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五大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当今论文,趋势论文,世界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战后世界经济迅速由军事对峙向经济科技对峙演化
1.最直接的是冷战结束使世界范围的军备竞赛减缓了。据英国《情报文摘》1994年报道,美国已把它的国防预算从冷战巅峰时3000亿美元减到2610亿美元。预计到1999年将进一步减少到2500亿美元。美国将减少或关闭425个军事基地。目前,某些地区和某些国家之间军备竞赛虽然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但它和美苏间的军备竞争,无论就规模和内容,都不可同日而语。
2.冷战的结束既没有解决南北矛盾,也没有解决西西矛盾和东西方之间的矛盾,但它为不同类型国家间发展经济关系提供了一个比较缓解和宽松的国际环境。90年代后半期,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增长速度将更快于生产的增长速度,除其他因素外,国际环境趋于缓和是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3.冷战结束使各国科技政策进一步向民用研究的方面倾斜。60年代 以后,新一轮科技革命所以迟迟没有出现,科技进步对生产增长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既因为科技进步本身尚未达到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地步,也因为在主要发达国家,科技政策过分地侧重于军事,严重阻碍了民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4.国际关系的主战场由政治军事让位给经济,经济因素这一冷战的潜藏的、也是最终决定力量走上了前台,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主要方面,经济竞争趋于表面化。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都把更多注意力用来发展经济,经济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的核心问题。经济竞赛代替军事竞赛会使大国之间的经济矛盾和摩擦进一步发展,在世界各地争夺经济主导权的斗争也会变得更加激烈,现在,世界经济力量的不平衡日渐显露出来。因全球商品资本市场最终形成之前,各国为确保自己占有满意的位置而展开较量,尤其是西方国家之间围绕谋取自身更大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摩擦不断升温,如美国就有不少人认为日本对美经济构成致命威胁,有的势力集团甚至主张将日本当作“敌国”对待。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首要目标,克林顿总统把“经济安全”列为其对外政策三大支柱之首,并给外贸以特殊重要地位。贸易本身的战略地位提高了,克林顿政府已把外贸放到美国能否得以继续发挥世界经济领导作用的高度来认识。现在,世界各大国都在研究今后究竟谁是对手,怎样应对今后的局势,采取什么样的政策等问题。然而经济贸易方面的多对手却已明显地摆在各国的对立面。各国都非常容易地发现众多的经济竞争对手。1993年3月31日,美国政府发表报告所列举的对美有“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国家和地区多达44个,其锋芒所指,几乎囊括其所有的主要贸易伙伴。
总之,国际关系从“冷战”变成“冷和平”,各种战略关系正在调整之中。从近期看,任何国家都无法以一己之力在变动的世界格局中单独建立霸权,权力的强制力降低,大环境稳定,给各国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所以不论什么国家,在冷战后时代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都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看,这种历史性变化代表着一种进步。
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内向化”明显,经济以科技“当家”呈主要发展趋势
1.在国际竞争加剧的现在,来自各国内部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各国无一例外地都在从事内部的调整,普遍把关心焦点移向,重视整治、振兴国内经济,民族主义和国家利益至上论上升,即呈现出所谓的“内向化”发展趋势。其中美国的调整最具典型意义。克林顿经济计划出笼标志着美国进入了一个以“振兴经济”为中心任务的新阶段;日本和德国利用后冷战过渡期急欲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但分别因泡沫经济破灭及两德统一的负担过于沉重,经济陷于停滞或衰退,也不得不集中力量处理国内问题;俄罗斯更是疲于应付内部的经济、政治、民族三大危机;发展中国家既要实现政治稳定和摆脱贫困,又要实现总量与效益的同步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在经济制度改革方面,各国都在探索多样化的市场模式,几个重要的转变是:承认“看不见的手”或“经济周期”并不能实现经济的自我调整,承认不同起点和不同国情的国家市场化方式的多样化。各国经济发展“内向化”,在客观上给世界各国家周边带来了相对安宁环境,从而为各国搞好自己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2.各国更加重视科技开发的巨大潜力,将其当成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关键,在更高层次上予以重视。(1)各国全面加强科技与教育的发展。