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关于整体自尊研究的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06)02—0017—06
自我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课题,而自尊作为自我心理中的重要成分更是引起研究者广泛的兴趣。19世纪末期,詹姆斯提出的自尊模型开创了心理学对自尊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对自尊的研究在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两个方面都取得很大的进展。正如近来的研究把自我概念分为整体自我概念和具体自我概念两个层次一样,自尊也被分为整体自尊和具体自尊两个层次。下面笔者仅对整体自尊的涵义、起源、影响因素、心理机制等几个基本问题研究进行综述,并适当点评。
一、自尊的涵义
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乐观而肯定的评价自己。其具体证据有:(1)人们作为行动者的自我评价总是要高于作为观察者的他人的评价[1];(2)人们在一些客观性评估(比如学业考试、运动比赛)之前的心理预期也往往高于事后结果的成绩[2];(3)人们夸大的自我评价不仅表现在有他人作为旁观者的自我表现性行为中,而且在私下的自我评价中也是如此[3]。可以说,这种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乐观而肯定的自我估计和评价的倾向就是自尊。[4]
关于整体自尊的基本成分,许多研究者基本达成共识,即自尊有两种最基本的成分。有人[5—6] 认为是自我价值和自我信心;有人[7] 认为是自我喜欢和自我能力感;也有人[8] 认为是自爱和自我效力,还有人[9] 认为是自我价值和个人作用。在这里,自我价值、自我喜欢和自爱可以看作一个维度,主要反映了积极的人际交流而带来的自我价值感,包含较多的情感成分;自信心、自我能力、自我效力和个人作用可以看作另一个维度,反映了乐观地估计自己而带来的自我信心,包含较多的认知成分。
二、人类自尊的起源
心理学把自我的出现看作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分界线,那么作为自我的关键成分,自尊的起源也就引起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如上所述,自我的基本成分是自我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各种理论观点从不同角度对自我的两个成分的来源作出了解释。(一)关于自我信心起源的观点
进化适应的观点[10] 认为,人类从动物进化而来,动物起初为了生存和繁殖的需要,渐渐形成一种尽力取得生存优势的本能以维持较高的群体等级。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出现,这种优势本能就转化为关于自我能力和地位的积极信念。而人类自我中心论[11] 认为,人们的自我信心来自于人类的自我中心(self-centeredness)。由于自我中心的存在,人们总是容易记住自我相关的事件,而不是与己无关的事件;人们也相信自己的成功而不是自己的失败;人们总是在记忆上重写自己的个人历史,等等。由此通过自我中心建立起关于自我的信心。两种观点,前者来自于进化论,而后者从人本主义中引申出来。
(二)关于自我价值感起源的观点
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12] 认为,由于认识到自我最终将走向死亡,人们产生了存在性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为了克服存在性焦虑,人类于是生成了自尊,即一种自主的信念:我们是在这个有意义世界中的有价值的人;而且这种价值性自我将会在生理性自我消亡以后继续存在。近来的调查[13] 表明,高自尊者能够以强劲的身心认同而抵制存在性焦虑,而低自尊者却很难做到,因此尊严丧失是导致自我毁灭的重要原因。社会测量学假设[14] (sociometer hypothesis)则认为,人是拥有强烈的亲和需要的社会性动物。在生活中,人们会由于遭到他人的排斥和社会的孤立而感到焦虑,于是,人们为了克服这种焦虑而渐渐生成自尊,即把自我的价值建立在一贯的社会认同上,而不是偶尔的他人的排斥和忽视中。两种观点,前者强调自然生存受到的威胁对自尊生成的作用,后者强调社会生存受到威胁对自尊产生的作用。不过,二者都认为自尊是人们抵制焦虑的重要防御机制。
(三)核心——边缘性理论
Buss[4] 的核心——边缘理论(core-periphery theory)则同时对整体自尊的两个成分的起源作了解释。他认为,自我价值成分源自于个人人生早期(即婴儿)所接受的父母亲情,即父母的一种无条件、一如既往的爱,类似于罗杰斯所谓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人们在稍后的幼儿和青少年时期也会获得来自他人的情感支持,但是那是有条件的和不稳定的,它与个人的外表、行为表现、学业成绩等联系在一起的。有条件的情感支持产生自我信心成分。
