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产销困境下建立物流链支撑体系的对策研究_农产品论文

我国农产品产销困境下建立物流链支撑体系的对策研究_农产品论文

我国农产品产销困境下建立物流链支撑体系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销论文,困境论文,体系论文,对策研究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链的产销困境

近年来,农产品一直是价格大幅波动的重灾区。据统计,2010年1月25日,餐桌消费价格指数为2 609.6点,2011年1月24日,这个指数为3 016.9点,1年间指数飙升407.3点,涨幅超过15%。“蒜你狠”、“豆你玩”、“苹什么”……成为2010年餐桌消费涨价代名词,而这些农产品价格的巨幅变动,也关乎着餐桌消费指数的涨跌。蒜价一年最大差距达228%。绿豆一周内价格暴涨近30%。苹果价格创10年新高,2010年下半年默默无闻的苹果每斤售价突涨1元钱。鸡蛋价格该降反升,演绎了2010年农产品最后的疯狂。①而2011年4月,我国浙江、山东、河南等地的部分农产品滞销导致价格暴跌,2011年11月国内食品价格的不均衡状况有所显现,姜、蒜、土豆、白菜等农产品价格持续暴跌,大白菜下降30%,降至两年来最低价,而个别肉类价格却出现攀升。②“菜贱伤农”事件再次发生,其中原因究竟何在?与历年出现农产品流通难题相比,一般“卖贱”与“买贵”只会单独出现,而2011年两者同时出现,较为罕见。与往年相比,其趋势来得更为猛烈,2011年农产品产量也得到了极大释放。事实上,农产品的“买难卖难”和“卖贱买贵”等现象已经是多年未解的顽疾。反复出现的农产品供求关系不平衡、价格暴跌暴涨、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双损”现象,都同时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产销严重不协调、信息严重不畅通。重新建立物流链支撑体系并制定相关解决策略,才是破解农产品流通的根本出路。

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渠道长、成本高。在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和农产品多样化消费双重因素推动下,农产品流通区域越来越大,流通的物理距离也越来越远。同时,由于初级市场化发展的因素影响,我国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呈现出环节多、渠道长的特点。农产品从起点的产地物流到中间的中转物流,再到终端的销地物流,要经过生产→收购→存储运输→加工包装→存储运输→分销→消费的环节。这种渠道的形成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环节太多,甚至还存在三级批发商、代销、配送等环节,因而也就有了层层加码的理由。

农产品合作社力量仍然比较薄弱。虽然从事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主体绝对数量大,但众多的参与个体和组织规模小、层次低。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暴露出小农经济固有的效率低下的特点,导致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同时由于中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处于极低的水平,也直接造成通过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数量低下。

农产品物流加工水平落后。由于缺少快速高效的物流链体系,不少农产品只能在产地销售。农产品运输难、储存难普遍存在。虽然我国近年来交通设施建设有了飞速发展,但边远地区、山区及乡村道路建设滞后,影响农产品的收购与调运。我国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率在25%~30%左右,而发达国家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仅为1%。③由于后续物流环节基础薄弱,农产品进入到终端的销地物流时必然增加进场费、摊位费、人工费、工商费等近十几种费用,尤其是部分城市实施的“货车限行”政策,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的运输配送成本,而所有环节产生的一切费用包括人员的合理利润都要计入到农产品价格中,消费者自然买到的是高价格的农产品。

从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链的产销整体环境来看,处于链条上游的农户因考虑到农产品保鲜期、季节性等问题,不得已出现“卖贱”的现象。而对于下游的消费者而言,经过了多种渠道的农产品已经变成了高价农产品,自然也就形成了“买贵”的现象。同时,运输作为链间连接上游与下游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农产品运输途中汽油的消耗问题也是影响农产品价格的直接因素,自2005年3月以来,汽油价格上调了17次,6年的时间油价涨了一倍,这对于农产品流通来说,无疑又是一笔巨大的成本。④

二、农产品产销困境下的物流需求分析

近期部分品种农产品滞销带来的“菜贱伤农”问题,商务部、农业部纷纷紧急部署对策,帮助菜农寻找销路。而与此对应的是终端农产品价格依然高企,CPI持续高位。农民感叹种菜不赚钱,市民抱怨菜价太高。国家发改委的调研结果表明,剔除人为炒作价格的因素,农产品种植、流通环节中成本的增加是各地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这背后有着许多深层次原因,但是除了从产销环节入手之外,打通物流产业链,降低流通环节成本,使流通渠道更为畅通,是破解“菜贱伤农”困局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农产品物流渠道需要信息沟通引导

