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心律失常24例分析论文_彭敏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心律失常24例分析论文_彭敏

彭敏 (吉林双辽辽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吉林双辽 136400)

【中图分类号】R5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2-0056-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心律失常是在60年代以后被人们有所注意,在个例报导上总认为它的发病率不高被一带而过。在临床上笔者发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也是很高的。主要在患者发病时时而发作,而不经常出现,所以被误认为它的发病率很低,常不被重视。我们在2008年7月到2012年7月间,共收治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65例。其中伴心律失常占24例。下面笔者就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发作型及发生率、病因、机理、治疗及预后进行临床分析,仅供临床参考:

1.临床资料

本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心律失常患者均系住院患者,均按照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标准来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的。本组共救治的6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有24例伴心律失常,占36.92%(24/65)。其中男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40例,并发心律失常16例,占40.00%(16/40);女性25例,并发心律失常8例,占32.00%(8/25)。患者年龄38岁至85岁,平均年龄为61.5岁,在6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心律失常患者中年龄在50—65岁之间占居较多。其中原发性肺结核40例,并发心律失常15例,原发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5例,并发心律失常6例,原发性支气管哮喘10例,并发心律失常3例,本组病例全部均于入院及治疗后进行常规Ⅹ导联心电图描记。

2.观察结果

2.1心律失常类型

同一病人如始终出现一种心律失常,不论作心电图次数均按一次计算,如有两种心律失常改变,则按两种心律失常计算,共计35例次。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0例,占28.57%(10/35);房早12例,占34.29%(12/35);室早6例,占17.14%(6/35);房颤4例,占11.43%(4/35);短阵房速1例,占2.86%(1/35);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占5.71%(2/35)。结果表明,激动起源异常多于激动传导异常,引起的心律失常类型以快速紊乱为多见。

2.2心衰程度与心律失常

本组6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心律失常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障碍。心衰发生率为36.92%(24/65),其中心力衰竭在代偿期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5.00%(3/10),心衰Ⅰ°为30.00%(3/10),Ⅱ度为40.00%(8/20),Ⅲ°为66.67%(10/15),提示心衰程度越重,并发心律失常越高。

2.3呼吸衰竭程度与心律失常

本组6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有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37例,并发心律失常22例,占59.46%(22/37)。其中轻度呼吸衰竭16例,并发心律失常6例,占37.5%(6/16);中度呼吸衰竭8例,并发心律失常4例,占50.00%(4/8);重度呼吸衰竭13例,并发心律失常12例,占92.31%(12/13)。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出现呼吸衰竭时,出现的程度越重,并发心律失常出现的越多。

2.4电解质紊乱与心律失常

本组6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出现电解质紊乱共计50例,并发心律失常21例,占42.00%(21/50)。其中并低钾血症12例,并发心律失常10例,占83.33%(10/12);低钠患者10例,并发心律失常2例,占20.00%(2/10);低氯患者9例,并发心律失常6例,占66.67%(6/9);低钙患者12例,并发心律失常3例占25.00%(3/12)。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由于电解质及离子上的紊乱可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2.5合并症与心律失常

本组6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有并发症的45例,其中并发心律失常者21例,占46.67%(21/45)。其中并发冠心病13例,并发心律失常12例,占92.31%(12/13);肺性疾病8例,并发心律失常3例,占37.50%(3/8);并发感染6例,并发心律失常2例,占33.33%(2/6);休克患者8例,并发心律失常2例,占25.00%(2/8);上消化道出血者4例,并发心律失常1例,占25.00%(1/4);并发高心病患者6例,并发心律失常1例,占16.67%(1/6)。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有合并症的病理,并发心律失常明显增多,明显高于单纯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

2.6年龄与心律失常

本组6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49岁以下有17例,并发心律失常5例,占29.41%(5/17);在50岁以上48例,有19例并发心律失常,占39.58%(19/48)。从统计中看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年龄越高,并发心律失常的比例越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7心律失常与预后

本组6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死亡12例,占18.46%(12/65)。其中2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死亡8例,占33.33%(8/24);无心率失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41例,死亡4例,占9.76%(4/41)。其中室上性心律失常在本组占8例,有5例死亡,占62.50%(5/8);窦性心律失常8例,死亡3例,占37.50%(3/8);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伴心律失常6例死亡,占75.00%(6/8);夜间发病共计8例,死亡5例,占62.50%(5/8)。从统计中看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一旦并发上述病症后并发心律失常,都给临床治疗上带来困难。在统计中还看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一旦并发心律失常,一般愈后不佳。死亡率高于单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所以要求广大医务人员在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同时,更要积极纠正心律失常,找出发病原因,及时治疗。

