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师应学会听课_生态系统功能论文

中学生物教师应学会听课_生态系统功能论文

中学生物学教师要学会听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要学会论文,教师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听课和上课一样,伴随每个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许多名师是非常重视听课的。听课可以博采众长,对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不亚于教学反思。每个中学生物学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都要学会听课,听公开课,听优秀教师的常态课。

1 听什么

1.1 听导课 一节精彩的好课,往往有别出心裁,引人入胜的导课,在开始的几分钟内就能将听众的心牢牢抓住。如以下一次公开课“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的导课片段:甲从中央七台农业频道“致富经”栏目入手,启发生物专业的学生早日创业致富,介绍致富途径——制作果酒引出课题,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激发学习热情。谈到电视节目,学生兴趣盎然,介绍专业技术,悄然引入课题。乙是刚步入中年的男教师,因为是借班上课,他首先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接着告诉学生他的生活嗜好:喜欢浅酌小酒。因为不堪烈酒,请学生帮忙推荐利于健康养生的酒类。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出了葡萄酒。这样的引入既自然贴切,又容易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着痕迹地将学生带入主题。丙是位矮矮胖胖的男教师,他以身说法,告诉学生自己“好吃”,从中国的饮食文化——酒文化谈起,引出了课题,在诙谐中将学生带入课堂。丁是位风格细腻的女性,她也是从酒文化引人课题的。与丙不同的是,她先呈现给学生一幅图片“春秋时期的酿酒图”,引出酒的制作历史源远流长,酒的品种多种多样,但制作流程却大同小异。在展示的图片中,其实已将果酒的制作流程,即本课的重点难点暗寓在里面,其设计可谓用心良苦、匠心独到。虽同一课题,但导课设计风格迥异,异彩纷呈。听课,特别是听同一课题的公开课,能将各种导课方式,尽收囊中,为己所用。

1.2 听教学的思路和线索 在公开课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同的教师选择了同一课题,但教学效果相差甚远。有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从课题引入到重点难点突破到教学目标达成,环环相扣,滴水不漏。内容的呈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高潮迭起,妙不可言。有的教师喋喋不休,听者却不知所云。仔细品味会发现,前者授课时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教学线索井然有序;后者上课缺乏明确的思路和线索,东一榔头西一棒,讲到哪里算哪里。因此,听课时,听上课的思路和线索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教师,在确定了每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之后,能设计教学思路,构建教学线索,将看似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教学思路和线索因所授内容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大多数教师按照教材所授文本内容设计思路和线索,这些内容的共同特点是知识的呈现清晰有序,不需教师再作处理。有的内容,重点难点不很突出,知识比较散乱,如生长素的发现,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等,可以按科学发现的时间顺序作为线索。有的内容涉及的实验较多,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则可以系列实验探究,前后的逻辑推理为线索。教学思路和线索是任课教师对所授内容认真分析,深入领会,整体把握,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教学目标的构建贯穿于整个课堂的核心程序,是一节课的灵魂,也是听课时最需关注的东西。

1.3 听重点难点的突破每节课都有重点难点,大多数教师对重点难点的把握没有问题。但对重点难点的化解和突破,不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就相差很多。有的教师旁征博引,类比拟人,把繁复的问题讲得非常简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些教师则表现一般。重点难点突破最常用的方法,是创设问题情境,即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解决相关问题。在“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一课中,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分离色素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于是不同的色素就分散开。这一原理,学生很难理解。这节课笔者听过多次,多数教师只是将这句话解释一遍而已,其效果与没有解释差不多。有一位教师,处理这一难点时,没有解释半个字,只是发了几张滤纸条给学生看,告诉学生这是她课前将圆珠笔油画在滤纸条上层析后的结果。对于色素和层析液,学生很陌生,但对于圆珠笔油,学生再熟悉不过。既然圆珠笔油可被层析液分离开,那色素当然也一样,没有用过多的语言,就将难点化解。多听课,就能多学会化解难点的方法。