在人生第一年,婴儿在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中领悟到,他(她)自己是一个特殊的人,由此使婴儿生成一种内隐的、非言语化的自我态度:“他们爱我,我必定是伟大的”。婴儿所接受的这种稳定的、无条件的爱形成了自尊的核心成分即自我价值,它不依赖于将来任何外在的特殊资源。如果无条件的爱太短、太弱,父母过早的结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则婴儿的自尊核心就会太小、太弱,这样就需要将来外在的超量的自尊资源的弥补。进入婴儿后期,无条件的爱结束了,父母的拥抱和亲吻很少是自发的,而是对孩子好行为的反应和奖赏了。由此孩子渐渐了解到父母的爱变成是有条件的了,而且这种爱可能随时消失,因此由这种爱所培植起来是自尊的边缘性成分,即自我信心。它不如自尊的核心成分稳定,需要外在不断的强化资源才能得到保证。在面对外在的威胁时,边缘性的自尊结构也容易受到打击。这个理论还认为,自尊核心成分的大小决定自尊边缘成分的大小。自尊核心成分大,则个体会倾向于采取自我服务式判断(self-serving judgment)从而采择外来评价中有利成分,从而也扩大自尊边缘性成分。而自尊核心成分小则会采取相反的策略。由此,核心——边缘性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自负性和谦卑性人格。不过,核心——边缘性理论与阿德勒的超越自卑理论恰恰相反。前者强调人生初期是自尊生成的关键时期,而后者则认为,人生初期的个体是自卑的,将来的成长对树立自尊至关重要。
三、自尊发展的影响因素
从自尊的起源理论基本上可以看出,自尊从人类诞生之日就已经生成,而个人自尊也在人生之初就开始形成。自尊也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受到挑战而不断地发展。在后天的成长环境中,个人自尊的成长受到个人有关的很多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有人甚至认为这些影响因素就构成自尊这个多层次、多维度人格特质的结构成分。比如关于自尊的结构成分,Coopersmith[15] 认为包含四个概括性的成分:重要性、能力、权力和品德;Marsh[16] 则列出较为具体的若干成分:身体的、外貌的、性别的、父母的、情感的、精神的、语词的、数学的、学术的、和问题解决的等。其他的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自尊进行了阐述。不过,我们可以从影响整体自尊的两个基本成分来对诸多自尊影响因素进行分类。一类是影响自我信心的因素,比如外貌、能力、成就和权力等;一类是影响自我价值的因素,如社会接受,个人品质等。
根据这种分类的标准,Buss[4] 把自尊发展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外貌,即身体吸引力资源。首先,无论男女老少,外貌都是重要的自尊资源;其次,外貌资源的重要性存在性别差异,这点不言而喻;然后,从幼儿开始,外貌的重要性渐渐上升,女生比男生上升到快,但是,成年之后,外貌重要性又有下降的趋势。[17] (2)能力与成就,能力包括具体领域的自我效能和一般智力,不过,能力资源与自尊只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成就作为自尊的资源则依靠社会和个人标准的确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成就归因特征。[18] (3)道德,在西方,道德是通过宗教信仰表现出来的,而宗教信仰使人们觉得他在上帝的眼中是有价值的,于是自我价值感也被提升了。(4)影响力,它通过社会优势和领导行为两个方面表现出来。调查表明,两个方面都与自尊有显著相关,而领导与自尊的相关更高。(5)社会奖赏,社会奖励主要通过个人与朋友、家人、同事等关系中获得。它主要表现为爱、赞扬和尊重等几种形式。很显然,亲人的爱、同事的赞扬和朋友的尊重都会使我们体验到自身的价值。(6)替代性资源,即通过所属和相关联其他群体、 人物或事物的优势而提升自己的自尊,比如有人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感到光荣,有些人为自己的家庭背景而自豪,而有些人也为自己拥有某些独特的物品而骄傲。概括起来,上述六个方面是促进自尊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外表、能力和成就、影响力能增进自我的信心,而社会奖励、道德、某些替代性资源则能促进积极的人际交流而带来自我价值感。后来,Baumeister[19] 认为,自尊发展的资源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人过去的效能和成功经验,它是自我信心发展的重要资源;一是人际交流过程中他人的评价性反馈,它是自我价值感发展的重要资源。