3.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率在增高。是最常见的内科疾病,如治疗不及时,死亡率相当高。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是造成肺源性心脏病死亡的重要原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心律失常已被临床有所认识,而且引起医学界的重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不但给患者造成痛苦及危险,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麻烦,所以要求广大临床医师在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同时,必须及时纠正心律失常,否则不但达不到治疗目的,反而会增加病死率。下面就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发生的原因进行讨论。

3.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

在60年代初期,国内外才开始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开始有所认识。以前对此认为很少并发心律失常,以后被发现、有报导后,方引起临床上重视。当时文献报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47%,如果在临床上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则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可高达84-91%。本组发生率为36.92%,且以激动起源异常高于激动传导异常,与文献报告一致。同时还发现室上性心律失常多于室性心律失常,与国内专家提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所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以房性异位心率为常见相一致。

3.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多而复杂,如低氧血症、肺动脉高压、急性呼吸道感染、电解质紊乱、药物等。从本组6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中观察到,并冠心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及低钾血症均并发心律失常有较高的发生率。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

3.2.1从呼吸吸氧方面分析

本组资料呼吸衰竭伴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9.64%。原因是凡是呼吸衰竭必定存在着缺氧,而低氧血症可引起各脏器功能和器质性损害。低氧对窦房结和房室结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室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它可以刺激颈动脉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窦房结、心房、心室的兴奋性增加,导致窦性心动过速、房早、室早等发生。如严重缺氧时,还将引起室速、室颤等更为严重的心律失常。所以缺氧是导致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3.2.2从合并症方面分析

从统计中看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冠心病伴心率不齐发生率为最高。本组资料为92.31%,与有关文献报导是相符的。其主要原因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本身可致心肌缺氧,纤维组织增长及小灶性坏死等。而造成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更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的损伤,致心电活动不稳定,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3.2.3从电解质紊乱方面分析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低钾血症时,心律失常发生率高,本组资料高达83.33%。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衰时,大多以右心衰竭为主,造成胃肠道淤血,致钾离子吸收上障碍和大量使用利尿剂,致钾离子丢失过多,加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在发病初期食纳减退,摄钾量减少而导致低钾血症。因低钾时引起浦氏纤维与心室肌纤维的动作电位时间差别增大,形成折返,发生快速心律失常,其二为潜在的自律纤维的自律性增高,兴奋阈值下降,易发生各种异位心律,所以低钾血症不可忽视。

3.2.4从洋地黄制剂方面分析

洋地黄制剂的使用也是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本组65例患者有20例使用过洋地黄制剂,结果有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其原因可能为老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肾动脉硬化和肺心病本身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伤,对洋地黄清除率降低,由此引起洋地黄在体内蓄积。另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时,肝及门静脉系统长期淤血,致心源性肝硬化,致肝功能减退,使洋地黄在肝内代谢降低。也与老年心肌状况和感染、离子紊乱等因素有关,对洋地黄的耐受性降低。因此,老年患者应慎用洋地黄制剂,以免引起心律失常。

3.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治疗和预后

除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外,最根本的治疗是原发病和并发症,加强对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气肿等疾病的防治。积极控制能引起低氧血症和严重呼吸衰竭的病情。改善通气功能,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正确应用洋地黄和利尿剂。适当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要避免应用心得安等β受体阻滞剂,以免引起支气管痉挛,对于药物不能控制的快速性心率紊乱,可根据指征必要时电击复率。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预后决定于心律失常的类型、频度及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合并症轻重等。本组资料死于心律失常8例,其中死于严重的室性心律5例,占37.50%,有62.50%死于严重的室上性心律失常5例,有75.00%死于急性期,而且夜间病死率高。本组统计达62.50%,这可能于睡眠时二氧化碳增高和低氧反应,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导致肺通气量下降之原故,因此强调持续给氧,尤其是夜间吸氧、解除低氧性肺血管收缩,提高基础氧分压水平。对降低心律失常、预防突然猝死将大有益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心律失常患者应行24小时Holter动态心电监测,尽早发现各种心律失常,给予及时处置和抢救。积极改善预后,真正有效地降低病死率,不断为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而努力。

论文作者:彭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7

标签:;  ;  ;  ;  ;  ;  ;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心律失常24例分析论文_彭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