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永昌县红山窑中学 737209
摘 要:拓展延伸,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普遍接受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这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闪光点。但从目前课堂实际操作效果来看,许多课堂并不能尽如人意,有些反而极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画蛇添足之嫌疑。一是淡化了语文性,二是忽视了拓展度。
关键词:拓展延伸 语文性 拓展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以课本为纲而又高于课本,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拓展延伸。
顾名思义,拓展延伸就是回顾展望已学内容或开辟、拓展新的知识领域,以达到“温故而知新”或丰富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方式。拓展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创新式的知识性教育。具体到语文学科的学习,拓展式教学的目的无非是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读写创新能力。也就是结合教材,让学生多读一些与教材有联系的材料,多巩固一些学过的知识;多知道一些,多思考一些,使他们既会做人又会作文,从而提高能力、强化素质,进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的。
拓展延伸,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普遍接受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这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闪光点。但从目前课堂实际操作效果来看,许多课堂并不能尽如人意,有些反而极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画蛇添足之嫌疑。
一是淡化了语文性。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小地主》一课,课文通过叙述“我”救助一只灰喜鹊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这只自己悉心照料的小生命的由衷喜爱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章主要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小地主”的可爱、活泼,语言风趣幽默,读来使人异常亲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某教师在上这一堂课时,既没有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也没有指导学生品味文章拟人化的、幽默的语言特色,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还来不及进行细细的咀嚼品味,教师就匆匆结束对文本的教学,进入了所谓的拓展延伸,别出心裁地在课中设计了“动物法庭”——让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互相揭发“罪状”,并由“法官”给其“量刑”。一堂课就在这样的闹哄哄中结束了。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必然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无益而有损了。
我的主观认识,这其实是一堂标准的思想政治课的拓展延伸。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艺术课或其他的什么课。语文性,即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首要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立足课本,跳出课堂。
二是忽视了拓展度。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方向、途径是无比广阔的,其高度、深度、广度的把握也是值得教师仔细斟酌的。因此,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时机、地方去拓展延伸,并掌握合适的“度”,就显得尤其重要。同时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也必须最有利于达成这节课的特定教学目标,否则就可能吃力不讨好,得不偿失,甚至干脆不能实现教学目标。这样,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比作一只“绣花枕头”恐怕并不为过。如某老师在《最后一片叶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乔安西的情绪变化时,展示了事先准备的小诗,以图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这其实也是一种拓展,教师充满情感的朗诵似乎渲染了课堂气氛,但学生却没有被感染。因为这首诗歌理解起来比现在学习的课文更有难度,他们根本就没有理解教师精心准备的这段小诗。显然,这样的拓展充其量只是增加了课堂的量而冲淡了教学效果的质。
还有的教师不能充分驾驭拓展的内容与空间,拓展得过多过偏,时而听录音,时而看录像,时而课外阅读,时而又是漫无目的的课件展示,叫人眼花缭乱,其结果必定会喧宾夺主,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
拓展式教学步骤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实践操作的运用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机械地模仿、照搬,而应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应用、尝试。具体说来,就是拓展延伸必须符合教学实际:一是教材实际。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二是学生实际,要因材施教;三是课堂实际,要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其次,在拓展教学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要多提问、多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自己多动脑筋多思考,利用讨论、回答、辩论以及课下搜集资料等方式拓展教学内容。
总之,拓展延伸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扩大的学生的视野,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其作用不可小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它当作不可或缺的环节来待,吃透教材,找准衔接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拓展延伸。
论文作者:狄泽权 茹云秀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7
标签:语文论文; 学生论文; 教学目标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