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第2代抗组胺药物引发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采取文献检索的方式,对有关于第2代抗组胺药物引发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ADR)的国内文献进行检索,包括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不良反应分类参照WHO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制定标准。结果:共计检出符合标准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41例,男性明显少于女性;引发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事件的第2代抗组胺药主要为特非拉定与阿司咪唑;所有不良反应患者予以对症处理后,均消失或缓解。结论:第2代抗组胺药引发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与性别、合并用药等因素有关,临床尽早做好预防与控制,可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心血管系统;第2代抗组胺药;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39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484-02
第2代抗组胺药对于1型变态反应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安全性较高,初始应用于20世纪80年代[1]。该类药物特点众多,如强有力的H1受体选择性、口服吸收速度快、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等[2]。但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其不良反应也逐渐突显,尤其是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ADR),不仅会影响患者康复,甚至会威胁其生命安全,需加强重视。为了进一步分析第2代抗组胺药物引发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情况,本文就近几年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采取文献检索的方式,针对2000年-2014年有关于第2代抗组胺药物引发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国内文献进行检索,文献库包括万方、知网及维普等。不良反应分类参照WHO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制定标准,对检出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合并用药、ADR出现时间及预后等情况进行统计。将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便于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检索共计检出符合标准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41例,其中男性仅有10例(24.39%),而女性则有31例(75.61%),男性明显少于女性;从年龄分布情况来看,ADR发生多集中在21-50岁,如表1所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41例ADR患者年龄分布情况[n(%)]
栏目0-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50岁合计
男性0(0)2(4.88)2(4.88)4(9.76)2(4.88)10(24.39)
女性2(4.88)10(24.39)12(39.27)7(17.07)2(4.88)31(75.61)
合计2(4.88)12(39.27)14(34.15)11(26.83)4(9.76)41(100.00)
2.2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具体情况
41例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中,比例最高的为心律失常,百分比高达90.24%(37/41),而心绞痛、血压升高、血管性水肿及心肌供血不足各自1例,百分比为2.44%。
2.3 引发ADR的药物
引发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事件的第2代抗组胺药主要为特非拉定与阿司咪唑,其中特非拉定引发23例(56.10%),阿司咪唑引发12例(29.27%),其余为西普利嗪4例(9.76%),弗雷他定与左卡巴斯汀各1例(2.44%)。
2.4 合并用药
41例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患者中有16例明确提及为合并用药,均为特非拉定与其他药物联用,包括酮康唑、四环素迪银片、红霉素、阿莫西林、地塞米松等,不良反应表现主要有心律失常、阵发性室速、窦性心动过缓、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等。
2.4 预后
41例第2代抗组胺药所致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中有32例比较严重,发生后及时予以积极的对症处理。从检索资料中来看,41例ADR患者最终均取得不错的疗效,有38例患者痊愈,剩余均好转,而为无效或死亡患者,整体预后效果良好。
3 讨论
第2代抗组胺药在近几年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不良反应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若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则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本文针对近10多年万方、知网等文库中有关于第2代抗组胺药物引发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国内文献进行了检索与回顾性分析,参照WHO相关标准对不良反应进行统计总结后,显示共计检出符合标准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41例,男性明显少于女性;引发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事件的第2代抗组胺药主要为特非拉定与阿司咪唑;所有不良反应患者予以对症处理后,均消失或缓解。
女性服用第2代抗组胺药后发生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更多,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女性对该类药物更敏感,但耐受性却更差。年龄分布来看,在21-50岁发生最多,共计37例,分析原因可能在于该年龄段的人群免疫应力能力较强[4]。从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类型来看,最多的当属心律失常,分析原因可能在于肝脏疾病、先天性Q-T延长、超剂量服用、电解质失调等,其中阿司咪唑属于钾离子通道次级阻滞剂,可作用心室细胞的钾内流与外流,但钾通道组织后会引发电位复极延迟,从而使得Q-T产生时间更长,引发心律失常。本次检索出的41例ADR患者有16例明确提及属于合并用药所致,而且均为特非拉定与其他药物联用所致,其中与酮康唑联用发生最多,分析原因可能在于酮康唑会抑制部分肝酶,而且与依赖此酶代谢的抗组胺类药物合用后会增加血清浓度,从而引发严重相互作用,为此建议以后临床中要严格做好禁忌症审查,以及严格按照配伍禁忌实施药物联用[5]。此外,第2代抗组胺药所致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一般比较严重,为此要及时采取积极的对症措施处理,才能提高患者预后。
综上,第2代抗组胺药引发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与性别、合并用药等因素有关,临床尽早做好预防与控制,可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贡雪芃,杨红斌,杜光等.2009-2011年武汉地区24家医院抗组胺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3):235-238.
[2]莫文件,覃艳芬.我院门诊抗组胺药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3,13(5):144-145.
[3]李应婷.2010年至2012年我院口服抗组胺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24):78-79.
[4]王艳,努尔尼沙?阿布都热合曼.抗组胺药物的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1):166-167.
[5]赵斌,解学超,王振华等.组胺H2受体拮抗剂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特点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8):675-678.
论文作者:蒋肖男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6
标签:组胺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心血管论文; 系统论文; 药物论文; 患者论文; 咪唑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