从国内长期以来实行食物安全的发展战略看,主要集中在保障供给的数量安全方面,影响了农产品物流技术与物流链管理,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技术还处于技术引进和初级研发阶段。第一,农产品物流信息不对称。农产品流通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众多环节缺少完善的农产品信息收集、处理、发布、反馈等手段和机制,导致农产品流通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农产品生产者对市场供求信息获取不对称而且滞后,使得农产品供给、流向与流量常常带有盲目性,赶不上市场变化。同时导致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组织,谈判地位弱。第二,整个农产品物流缺乏信息引导。我国农产品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发布存在很多困难,缺乏准确、及时、全面的农产品物流市场信息。首先,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品种繁多,信息繁杂且市场信息变化快,这就造成信息的收集和沟通的困难。尤其是在我国农村,由于缺乏农产品质量标准,有关价格的信息几乎很难进行沟通。其次,由于信息没有在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有效地流动,再加上农村的信息队伍并未全面建立起来,造成信息的收集和提供成本高昂。对于农产品物流系统的任何参与者,独自收集所需要的、用以制订产品物流计划的全面和准确的信息是异常艰难的,或者说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农产品物流系统决策效率和运营效率不高,最终出现农产品产销困境,导致农产品卖难或买难的现象时常发生。

(二)农产品市场与基地需要对接整合

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农产品市场与基地对接整合。第一,农业生产需要集约化发展。由于农业生产主体众多,且以小规模主体为主,需要将农民组织起来。第二,农产品分销需要规模化发展。当前农产品终端以农贸市场、超市为主,尤其是超市、卖场发展迅速。农产品销量已经占卖场销量的25%以上,因此,物流配送也发展迅速。发达国家农产品超市销售比例在70%以上,其中美国、德国达到95%,而我国平均只有6%。从国外发展趋势来看,终端连锁还有进一步规模化发展的势头。⑤第三,生产加销售需要提高一体化水平。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在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渠道从过去传统的多环节系统发展为整合的流通系统。渠道成员间的关系由原来各自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竞争关系整合为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全过程的服务目标统一性。渠道系统的一体化分为垂直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渠道集成化,农产品流通的一体化发展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而我国由于主体的组织化、个体规模较小,一体化发展水平不高,各环节的合作随机性较多,造成单一物流实体不能完成或虽能完成但不经济的现象。

(三)农产品物流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从交易视角看,农产品物流功能不足,其实就是农产品物流交易条件不足。国家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物流服务提出了全方位、多层面的要求,加快了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目前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依然很不完善。第一,农产品物流市场上物流交易规模小,物流产品品种单一,物流功能缺乏整合,物流工具落后,交易机制不灵活,在总量和结构上均无法满足农村各种经济主体多层次物流的需求。农产品物流主要交易方式,除了运销还是运销。第二,农产品物流市场存在较为明显的物流抑制,由于政府对货运依然实行较严格的管制,农产品物流供求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货运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上物流的供求状况,货运弹性不足,面对信用和风险不同的交易主体,难以做到差别化定价,风险和收益处于不对称的状态,从而导致物流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的物流被抑制。第三,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市场范围较小,农产品物流上市公司较少。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言,整个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处于不规范和不完善的状态。

三、建立农产品物流链支撑体系的对策

(一)政府积极创造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实施差别化的物流政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农产品物流的功能和地位,依靠有效的制度安排,政府积极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我国整体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逐步发挥市场化价格调节机制对要素转移与重组的弹性作用,进行高效的资源配置,不断推动社会分工与协作的发展。通过法律手段保证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及时为农产品物流的地位、功能与领域界定,为组织机构设置、运作和财政资金投入提供保障。农产品物流的可持续发展过程,是政府基于对农产品物流状态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不断地根据市场发育程度,及时、准确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自觉地履行政府职能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以制度为前提,以合作性物流为主体,以政策性物流为保障,以商业性物流为补充,以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企业、准市场组织、社会关系网络等多种组织形式为载体,农户广泛参与,经济、法律和行政等多种手段配合运用,农产品物流的组织形式与结构、运作机制与管理模式、物流工具构成与创新等和农村经济规模、结构的发展相适应。

这一过程的实现必须加强农产品物流监管体系的构造与调控体系的功能。农产品物流监管体系的完善,体现在农产品物流监管主体选择、监管体制弹性,就在于政策的制定与传导能够体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中国不仅城乡经济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就是在农村,由于地理条件、历史条件、资源禀赋等存在巨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也呈现多层次性。东部地区的部分农村已经提前迈入小康社会,而多数西部地区的农村还挣扎在贫困边缘。因此,要实施差别化的物流政策,基于物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建立有区别的物流调控体系。优化我国农产品物流区域结构,实施东部沿海开放地区的“市场主导型”、东部落后地区和中部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较发达地区的“政府主导型”、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交通闭塞地区的“政府扶植型”差别化的农产品物流区域发展战略。在现实中,以上这些模式的划分往往相互交叉配合,具有多样化特性,呈现出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的综合形态。

