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_文化论文

文化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_文化论文

文化视野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野论文,教学策略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与习惯[1],是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并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品格精神。制度、常识、风俗,三者方能将文化逐渐普及,并且真正地活跃于社会生活中,而其中的关键是教育。无论是法律、制度、伦理,还是风俗习惯,都要靠教育才能够使大家接受。[2]文化视野下的历史教学,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富有情感的、有利于学生释放潜能的文化背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整合与探究,将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培养能力与提高认识并重,融合理性与人文精神,开阔学生眼界,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其掌握方法、建立价值观和确立人生目标与理想。

      一、注重史实,构建体系,掌握规律,促进学生循序渐进体验理解历史

      在学校,知识是联结文化与学生发展的纽带,教学的全部活动以知识相联结。学习历史必须掌握基本史实,“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是历史教学最基本的原则之一。由于考试的功利性目的常常迫使我们传授知识的同时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忽略了历史教学传承文化的功能,考试结束许多知识也就忘了,致使学生有知识也没文化,严重影响日后的发展。为此必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文化教育。

      1.学习史实,体验理解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于知识学习要求“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新航路开辟”为例,如果将“走向会合的世界”,即“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确定为教学重点,那么就必须通过学习开辟新航路的事实帮助学生对此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此,让学生记住4位航海家以及4条新航路开辟过程的重要性在于要让学生了解这是真实的历史,同时让学生了解这些事实是怎么来的。如让学生通过《马可波罗游记》《西欧的帆船》《航海用的罗盘》《航海家日记》《15、16世纪的欧洲地图》等资料,考证其中的部分事实,经历“史由证来”的过程,才能了解这些真实的历史,联系当时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的精神,了解航海家经受诸如长时间、长距离的历险,甚至付出生命等种种艰难困苦,才能来到好望角、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

      2.构建体系,培养能力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根本问题,因此产生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真正意义上的、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必修二是人类物质文明史,学习必修二应该强调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历程,从石器、铜器到铁器的使用,从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体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进步历程;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使中国从自然经济到被动融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雏形出现到形成、发展,再到20世纪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以及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从前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融入世界市场,终结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同时,可以构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世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紧密结合的体系。这种唯物史观体系的构建突出时序性,可以让学生养成联系、比较、迁移知识的思维能力。

      3.掌握规律,认识现实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的,其宗旨是使学生“据往事而知未来”。如学习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说明生产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牛耕、水利工程以及农业技术方面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性质发生根本变化,随之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奴隶集体劳动变为农民进行个体劳动;对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也屡屡出现经济危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尖锐化。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如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在当代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从1962年到1978年,该村的生产、生活主要靠国家救济,村民经常依靠讨饭过日子。1978年实行“包干到组”“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果生产就取得大丰收。小岗村的巨大变化,充分说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巨大反作用。体现学习历史虽是“忆旧”,但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把古今中外联系起来,关注现实问题。

      二、求真务实,释疑解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公民价值观

      知识是联结文化与学生发展的纽带,但知识不等于文化和发展学生。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的人,更要把学生变成有文化的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历史教学要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

      1.求真务实,探究问题

      历史教学的本质内涵就是求真,以“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或“失败原因”为例,有关的论题或多或少与辛亥革命缺乏“民众基础”、袁世凯抢夺胜利果实有关,真相如何值得探究。1906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想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寄希望于一场革命解决所有问题,但社会历史的演进是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将政权拱手让出,是革命党人和独立各省的一致承诺,也是辛亥革命实现其革命目标(驱除鞑虏)的重要环节。“早在1911年11月30日,齐集汉口的各省代表就决议‘如袁世凯反正,就公举为临时大总统’”。[4]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是有条件的:必须声明承认“暂代”,一旦袁世凯完成终结帝制的任务,就由袁世凯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在袁世凯完成终结帝制的任务之后,孙中山必须兑现承诺。补充这些教材中没有的历史真相,要求学生学会用批判的、审视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问题及做法,教人求真,尽量去伪存真讲述真实的历史、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是历史教学的底线。

      2.提升认识,引领价值

      历史学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更有助于形成重要价值观。如高一年级通过学习夏——国家的产生形成国家意识;学习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繁荣国家强大、近代列强对华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近代的工业发展、社会主义道路曲折、中国的经济改革,认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通过学习工业革命与近代化,认识城市化进程及其对人类发展的意义;通过学习甲骨文、青铜器、皇帝、中国服饰发展的社会历史因素、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民居、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国的水利技术、文学成就,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文化认同。高二通过学习孔子、孟子、君与民、礼乐等,渗透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进行公民人格教育,为学生世界观、行为方式形成,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奠定文化基础。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未曾中断的根本原因是其价值的连续性,“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已是进入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今天我们又选择了“公平与正义”“和平发展”,这些共同的价值观,构成了多民族团结及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成为民族的精神灵魂,以此引导学生做文化上的中国人。

