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妇女面纱的价值取向透视_面纱论文

穆斯林妇女面纱的价值取向透视_面纱论文

穆斯林妇女面纱的价值取向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穆斯林论文,面纱论文,透视论文,价值取向论文,妇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8月底,伊拉克的一个武装组织绑架了两名法国记者,并以此相威胁,要求法国政府在3天内取消不久前颁布的禁令, 即禁止穆斯林女学生在校园里佩带具有宗教标志的穆斯林头巾。此事件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是否佩戴穆斯林头巾在一般人看来可能是小事,然而在伊斯兰世界和广大穆斯林心目中,妇女面纱具有极其重要的宗教文化价值。冷战结束后,尤其是2003年美国在推翻萨达姆政权后,企图把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强加给伊拉克人和中东地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东西方在文化上的冲突。因此,如何认识穆斯林妇女面纱所蕴涵的审美倾向及其文化价值,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穆斯林妇女的面纱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标志,是《古兰经》规定妇女必须佩戴的服饰。

佩戴面纱是伊斯兰世界妇女的普遍现象,它源自于伊斯兰教规。先知穆罕默德在《古兰经》中谕示:“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除非对她们的丈夫,或她们的父亲,或她们的丈夫的父亲,或她们的儿子,或她们的丈夫的儿子,或她们的兄弟,或她们兄弟的儿子,或她们的姐妹的儿子,或她们的女仆,或她们的奴婢,或无性欲的男仆,或不懂妇女之事的儿童;叫她们不要用力踏足,使人得知她们所隐藏的首饰。”(24:31)① 穆罕默德要求信女们戴面纱,主要目的有三:(1)为了保护妇女的金银首饰等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从穆罕默德要求信女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可看出这一目的。(2)出于保护妇女不受男性侵犯的目的。如果妇女不戴面纱,可能刺激男人的淫欲之心。戴面纱可以保护妇女不受男性的骚扰,从而增强了妇女外出的安全性。这从穆罕默德规定可以在家里对自己亲近的人、小孩和性无能者露首饰可以看出此目的。(3)出于对真主的敬畏与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古兰经》上说:“阿丹的子孙啊!每逢礼拜,你们必须穿着服饰。”(7:31)穆圣还强调说:“真主不接受不带‘面纱’的成年女人的礼拜。”② 因此, 面纱在穆斯林妇女服饰中更具特殊地位。

阿拔斯王朝时,阿拉伯半岛普遍盛行戴面纱的习俗。随着伊斯兰远征的胜利和伊斯兰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这一习俗逐渐为全世界穆斯林所接受。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阿富汗、也门等穆斯林国家里,妇女若要出门旅行或走亲访友,就需要戴上面纱,以免冶容诲淫。如果有妇女把头面露在外面,就认为是失去“依玛尼”(阿拉伯语“Iman”的音译,意为“信仰”)的行为。久而久之,面纱的变种——头巾成为我国穆斯林妇女的服饰特色。所以,穆斯林妇女戴面纱是宗教所规定的服饰,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标志,代表对真主的虔诚与敬畏。面纱是穆斯林妇女经常性的服饰习俗,将伴随妇女的一生。

在历代传承伊斯兰文化的过程中,伊斯兰教把妇女的头发、两颊、耳朵等列为羞体,认为应该用服饰遮盖起来,如果露出这些部位,便是亵渎真主,违反教规的行为。在伊朗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古兰经》为它们的立法依据,不戴面纱被认为是藐视伊斯兰共和国的行为,也是不尊重伊斯兰教信仰的行为。此外,伊斯兰教崇尚洁净。戴面纱可以保持身体和面部清洁,所以伊斯兰教主张男人缠头巾,妇女戴面纱。

穆斯林的面纱是在中东特殊地理条件下形成的,逐渐成为穆斯林传统的民族服饰,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希提在他的《阿拉伯通史》中对阿拉伯半岛的气候有下列描述“阿拉比亚是最干燥、最炎热的地方之一。这个地方,东西两面都临海,但是那两个海都很狭窄,海水所发出的水蒸汽,不足以影响亚非两洲常年无雨的大陆性气候。南面的印度洋,固然能将雨水送到这个地方来,但按时吹拂这个地方的热风,不能给内部地区带来多少雨量。”⑤

希提是这样描写沙漠中贝杜因人的装束的:“一件长的衬衫,一条带子和一件宽舒而飘垂的上衣,这是我们在图画上看熟了的。头上蒙一块披肩,用一条细绳给结稳了。”④ 在这种炎热多风的沙漠地区,男人尚且需要用披肩蒙头,女人有爱美的天性,戴面纱不仅可以防风沙,而且可以防止炙热的太阳直接晒伤皮肤。所以,戴面纱对于生活在沙漠中的民族来说有极实用的价值。

