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的学习史&北京师范大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历史”实验教材简介_课程标准论文

探索中的学习史&北京师范大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历史”实验教材简介_课程标准论文

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简要介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论文,义务教育论文,简要论文,教科书论文,课程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7~9年级)共6册,是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历史研制组主持、依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基本要求编写的、具有示范性的新的义务教育历史实验教科书。新教材在实验区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也引起了学术界、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为使大家对新教科书有更系统的了解,也为更广泛地征求对新教科书的意见,现将其基本特点做一简要介绍。

一、构建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

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精神,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

以往的教科书单纯按照社会发展阶段排列知识内容,呈现的是对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视,这种设置与高校历史教科书大同小异。北师大版新教材构建的主题式初中历史课程体系,既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关注历史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又依据基础教育的特点,致力于素质的培养,同时还考虑到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例如,《标准》的中国古代史部分内容反映在教材的七年级上、下册中,分列为7个专题:“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政权的分立与民族汇聚”“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内容与各个历史时段相结合,融入7个主题之中。这样的主题式结构,是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为基本内容和线索,以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主要侧面的最主要特征的统一为呈现方式,既告诉学生在古代史课程中要学习和掌握什么内容,又表明对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理解。

对于世界史主题的设置,教材不同于以往大而全的世界历史体系,不刻意追求世界史体系的完整性,而是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反映世界史的基本发展脉络,选择最具典型意义的重大历史现象、重要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加以排列。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主题设置注重内容的广度而不求学科专业的深度,注重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而不求面面俱到。同时,世界史主题的确立注重对世界文明多元性和共融性的强调,引导学生既看到文明之间的普遍性,也注意到文明自身具有的个性或特殊性,培养学生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和国际主义精神。

在编写教材时,编写者正确理解《标准》的精髓,紧紧抓住每个主题的重点,着力突出其主线,而对于那些《标准》中仅做一般性要求的知识性内容则做介绍性说明。同时,编者对《标准》要求的内容做了重新组合,既完成了《标准》要求的各项目标,又体现了编写者体例设计的意图。除了每个单元内的课程都围绕着本单元的主线展开外,各个单元之间也都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个解释历史形成与发展的新体系。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课文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改革课程内容,构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体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北师大版教材根据《标准》精神精心选择学习内容,设计课文体例。

过去的历史教材因为过分强调历史学科的系统性、知识的完整性,把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农民战争、中外交往、民族和战争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都要涉及。这样做,无疑增加了历史知识的头绪,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反映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过程的历史知识浩如烟海,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里尽数呈现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着眼于学生素质培养和终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具有重要性、代表性、典型性,能够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进程、基本脉络和基本规律的历史知识。

新的教科书按照《标准》的基本要求,在编写时注意教科书内容的简化,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力图呈现给学生不呆板、不陈旧、生动活泼的历史学本。同时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对不同的历史知识做出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的编写还特别注意减少抽象的历史理论和历史概念,解决“难”的问题;减少庞杂的内容,尽量做到历史发展线索清晰,解决“繁”的问题;选择最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解决“偏”的问题;注意吸收考古学和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反映史学研究的新动向,解决“旧”的问题。

在精简内容的同时,还努力实现历史教材的丰富性,克服了以往过于注重政治、军事领域内容的倾向,大量增加了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使历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新教材在七年级(上、下)中介绍了被誉为人类文化瑰宝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医学方面,中国医术的代表人物在教材中先后出现,如,从汉代的张仲景、华佗到明代的李时珍;工程建筑方面,从李冰修建的都江堰、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到明长城;农学方面,从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到明末宋应星等。这些内容对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极为重要。教材还注意以通俗的语言向学生传递一些科普知识。例如,课后的“每课一得”栏目中,就选用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七年级(上)第1课中的“考古学家怎样测定远古人类生活的年代”,第8课中的“你知道我国古代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等。

历史学科的教育与文学艺术的教育从来就是紧密相连的,对此,新教材给予了关注。与文学艺术的专门教育相区别的是,新教材在讲述文学家、音乐家、画家及其成就与作品时,有其独特的角度,即注重从历史背景和渊源、历史地位和影响、原创性贡献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来分析文学艺术作品。编者还创造性地做出将文学艺术的内容融入历史进程的尝试,通过审视历史进程,来了解科学文化,通过科学文化反映历史进程。二者有机结合,实现了历史教材对于文学艺术素养的培养应有的意义。例如,七年级(上)第18课《昌盛的文化》,是一节文学艺术的专门课,对于佛教、道教的内容,编者从两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的原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入手加以阐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在九年级(下)第11课《梦幻超级大国》中,编者设置了“经济‘巨无霸’”“‘世界警察’”“从爵士到摇滚”“HOLLYWOOD——好莱坞”四个子目,从经济、政治、艺术不同的视角阐释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美国。如果我们将注意力移到编者对于文学艺术内容的处理上,可以发现,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多角度的全面了解美国的情况,又有利于学生对爵士乐、摇滚乐,以及好莱坞电影的产生、发展形成立体的认识。

