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基金境外投资的条件分析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保险论文,对策论文,境外投资论文,条件论文,基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中国面临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第一,未富先老,应对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薄弱。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的时候,已进入高收入水平,而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水平的国家,应对老龄化的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第二,老年人口规模大。预计到2020年将净增1个亿,达到2.48亿人。2020年以后,几乎每10年要纯增1亿多。第三,老龄化速度快。中国仅用18年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历史性转变。面对这如此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有效保证社保基金的足额缴纳、保值增值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物质基础。
社保基金作为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障,在保持稳定社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为弥补人口老龄化高峰期时社会保险的需要,2000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全国社保基金”,全国社保基金是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险资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社保基金资产总额已由2001年的805.0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396.94亿元,投资收益由2001年的9.6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83.69亿元。
一、社会保险基金境外投资的现状
(一)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现状
根据《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目前,社保基金主要投资于国内金融市场,投资品种包括银行存款、国债和股票等。出于安全性考虑,社保基金一直是以风险较小的银行存款和债券作为主要的投资品种,最初二者之和占到了总投资的90%以上。近年来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社保基金也进行了一系列多元化投资的探索和创新。从2001年至2007年社保基金投资变化情况见图1。从图1我们不难发现,从2001年到2007年这七年里,在社保基金投资中,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委托投资所占的比重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这反映出社保基金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同时,也开始考虑基金的收益了。我们看到社保基金投资渠道在不断拓宽、投资结构不断趋向合理、收益水平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具体见表1。
数据来源: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网站.
图1 社保基金各项投资占社保基金比例变化趋势图
从过去7年的投资收益情况看,社保基金累计收益率为62.12%,比同期累计通货膨胀率13.10%高出49.02个百分点。总体上社保基金的收益率水平是令人满意的。从表1可见,只有2004年的投资收益率低于当年的通货膨胀率,其余六年都达到了保值增值的目的。2004年社保基金投资“缩水”的主要原因是股票投资的收益率不佳。主要源于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深度有限,金融工具不丰富,缺乏具有避险功能的对冲机制,使得基金公司缺乏保证社保基金资产安全的能力。2007年社保基金投资收益大涨的主要原因是股市行情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成为拉动社保投资收益的主要因素。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这种收益无疑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与社保基金安全的要求相距甚远,并不符合社保基金的投资原则,因此不能指望通过增加社保基金对中国股市的投资以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
(二)社会保险基金境外投资现状
2004年3月,国务院原则同意全国社保基金进行境外投资。2006年8月,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已经在香港股票交易所下属的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开设“公司投资者户口”,为社保基金在香港投资开辟了道路。2006年,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在北京举行了社保基金境外投资签约仪式。最终确定联博、普信、瑞银、德盛安联等十家国际投资管理机构,分别为中国社保基金的股票、债券和外汇现金产品投资管理人。这标志着社保基金境外投资的正式开始。至今,还很难得到中国社保基金境外投资的规模、收益等数据,但是考虑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的投资业绩将不容乐观。
二、社会保险基金境外投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社保基金投资运作的国际化特点日益凸现,基金中投向境外证券市场的比例不断提高,投资收益也逐渐增加。如荷兰的ABP养老基金工会,1998年时还只准以5%的财产投资于海外资产,到2002年时,已有80%的财产投资于海外资产,对国内股票和资产的投资只占20%,投资收益率升至13%。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投资中国的股票市场不仅面临巨大的系统性风险,还会带来较大负外部效应。因此,社保基金进行境外投资是非常必要的。
(一)社会保险基金境外投资的必要性分析
社保基金境外投资是实现社保基金投资渠道多元化的有效途径,是保障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也是降低投资风险和国内投资负外部效应的需要。
1.是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
上述分析可见,除2007年受奥运前经济热等因素的影响,股市激增拉动社保基金回报率超过两位数以外,其余年份的收益率都低于十个百分点。加之最近几年平均工资增长率约为8.1%,通货膨胀的压力短时间内无法调控,致使未来支付缺口越来越大。可见,纯粹的银行存款及国债投资不但不能满足增值的要求,甚至连保值都难以保证,基金资产正面临着贬值的风险。为了更好地提高收益,向境外拓展投资领域并寻求更高的安全性、更高的回报率以应付支付危机的到来成为其投资的必然选择。
表2为我们列出了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养老金投资的实际回报率。从表中我们发现,中国的社保基金的实际投资回报率除了2007年中国股市繁荣之外,近六年的投资收益率均低于这些国家的养老金投资收益率。香港、欧美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非常完善,收益有保障,并且风险较低,因此,出于保值增值的目的,允许一定比例的社保基金进行境外投资是必要的。
2.是降低投资风险的需要