不过,在对自尊的促进中,上述资源在一些个人背景资料上存在差异。其一是年龄差异。在婴儿阶段,社会奖赏(首先是爱,然后是赞扬)是促进自尊的主要因素;进入幼儿阶段,来自父母的替代性资源和身体吸引力凸显出来;进入学龄期,一些能力、技能和学习成就渐渐成为重要因素,进入青少年期,道德体验和影响力的重要性也显示出来。[4] 其二是性别差异。有人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根据资源影响重要性排序,男生依次是智力、品格或道德、被喜欢、身体吸引、影响力、运动能力、艺术能力,女生依次是品格或道德、智力、被喜欢、身体吸引、影响力、艺术能力、运动能力,说明男生最看重智力,而女生最看重品格和道德;男生更看重运动能力,而女生更看重艺术能力。[4] 其三是个体差异。每个人都对这些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同,比如运动员看重运动成绩对自尊的影响,而歌唱演员看重演艺水平对自尊的影响。Harter[17] 比较精确地揭示出,个人对特定资源的重要性评价和个人在这些资源上的优势之间的恰当匹配才能构成促进自尊提升的直接因素。
四、自尊发展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家不仅研究了自尊的起源,调查整理了影响个人自尊发展的诸多因素,而且探讨了个人自尊是怎样在这些重要因素的影响下获得发展的,即探讨了自尊发展的心理机制问题。
(一)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理论[20] 认为,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拿自己与周围的人比较,通过比较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从而提升自尊。但是,替代性经验的观点也认为,尽管通过比较表明自己很一般,但个体也可以从关系他人(relational others )的成功和荣耀中获得替代性自尊。那么人们是通过自我比较优势提升自尊,还是通过关系他人的比较优势来获得替代性自尊呢?为此,Tesser [21] 提出了自我评价保护性理论(theory of 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来进一步解释这种复杂的情况。他认为,当自己比关系他人更成功,更有优势时,我们就会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而在社会比较中获得自尊;而自己不如关系他人时,我们就会适当拉开彼此的距离,减少可比性,而采用替代性资源策略而获得自尊。后来很多的实验在朋友关系、亲属关系和婚姻关系中都证明了这个理论。不过,由于东西方人在自我界限划定上的差异(东方人往往把重要他人也纳入自我的范围),因此,这个理论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东方人是否也适合这个理论,有待进一步实证研究。
社会比较[20] 有两个方向:向下比较和向上比较。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遭受挫折时,人们通过向下比较,即比较那些比自己更不幸的人,从而获得情绪的平静和生活满意感的提升。但是,进一步研究表明,只有低自尊者和那些遭受严重威胁的人才倾向于向下比较,而高自尊者倾向于寻求向上比较而激发积极性的情绪动力。有人[22] 解释,这也许因为他们在自尊受到威胁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低自尊者通过逃避挑战,寻求安全来保护自尊,而高自尊者则是通过接受挑战来激发信心和增强自尊。
(二)自我增强
自我增强是指人们试图寻找积极的反馈或评价来提升自尊。Shrauger[22] 提出自我增强理论时认为,所有的人都会通过需求积极的信息反馈或评价来提高自我价值感。但是,与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相比,具有消极自我概念的人更倾向于采集积极信息反馈或评价来提高其自我价值感。Harter[23] 进一步解释自我增强的机制时认为,人们往往把所获得的关于自己的积极反馈或评价放在自我概念的核心位置,并视其为自己的稳定品质,而把关于自己的消极反馈或评价至于自我概念的边缘地带,并认为它们不很重要,也并非自己的稳定品质。人们就是通过这样一个自我保护透镜的“过滤”,突出积极信息反馈,贬低消极信息反馈,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许多研究都支持人们寻求自我增强的事实,比如,人们在用形容词进行自我描述时,总认为积极特质词比消极特质词更能够准确地描述自己,人们总是选择性地回忆成功的经历而回避失败的经历,也更多把积极的结果而不是把消极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还更多地看到自己而不是他人的好的一面。[12]
不过人们也有一种自我验证的心理倾向。所谓自我验证就是指人们试图在自我概念与即将获得的信息之间寻求一致性,让人们了解我是谁。Swann[24] 在提出自我验证理论时认为,人们希望通过寻求与自我评价一致的反馈来保存他们固有的自我观念,从而使他们觉得这个世界是可以预测的和可控制的。于是,一旦人们形成了确定的自我概念,就开始寻求自我验证的反馈来保持这些概念。Swann[24] 通过实验证明自我验证的突出性:起初,人们可能宁愿选择正面反馈,但是进一步把这种反馈与他们的自我概念作比较之后,他们选择了自我验证。另一个研究[25] 也表明,在自我评价时,人们倾向于选择积极评价的特质而不是消极评价的特质词(自我增强策略)。但是,当进一步对特质词进行中心特质词和边缘特质词的分类时,则发现,人们倾向于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不管这些中心特质词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都是如此(自我验证策略)。