1.4 听课堂氛围的创设 一堂优秀的好课,其课堂氛围一定是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用心聆听我们会发现,优秀的课堂中,教师没有师道尊严的架子,课堂上洋溢的是人性的关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适时点拨,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生探索,鼓励学生求知。从语言到体态,始终平易近人,娓娓道来,让人如坐春风。没有空洞的说教和训斥,回荡在课堂内的,始终是积极的情绪和激励的语言。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个性是张扬的,灵魂是奔放的,心情是愉悦的。他们更多地体验着自由探索和成功的快乐、自豪,享受着尊重、信任、友善、宽容和理解,同时受到激励和鞭策。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都自然地与课堂融为一体,没有矫揉造作,刻意为之,很难用语言描述,只有多听、多模仿和学习才能感知。

1.5 听偶发事项的处理 优秀的教师,除了能组织开展常态教学活动外,还能灵活应对各种课堂意外,排除无关信息和偶发事件的干扰,使教学活动正常有序。这一能力与教师知识的储备、思维的灵活机智程度、经验的积累都有关系。在听课时,多留心,就能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灵活应变驾驭课堂的能力。对于一些常见的偶发事项,如学生流鼻血,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让学生去医务室或卫生间,然后继续上课。有经验的教师则悄悄学会一种治鼻血的小窍门,比如,用线或牛筋将出血鼻孔对侧的无名指根扎紧。线可用学生的胶带纸代替,牛筋常由女生提供,亲自为学生治鼻血。虽然可能因此而耽搁2分钟,但学生一脸的崇拜,轻声的一句“想不到老师还有这一手”,让你的2分钟付出绝对值得。

对于课堂中的无关信息,也要巧妙处理。例如,上课时,外面突然刮起了大风,窗户边上学生的书被刮得哗哗作响,学生的注意力齐刷刷地转移了过去。多数教师碰到这种情况,会提醒窗边的学生“把书放放好!”尽管只是提醒,却已将负面情绪传给了学生,并在无意中强化了风吹书影响上课这一无关信息。有经验的教师,只需一句“春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于轻描淡写,诙谐幽默中将学生重新带回课堂。

1.6 听教学目标的达成 不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教师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常安排巩固练习等,听课教师在听课时,要留意这类检测,了解本课的教学效果,以正确判断教学程序环节、重点难点突破的有效性,有目的地对所听内容作出取舍。

2 怎么听

2.1 听课前准备充分 听课教师在听课前,要熟悉课题、课型,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年级、层次等。要了解上课教师的素养、教学情况。若听的是优秀教师的常态课,要与上课教师打好招呼,征得同意。听课前,要准备好相应的听课资料,如配套的教材,记录用的笔记,相关的文具等。同时,做到平心静气,准备好虚心向授课教师学习的心理。

2.2 听课时观察记录 听课时要认真、投入,观察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思考和判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切实有效,如果自己上这节课,会怎么处理等。要学会简单的记录方法,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可采用课堂实录或代码记录的方法。有争议的地方,要做好特殊标记,以利课后进一步分析、研究和评价。

整个听课过程中,始终保持尊重授课教师,不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不交头接耳,即使遇到所讲内容有错误或有争议,也要等课后再讨论。不打瞌睡;不看其他书报,不翻看手机;不接听电话;不收发短信;不做任何与听课无关的事。

2.3 听课后分析评价听课后,可与授课教师适当交流,给予恰当评价。评价要客观公正,以激励为主。也可与其他教师探讨听课中遇到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自己认真分析、学习听课时获得的有关信息,取长补短,以利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生态系统的类型”教学设计

蔡海燕

蔡海燕,甘肃省兰州市第37中学 730020

摘要 本节课的设计采用情境导入、实例分析、图片展示、合作探究、分析比较等方式,使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主要类型。