资产组合理论是社保基金境外投资的理论基础。由资产组合理论知:通过持有多样化的资产组合可以有效降低投资者的总风险(非系统风险)。社保基金境外投资最明显的好处就是扩大了资产组合的有效性。根据均值—方差模型,社保基金可以在相同的风险下得到更高的收益,或者在相同收益下承担更小的风险。多样化的资产组合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取决于各个证券收益率之间的相关性。各个证券收益率之间的相关性越低,降低风险的效果就越好。大量研究表明,国家特有因素对证券收益率有着较大的影响,不同国家证券市场的收益率之间具有较低的相关性。这种跨国投资之间的非相关性,为社保基金进一步分散风险提供了可能性。据钱昊萌(2006年)估算,我国沪深股票指数和美国股票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01,与香港恒生股票指数大约为0.07,与世界股票市场指数为0.03。可见,我国证券市场与海外证券市场的相关性较小,因此在资产组合中,增加一些相关的境外投资可提高资产组合的收益—方差比率。而且境外资本市场普遍发展比较成熟,监管制度比较健全,可选择风险规避的方法也比较多。再加之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安全性得到了大大的加强,也使社保基金投资境外资本市场成为可能。
3.是降低社保基金国内投资负外部效应的需要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工具缺乏,监管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社保基金托管人看重“社保基金托管人”角色所带来的信誉效应及进一步能充当企业年金托管人之类的战略考虑,会利用监管不力和信息优势,侵犯其他基金委托人的利益,导致向社保基金输送利益的“损人利己”现象的出现,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完善。因此,国内投资差强人意,保值增值伴有一定的负外部性。长期讲,全国社保基金减少国内投资,加大境外投资比例,是发挥境外投资经济效应的基本要求。
(二)社会保险基金境外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全国社保基金从不断开拓投资渠道到开始进行境外资本市场投资,对促进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来说不仅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1.雄厚的资金实力
社保基金作为社会保险的战略储备基金,不断有政府财政拨款方面的资金注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财政拨款仍是社保基金一项稳定的、重要的资金来源。具体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自社保基金成立以来,财政拨入资金占社保基金净增加额的比重平均为59%,成为社保基金一项非常稳定、重要的资金来源。而且在未来15年到20年内是不会动用的,这就为社保基金的境外投资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金来源。
2.完善的运营监管模式
自2003年6月选定6家投资管理人和2家托管人,全国社保基金就开始走上了委托投资与委托管理的监管之路。经过几年的运作,该监管制度已经相当成熟。发达国家的养老基金投资也基本上采用此监管模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全国社保基金选择10家国际投资委托人和2家托管行进行国际市场投资,也可以运作得非常成功。
3.发达的投资市场和完善的避险措施
从国际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和可选避险措施来看,投资于境外资本市场可以基本保证一定的投资收益率和控制投资风险。从当前形势来看,国内的QDII也已开始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国家对境外资本投资是持比较开放的态度。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进全球经济的每一个角落,这为资本市场投资的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全国社保基金投资境外资本市场是可行的。
通过以上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现阶段社保基金开展境外投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社保基金理事会应抓住机会,完善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社保基金境外投资。
三、推进社会保险基金境外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确保社保基金境外投资有法可依
目前对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只有《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而且该办法对社保基金境外投资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由此带来的弊端已日益显露。因此,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应积极联合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加快对该办法的修订工作。修订后的该办法应上升至规章条例的层面,应对全国社保基金的性质、定位、资金来源、投资运作和境外投资做出明确的规定,对社保基金境外投资的范围、品种、投资比例及风险控制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使得全国社保基金境外投资有法可依,使其投资运营完全置于国内政策法规的监管之下,为全国社保基金境外投资的发展提供清晰的制度保障。
(二)坚持指数化投资策略,严格控制社保基金境外投资的额度
指数化投资已成为全球养老基金的重要投资方式。指数化投资指跟踪某一指数设计投资组合,使组合的涨跌幅度与指数同步。指数化投资有比较广泛的投资面,大大增强投资组合的流动性,显著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防范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最终能有效地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对资金量大、投资目标仅仅是为抵消通货膨胀侵蚀、追求市场平均收益的全国社保基金来说,选择指数化投资是最合理的策略。
在我国金融机构监管制度尚不完善以及资本项目开放有限的情况下,应当对社保基金境外投资组合品种的额度做出严格的限制,即应该对社保基金境外投资的最高比例做出明确的限定,比如上限为社保基金总额的5%,以避免过高的风险。随着社保基金境外投资经验的丰富,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该项额度限制可逐渐放宽。
(三)在委托投资模式下,采取“谨慎人原则”有效控制风险
社保基金作为国家战略储备基金,不同于一般的投资基金,它对基金资产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就目前情况下,社保基金理事会不宜成为社保基金境外投资的主体,因为社保基金理事会对境外的资本市场并不十分了解,也缺乏投资经验,与境外的专业投资主体相比,不具备优势,采取委托投资模式是理想的选择。采取“谨慎人原则”是一种比较好的控制投资风险的方法,应用较为普遍。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荷兰、英国、美国、新加坡社保基金的境外投资均采用该种策略有效控制风险。
“谨慎人原则”(prudent man rule)是指不对基金资产的具体配置(如投资品种、投资比例)作任何量化规定,但要求投资管理人的任何一个投资行为都必须像一个“谨慎的商人”对待自己财产那样考虑各种风险因素,为社保基金构造一个最有利于分散和规避风险的投资组合。“谨慎人原则”自然会要求投资管理人进行数量化投资,因为,没有一位谨慎的商人会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当投资发生失误时,投资管理人需绞尽脑汁证明自己当初的投资决策是“谨慎的”,否则受托人会因为自己的不谨慎而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谨慎人原则”一方面是很“宽松”的,投资管理人对社保基金享有充分的资产配置权;另一方面,它又是非常“严格”的,在发生投资争议时,投资管理人(即受托人)必须能够举证证明自己当时的投资决策是谨慎的。考虑到社保基金境外投资主要投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因此,采取谨慎人的原则将有助于社保基金理事会有效地控制境外投资的风险,获取合理的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