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新模式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壮族论文,探析论文,农村经济论文,新模式论文,社会转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887(2005)04-0083-04
壮族地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为了探讨新形势下壮族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转型问题,提供壮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及样板,促进壮族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2004年7~8月,本人对广西北部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南部钦州市的壮族农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思考。
一、以“建立种植联合体,村民共同致富”为特色的那桑现代农业村模式
那桑村委会位于钦州市钦北区大寺镇西北部,全村共13个自然村,34个村民小组。2003年该村有1582户,6154人,其中壮族5906人,汉族246人,苗族1人。其土地面积为33602亩,林地19530亩。长期以来,该村在生产方式上,主要以种植产量较低的水稻为主(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并种植玉米、木薯、红薯、芋头、蔬菜等,农业效益不高,收入较低。近年来,在有关领导、专家的指导下,该村的经济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成立香蕉种植联合体
首先,该村注意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把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改为香蕉种植为主的产业。据那桑村委主任兼党小组长李仕有(壮族,男,30岁)介绍,那桑村村民种植香蕉的历史已经有几十年了,但是过去种植技术较差,香蕉品质偏低,经营分散,产量不大,经济效益不高,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2002年起,该村成立了“香蕉种植联合体”,把各家各户分散经营的农产联合起来,实现了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信息等生产力要素最优组合和最佳配置,达到规模效益和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其次,在种植技术方面,该村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如在香蕉品种上选择威廉斯B6等新品种,这种品种蕉形好看,产量和售价都较高。在香蕉的保鲜上,村民们学习海南的技术,在香蕉表面套上薄棉,防止紫外线影响,使香蕉颜色好看,并可防止病虫害,成为绿色食品。目前那桑村已有75%的农户改种香蕉,以香蕉育苗、生产、收购“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为带动,进行规模经营。现全村香煎种植面积3150亩,人均0.5亩,年产香蕉7500多吨,单香蕉一项人均年增收1000多元,2003年人均纯收入276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多元。
2.夯实基础,提高壮族党员的素质
那桑村委会注重发挥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了创建“党群致富联合体”的活动。尤其是借助村党校和党员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党员和群众教育培训网络,确保全员学习。在培训内容上,重点放在提高党员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上。村委会和所属的大寺镇政府,请来自治区植保专家和钦北区水果局专家来授课,讲授香蕉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通过教育培训,全村约92%的党员和50%以上的农户掌握了香蕉种植技术。仅2003年,就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3期,参加人员达500人次,有相当一部分受训党员群众成为当地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如该村共产党员李文发,在经过培训后,带头新种4亩名优香蕉,带动100多户群众种香蕉,在他个人创收1.6万元的同时,直接为每户群众增收350元。
3.打造“基金+基地+党员农户”模式,延伸党员群众致富链
在创建“香蕉种植联合体”过程中,那桑壮族村许多群众在生产过程中严重缺乏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力要素。针对这一情况,村委会创造性地引进“基金+基地+党员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成立党员“帮扶共带奔小康基金”来帮扶培育高效香蕉示范基地,以基地为龙头,为困难党员和群众提供资金扶持、技术指导、信息咨询等一条龙服务,以此带动一批党员群众致富,辐射广大农民大力发展高效优质香蕉种植。2003年,该村通过各方努力和配合,共投入2.5万元建立“帮扶共奔小康基金”,建成3个香蕉种植示范基地,有力地促进了联合体作用的发挥。
4.注入股份合作制,激活生产力要素