      3.多元兼容,融会贯通

      人类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文明是多彩的,文化的多元的。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的融合,文化的交融不可能没有任何冲突,只有在冲突排异反应之后才能够真正地接纳从而丰富自身。将不同文化置于同一平台,使差异得以展示,了解得以进行,沟通得以实现,融合成为可能,取长补短,消弭文化冲突,历史教学可以发挥独特优势。当今世界上的主流文化,其思想渊源在中国古代均早已有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技文化,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化,公权与私权相和谐的法治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文化等,这四种文化均可以说是从旧文化中扬弃而来的,并传至后世。学习了解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律制度的建设过程,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通过比较来加深理解,辨清其对现代社会政治的影响,对于中国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引导学生尊重和欣赏多元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尊重异质文化,学会共同生活,通过对他人历史、传统和精神的了解,从而达到相互理解包容、和睦相处,这种对多元价值的兼容意识和融合能力则来自一种综合的人文素质底蕴。学会从宏观视野解读历史,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历史“见识”及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直面外来文化,共享全球文化资源,让学生深切体会在共享世界文化的同时,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责任感尤为重要。只有生活在多元文化里面的人,观察事物可能有不同的方式,考虑问题有不同的视角,因而能够释放出理解事物与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获得宽容的回旋余地、宽阔的解释空间。

      三、品读融合,迁移拓展,引领学生探寻感悟与传承创新

      实现历史课程三维目标,要求教师拓展史学视野、提高史学水平,改变过于拘泥于历史课标、教材,力求在细节上有所扩充和丰富;改变历史教学的枯燥无味,力求从封闭的课堂和情趣相对欠缺的教科书中解放出来;千方百计开掘和利用课本之外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为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修养。

      1.史料教学,阅读突破

      认识历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历史资料,基于史料的历史教学,不仅大大提升了历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而且让批判性思维大放光彩……它强调对信息的处理,尤其是对原始资料或未经解释的信息加以处理。[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的过去性增加了中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现有结论,严重制约了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增加教材的生动灵活性,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将史料引入历史教学可以充分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文本(教材和史料)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人教版必修一“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丘吉尔铁幕演说”“斯大林答记者问”“杜鲁门国会演说”、《北大西洋公约》等材料,充分再现了两极世界形成,引导学生到当时的环境中去感悟,既活跃了课堂,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和探究能力。历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更因为它是一门理解人类行为的学科。所以,我们要把人文主义装入人生行囊,做到学习历史、理解现实、付诸实践,使自身具有现实精神。以人为本的文化注重的是当下和现实。[6]

      2.文化浸润,拓展视野

      当我们站在文化的高度来审视、创新、构建历史教学时,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世界,并内化为学生自觉的学习规范与行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形成。在育人中发挥作用是文化科学史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从人类文明进化的角度,认识各国的科学技术成就,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比爱国主义教育的视野要广阔。例如古代中国的数学以计算见长,在代数领域成果突出,《九章算术》的算法体系影响东方1000多年;古希腊数学则注重形体关系,在几何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人惊叹,《几何原本》以演绎为特征的公理化体系同样影响西方1000多年。爱因斯坦说:“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我国不少科学家怀着“科学救国”“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激情,为“中华崛起”而漂洋过海留学,学成之后又纷纷回国办厂、兴学。钱三强在回顾自己的科学生涯时曾提出:“在科学中没有禁区,没有绝对权威,也没有千古不易的定论和所谓的‘终极真理’。”

      3.课程开发,传承文化

      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样绽放,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丰富内容,是对中华文化丰富内涵和中华民族精神内在积淀的全面继承和深刻弘扬。江苏常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有兴东吴文化先驱、孔门“十哲”之一的“南方夫子”言偃,近有清代两朝帝师、状元宰相翁同龢等一大批著名历史文化名人。及至现代,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常熟籍有18名,包括王淦昌等知名科学家。通过学习“常熟历史上的文学艺术流派”,了解虞山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各自的成就,虞山琴派的历史地位;组织参观常熟古琴艺术馆,欣赏古琴艺术表现,思考古琴艺术对我们今天常熟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学习“常熟馆藏瓷器鉴赏”,任选一件瓷器,以学生自己的独特眼光写一篇小论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常熟是“花边之乡”,在清末从欧洲传入我国,盛于常熟且自成一派,故称“常熟花边”。2007年“常熟花边”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校把“常熟花边”引入课堂,给学生讲“常熟花边”历史曾经的辉煌,给他们展示精美的台布、圆垫、服装等“常熟花边”的精美制品,甚至手把手地教学生们简单的“常熟花边”针法,让学生了解“常熟花边”,感受家乡历史民俗文化之美,感悟常熟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激发爱家乡的自豪感。

      文化决定历史教学的厚度。文化视野下的历史教学给教师很大的自主空间,提供了良好的自我发展的契机,具有强大的创新力量,规范着教师、学生的行为和思维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塑造、同化着每个教师和学生。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成为历史课堂承载文化的主要资源,历史教师就是最重要的历史课程,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就是让自己成为一门优秀的课程。[7]不同的文化背景,教师的关注、教授、指导以及师生的互动交流,会表现出相应的不同内涵。同样是关注学生,隐含在背后的教师心理却不同,关怀的、宽容的,监视的、控制的;同样是讲授,隐含其中的教学智慧却可以不同,有的是启发和艺术的,有的是灌输和生硬的;同样是指导,隐含在其中的思想基础却可以不同,各有旨趣;学生具体的基本行为应该是大致相同的,但因支撑行为的知识、认识和思维方式等是不同的,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存有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文化本质的差异。文化视野下的历史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历史知识、体系、规律中汲取思维方法、精神灵魂并化为内涵,进行理性思考和认识,进而改善自己的一言一行,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追求。

标签:;  ;  ;  ;  ;  ;  

文化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