1994年2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报告,指出:“今天世界的贫富差距是知识的差距”。今后的国际经济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和人力的竞争。美国高层认为,国家竞争力必须有新定义。真正竞争力的来源不再是经济和企业,而是社会和人才,否则一个国家永远只能沦为装配工厂。世界许多国家总量增长向质量效益的转型进程从70年代中期已经开始,80年代处于转型之初的动荡时期,现在已进入相对稳定和成熟的阶段。90年代全面扩展的世界科技革命、深刻而广泛的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转型,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新科技革命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劳动力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使结构调整范围更宽、内涵更加深刻,不仅包括各国的产业结构与政策调整、不同形式和程度的体制改革、企业管理创新和教育制度改革,还涉及国际贸易金融制度变化、全球化与集团化新规则的确立等等。(2)世界范围的科技领域的发明和创造出现了一批以高新科技为基础的新兴产业部门,其中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起着一种核心和牵头的作用。1971-1986年间,美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由90亿美元上升到4100亿美元,西欧由50亿美元上升到2000亿美元,日本已从30亿美元上升到3200亿美元。世界信息产业的产值1990年已达1489亿美元,估计到90年代中期将达10000亿美元,成为跃居传统产业之上的最大产业之一。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年增长率比传统产业高2-4倍,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达40-60%。这意味“超信息时代”的到来,它引起的信息革命将与蒸汽机的出现,铁路、高速公路的建成一样,具有深刻的划时代意义。这种状况不但引起发达国家,并已引起某些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3)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产业化,廉价劳动力作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正在逐步减弱。制造业中单位产品中的资源消耗下降,替代产品迅速出现,使产品中非熟练劳动力和原材料比重日益下降。据估计,目前世界制成品中劳动力成本已下降到10-15%,而有关技术、信息因素所占比重日益提高,那些以劳动力的资源成本低为基础的产品出口优势逐渐减弱,劳动力和原材料对于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力正在弱化。(4)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今后长期国家战略重点,努力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制定了到2001年GNP达到10万亿美元的目标,并力图恢复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日本则试图确保其“世界工业品供应基地”之地位,将GNP占世界比重由1990年的12.9%提高到2000年的16%;欧共体加紧推进一体化进程,以增强整体实力;亚洲四小龙和东盟一些新兴国家计划在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为此,各国的主要作法有:(1)科技开发更加面向经济,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美国专门成立国家科技委员会,负责统筹与规划研究开发工作。该委员会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并列,同属国家最高决策机构。委员会的正、副主席,由正、副总统兼任,成员都系内阁的部局长。这无论在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举措。克林顿在他的题为《促进美经济增长的技术:加强经济实力的新方向》的计划,强调要加速发展关键性技术以支持工业发展。其中最雄心勃勃的是把信息产业基于工程的高速公路,作为最优项目来发展。决定不迟于2015年,用4000亿美元,建立联结每个家庭和机构的光缆通讯网络。它把全国的企业、大学、研究中心、政府实验室甚至私人住宅的计算机联接起来的高速信息网络,通过这条“未来信息高速公路”,使各方面以最快的速度分享彼此的科研数据,促使科技成果尽快由实验室走向市场,变成商品和服务。1993年是日本经济非常困难的一年,但日本还是通过了今后10年科技发展总体战略,决定今后5年内把研究开发投资增加1倍。(2)鼓励公司间、企业与政府部门以及跨国的合作研究开发。欧共体制订了“以美日为目标,以增强产品竞争力为原则,以占领世界市场为目的”的科研战略,增拨巨资,支持重点技术领域的发展。(3)加大智力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在新的全球经济中,国民财富的真正源泉是劳动者不断增长的技能以及智力资源的开发。
三、世界经济向着区域集团化和“三极化”的方向发展