随着阿拉伯人的扩张和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把这种民族服饰逐渐推广到被征服的地区。即使被征服的地区没有风沙,地理环境相对温和,出于对伊斯兰教的崇拜与敬仰,面纱逐渐被广大穆斯林妇女所接受。因此,穆斯林妇女戴面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居住的生活环境。久而久之,戴面纱就成了穆斯林妇女的习俗,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穆斯林妇女佩戴面纱体现着穆斯林的审美观,有利于穆斯林妇女的心理健康。

随着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面纱逐渐成为穆斯林妇女美的饰物。这从阿拉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可见一斑。

艾布·法拉吉的《诗歌集》中写道:

阿卜杜拉·伊本·欧默尔说:“我往朝天房时,路上遇到一个美丽的妇人,口里说着动人的情语;我的骆驼走进她时,我问她道,你这位妇人,是去朝天房的吗?为什么丝毫都不畏惧安拉?她听见我的话,便揭开面纱——只见她的笑貌,她像艳丽的太阳一样……。”⑤

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中也有许多描述,其中在《巴格达的脚夫与三个神秘女郎》的故事中有这样的描述:

有一天,脚夫正懒散地靠在箩筐边等生意,一位贵妇人向他走来。贵妇身穿摩苏尔丝裙,裙上镶金嵌银,裙摆是浮花锦缎;头发辫成辫,脚蹬一双金鞋。来到脚夫身边,贵妇掀开面纱,露出一双长睫荚目,眼光和善,朱唇轻启,开口说道:“戴上箩筐跟我来。……笑妇将面纱撩到一侧。轻轻地叩门,脚夫呆呆站在一旁,欣赏少女美丽的身材与优雅的动作。⑥

不仅面纱常常是美女、贵妇的饰物,而且在描写长辈的端庄、正派、受人尊重与神圣的女人时也常常是戴面纱的模样。在《阿拉丁与神灯的故事》中描写阿拉丁母亲端庄、正派和受人尊重的长辈妇女形象,就是戴面纱的形象。“她还没来得及摘下面纱,阿拉丁便对她说:‘妈,下面就看您的了。……’”公主的形象是戴面纱的形象,在阿拉伯人的眼里,只有戴面纱才显得端庄、高贵。阿拉丁在向妈妈讲述他见到公主时的情景,说:“我躲在门背后,看见公主揭下了面纱,目睹了她可爱的面容,看见了她婀娜的身姿,高贵的气质,造物主怎么能造出这样完美的女子!妈妈,我已经爱上她啦……”还有在描写圣女法蒂玛时也是戴面纱的形象。“小法师说:‘把你身上的衣服给我,你穿上我的衣服。’法蒂玛把身上的衣服、头饰、面巾和披风都递给小法师。”⑦ 总之,穆斯林妇女的面纱已经成为美丽、端庄、正派女人的标志,而不戴面纱的妇女被认为是不正派的、淫荡的、甚至是邪恶的。

穆斯林妇女面纱的颜色多为黑、白、绿三色。因为伊斯兰教崇尚这三种颜色。“色尚白,本色也。黑绿,天授万物之正色也。不用红、黄。红,艳色也;黄,僻色也。”⑧ 伊斯兰教认为白色是最纯洁、最喜悦和最清白的颜色。 伊斯兰教认为绿色是神圣的颜色,代表着沙漠中的绿洲,象征着生机勃勃。阿拉伯国家的国旗中多有绿色。年轻妇女喜爱戴绿色头巾,着绿色裤子。黑色也是穆斯林喜爱的颜色,伊朗、伊拉克的妇女多穿黑袍。目前穆斯林世界各国仍崇尚这三种颜色。

穆斯林妇女的面纱还可以给妇女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和轻松。重新戴面纱的埃及姑娘玛哈深有感触地说:“自从我重新戴上面纱后,我学到了很多伊斯兰教的知识,我变得心平气和起来,很少生气,更有耐心,无论做什么事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⑨ 穆斯林妇女戴面纱固然有环境、宗教、政治和审美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她们的这种表现,为她们赢得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同时戴面纱还可以体现伊斯兰教人人平等的观念。因为不论长相是否漂亮、不论穿金戴银,都遮盖在伊斯兰的面纱和长袍之下。“对家境贫寒的妇女来说,面纱是遮掩褴衣褛衫的有效手段。”⑩