(二)建立农产品综合生产防范体系,推进农产品产销链的产前变革

农产品产销困境问题主要是解决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体物流链条问题,要从产前防范开始运作,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产销大环境下物流的根本问题。农产品综合生产防范体系是在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势变化下,预防农产品供需缺乏弹性,忽视消费特点;预防农产品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避免盲目投入;预防对农业范畴内的农产品属性与影响关系认识的局限;预防农村普遍存在“藏粮于民”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对发展农产品物流形成的障碍。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在产前加强对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调研,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的风险防范能力,打造综合型的农产品“五制”生产体系,即产前预测制、产前认证制、产前评估制、产前培训制、产前保险制,培育产销平衡的优质农产品。充分认识到农产品供给缺乏弹性,但延展性消费仍富有弹性;农产品数量需求缺乏弹性,但结构性消费仍富有弹性。此外,我国各地的民风习俗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南甜北咸、西辣东酸,这对农产品物流也有一定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产品物流的流向。二是必须在产前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打造综合型的农产品“三基”生产体系,即原料基地、加工基地、研发基地,培养特色精品农产品。建立农产品基地、农业园区、农产品企业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制定动力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利润分配机制等,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提高新型名牌农产品综合开发能力。三是必须在产前高度重视农产品源头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保障绿色、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⑥

(三)建立农产品物流运行虚拟化治理模式,推进农产品产销链的产后变革

随着经济、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虚拟经营势必会成为农产品物流运营的一种主要理念,有力地促进农产品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其竞争和赢利能力。虚拟农产品物流治理模式是一个全产业链的解决方案,可以为龙头企业等各类产业化组织提供信息发布、宣传展示、在线交易、即时配送、物流金融、追踪溯源等服务,可以由信息网、联盟网、商城网、追溯网等共同组成。农业产业化信息网为信息发布平台,主要收集发布产业化扶持政策、工作动态、行业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同时收集发布各类产业化组织产品、资源、供求、招商等信息。农产品产销联盟网为渠道整合平台,可以对企业发布的原料、产品、供求、招商等信息进行自动筛选、配对,实现营销渠道的纵向优化;可以利用企业发布的销售网络信息,进行销售网络的横向整合。农产品商城网为产品交易平台,龙头企业可以进行在线开店、交易、支付、结算,通过交易、配送实现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的四流合一。农产品质量追溯网为质量追溯平台,可以整合各类质量管理资源,将龙头企业的内部管理外化于形,实现龙头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四大网站通过服务不同的对象,将农业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各类主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农产品产销联盟,对整体宣传企业,展示农产品,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市场份额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种虚拟联合体由一个核心单位(龙头企业)和几个成员单位(第三方物流企业、中介组织、农村经合组织、农户等)组成,成员通过谈判形成比较密切的关系,声誉和信用成为基本的组织要素,这有利于双方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避免个别单位承担过高的组织管理费用,从而保持虚拟农产品物流各主体的内部活力,以适应市场变化,扩大交易规模,降低交易成本。⑦从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行虚拟化已成为主流趋势,其涵盖的范畴远超过传统农产品物流,是更为高级的物流发展阶段。传统农产品物流因其准入门槛较低而竞争激烈,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各方面要求相对更高,因而避免了过多的新进入者,也保证了利润率。⑧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行虚拟化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农产品物流体系重构,产销一体化破解“菜贱伤农”之困

随着农业生产经营竞争的加剧,产销一体化物流模式成为农产品流通态势发展的新类型,逐渐得到重视。产销一体化是指公司通过与农业生产者签订合同,把农业生产与“农业前部门”、“农业后部门”连成一个综合体。产销一体化物流模式可以采取从最松散的纯粹市场交易到最紧密的一体化经营等一系列形式。目前,各国大多数产业依据各自的农产品特点,以不同紧密程度的合同形式进行一体化联合。这种一体化联合可以是农业资本通过契约合同与农户进行联合或者是投资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也可以是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物流运输渠道、营销渠道等,或者与某些专门的营销公司进行联合,以及农户组成合作社共同投资,参与农产品加工或销售,进入农产品的产后阶段的一体化联合方式。