1.目前,世界经济正朝以美国为首的美洲自由贸易区,以西欧为主体的欧洲统一市场,以日本、中国及亚太地区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亚洲自由贸易集团方向发展,并可望在10年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经济全球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区域集团化作为一股大潮则是8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的。进入90年代,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为特征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使成员国的经济合作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展开,区域集团化的发展首先要求保证区域集团内部对投资的需求,区域内投资超过区域间投资的趋势日益明显。尽管国际直接投资有迅速上升的态势,但区域间的投资却赶不上区域内的投资。如1991年外国在美国的新投资下降了66%,日本对美的投资下降了75%,美国的海外投资也更加集中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日本对亚洲地区的投资(1991年累计为540亿美元,美国为279亿美元),已大大超过美国在该地区的投资,而日本对欧洲的投资却不到欧共体内部投资的三分之一,美、欧、亚太三大经济圈内部投资已超过了相互之间的投资。
经济区域集团的快速发展,使区域内成员国之间的资源分配更为合理,据估计,欧共体在建成统一大市场后,因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成员国工业增长将提高5个百分点,就业机会增加500万个。规模经济效益更高,商品的国际化会更明显,从而使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更高层次上展开,更具复杂性和难度。也引起对旧的竞争合作观念的更新。从上述世界三大经济集团看,区域经济间的竞争首先表现为各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的竞争。同时,发达国家内部传统战略同盟关系面临挑战,摩擦加剧,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未有变化,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80%是在相互间进行的,它们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以上。应当指出,世界经济格局“三极化”固有矛盾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对抗性转为非对抗性,特别是美欧日之间的冲突还限于经济利益上,不会真正吵翻,原来的协调机制和合作框架不会被冲破,调和与妥协仍是主导面。然而,它们之间经济矛盾政治化的趋向值得注意。因此,及时把握美欧日关系的演变与发展,是可以预测今后世界经济总格局变化的基本态势的。
四、世界南北问题愈显突出,区域经济的发展给部分缓解南北问题造成若干有利条件
世界南北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阻碍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世界人口的80%住在南方国家,而世界收入的80%集中在北方国家。据统计,从1982-1990年,北方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绝大部分是官方贷款)共计9270亿美元,而第三世界债务偿还1.34万亿美元,另南方资金流入北方1850亿美元,北方国家拥有盈余6030亿美元。西方经济学家尖锐地指出,这不仅是南方许多国家经济衰退的原因,而且也是北方失业的原因。
南北鸿沟的扩大和加深,衍生出两种世界病,北方病和南方病。北方病的症状是西方工业国经济停滞、低迷、危机;南方病的病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落后,人民极端贫困。以南北矛盾为总背景,人类面临许多极为紧迫极为严重的问题。法国报界大声疾呼,称人类面临失业、人口、环境、艾滋病四大紧迫问题。目前,一方面是西方工业失业人数高达3200万,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一年增加一个亿。南方国家人口爆炸,植被面积锐减,北方国家能源挥霍浪费,工业污染,地球环境正在遭到永久性、毁灭性的破坏。
由于南北问题的严重性,估计90年代后半期这个问题会越来越凸显出来,也会越来越引起世界的瞩目。随着世界区域经济的发展,南北问题将被卷入世界各区域经济中,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会连带逐步有限度地缓解南北问题。所以从这意义上说,区域经济的发展对缓解南北问题的尖锐矛盾是有一定帮助的。
五、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仍将呈上升趋势,亚洲经济的进一步崛起
1.从发展情况看,90年代后半期世界经济增长率将高于前半期。进入9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了较好的增长势头。按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公布的数字,1990-1993年,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各为2.3%、0.7%、1.5%和1.5%,而发展中国家则为3.4%、3.4%、4.9%和5%,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其中亚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保持了高速的增长,1993年的经济增长达8%,中国更高达13%左右。部分拉美国家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中国家总体增长速度较高主要得益于这两个地区。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地区国家经济仍然处于困难之中。1972年,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为21个,1990年增加到42个,现在已增加到47个。发展中国家人口的1/3,即13亿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其中8亿人经常处于饥馑状态,有10亿人为文盲。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得到真正改善,不但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世界经济亦将受严重影响。