在那桑香蕉种植联合体内,广大壮族党员群众以资金、土地、技术、劳力、服务等形式入股,参与“香蕉种植联合体”产业开发,实现风险共担、责任共联、利益共享、红利共分的现代企业制,激活了生产要素,优化了资源配置,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据调查,该联合体有3户农户通过出让土地,再以自己的劳动力到“香蕉种植联合体”创办的香蕉种植基地打工,赚取土地和劳力的红利。“香蕉种植联合体”下的香蕉贩运公司,现有房屋2幢、大卡车5辆,每辆可拉15吨货物,解决了香蕉销售问题。香蕉贩运公司经理杜光清带领16名经纪人走南闯北,派“外使”驻重庆、武汉、西安、海南、广东等地,设置展示销售窗口,以销售服分的形式入股参与香蕉产业的开发,现在全村和附近乡镇如那蒙、大直、贵台等地农户的大部分香蕉都由他们组织流通贩运和销售,每年每人分红均在3万元以上。
二、以“开发壮族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为特色的平安寨旅游产业村模式
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的平安村,是一个建于海拔700~800米高山上的壮族村寨。现有壮民189户,800人,有8个村民小组,有水田510亩,旱地1000多亩。由于平地少,历代以来当地壮民只能通过开山劈地以增加耕地面积,从而形成了绵延数里,高耸入云的壮丽的梯田景观,著名的龙脊梯田就位于平安寨和龙脊寨的区域内。龙脊梯田始修建于元朝,约完工于明末清初,最高海拔880米,最低海拔380米,自然景观十分秀丽,最著名的景观有“七星伴月”、“九龙五虎”、“双龙抢宝”等。其村寨建筑保留了清代和民国的特点,为干栏式三层木楼。寨中多“之”字形石板路。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利用当地丰富的壮族民俗文化和美丽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了旅游业。
1.以旅游开发为导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龙胜旅游扶贫开始于1992年,当时全县贫困人口达5.9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610元,龙脊、周家、细门等50个贫困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仅147元,最高的也不过384元。在建国40年后,龙胜各族自治县仍有1/3以上的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之下,使当时的县领导寝食难安。因此,把旅游扶贫当作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工作来抓。平安寨的旅游业开始于1995年,此前当地主要经济方式是种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椒等,人均收入不足600元人民币。1995年进行旅游开发后,1997年摘掉贫困的帽子,2000年到平安村旅游的游客有27542人,其中入境者6089人。2001年以来,每年接待游客5~8万人左右。2003年全村有旅游50~60家,床位2000多个,床位价格大多为10~20元,人均收入达1780元,其中一半以上是旅游收入(平安村人均收入1780元可能是该村比较保守的估算,有些村民出售工艺品,有些村民替客人背行李、抬轿,一天就可收入几十、几百元)。其国内客源主要来自广东、广西、香港、台湾、上海、黑龙江、辽宁等地,国外客源来自英国、美国、荷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韩国、挪威、巴西等。平安寨古朴的青石板路,宽阔的民房和独特的环境,都深深地吸引了中外游客。现在该村80%的壮族农户装有电话,50%的成年人携带手机(青年人80%携带手机),有些农户投入建设私人旅社的金额为数万元乃至十多万元,拉动了村寨各方面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使村民的商品经济意识不断加强,过去不值钱的红薯、芋头、竹笋、酸菜、蕨菜,现在摆上了游客的餐桌,土鸡、鱼生、水酒、南瓜等都使国外游客赞不绝口。平安寨除了老人、儿童外,90%的青壮年都参与了旅游业。
总的来说,“旅游扶贫工程”的成功启动,促进了平安寨及周边壮族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地区总体上摆脱了贫困,走出了一条具有壮族特色的开放式旅游扶贫新路子。
2.把村屯精神文明建设与旅游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改革创新的新观念
该村于1998年被自治区文明委评为自治区级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这几年来,平安村紧紧围绕以农村精神文明为中心的创建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或会期为载体,以墙报、板报、山歌、文艺演出、知识咨询、图片展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向壮族群众讲理论、讲科技、讲文化、讲法律、讲计生、讲环保,让群众在生动活泼的活动当中了解当前的形势和发展机遇,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树立了改革创新谋发展的新观念。据平安村村委主任寥翠云(女,壮族)介绍,该村两年来大力整顿了旅游市场秩序,提倡文明经商,做到不拉客,不抢客,不兜售,不欺生,老少无欺。在旅游开发中,坚持了“快乐旅游”的经营理念,让游客快乐,自己也快乐,让游客高兴而来,满载而归。这些措施,既促进了平安寨文明村屯的建设,又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3.改变村容村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环境
县、乡政府和村委会,在抓旅游业发展的同时,重视引导群众开展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建沼气等“五改一建”工程,为全村的卫生工作和旅游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两年来,该村获得上级部门支持,投入10多万元兴建全村人饮消防工作,对村中的路面和排水沟进行了硬化和维修;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投入20多万元建小学及村文化综合楼。目前该村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的全村改造率达到95%。
