的最大的创新。另外在评价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评价方面,本文也设计了新的指标,这是本文的另一个创新点。而在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的论述中,由于产业集群与其关系极为紧密,因此在研究区域经济的同时本文也离不开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这同时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本文是以前人对于高新区的研究为依据的,尤其是关于高新区的“增长极”理论、孵化器理论和叁元参与理论等,“增长极”理论认为高新区是一个增长极,会对其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而这个影响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不显着的;孵化器理论认为高新区作为一种外部环境对于其所在企业发挥着孵化作用,会为相关企业提供各种培育条件帮助企业发展;叁元参与理论为政府、高校和企业叁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高新区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很大的依据。文中共提出了叁个假设,分别是创新能力越强的高新区对其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越显着、创新能力不强的高新区对其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不显着、区域经济发展会对高新区的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我们认为可以借鉴文中结论,大力提高高新区创新能力并以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反作用于高新区的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可以认为是本文最大的理论贡献。而本文研究局限在于只是界定的西部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而未能从总体上涵盖全部样本,因此在论证过程中会存在很多不足与局限。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是探索我国西部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园区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而本文中界定的西部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共有10个,分别分布在云南(1)、贵州(1)、四川(2)、重庆(1)、陕西(3)、甘肃(1)和新疆(1)。在参考现有文献基础上,本文将创设针对西部高新技术园区创新能力的维度,同时确定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维度,进而论证高新技术园区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高新园区的创新能力是指园区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地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根据指标选取原则,本文中拟选定的衡量高新技术园区创新能力的标准为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在创新投入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分别为:R&D人员占年末从业人员比例;R&D经费支出占总支出额的比例;本科及硕士以上人员占年末从业人员比例;吸引海外归国留学人员人数;吸引风险资本金额。创新产出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分别为:申请专利数、获取专利数、园区孵化企业毕业后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数目、高新产品出口额。而所谓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内总产出不断增加、区域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区际引力与辐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内涵,笔者认为应该区分其与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的不同。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相对较狭,侧重数量的概念,单指经济的增加;而区域发展范畴更为广义,已经超出纯粹经济学范畴,是指特定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全面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发展叁者范畴依次宽广,可以认为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区域经济增长快并不能够完全反映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发展又涵盖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范围,而本文则侧重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与探讨。本文中拟选定经济和社会两个一级指标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在经济指标下分设二级指标为:人均GDP、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区域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总额;社会指标为:年末就业人口数量(研发人员数量、海外归国留学人员数量)、受教育程度。本文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创新点和不足、论文研究构架;第二部分是先对于高新区进行相关的理论回顾,包括高新技术园区理论基础、高新技术园区的类型、高新园区发展历史及发展的理论依据,在相关理论综述方面着重回顾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新区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论文的第叁部分是概念模型与理论假设,也是论文的重要部分,包括界定研究范围、提出理论假设;第四部分是研究假设检验,也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数据的收集、数据分析及研究结论;本文的第五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建议,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加速我国高新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袁玮[3]2015年在《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大学科技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己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因此,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蓬勃发展,大学科技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已成为当代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科学前沿。本文以研究世界大学科技园区的空间规划发展历程为切入点,研究方法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将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建设现象放在当下我国城市转型与重构的背景下,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对知识时代的规划和设计策略的探讨,以及对南京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现实问题的梳理、分析和比较,寻找在转型过程中城市以及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矛盾及相应对策。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概括总结了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区空间规划发展的过程和特点,以及科技园区的相关概念、发展规律和研究理论,论述了大学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二部分:介绍了“知识城市”的概念和特征,从创新网络、产业发展、区位等方面概括论述了大学科技园与知识城市之间的关联;第叁部分:概括总结了大学科技园区以及研发创新类建筑的整合设计策略,通过案例研究,较全面地分析了园区规划、建筑设计对创新空间发展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指出协作创新空间、非正式空间是此类建筑设计的关注点;第四部分:针对南京地区当前空间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寻找目前南京地区大学科技园区空间规划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在转型期以政策失衡为特征的大规模的“科技地产”开发给南京的创新环境和社会结构带来的负面影响。城市规划自身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建筑设计由于观念认识的不足,与城市发展的要求适应度降低,南京城市以及大学科技园区的规划与设计急需进行合理的思考和安排;第五部分:基于南京高新技术研发空间的发展规划存在问题的研究分析,依照南京新一轮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在借鉴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将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纳入区域和城市的范畴进行研究;二是城市空间规划应该对城市发展的多种可能有回应;叁是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和文化空间既有区别有联系,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良好的物质实体环境,为上述空间的发展提供保障;四是建设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需要重视城市文化的保护,重视创新文化氛围的创造。