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范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视角_范式论文

现代化范式与高中历史教学新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历史教学论文,高中论文,新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历史进入综合复习阶段,适当引入新的观念和新的提法,对课本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对知识的升华及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根据近年的教学实践以及结合历史高考动向、史学研究新成果,笔者认为把现代化范式运用到高中近现代历史的复习教学中是极有价值和值得提倡的。

范式是史学研究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观点、范畴和方法的集合体。现代化范式就是把现代化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转变过程,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把现代化作为观察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视角,使史学研究突破了僵化教条的束缚,大大扩展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现代化之研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美,80年代以后进人中国学界,目前已有了丰硕的成果。现代化范式对近年高考历史命题的影响日益彰显,高考命题要有时代感,历史试题重视现代化进程是必然的。无论是全国卷、广东卷、上海卷的历史试题,还是文理综合卷、文科综合卷涉及的历史题都是如此。这充分说明,世界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已成为历史高考命题的一个重点。

但是,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基本上都是按阶级斗争一革命史范式来编写的,依据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为发展的主线。因此,世界近现代史实际上是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为轴心的;中国近现代史实际上是典型的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浓缩版。革命史范式于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很快成为中国史学界的主导和主流,是当时特定国内国际历史背景的产物。这个体系自成一统,构造逻辑严密,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其涵盖面小、伸缩性不够,特别是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更显其不足的一面。时代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包括革命史在内,而不是排斥革命史的新的综合分析框架,现代化范式为学界所瞩目,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宗绪先生认为,“中学课本常常停留在较为陈旧的基点上,从高考的情况看,历史科的命题在照顾到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的基础上一直努力将其‘拔高’,即不断地‘拔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水平”。这里的“拔高”就暴露出,中学历史教学中出现了高考命题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教材相对滞后的矛盾。作为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育工作者,理应更新观念,充分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应对新形势;现代化范式是和近现代史相对应的,不宜引入古代史。为什么要强调运用到复习教学中呢?因为在复习时学生已掌握了历史的主干线索和一定的基础知识,再接受新的东西易于把握,而且复习教学受教材的限制较小,复习又需要使知识升华。

二、问题的探讨

如何把现代化范式运用到高中近现代史的复习教学中呢?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在此笔者只略谈两点,以求抛砖引玉。

第一,引导学生以现代化为主线构建世界及中国近现代史框架体系。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讲,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所以,运用现代化范式就是着眼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纵向系统,重新梳理和组织教材中的主干知识。

现行教材中的世界近现代史是以资本主义在世界的兴起、确立、发展、成熟和扩张以及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发展为线索的,这基本上和现代化的酝酿、启动、确立和扩展、深化相对应。这是从整体而言。另一方面,可以把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经济现代化进程、政治现代化进程、思想文化现代化进程;英、法、美、德、日等国现代化进程。从纵向发展比较中揭示各国现代化的共同规律,从横向比较中归纳现代化的典型模式,从其相互影响中发现可供借鉴的经验。

用现代化这根线索贯穿中国近现代史,就是把近160年来的历史视为中华民族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个任务而奋斗的历史,把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前提。在这一阶段,各阶级各阶层的人民为之前赴后继,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有了今日的局面。

第二,引导学生运用现代化范式提供的评价体系和标准进行历史评价。

现代化范式提供的评价体系主要有两个核心:其一是生产力发展标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肯定之,反之则否定之,它具有根本性。其二是从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综合评价。有利于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理性化肯定之,反之则否定之,它具有全面性。

例如:从革命的角度看,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前期的三次高潮,固然重要,而从现代化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立宪”则是中国近代前期现代化的几次重要尝试,亦十分重要。转换视角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从革命史的角度看“新政”是统治阶级的自救措施,无足“称道”;“立宪”更是一场“骗局”。而2001年高考上海卷第38题则认为,“新政”是19世纪60年代到“五四运动”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次尝试”之一,其历史地位可以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列。显然这是用现代化范式评价的结果。又例如:评价曾国藩、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课题,亦是一个争论很大的问题。从革命史的角度看,他们都镇压过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两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李鸿章还参与过签订《马关条约》等丧权辱国条约的政治活动,更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是按现代化范式评价,他们同时又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和中坚,迈出了“师夷长技”的重要一步,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成就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那么,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是否矛盾呢?显然不是,正如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荣渠先生所指出的,“以现代化为中心来研究……必须建立一个包括革命在内而不是排除革命的新的分析框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范式及革命史范式都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及其方法论基础上的解释模式,不但不应把它们对立起来,而且应把它们在此基础上有机地联系和统一起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概括的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近年被学界概括为“两个追求”。“两个范式”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可找到有机统一的基础。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主要代表革命史,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主要代表现代化历程。提倡现代化范式的现实意义在于,既可以弥补现行教材范式的不足,又可以和现行教材的范式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至于教学中运用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运用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标签:;  

现代化范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视角_范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