在种植业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一些习惯。全村种优质水稻680亩,四季水果460多亩,龙脊辣椒370亩,冬季油菜360亩,龙脊茶250亩;黄黍、红薯、芋头等杂粮230亩,这些粮食、果菜等,都成为游客们喜欢的食品。全村现有花草树木200多亩,村中绿化、净化、美化面积达到80%。
在集体经济方面,村中成立了一个集体所有制的旅馆,2002年获利3万多元。村中2002年第一次成立了村级旅游管理委员会,制定了详细的旅游管理规定,对全村的旅游市场秩序进行了大力整顿,使全村的旅游经营呈现了热情、好客、文明礼貌、安全有序的景象。村中还建立了治安联防队、消防队、精神文明监察委员会、老年协会、纠纷调处委员会和理财委员会等村民自治机构,并完善了相关的工作机制,使壮族村民充分享受民主权利,积极参与村务管理,使全村村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温馨祥和。几年来无大案要案,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更无“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发生。此外,村中现在有了第一家咖啡馆,第一家壮寨药浴堂,一些农家还安装了电脑。所有这些都使壮族平安寨不断地文明进步和发展。
三、以“内强素质创文明,不拆旧屋建新村”为特色的坳背屯文明生态村模式
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坳背村,位于龙胜县城西南,距县城13公里,面积1.93平方公里。坳背屯分为坳背一、二两个小组,主要居住着壮、汉两个民族,共62户,290人,其中80%的人口为壮族。该屯有水田251亩,旱地290亩,其中柑桔250亩,其他水果70亩,另有林地1500亩。昔日的坳背屯出于受多种因素制约,绝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仍停滞在“半亩地,一亩田,养个肥猪就过年”的状况。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均粮食不足300公斤,人平均收入仅为79元,1998年人均收入也只有890元,思想观念落后,村民之间矛盾多,特别是两个组之间因山场资源纠纷,有时甚至到了水火不容之度,村民居住环境、卫生条件极差,“牛粪羊屎撒满路,牛羊鸡人共一处”,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为此,当地政府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了该村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1.确定文明创建示范点,改善环境和设施
1999年,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坳背屯被纳入文明创建示范点之列,从此坳背的面貌有了质的改变。几年来,该屯从改善基础设施和美化自然环境入手,通过“五改”(即改水、改厕、改厨、改路、改电)、“三建”(即建沼气池、建文化室、建篮球场)工作,新建并投入使用沼气59座,使该村的屯容屯貌焕然一新。筹措资金架起了坳背桥,即“连心桥”。自开展文明创建以来,坳背两组村民往来增加,互相合作,消除了多年的矛盾,村民团结了。文明创建推动了坳背屯群众性精神文化生活的开展,该屯成立了文艺队、篮球队,大大地活跃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2000年7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卫生村”。2001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将坳背屯命名为“文明村”。《人民日报》、《广西日报》、《桂林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对该村予以报道。
2.结合坳背实际,推出“农家乐”壮族居民旅游
文明村屯的建设,使得坳背屯自然环境优美,村道清洁卫生,房前屋后是果园和山林,青山绿水,稻田、果园、木楼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画,慕名前来坳背屯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随着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坳背屯将“党建促旅游”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出“农家乐”壮族民居旅游。2003年成立了平也村坳背农家乐旅游发展公司,由村集体以旅游资源入股的形式,让村民广泛参与坳背农家乐旅游开发。公司运作以来,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民增收明显。同时,按照规划将村旁的水田、旱地种上名、特、优、淡季水果,使户均有果园3亩多,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该村的生态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坳背已走出了一条养殖——沼气——种植——生态——旅游“五位一体”的良性循环路子,发展的势头更好、更快。2003年该村接待游客3000多人,旅游总收入6万多元。旅游收入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促进了该村壮族生活水平的提高,2003年全村人平均有粮500多公斤,人平均收入2500元以上。
3.开展社区教育,转变壮族农民的思想观念
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坳背村于2000年起就开展了社区教育实验,建立了社会教育学校,开设了文化教育班和科技等社区群众需要的各类培训班,对居民进行了公民道德、家政、卫生、法律、环保知识教育及农村种养技术培训,并结合党建“细胞工程”建立党员科技工程电教馆,多渠道开展教育活动。到2003年4月为止,坳背已举办各类培训班16期,20个班次,播放科技电教片15场次,培训党员和群众460人次,35名党员和群众获得了“绿证”。这些培训班所讲的内容深入浅出,不但讲老百姓关心的事,而且贴近他们的生产生活实际,所以老百姓爱听。壮族群众在培训班上,不仅学到了致富技术,而且转变了观念,提高了思想素质。
