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国涌现出一批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实现清洁生产,打造碧水蓝天的绿色企业创建者,本文结合当前绿色发展潮流,对新形势下开展环境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绿色企业;环境审计;存在的不足;建议和对策
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某些大型国有企业率先启动绿色企业行动计划,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环境审计是在人们审视生态环境,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而发展的新的审计分支,但我国环境审计起步较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审计主要以国家审计为主的合规性审计,企业内部开展环境审计的很少,如何在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绿色企业的新形势下做好环境审计是本文需要关注的重点。
一、绿色企业的创建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战略部署,明确其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在追逐利益的同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盲目争夺和破坏自然资源,面对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双重挑战,我国越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关注如何协调和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当“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社会公众对环保需求的不断增加,一系列环保法规的出台,增加了企业的发展成本和社会责任,倒逼企业进行绿色改革,推进从产品设计、装置工艺到产品销售及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绿色化。如今,在新的绿色潮流和背景下,企业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应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大力推行绿色革命、绿色化转型,实现企业与环境、社会和谐友好共生。
二、环境审计的内涵和开展
环境审计也称为环境、健康和安全审计,是审计学科在全球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人们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开拓的一个新的审计领域,旨在通过环境审计,实现可持续、低碳、经济、循环、生态、绿色发展。环境审计一般包括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三个方面。我国大多数环境审计都是以政府为导向开展的合规性审计,开展内部环境审计的企业很少,出于逐利原因,企业长期追求产量及产值,很难对自身带来的环境问题主动揭示,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常常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环境审计在内部审计领域未能起到制约和促进作用。即使有些企业进行与环境有关的审计,往往局限于环保资金的专项审计,主要关注资金的使用是否遵守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是否按时上交排污费,用于治理污染的项目资金是否专款专用等,而很少对企业污染的治理效果、治理成本与效益进行分析和测算。
三、在绿色企业中开展环境审计的意义
绿色企业创建既是顺应我国现阶段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企业绿色改革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刘家义审计长强调,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维护资源环境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审计机关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审计署工作发展规划中也将资源环境审计纳入六大审计类型,更加凸显环境审计在现阶段形势下的重要性。环境审计的最终职责是构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企业的创建与环境审计的本质目的相一致,因此,通过大力推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能有效促进绿色企业的创建。首先,环境审计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能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反映企业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改革绿色技术、提升环保水平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其次,绿色企业创建中升级改造工艺设备,改善创新治理技术,科学合理降耗减排,强化过程环保监督,实现经营增效与环保生产协调发展等举措都涉及大量环保专项资金、重大资源项目、重大污染防治工程,通过环境审计,对其进行全过程、分阶段、有重点的监督和防控,能有效预防和把控环保资金运作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各阶段执行有效,切实提高效率和效果,最后,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结果的披露能防止道德风险,对各种违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起到预警和威慑作用,将环境破坏的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及时治疗,化解危害,并促进企业和员工增强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和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引导全员主动参与绿色企业行动,使之顺利推行。
四、在绿色企业中开展环境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
1.环境审计的法规及标准需进一步完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目前,我国企业环境审计标准大多依据国家制定的一系列环保惩罚性性、奖励性措施,建设项目“三同时”的有关规定以及环保技术标准。但目前尚未制定专门的环境审计法规,缺乏具体指导环境审计工作的法律制度及统一的标准尺度。且我国现有的环境审计标准,如排污收费、环保处罚、以及相关法规中的“法律责任”部分规定的经济处罚与相关技术规范相挂钩,但处罚力度如确定罚款的金额、吊销许可证等措施需考虑适用的技术指标,缺乏可量化的技术指标与之对应,实际操作比较困难。
2.审计主体力量有待加强。
环境审计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含量强,涵盖多专业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复合型的高端人才与技术支撑才能保证审计工作按预期目标完成。而我国现有的环境审计人员中,财务与审计专业占主体,相关知识结构尚不完备,特别是绿色企业创建过程中,涉及国内领先的环保处理工艺、先进的技术材料,多项环保治理和改造项目在国内作为示范,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更高。
3.环境审计范围有限、缺乏全程监督意识。
目前我国环境审计集中在已暴露的环境生态问题或引起社会群体重视的环保事件,大多为事后审计。对于企业引进的环保治理手段和节能改造项目大多采取竣工验收审计,而忽视前端的项目立项、设计、建设、验收过程中的合规合理性评价。企业在践行绿色发展过程中,会大量引进高效环境治理工艺和设备,升级改造现有环保装置,环境审计若不能提前介入,全程监督,将不能有效发挥其预警和监督的作用。
五、在绿色企业中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1.加快环境审计立法和制度完善的步伐。
法律法规的健全是环境审计顺利开展的保障与支持,一方面,完善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明确环境审计的地位、权力、职责、范围及任务,推动环境审计规范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完善现有的审计标准,建立一套科学可行、易于操作、标准清晰、指标明确的环境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做到罚款额度及处罚措施定量化、具体化、标准化,规范审计操作流程、业务指南等,切实保障和有效推动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
2.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培育环境审计人才。
环境审计涉及多专业的交叉知识,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要求较高。首先,壮大环境审计队伍,引进各方面专业复合型人才,充实环境审计力量,其次,绿色企业的创建涉及创新污染技术、先进治理手段,高效处理工艺等领先的环保技术知识,需加强现有人员的知识储备,通过对外交流培训、专家讲座、实习锻炼等方式,对自身知识进行更新和整合。
3.扩大环境审计监督范围,全程监督把控
从发生环境事件的事后审计慢慢过渡到事前预警、全过程监督的宏观整体审计,环境审计作为监督手段,提前介入环保治理项目的前期流程,建立预警、防范和纠偏系统,从源头监督,寻找和发现有风险性、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和线索,将潜在的环境危害行为扼杀在摇篮里,使环境审计真正发挥其监督职能,促进企业有效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结束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水土资源被肆意破坏,环境污染及生态恶化已成为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新一届政府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治理目标之一,在创建绿色企业,大力推行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环境审计,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企业绿色、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舜玲.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审计作用机理研究[D].济南大学,2016.
[2]张博文.环境审计的国际比较[D].同济大学,2005.
[3]刘长翠,李永臣,房巧玲,耿建新.企业环境保护审计研究[C].首届中国可持续消费与生产国际论坛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3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3.
[4]李红,张玉柱.借鉴美国经验加快我国环境审计实践步伐[J].审计与理财,2018,10:47-50.
论文作者:景向荣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环境论文; 企业论文; 生态论文; 我国论文; 审计工作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过程中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