五是重视研发类建筑整合设计的对策和方法的研究。与此同时针对建议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李拓晨[4]2007年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主要大国都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21世纪保持强国优势的法宝,由此引发的企业间市场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发展环境竞争空前激烈。这种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形式,内容,手段和方法等都较传统产业竞争赋予了更多的新内涵,争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甚至超出了国际间的政治竞争和军事竞争。培育和提升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大国所普遍关注的战略性课题。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促使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何正确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预测其发展前景,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量化评价,分析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论文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二十年的发展数据资料,依据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和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论述了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的差别,在对既有竞争力理论评述的基础之上,指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演化规律;论文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历史演进阶段、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技术水平和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状况等多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进行了阐述与评价,确定了不同高开区的发展政策;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制约因素,包括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国际化程度、风险投资发展水平、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能力及产业政策等;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理论从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两个视角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利用1999-2004六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指标数据,运用灰色理论构建高科技产业的预测模型,并结合科技贡献率预测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把预测的数据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实际发展的2005年、2006年、2007年数据相对照,验证了模型的科学适用性,通过分析,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与主要发达国家相关指标的比较,指出了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的不足;论文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调整、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科学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利用风险投资对策等措施,从而为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张新明[5]2013年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要素分析及上海张江高新区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51年世界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美国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建立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就成为世界尖端技术的代表。特别是第叁次工业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冲击,使得高新技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生活诸多领域被广泛运用,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为此,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世界一些发达地区率先创建。自1986年北京中关村高新区建立以来,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的重要基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本文首先对高新区相关的概念做了界定,梳理了国内外高新区的发展历史和相关理论,发现高新区的发展动力机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个因素所决定的。本文结合以往的研究做了理论推演,认为高新区的发展主要由“市场、企业、风险投资、孵化器、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六个要素决定的,基于这个理论推理,本文构建了结构方程,利用AMOS7.0软件对该理论进行了实证,结果发现六元要素与高新区的发展相关性较高,结构方程的适配性、效度、信度的拟合十分完美,这验证了该理论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高新区发展动力机制的同时,还对高新区的区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做了详细的研究和交待,并建立本文研究所需要的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新区的评价,分为叁个层面,宏观层面上,对全国56个高新区做了综合评价,探讨了上海张江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的排名位置,及国家高新区的分布情况;中观层面上,以上海张江高新区内部六园区为例,探讨了张江高新区总体水平和影响因素;在微观层面上,探讨了近5年张江高新区环境发展水平及对高新区的影响情况。在对高新区做评价时,利用了多种方法(如ArcGis10.0空间分布研究、系统聚类分析、主成份分析等),结合六元要素理论,分析了上海张江高新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全文共分为七章,分为理论和实证两个部分。前四章属于理论,第五章、第六章是实证和对策部分;最后一章,把本文研究的相关结论做了归纳,并指出了自己研究的不足和研究展望。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对本论文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做了交待,让研究变的更加清晰。第二章,主要涉及到相关概念的界定、高新区发展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等方面。概念界定包涵了“高技术、新技术、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内涵。文献综述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对高新区发展的一些相关研究,这为本文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在相关理论研究上,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理论、地理学视角、创新理论视角、产业经济学视角和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对涉及到高新区发展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叁章,主要研究了国内外高新区的历史沿革,探讨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空间布局原因,以及国内外高新区评价机制,并对本论文涉及到的高新区评价方法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第四章,在前文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六元要素”是高新区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在六元要素的构建过程中,明确了市场因素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六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章的核心是六元要素对高新区发展的动力推演,通过每个要素的具体分析,充分体现出高新区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风险投资、市场、孵化器等六个要素。第五章,本章主要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检验六元要素对张江高新区发展的推动情况,表明六元要素对张江高新区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判别出六要素与高新区发展的相关性大小,并且相关数据通过了适配指标、信度、效度等检验。第六章,本章以张江高新区为例,在宏观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情况;在中观上,探讨了张江高新区内部六园区的发展情况;在微观上,研究了环境因素对张江高新区的发展影响情况。最后结合六元理论探讨了张江高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对策和建议。第七章,总结了本论文相关结论,并展望了未来该领域研究的方向。

