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沂蒙精神溯源研究》评介论文

沂蒙精神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沂蒙精神溯源研究》评介论文

沂蒙精神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沂蒙精神溯源研究》评介

魏本权

(临沂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暨沂蒙文化研究院,山东 临沂276005)

近年来,关于沂蒙精神研究的专著陆续面世,其中苑朋欣教授《沂蒙精神溯源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以下简称《溯源》)一书,探讨沂蒙精神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史实,总结和提炼沂蒙精神形成的背景原因及前提条件,是对沂蒙精神研究的拓展和深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缺憾。

《溯源》首先梳理了沂蒙文化演进的历史进程和不同阶段的文化特征,揭示沂蒙精神与沂蒙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者指出,“沂蒙人从古至今,勤劳、智慧,不折不挠,生生不息,这些精神应该说是源于东夷文化的基因。”接着把沂蒙人民的文化品格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直无私、恭俭自守、精忠为国、仁爱孝悌等,认为“沂蒙文化中的堪为称道的优秀文化品格,已深深烙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规范、左右着人们的心理、思维和行为。人们以此为荣,并长期为人们所信赖、所推崇,成为后来沂蒙精神得以产生的潜意识”。这些对沂蒙人民优秀文化品格的概述是作者对沂蒙文化整体把握后提炼出来的,富有创见。作者进而得出:“沂蒙精神根植于沂蒙大地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悠久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灿烂的文化,为沂蒙精神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深入系统地阐述沂蒙精神与沂蒙传统文化的关系是《溯源》的一个学术贡献。

《溯源》系统论述了历史上沂蒙人民反对封建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及革命党人在沂蒙的反清反袁斗争。作者指出:“沂蒙人民在一次次的反压迫、反剥削、反侵略的斗争中,形成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追求自由的伟大精神和可贵品质。”然后对沂蒙人民的反抗精神和顽强意志进了分析,认为“沂蒙人民在反压迫、反剥削、反侵略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勇的反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深深地影响了后人”。以往论者也指出沂蒙精神的形成与沂蒙人民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有关,但都未能把此关联深入全面地揭示出来。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沂蒙人民的革命斗争传统,并把它作为沂蒙精神形成的背景原因和历史条件进行全面论证,是《溯源》的又一学术贡献。

关于抗战前党组织在沂蒙的革命活动,《溯源》从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党组织、宣传革命思想、成立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运动、发动武装暴动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全面地考察。作者指出:正是通过这些革命活动,沂蒙人民才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有了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在沂蒙地方党组织的引领下,沂蒙人民的朴素感情不断得到升华,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当中,为沂蒙精神的形成初步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以上论述是在考察了党组织在沂蒙的革命活动及其重要影响后得出的,很有说服力。以往论者对党在沂蒙山区的具体革命活动很少论及,事实上,正是党在沂蒙山区宣传革命思想、成立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运动等革命活动,点燃了沂蒙大地上的革命之火。作者把它与沂蒙精神的内在关系揭示出来,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弥补了学术界关于党组织在沂蒙革命活动研究的缺憾。可以说,透过党在沂蒙的革命活动来研究这些活动与沂蒙精神的关系,是《溯源》的又一学术贡献。

自从那件事发生以后,老福离开了刑警队,到现在还没想好去处。老福的年纪并不大,才四十出头,看上去却像五十多岁,那张狭长的脸上布满了浅浅的皱纹,颀长的身材无论在他坐在那张转椅里还是快步行走时都好像没有重量。尤其是他那双眼睛,目光持重而锐利,熟悉的人从没觉得他年轻过。

抗日战争中沂蒙山区的老百姓对党和人民军队无比热爱,他们积极参军参战,拥军支前,无私奉献。那么,当时人民群众为什么这么做?这么高的觉悟难道是天生的吗?这是《溯源》研究的重点,也是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虽然有学者注意到了革命年代党群和军民关系对沂蒙精神形成的重要作用,但血肉相连、水乳交融的党群、军民关系是怎么形成的?这些问题由于缺乏具体的史料支撑和个案研究,仍不能给人清晰而系统的认识。作者不避艰难,几乎穷尽相关地方党史资料,紧紧围绕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斗争、民主政权建设和群众工作,进行深入阐释,指出: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大力发展抗日武装,创建抗日根据地,同侵略者进行英勇悲壮的斗争,用鲜血和生命把人民群众从日伪造成的苦难中解救出来;中共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改造村政,使沂蒙人民政治上初步翻身,实现当家作主;制定和施行各项经济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保障人民群众经济利益,改善了根据地群众生活;坚持发展文教事业,大力发展革命文化,宣传抗战救国道理,提升了群众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在对以上方面作深入探讨后,作者进而指出:以上这一些都给沂蒙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赢得了沂蒙人民充分信任和全力支持。这些关于沂蒙根据地党群、军民关系的阐述,是沂蒙精神研究的深化,体现了作者对沂蒙精神内涵、本质的充分把握,也为本书增添了不少亮点。对沂蒙抗日根据地血肉相连、水乳交融的党群、军民关系的研究,应是《溯源》的又一学术贡献。

总之,《溯源》从更宽的视野对沂蒙精神形成的历史、社会背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原因条件进行探索,深化了对沂蒙精神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当然,《溯源》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憾和不足。例如,党在沂蒙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作者的研究就显得较为薄弱;临沂市档案馆的珍贵资料也运用较少。但金无足赤,瑕不掩瑜,总体而言,《溯源》不失为一部读来令人感觉充实而有分量的学术著作。

实例工程位于福建省泉州港秀涂港区。码头建设面积约56000m2,共设置6个散货泊位、2个件杂货泊位和2个待泊泊位。码头采用钢管板桩结构,码头当涂高度21m,钢管桩直径2m,壁厚0.02m,码头设计荷载为150kN/m2。码头典型断面图见图1。

收稿日期: 2019-05-08

作者简介: 魏本权(1976—),男,山东莒南人,临沂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红色文化与红色资源研究。

责任编辑:曲筱鸥

标签:;  ;  ;  ;  ;  

沂蒙精神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沂蒙精神溯源研究》评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