2.据日本经济中心预测,从出口看,亚洲占世界比例,将由1990年的21%增至2000年的27%,2010年的31%。1994年,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将增长6.5%,东盟国家可望增加7%以上。中国经济则仍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1995年日本经济复苏后,将进一步推进这种增长势头,但90年代后半期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回归到10%左右。这说明,亚洲经济增长不是由一、二个国家和地区,而是由多种增长来源推动造成的,其原因在于:亚洲经济的发展是与不少国家把经济增长同结构调整和经济上一个新台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93年6月,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说:“亚洲已作好准备,迎接今后2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并成为发达国家的时代。”90年代初,马来西亚提出,到2020建成“充分发达国家”的目标。印尼总统苏哈托也于1994年宣布,在25年内把印尼建成新兴工业化国家。菲律宾则指出,到本世纪末要加入新兴工业国家行列。中国、韩国等也都提出了各自的相应目标。这些都将给亚洲经济发展增添不同于过去的新内容。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亚洲地区可维持比较开放、松散和非制度化的经济合作,推动这种合作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是人为的政治因素,而是经济发展的固有规律和市场机制。
亚洲经济的崛起,无论美国、西欧还是日本,都比过去更加重视亚洲,并在相应地调整它们的对外政策。1994年1月20日,美国商务部负责国际贸易的副部长说,美国正在采取一项新的贸易战略,其重点是放在像中国和墨西哥等10个新兴的大市场上。这10个新兴大市场中,亚洲国家占4个。多年来美国对亚洲的贸易超过了对欧洲的贸易。近几年美国对亚洲的投资也超过了对其他地区的投资。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材料,1993年,美国在亚洲的投资增加了16%,这是美国在海外投资平均升幅的两倍。1992年和1991年比较,美国对香港、新加坡、泰国直接投资累计总额的增长幅度都超过20%,分别为31.1%、25.3%和20.7%,对印尼、菲律宾、印度投资的相应增长幅度都超过10%,分别为13.1%、13.7%和16.8%。这种政策调整无疑还会继续下去,亚洲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将起更为重要的作用。
3.在估计亚洲的崛起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时,我们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美国比过去更重视亚洲,不等于美国战略利益的重心已经东移。美国现在改变了看法,开始把重心移向亚洲。这里的“重心”指的是一个时期内美国对外工作的重点。至于美国的经济利益的重心是否东移,是很难用对亚洲的贸易额超过对欧贸易额来说明的。目前美国对亚洲的贸易额比对欧洲贸易额多出将近40%,但美国对欧洲直接投资累计总额却比对亚洲直接投资累计总额多4倍多。1991年年底,美国在亚洲的直接投资略多于584亿美元,同年美国在欧洲的直接投资达2394亿美元。(2)亚洲地区本身存在不利经济发展的因素亦不可忽视。亚洲是世界上发展水平差异最大的地区,且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人情、道德观念等千差万别,许多国家还存在领土争端,难以形成统一的制度化的区域组织。亚洲区域合作有两个致命弱点,一是各国内部经济结构的适应力差,也难以调整亚洲贸易区内各国各地区贸易与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二是缺乏强有力的政治经济领导。本来日本经济实力可以使之成为最合适的侯选者,1990年,日本的GNP6.5倍于四小龙,11.5倍于东盟5国,但各国对“日本统治下的和平”前景怀有戒心,缺乏政治上的信任感。(3)无论日本、亚洲新兴工业经济国家还是东盟各国都实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战略。近些年来,内部贸易比重虽在明显提高,但相互贸易结果,仍有一部分产品需要在地区外市场寻得销路,美国便成为亚洲国家最终的销售市场,长期的贸易不平衡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目前,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60%,日本即使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短期内也难以取代美国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亚洲,日本又几乎是唯一能够提供高技术的国家,但日本在出口高技术和先进技术方面存在诸多障碍。因此,亚洲许多国家在技术进口方面依赖美国的情况在短期内仍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