徐华[6]2011年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市场先导功能定位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过20年的探索与奋斗,从刚开始的数百人、数千人滚动发展到目前拥有数百万之众的新兴产业大军,表明它已经成为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一面旗帜,是引导高新技术成果步入经济的重要载体,对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自主创新的主要载体,能够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提供平台,对于提高区域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大地上陆续建立起6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分布在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已经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城市创新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据此,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做出了“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进取部署,从而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突出起来。为了使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承担起应有的区域使命,必须在认证其战略价值的基础上、透析其现存问题的前提下,正确地做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的推进对策创意,为此本文将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加以论证,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行全面的探讨。论文的正文将分别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的时代背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综合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的先导功能、高新技术盐业园区的战略价值、高息技术产业园区开发的现存问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进的对策创意,这六方面进行论述,使之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国家使命和区域使命。

李景欣[7]2011年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从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建立至今的60年里,科技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带动了城市、地区以及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新技术革命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兴办科技园区,并把兴建科技园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创办科技园区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从20世纪80年代起,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根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我国选择了通过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我国先后建立了8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且迅速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具有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相互关联,知识、技术和信息流动迅速等特点,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是目前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重要发展战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化发展的模式。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指导实践的重大现实意义。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问题。尽管目前学术界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专门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成果相对较少。论文在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经济社会效应,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原因,总结和借鉴国际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提出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论文首先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界定了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产业集聚的类型与测度,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特征、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论文具体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效应、成本效应、企业产品结构优化效应和合作互补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在评价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和总结其发展绩效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问题与原因。论文对中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进行了比较。通过对中国不同区域典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分析,研究了中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在创建模式、形成产业集聚的条件、园区发展路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共性和特性。论文以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技园、日本筑波科学城为例研究了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以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为例研究了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以韩国大德研究开发特区、新加坡肯特岗科技园、中国台湾地区新竹科技园为例研究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并得出了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启示。论文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从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功能、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市场功能、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体制机制、优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政府职能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体系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