四、结果与讨论
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各种原因,目前壮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人民生活水平还相对较低,因此如何发展壮族农村经济,促进民族平等和共同富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程。那桑现代农业村、平安寨旅游卢业村、坳背屯文明生态村三个村落的发展模式,对壮族其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1.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当代壮族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壮族农村千百年来,一直从事传统的、封闭的、以种植业为主的、自给自足式的经济生产方式,经济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是壮族经济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转变经济生产方式。那桑村的“种植联合体”和平安寨、坳背村的观光农业型综合开发,以养殖——沼气——种植——生态——旅游“五位一体”的经济生产方式,都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是较好的脱贫致富路子。尤其是那桑种植联合体的成立,壮大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壮族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
2.文明村屯的建设,有利于改变壮族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
千百年来,壮族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一些文化习俗,这些习俗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继承,但是也有一些不文明、不卫生的习惯严重阻碍了壮族生产生活的发展,而要一下子改变这些习惯,又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平安寨、坳背屯等村注意从建设文明村屯入手,开展了“五改”(改水、改电、改厨、改路、改厕)为中心的文明村屯的建设,农村沼气入户率已达95%以上,绝大多数农民用上了自来水冲洗的卫生厕所,村中道路进行了硬化,群众生活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些做法很有推广价值,如龙胜县委、县政府2000年以来在全县推广“坳背模式”的农村文明创建,到目前,全县“坳背式”的文明卫生村屯已发展到35个,有力地促进了该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可以说,文明村屯的建设给壮族农村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
3.思想观念的改变、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壮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一定要有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机制和创新的科技。要坚持科教先行,以科技教育促进壮族村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坳背屯推行的社区教育,那桑村成立的“党群致富联合体”,都比较注意用深入浅出,结合实际的内容来开展理论和科技教育工作,有利于壮族村民思想的解放、商品意识的提升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如坳背屯的农民2000年以前主要种稻谷,当时人均收入仅800~900元。现在该村农民除了继续种水稻,保证有粮食吃以外,大量种植水果,2003年全村人均有粮500多公斤,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他们认为水果价格要比水稻价格高,种水果比种水稻经济效益高,又可以发展生态旅游,这是农民观念转变的体现。
4.结合本地的实际,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可以有力地促进了特色经济的发展
那桑、平安寨、坳背都有各自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那桑位于南亚热带地区,适合亚热带水果香蕉的大规模种植;平安寨有著名的世界奇观龙脊梯田,适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坳背屯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壮族民居,可以把文明村屯建设与生态旅游的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笔者认为,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壮族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但是如果能够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无疑有利于壮族农村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和社会文化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