穆斯林妇女佩戴面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穆斯林的政治价值趋向,是伊斯兰世界在新的历史时期穆斯林妇女抗议西方文化扩张和霸权的政治武器。

出于对中东国家在现代化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不满,20世纪中后期出现了席卷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伊斯兰复兴者主张一切应遵循《古兰经》和圣训,按伊斯兰教法行事,恢复伊斯兰教早期的纯洁性。穆斯林妇女戴面纱和着伊斯兰服装,被赋予了振兴伊斯兰教的更重要的内容。一个支持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妇女说:“重戴面纱必须被视为近百年来穆斯林妇女所取得的最大成就,面纱保护我们免受入侵文化的影响,我们在面纱后面感到安全。”(11) 甚至有些人把妇女是否戴面纱提高到伊斯兰兴亡的高度。一个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声称:“每一缕不小心从面纱里露出来的头发就像刺向我们心窝的匕首,美国用所有坦克、炸弹和导弹打不败伊斯兰,但是如果妇女拒绝盖住头发、穿合适的服装,却能打败伊斯兰。”(12)

1979年以后,在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的鼓舞下,伊斯兰复兴运动达到高潮,成为一支强大力量。伊斯兰世界的各国政府出于不同目的纷纷采取复兴伊斯兰教的政策。伊朗、巴基斯坦和苏丹三国政府全面实行伊斯兰法,提倡妇女带面纱。1979年霍梅尼下令政府的所有女雇员必须着伊斯兰服装上班,1980年霍梅尼宣布妇女都必须戴面纱。1981年8月27日伊朗伊斯兰议会通过法令,要求妇女戴面纱。 巴基斯坦政府在1980年发布命令要求所有政府雇员着伊斯兰服装。苏丹尼迈里政府1983年宣布恢复伊斯兰教法,规定妇女必须着伊斯兰服装,禁止与异性接触,严禁妇女进入公共游泳池。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拉克等国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影响。

九一一事件发生以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压制人权,特别是歧视穆斯林的倾向,加之美国在巴以问题、“倒萨”问题等方面的单边主义做法,激起了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的不满和反感,很多穆斯林妇女决定放弃西式穿戴和相关文化特征,重戴面纱。在此之前,29岁的埃及妇女玛哈是一个打扮新潮的姑娘,而现在她却重新戴上了伊斯兰面纱,并以此为荣。她是越来越多重新戴面纱的妇女之一。(13)

有人认为穆斯林妇女重戴面纱是伊斯兰妇女解放运动的失败。笔者认为,穆斯林妇女重戴面纱,表面上看是一种复古和倒退,但实际上是对西方文化过度扩张和文化霸权的抗拒。正如马克思所论:“穆罕默德的宗教革命……是一种表面上的反动,是一种虚假的复古和返朴。”(14) 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加时期传布的启示,就是借助于以往宗教的某些形式,而服务于全新的社会需要。穆斯林妇女重戴面纱就是对伊斯兰教这种传统的继承和对西方文化的抗击。

总之,穆斯林世界妇女戴面纱的习俗是由于中东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宗教需要形成的,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这种习俗为全世界穆斯林所沿袭和传承,成为具有伊斯兰标志的民族服饰的一部分。《古兰经》有关妇女戴面纱的规定从法律上规范了穆斯林妇女的服饰行为,使这一服饰行为具有更多的宗教文化内涵。穆斯林妇女戴面纱的习俗体现了穆斯林居住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政治倾向及其审美观念,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选择的自由比选择本身更为重要。世界本来是复杂多样的,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人类文化健康地发展。

注释:

① 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冒号前为章,冒号后为节,下文同。

② 卢明道:《略谈撒拉族社会习俗的形成与演变》,载《中国穆斯林》,2004年第2期,第32页。

③ [美国]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6页。

④ [美国]希提著:前引书(上册),第25~26页。

⑤ [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纳忠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89~190页。

⑥ 王惠君、王惠玲译;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伊犁人民出版社柯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64、66页。

⑦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第399、371、452页。

⑧ 马以愚著:《中国回教史鉴》,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5页。

⑨ 《中国妇女报》,2003年1月15日。

⑩ 彭树智主编:《二十世纪中东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2页。

(11) Amir Taheri,Holy Terror:The lnside Story of Islamic Terrorism,London:Hutchinson,1987,p.144.

(12) Ibid,pp.12—13.

(13) 参见《中国妇女报》,2003年1月15日。

(14)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 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50页。

标签:;  ;  ;  ;  ;  ;  ;  ;  

穆斯林妇女面纱的价值取向透视_面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