张爱萍[8]2015年在《科技园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园是国家和各地方发展高新技术和先导产业的重要基地。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科技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实现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而带动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园的建立和发展,依托于智力要素,因此,科技园大多坐落于高校、科研机构等集聚的地方。大体上,科技园有政府主导型、高校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等几种发展类型,一般而言,科技园区的主体是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园发展至今,各行业、各地区已建立了数量庞大的科技园,同时科技园数量仍在快速的增加。但是,科技园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没有阐释清楚科技园的产业属性,也没能将科技园的发展驱动因素和科技园的作用等进行相联系,因此在研究科技园的问题上也只能泛泛的谈论产出。二是在科技园的经济学分析上,目前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已有的研究,大量集中在科技园的管理和技术创新方面,而忽略了科技园的经济学属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科技园的建立和发展涉及到五个方面评价内容,一是科技园建立和主导产业选择是否结合了本地区的比较优势,二是科技园的建立能否达到产业集聚的效应,叁是科技园的市场机制是否完善,四是科技园能否协调好企业竞争与合作以及科技园创新的关系,五是科技园的建立和发展是否带来了有效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宏观层面,以科技园的一般性来研究科技园的产业属性、发展驱动因素和发展作用等方面的内容,并建立起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微观层面,运用科技园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论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新结构经济学相关原理来研究科技园建立的产业选择是否具有比较优势,以产业集聚相关原理来研究科技园的产业政策是否带来了产业集聚效应,以制度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来研究科技园的内部运行是否遵循市场化机制和原则,以产业创新的相关原理来研究科技园企业是否能协调好竞合关系、促进产业快速发展,以品牌和城市定位相关原理来研究科技园的建立对城市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发现,科技园具有独立的产业属性,行业上应属于房地产服务业。在产业选择上,以北京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符合比较优势原理,但国内仍存在不根据实际情况盲目追求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情况。在产业集聚上,科技园都能较好的完成企业的引入和产业链的培养。在制度和市场化建设方面,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产权制度和市场化管理机制,保障科技园有效平稳的长久运行。在创新方面,以产、学、研为基础的,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有效促进了科技园的创新机制发挥效应。在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科技园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品牌效应和社会效益。综合以上五个方面指标建立起的科技园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完整的评价了科技园从建立、产业选择、产业集聚、市场运行机制、科技创新到科技园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方面面,有效的实现了对科技园的综合评价,为科技园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论文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包括:1)证明了科技园的产业属性,解释了科技园发展的驱动因素和发展作用;2)以DEA分析方法为基础设计了科技园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解决了科技园建立和发展的综合评价问题;3)运用科技园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的效益评价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代瑞红[9]2009年在《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建立科技园区是世界普遍采用的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国也设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几百个省级高新区。经过20年的发展,高新区在经济上实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我国高新区大部分采用依靠区位要素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聚集的发展模式,企业之间缺乏产业关联,随着发展日益显出园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足。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对高新区发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通过对高新区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的回顾,梳理出理论发展脉络。接下来对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和优势等一般性原理进行概述;第二部分为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发展。通过分析产业集群与高新区关联机理,将产业集群理论导入高新区发展中,提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发展模式,分析了产业集群的演进过程,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规律,基于对园区集群发展阶段的判断高新区可以制定相应的发展措施;第叁部分对高新区内集群发展进行系统探讨,从产业集群的培育、创新和升级叁个方面依次进行阐述,并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园区进行案例分析。本文主要结论是:第一,科技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是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实现我国高新区集约式、内源式发展,可以采取集群式发展模式;第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再生期几个生命周期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规律,政府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措施;第叁,影响集群形成的主要要素是资源要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和知识资源。高新区要培育产业集群,需要营造良好的园区环境,进行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引导产业集聚;第四,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集群创新。提高集群创新能力需要从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平台等方面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第五,产业集群实现升级的途径是嵌入全球价值链,通过提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内外力量的共同作用实现集群升级。

刘飞[10]2012年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建立至今的60多年里,科技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带动了城市、地区以及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新技术革命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兴办科技园区,并把兴建科技园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创办科技园区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从20世纪80年代起,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根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我国选择了通过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我国先后建立了8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且迅速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是保障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其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技术创新、提供资本支持、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中介服务、提供政府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研究的选题,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指导实践的重大现实意义。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尽管目前学术界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服务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专门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的成果相对仍然较少。论文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和借鉴了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进行了评价,指出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完善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论文界定了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概念,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概念、构成、功能和阶段性特征,指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经济效应。论文总结借鉴了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技园、日本筑波科学城、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韩国大德科技园区、新加坡裕廊工业园、中国台湾地区新竹科学工业园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经验,指出了其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的启示。论文对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区、深圳高新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西安高新区、长春高新区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论文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在行政授权、招商引资、R&D经费投入、法律体系、风险投资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论文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划分为技术创新平台、融资体系、企业孵化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政府服务体系等五个部分,分别研究了它们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完善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朱少鹏.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 我国西部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 吴右.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3]. 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大学科技园研究[D]. 袁玮. 东南大学. 2015

[4].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李拓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5].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要素分析及上海张江高新区实证研究[D]. 张新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市场先导功能定位研究[D]. 徐华. 辽宁师范大学. 2011

[7].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D]. 李景欣. 武汉大学. 2011

[8]. 科技园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张爱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

[9].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研究[D]. 代瑞红. 天津大学. 2009

[10].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研究[D]. 刘飞. 武汉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新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