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研讨会论文,中国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1月11日,国家人口发展研究战略课题组公布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报告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人口挑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提出了未来我国人口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这给理论和实际工作者都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和任务。为了进一步认清我国的人口形势,交流在人口与发展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于2007年1月17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人口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新清教授致欢迎辞。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有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国内众多专家和学者100多人。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政法司、研究室的领导亲临会议,听取了专家学者们的建议。会议吸引了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人口报、政协报、经济日报等2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的关注和报道。
与会代表就我国人口与发展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著名人口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邬沧萍教授在报告中高瞻远瞩地提出,用提高生育率来解决人口老龄化将后患无穷。稳定目前的低生育水平,有利于引导人口惯性增长,在客观上有助于预防人口过度老龄化。对有人提出以放宽生育来解决人口老龄化,他认为这是下策,“远水救不了近火”,不仅无助于当前养老问题的解决,而且,由此还增加了新生人口,推迟和扩大人口规模及其实现相对稳定的时间,形成老少负担“两头沉”,60年之后又会扩大老年人群,增大人口规模的恶性循环,增加社会负担。他认为这不符合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
在提到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老年人急剧增多问题时,邬教授认为,这是过去出生高峰人口周期性地鱼贯进入老年期造成的;我国老年人庞大是历史与既定的,与计划生育无关,反驳了有人把我国快速步入人口老龄化归罪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说法。他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是依靠经济、社会、文化各项政策,制定一个符合国情的人口发展战略。对于低生育率对今后抚养、照料老年人生活等问题的影响,现在就要开展科学研究,未雨绸缪。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田雪原研究员认为,要准确把握并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到既使人口数量控制平稳顺利地达到零增长,又使人口素质得到比较快的提高,人口结构保持在比较合理的状态,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口变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翟振武教授通过对人口普查和卫生统计的教育和健康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人口逆淘汰”是一个没有事实根据的假说,中国没有出现“人口逆淘汰”。他强调指出,农村人口素质状况近二十几年来的变化从来没有导致过全国人口素质的下降,相反的,人口素质的显著提高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在它的实施期间,不仅没有扩大城乡和地域生育率差别,反而缩小了这种差别;由于中国城市化的迅猛进程,中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是上升的,而是下降的;更重要的是,中国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一直在上升,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上升拉动了全国人口整体素质的提升。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李建民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生育的外部性与生育权利的部分渡让》的报告,客观地分析了生育权利与计划生育义务。他指出,生育虽然是个人的权利,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生育的成本和效用会“外溢”。当生育成本外溢时,就会形成对他人或社会福利的损害。为了保证每一个公民的生育权利及生存权和发展权等基本权利,每个公民也必须以某种方式部分渡让生育权利和承担计划生育的义务。即使按照西方的法律理念,虽然强调“天赋人权”,但是,当社会成员各自的权利之间发生了矛盾或冲突的时候,为了解决矛盾和冲突,个人就必须暂时放弃或永久渡让出自己某一部分权利。法律实际上就是这种社会契约的制度安排,以获得整个社会的秩序与和谐,进而增加每一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福利。计划生育在中国是一种长期的社会需要,因而要求以法律的形式做出长期的制度安排。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力在报告中提出“标本兼治,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趋势”的建议。她利用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结果,分析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时期变动情况。她发现,伴随着生育水平的不断下降,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升高,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涉及范围广,不仅中部地区偏高,而且东部、西部地区也偏高;不仅农业人口偏高,而且非农业人口也偏高;尤其是,不仅二孩、多孩偏高,一孩也开始偏离正常水平。她还进一步分析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及其社会后果。她认为要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必须建立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标本兼治措施,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中国目前的生育率到底有多高?”这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陈卫教授向大会作的最令人关注的报告。我国的生育率革命创造了世界人口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多年来,由于漏报和瞒报带来人口普查数据的不准确,人口学者们一直在用各种分析方法,对我国目前的生育水平进行估计,但未能得出一致的结论。陈卫报告通过人口系统外的教育数据,以历年全国小学生在学人数数据为基础,利用队列分析和时期分析、存活倒推和非线性回归等方法,重构了2000年人口普查0~9岁年龄性别结构,并经过大量调查、调整和对比分析,得出“我国目前的生育水平仍在1.7~1.8”的结论,这是首次以“系统外”数据对中国生育水平进行的详细考察和论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封志明研究员对我国人口发展的资源基础进行了重要阐述。他认为,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相互关系当中,人口与资源关系处于核心地位。他指出,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和资源大国,人口发展与自然资源的矛盾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尖锐。他以丰富的数据,展现出我国水土资源与能源需求的变化趋势和我国未来人口发展的资源需求。他认为,我国人口发展与资源需求的关系已经进入了总量增加、增量下降的新阶段,我国在21世纪的头20年,要保障国家未来人口发展的资源安全,全面缓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报告了近年来社会最为关注的流动儿童问题。他以北京为例,通过考察、分析过去10年内流动儿童的状况,提出流动儿童规模仍处于不断增长期,且有大幅度增加的可能,因此,在制定与流动儿童相关政策时必须以此为基本出发点,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他认为,当前能否有效地解决流动儿童问题,将会对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非常有必要认真地从战略高度关注流动儿童,并尽早解决流动儿童的出路问题。
此外,中国社科院人口所张车伟研究员、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周长洪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宋健副教授等也分别就稳定低生育水平、我国的劳动力短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学、农村人口问题等发表了讲演或撰文提交给大会。
此次会议突出的特点是专家学者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和有力的论据,充分讨论了有关人口发展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想象不能代替事实,直观的印象更不能代替科学的分析。对任何事情的研究都必须尊重科学、尊重事实。我们必须在加强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