后来形成比较一致的结论:人们是倾向于自我增强还是自我验证?这决定于情境的因素和个体的差异。首先,当环境对现实有一种需要时,自我一致性动机可能占上风;当现实约束较弱或自尊需要很强时,自我增强可能占上风。[25] 比如,约会期间个体关心自我增强,即关心被约会对象评价为讨人喜欢;而婚姻则显然导致正面评价愿望向自我验证评价愿望转换。其次,个体差异也影响人们的选择。研究表明高自恋者相对于其他人,表现出以自我增强的积极方式来评价自己的行为。[26]
(三)自我保护
通常情况下,当人们遭受外来挫折和威胁时,人们会主动寻求一些印象管理的策略来保护自尊。人们通常采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有自我设阻和自我表现。
所谓自我设阻就是通过故意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设置障碍,从而为自己不能达到期望的成绩而找到借口的行为策略。[27] 在自我设阻的策略采用上存在高自尊者和低自尊者之间的差异。高自尊者常说:“如果不是不可预料的偶然差错,我会做得更好”,而低自尊者说:“如果不是这些小差错,我就不会失败了”。很显然,高自尊者是采用自我设阻策略增强自尊,而低自尊者是利用自我设阻策略来保护自尊。[28] 还有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多地采用自我设阻策略。[29]
所谓自我表现就是人们自觉的印象控制过程,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有意识地去按照一定模式表现自己,以便给别人留下所期望的印象,借此维护自尊。在自我表现策略上,从两个维度[30] 存在着高自尊者与低自尊者的差异:第一维度是当处于动机激发的情景下,高自尊者倾向于采用自我吹嘘来表达自己,以期给别人留下良好印象,而低自尊者则采用谦虚的姿态来表达自己,避免给人留下消极印象。第二个维度是当受到挫折和失败时,高自尊者比低自尊者表现为更加敌意、攻击和不受欢迎。这表明,人们受到威胁时都会倾向于保护自己的自尊。不过高自尊者不是被动的接受失败,而是主动采取行动和姿态来向自己和他人确信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寻求失败后可能失去的心理安全。高自尊者总是采取积极表现来提高自尊。
上述三种机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个人利用外在资源,提升个人自尊的心理机制。首先,社会比较理论主要从自我概念的建构途径来看自尊的发展。个人的自我概念不仅是通过个人的自我观察建立起来,更主要的是通过个人与社会的比较,获得他人的反馈建立起来。人们通过社会比较,建构其对自我的基本概念,同时也建构起对自己的态度。其次,自我增强理论和自我保护理论主要从自我动机的过程来看自尊的发展。自我作为行动的主体,会主动寻求外在关于自我的积极信息来提升和维护自尊。自我增强是在一般情况下采取的提升自尊的策略,而自我保护是在挫折情景下采取的维护自尊的策略。
五、小结
在这里,我们综述了整体自尊的有关理论和研究。其实,国外关于自尊的研究,远不止这些内容。关于自尊的含义,有关于自尊的笼统看法,即所谓的整体自尊,也有关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自尊的看法,比如社交自尊、体貌自尊等;关于自尊的结构,有单一结构说,也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模型说;关于自尊的特性,有人认为自尊表现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也有人认为自尊表现为认知和情感的状态性;另外还有关于自尊的功能、自尊的终生发展、自尊的认知成分与情感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自尊的内隐性和外显性的区分、自尊的测量问题,自尊的改变以及对个人生活各个方面的弥漫性作用等等。尽管关于自尊的研究很多,但是内容非常零散,而且还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今后,如何把现有的内容整合起来,形成自尊心理学应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另外,国内关于自尊的研究不多,有些研究还有移植国外观点之嫌。其实自尊是一个与文化联系非常紧密的概念,因此在东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下进行自尊的比较研究,应该是今后自尊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收稿日期:2005—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