目前,我国应着力推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挥农产品物流微观主体作用,重点培养组织化、规模化发展的农产品物流主体。⑨首先是农产品物流微观主体的组织形式、层次、市场分工及其物流工具、物流服务和运作方式等经营形式具有多元化、动态性特征,能动态地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是在对农产品物流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农产品物流主体间市场分工明确,相互间协作、配合默契。在此基础上,整合农资生产企业、农家店等资源,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由市场有效需求带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第二,农产品物流发展以“普遍主义信用”为主体,充分发挥“特殊主义信用”,⑩着重建立信誉和诚信机制。以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产品物流组织形式,多样化、低成本的农产品物流工具和物流服务,以及分布广泛、服务及时的农产品物流服务网络为手段,形成适应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物流资源动员、组织与运用能力。第三,发挥经济区域特殊优势,以策略联盟构筑其区位化双层物流联盟的组织模式。第一层是产业链层面的物流联盟,第二层是绿色通道层面的物流联盟,使农产品物流功能得到完善和充分发挥,实现农产品市场与基地的高效对接。产业链层面的物流联盟首先是产地物流的规模集约化,体现在集约生产、农业生产基地化。通过合作组织、农业协会,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区域化种植形成生产的外部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其次是中转物流的规模集约化,体现在纵向联盟和横向联盟一体化。销地物流的规模集约化体现在超市连锁化发展。绿色通道层面的物流联盟是关系区域农产品运销时效的重要保证,它包含检验检疫和快速通关机制、农产品安全预警机制、专业化仓储设施建设等。区位化双层物流联盟体系最终目的,是实现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损耗、提高流通效率,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统一市场开拓能力不足、营销渠道整合能力不够、农产品产销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促进产地与销地、生产与加工、加工与流通的有机结合,满足农产品物流“大生产、大流通”的需求。

(五)建立农产品物流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消除产销失控现象

我国农产品物流在应急环节上具有滞后性,应尽快实现物流企业流通过程的产业化、集约化,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农产品物流协控中心的应急机制,加强对仓储中心、运输与配送、检验与检疫、支撑性服务的协调控制。基于整个供应链间信息共享,科学设计区域协控中心的运行平台,实行统一、协调、控制的物流运作,强调农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运销标准与规范平台对接。农产品物流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在市场波动时是政府控制和平抑农产品价格的有效应急手段,同时也可以作为供需双方重要的应急缓冲。能有效地控制在途物流与质量,也可以通过增加批量和减少空返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竞争力,实现区域农产品快速调配和优化,彻底消除产销失控现象。(11)

(六)成立慈善性质的农产品物流机构,形成特色的可持续扶贫路径

农产品物流不单纯具有经济性,还应该具有社会性。农产品物流的社会性体现在农产品物流应具备战略性、福利性、安全性等特点,其重要意义远超一般商品的物流。农产品物流既为生产者服务,也为消费者服务,其实质是为人们的生活保障服务,因为农产品不是社会某个群体的消费,而是普遍意义上的消费,具有社会福利最基本的基础性与广泛性,因而,农产品物流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福利性。目前,立足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托华夏文明发展区域经济,在我国区域形成农产品慈善性物流基地,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搭建一个平台,将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走一条有中国农产品物流特色的可持续扶贫的道路。要积极引进民间资本,按国际成功经验,成立区域慈善性质的农产品物流机构,推进其可持续发展。一是法制的逐步完善。慈善性质的农产品物流是扶贫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物流的特殊形式。通过完善法制,促进慈善性质的农产品物流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平台的合理搭建。建设“区域农产品慈善性物流基地”的基础,设立“区域农产品慈善性物流基金”,将区域农产品慈善性物流的善款全部返回区域农产品专门化营利性物流机构的资金来源,积极鼓励区域农产品慈善性物流在农村贫困地区开展业务。开展政府扶贫、慈善性质的农产品物流分工与合作。三是产业的广泛联动。根据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各类农产品慈善性物流机构的管理方法进行适时调整,不断提高区域农产品慈善性物流机构的经营水平,以创业就业促进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

注释:

①《餐桌消费价格指数去年上涨15%,农产品逢节必涨》,《山东商报》2011年2月18日,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11-02/18/c_121094340_2.htm.

②同城购:《农副产品价格持续暴跌个别肉类价格出现攀升》,2011年11月7日,参见http://news.tochgo.eom/html/2011/11/7/11450646661.shtml.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2月28日,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10228_402705692.htm.

④《农产品冷链配送成本高流通陷困境》,《商业价值》2011年6月23日,参见http://info.hvacr.hc360.com/2011/06/231043363532-2.shtm.

⑤何加骏,孔有利:《发达国家及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经验与启迪》,《上海农业学报》2007年第2期。

⑥王静:《低碳经济的绿色物流模式下西部农产品发展措施》,《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⑦王宁,黄立平:《基于信息网络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年第2期。

⑧胡振虎,夏厚俊等:《国外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生态经济》2006年第2期。

⑨崔宁波,陈诗波等:《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发展沿革及培育对策》,《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⑩吴汉洪,徐国兴:《信用本质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1)王静:《关中—天水城市圈农产品物流产业集群建设布局研究》,《城市问题》2010年第7期。

标签:;  ;  ;  

我国农产品产销困境下建立物流链支撑体系的对策研究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