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血液透析室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目的:对血透护理中应用控制论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血透中心接受的95例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其中55例血透护理中应用控制论(探究组),40例采取常规专科护理,应用焦虑自量表(SAS)、抑郁自量表(SDS)评测本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改善情况,并掌握两组并发症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在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有降低,但探究组降低效果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P<0.05);探究组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率均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在临床血透护理中应用控制轮,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控制论;血液透析;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5-0175-02
血透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方法,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为提高血透效果,提升患者临床身心舒适度,须积极做好护理工作[1]。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深入,控制论在临床医学中逐步应用开来,取得良好效果。本文主要探讨血透护理中践行控制论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血透治疗的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处于血透诱导期,透析时间3个月以上,2次/周,血透方案一致。排除肝肺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病症、免疫性疾病、意识障碍等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成探究组(55例)和对比组(40例)。其中,探究组:男女患者比为29:26;28~73岁,平均(43.2±6.8)岁;血透时间7~32个月,平均(20.5±3.1)个月;慢性肾小球肾炎30例,高血压肾病15例,糖尿病肾病10例。对比组:男女患者比为21:19;30~74岁,平均(44.1±6.1)岁;血透时间6~31个月,平均(20.1±2.8)个月;慢性肾小球肾炎23例,高血压肾病10例,糖尿病肾病7例。两组基本信息、病情、病程等差异不存在统计意义(P>0.05),可开展比较研究。
1.2 方法
对比组患者在血透中实施常规专科护理,包括常规检查、健康宣教、体位指导、饮食护理等方面。探究组在护理中应用控制理论,具体表现在:
(1)基于控制论开展护理:在血透护理中,以控制论作为指导,给予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明确并落实好常规护理,同时确立血透期间临床护理标准,对存在的护理质量偏差及时进行纠正。应将此种标准落实到科室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中,以便能更好地掌握,自觉地执行。
(2)强化前馈控制:在临床护理中,应进行前馈动态控制,并基于患者实际病情、饮食、作息、临床疗法等进行针对性、个性化护理。在开展前馈控制时,须确保全面到位,主要包括环境控制、临床操作、健康宣教、生活护理、社会支持、心理干预等方面。
(3)实行形成性评价:在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全面考虑血透及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主要针对并发症、不良反应、疗效等。同时,要主动和患者交流,以了解期需求,并要认真听取患者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及时调整、改进护理方法。此外,控制论的应用还需要科室护理人员依照血透护理实际,不断纠正护理偏差。科室护士长须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血透护理质量开展评价,及时发现护理中的问题或者不足,及时改进。
1.3 观察指标
应用SAS、SDS量表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改善情况,满分80分,以中国常模50分为界值,分值越高越严重。通过随访掌握血透后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主要是低血压、感染等,同时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主要针对护理操作、健康宣教、人文关怀、服务态度等方面,分为满意、一般及不满意。
1.4 统计处理
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数据以例数(%)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
在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有降低,但探究组降低效果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P<0.05)。
2.2两组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
探究组出现2例感染,1例低血压,发生率为5.5%;对比组出现4例感染,3例低血压,发生率为17.5%,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通过问卷调查,探究组:满意52例(94.5%),一般2例(3.6%),不满意1例(1.9%);对比组:满意32例(80.0),一般5例(12.5%),不满意3例(7.5%),满意度比较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讨论
当前,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作,临床护理逐步从以往的生物医方式转变到“生理-心理-社会”方式[2]。现代医学理论认为,医患、护患关系是一个由给予、获得构成的系统,是相互影响、控制的[3-4]。控制论就是一种综合性、基础性科学理论,在临床护理中应用时,所针对的对象就是护士、患者。基于此理论,要求护理人员依照患者临床反应及需要,密切地注意患者的心理、病情方面的变化,在给予针对性干预,帮助患者适应疾病带来的影响或者状态,增强患者信心,给予患者更优质的护理。
在血透护理中应用控制论,可指导患者更好的开展护理操作,提高护理针对性,同时可根据患者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护理工作,让护理服务更为契合患者的需求。护理人员可可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实现前馈控制,预防和减少血透并发症发生。从本研究结果看,应用控制轮的探究组护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的对比组,患者的不良心理大幅改善,护理满意度提高,且并发症减少。可以看出,在临床血透护理中应用控制论可有效改善和提升护理质量,值得实践。
表1 两组临床护理效果比较[n(%)]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与对比组护理后比较,#P<0.05
【参考文献】
[1]孙蝶丽,张丽琴,潘妹,等.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6,05:105-106.
[2]郭立华,张静,邢艳丽.血液透析护理中控制论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37.
[3]秦艳雷.“风险评估表”在血液透析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4,11:112-113.
[4]关风光,何东娟.控制论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5(10):256.
论文作者:王希婧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9
标签:患者论文; 控制论论文; 效果论文; 并发症论文; 两组论文; 心理论文; 满意度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