关键词 生态系统/情景导入/合作探究

1 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类型”是人教版高二《生物》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第一小节的内容,本章主要讲述了有关生态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这是认识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建立生态学基本观点的前提,也是学习第九章“人与生物圈”的重要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掌握了种群、群落的概念,以及初中阶段学到的生态系统的内容,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触过一些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等,所以本节的学习过程既是对已有经验进行解释的过程,也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概念的过程。由于教材的内容相对简单,大纲的要求较低(为识记水平),多数教师采用让学生自学或简单讲解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结果学生往往没有太大的收获。鉴于此,笔者主要采取探究性学习、归纳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教与学的方法,以生态系统的概念、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作为教学重点、难点开展教学,教学设计如下: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以及几个主要类型(森林、草原、农田、海洋、湖泊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功能及分布等;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2 能力目标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阅读相关书籍等研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分类、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生态系统实例的分析、研究成果的汇报,引导学生善于分析比较,学会归纳知识的一般方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2.3 情感目标 通过研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参与的能力,逐步形成一些生态学观点,增强自身的生态忧患意识、环保意识等。

3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拍摄“兴隆山”自然景观照片,准备相关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利用网络、书刊、杂志等信息载体了解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生物和生命现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带领学生进入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让学生自主分析探讨、合作研究,力求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结合,通过研究和互动探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明确概念 放映当地旅游景点“兴隆山”自然景观的幻灯片,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兴隆山上生活着许多生物种群,该地区所有的种群共同构成什么?②在炎热的夏季,为什么感觉森林中要比空地湿润,而且凉爽呢?由此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③即使是同一片森林,在不同的季节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④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⑤什么是生态系统?它应该包括哪些组成部分?⑥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是什么关系?进一步辨析:在一个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什么?这样导入,既复习了前一节种群和群落的知识,又体现了两节课内容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学习兴趣,自然而流畅地引入新课。教师搭建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知识目标上,达到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进一步巩固。

3.2 实例导入,明确生态系统的类型 第一步:请学生说出以下的生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①小麦、水稻等分布在……(农田);②带鱼、海带、紫菜等产自于……(海洋);③金丝猴、大熊猫主要分布在……(森林);④在座的每位同学都生活在兰州这个黄河穿城而过的唯一……(城市)。理解无机环境的不同组合方式决定着生物群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同,进而决定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类型。因此,可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进行大体分类。第二步:具体某一种生态系统类型的教学,可采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图片,让学生对照教材通过观察图片,加深理解,结合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解决如下问题:(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研究小组重点研究一个类型,并要求各组将研究成果汇报给大家)①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类型?划分的依据是什么?②各生态系统在地理分布和生物类型方面有何特点?③此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情况如何?④各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

上述设计旨在增强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究、参与、合作的意识。教师可作为参与讨论者,与学生一起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将学生含糊不解的内容补充进去,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进行分析。如分析“森林生态系统”时,可提出下列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动物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应该采取哪种生存方式?高大的乔木形成了许多阻碍物,善于奔跑的动物是否能适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善于挖洞的动物呢?这些生物各自具有哪些适应树栖和攀援生活的特征?学生分析思考和讨论此类问题,有利于他们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了解各个类型的生态系统之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对各个生态系统的成分进行分析比较,不但注意到各个生态系统的各自特征,而且认识到所有的生态系统在组成成分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有大量的植物,也有大量的动物,两者缺一不可。再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这些可见的组成成分外,还有没有容易被忽略的其他成分,使学生认识到,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还都存在着很多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以及非生物的成分(如水、空气、温度、阳光等),以便为以后“生态系统结构”的教学奠定基础。

3.3 知识运用,重在生活实践 课外作业: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涉及到哪种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有什么主要特点?②国际湿地公约常委会定于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这有什么意义?③针对我国各生态系统的现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④我国自2008年6月1日起提出了限制使用塑料袋的措施有什么好处?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并能从身边小事想起、做起,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

标签:;  

中学生物教师应学会听课_生态系统功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