三、培养思维能力,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强调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以及敏捷性等思维品质。北师大版教材在栏目设计上独具匠心,为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搭建了平台。

新教材每课课文前有导语,根据课文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问题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学完本课以后,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另一种是课文中没有明确答案而需要动脑思考的。导语对本课内容进行提示,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文正文分宋体字和楷体字两部分。宋体字为课文的基本内容,这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文字量限制在八百字左右;楷体字为阅读内容,是对课文基本内容的进一步扩展或补充,具有可读性和生动性,并有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历史学习水平。

思考题插在课文中间,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思考题含有相对较高的思维含量,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问题。

课文后设有“每课一得”“材料阅读”“自我测评”和“活动建议”四个学习栏。“每课一得”选取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历史知识;“材料阅读”则选取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以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自我测评”题型多样,难度梯度推进,考查知识和考查能力并重;“活动建议”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课后栏目的设计及其材料的选择可谓匠心独运,它们将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次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此,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改变过去历史教科书结论惟一、把所有的结论一一给出的弊端,努力做到:史料准确、叙述客观、结论点到为止,以便给教师和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广阔空间。教材编写者将各种历史观点、认识及史学界目前公认的见解以客观的史实形式呈现出来,师生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客观史实,进行归纳、分析,并形成自己的认识。例如,在提到长城时,新教材用了这么一段话:“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征发大批人力修缮和增补燕、赵、秦三国北边的旧长城,将其连为一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对于怎样评价长城的历史作用,教材并未给出固定的评价,而是将评价的空间留给了师生。一位实验区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向学生介绍了当今史学界对此问题的不同看法:“一方面,有人认为,长城的修建使北方少数民族面对这一巨大的屏障不再轻易南犯,从而保证了汉族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对巩固边防,维护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有人认为,长城的修建是一种消极的退让与防守,这一屏障隔绝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人民与中原汉族地区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其作用是消极的。”并鼓励学生据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争论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后人对于历史的评价,不能拘泥于一些专家已有的看法,应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这才是健康的学术氛围,才能促进思想和认识上的解放。”教材的这种编写方式,有益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也有益于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勇于质疑、大胆创新的意识。这也是新教材得到广大师生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教材的“活动建议”中,编者提供了多种可行性预案供师生参考,鼓励学生亲历亲为。学生通过教科书中所给出的材料和提供的材料线索,自己动手收集资料,独立思考,以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七年级(上)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活动建议”栏目中,向学生详细介绍了“汉代造纸工艺的主要流程”,建议学生课后“参照下列汉代造纸程序,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做原料”,看看能否造出纸来。不少学生真的进行了实践,并取得了成功。

北师大版教材每一单元后的“学习与探究课”,是本次课改出现的新生事物。“学习与探究课”包括:“导言”“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建议”“活动说明”“课外活动”六个部分。不同的活动课有着不同的主题与目标,例如,七年级(上)共设有《破解彩陶之谜》《了解身边的“历史”》《寻访“丝绸之路”》和《成语历史故事竞赛》四节“学习与探究课”。这样的活动课与常规课有着很大的不同,最突出的表现为,学生成为完全的课堂主体,在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形成观点、组织活动等方面都需自己动手动脑。学生在探究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增强能力。如,在《破解彩陶之谜》这节活动课中,学生为了对彩陶形成一定的认识,在课前需自己动手搜集有关彩陶的文字、图片资料,同时,还要进行认真的观察、分析、判断,以形成自己的认识;在课上,学生需要讨论,彼此交流认识,并思考、评判他人的观点是否正确;课后,学生尝试绘画或制作几件彩陶的仿制品。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用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构筑课堂活动,学习方式与以前的听讲、做笔记有了质的不同。新教材的活动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要求和能力诉求,使得师生都能找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特长的渠道,并由此创造了崭新的历史课堂。

四、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平易近人的叙述风格

课程改革新理念要求:教科书的编写“从内容到形式都应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避免晦涩艰深的叙述和过于抽象复杂的概念;提倡使用平等对话式和启发式的语言表述方式,避免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语言表述方式,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原则;语言文字要简洁、浅显、生动;应图文并茂,精心配置能够有效地辅助文字叙述的历史图片、图表、地图等”。

北师大版新教材贯彻课改理念,其文字表述避免了学术化、成人化、说教式的语言呈现方式,以生动、轻快、活泼和趣味见长,从每课的标题与子目来看,编者做到了既凸显教学内容核心所在,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又不失活泼生动,以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九年级(上)第6课《拿破仑的文韬武略》,其下四个子目分别为“炮兵上尉的惊人之举”“拿破仑法典”“帝国的铁蹄”,以及“滑铁卢的惨败”,标题设计融史学的严谨与文学的优美于一体,一改以往教材标题平淡无华的风格。

在课文的展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七年级(上)所选文物图片约达130幅,配插地图18幅,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在将近三年的实验过程中,北师大版历史教材十分注意听取来自实验区的各种意见,并切实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我们相信,这套教材能够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经受住考验;我们更加希望,这套教材能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出贡献。

标签:;  ;  

探索中的学习史&北京师范大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历史”实验教材简介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