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大学生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的核心和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大学生群体在社会总体结构 中占据着特殊地位,所以,学界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 究。本文的目的即在于简要地回顾和比较这些研究,以有助于今后更深入地分析该问题 。
一、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的不同判断
所谓大学生政治参与,简单地说,就是大学生群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试图影响政 治过程的行为。但是,对于当代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现状,学界存在着迥异的判断:(一) 有的研究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正蓬勃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如罗志(注:罗志: 探讨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高教探索》,2003年第2期,80—82。)即 持此观点,其依据有三:大学生入党积极性不断提高;“三下乡”如火如荼;青年志愿 者活动方兴末艾。戈玲(注:戈玲:试析当代青年价值观念变化对其政治倾向形成的影 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10—15。)也持类似的乐观看法,其依 据是,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可通过他们的“从政”意向上表现出来。根据1997年对青年大 学生的调查,在问答“如果有人推荐您担任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政议政时,您是否乐意 ”,有72.7%的青年大学生明确表示非常乐意或乐意,从而说明他们有相对强烈的政治 参与意识。但也有与之截然相反的判断。有些学者认为,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政治参与 采取了消极的态度和逃避的做法。如尉德芳等(注:尉德芳、叶绍灿:浅淡现阶段青年 政治不参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21—24。)援引中国青少年研 究中心1997年对10省市近万名青年学生的大型调查,发现大学生中“对国内外政治大事 不予关心”或“不参加各种类型选举”的人数占了相当比例,从而认为,这反映了青年 学生对直接的政治操作表示出某种疏离感,并将直接导致青年学生政治不参与的发生。 作者认为,目前的事实是政治冷漠(作者认为政治参与的类别主要有自动参与、动员参 与和消极参与三种,政治冷漠属于消极参与类型),将来的趋势将是政治不参与。萧功 秦(注:萧功秦:《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83—201。)则 提出了“新一代青年的非政治化”。他指出,1992年以后,在校大学生群体中固然有理 想主义者,但是当今大学生阶层的主流,却是更看重功利实效性价值,社会政治关怀与 理想精神较少,是“较为缺乏政治激情的一代”。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他还提出了全新的政治学命题——“大陆青年一代的再 政治化”,即区别于1919年五四运动的那种政治浪漫主义与激进自由主义,而针对青年 学生中盛行的后现代主义的、左翼社会主义与平民主义等因素,结合互联网时代所带来 的信息传播方式革命,培育新一代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对青年政治参与的方式、动机和 机制进行再创造。许慧霞(注:许慧霞:浅析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浙江师范大学学 报》,2003年第3期,81—84。)、韩晶(注: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 究,《青年研究》,2003年第1期,45。)则指出,在青年志愿者行动蓬勃兴起的背后, 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即:服务没有内化为大学生长期自觉的行为,更多的是依赖高校共 青团的力量,缺乏自主参与意识。除了由高校共青团组织发起的集中性大型活动能得到 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外,社会上大量存在的同样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民间组织难以激 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据调查,即使在志愿者活动声势相对壮大的广州,通过社会公开 招募的形式而参与志愿者行动的,仅占0.9%。
关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卢平(注:卢平:当代中国青年的政治效应及其评价,《 青年研究》1994年第2期,25—29。)运用经过修正的“政治效应感”(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量表发现,大学生对政治问题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对政治活动 的参与程度,或者说,大学生对政治的低层次的参与和投入(对政治大事表示关注)高于 对政治的高层次的参与和投入(直接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即大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政治参 与程度上是有差异的。
为什么针对同一客观现状,会有如此完全相反的判断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对政治参 与的具体范围界定的不一致造成的。金国兴(注:金国兴:试论青年的政治参与问题,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72—75。)在界定“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范围 时,将它分为五类: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关注社会政治问题、参加政治活动、加入政治 团体、投身政治生涯。这种定义是目前比较全面的归纳,但它对某些领域是否属于政治 参与,并未予以清楚界定,比如,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 活动虽然是在党政机关的倡导和组织下进行的,但其具体内容(一般如“三下乡”、科 技服务、社会调查)与政治活动并无多大关系。另一模糊领域就是青年志愿者活动。学 界关于志愿者活动的性质本来就争论颇大,一部分学者认为志愿者活动是“第二部门” 或“公民领域”,但另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它不过是传统权威政体下的一个派生机构。另 外,政治参与是否只是指外在行动?比如,学生收听收看时政要闻、关心国内外大事、 学习了解政治运作程序,这些是政治参与吗?有的学者将它归为“低层次的参与”或“ 非制度性参与”,有些学者则干脆将它排除在外。
在研究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特点时,不少学者都指出,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存在“知行 偏差”的问题,但他们所使用的“知行偏差”的具体涵义却不尽相同。一是指政治参与 中的政治价值判断与实际参与行动二者不能很好地统一,即对社会有基本正确的政治认 知和政治评价,但实际参与行为上有偏差,知行不一。如吴鲁平(注:吴鲁平:城市青 年政治心态与社会参与的特点,《青年研究》,1995年第8期,1—5。)、刘世丽(注: 刘世丽、李冲:经济发展、教育改革与政治参与——90年代中国青年政治参与分析,《 当代青年研究》2001年第2期,13—16。)等调查发现,大学生反映最强烈的社会问题是 贪污腐败,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有轻度腐败的潜意识,存在着价值取向的两重性和价值判 断的矛盾性。二是指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较强,但实际参与行为的投入较少。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难以实施调查的行为,被学者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比如,大 学生在校园BBS上发表“反日”、“反台独”、呼吁“关注弱势群体”等匿名文章,这 毫无疑问是一种政治参与行动,是在明确地向公众表达自己对政治事件和政治形势的见 解,但是,由于其无法或很难付诸调查和研究,故而成为该研究领域的盲区。现有研究 多局限于制度化的形式,如投票、选举、入党、参与政治活动(如游行)、青年志愿者活 动、投入政治生涯等,而较少关注一些非正式的、非制度化的行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讨论政治参与时,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 等模糊领域是否属于政治参与的范畴,学者可以有自己不同的判断,但应该提供自己的 理由,以利于对“政治参与”进行明确的界定。
二、对不同时段、不同类型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比较
田科武(注:田科武:中国青年参与:历史与现实,《青年研究》,1994年第1期,42 —45。)比较了20世纪几个历史阶段的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特点,认为五四运动至改革 开放前,大学生政治参与有两大特点:青年为社会整体利益而进行的参与;有组织的参 与。在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过分看重政治利益,过分强调政治参与的作用,把政治参 与作为青年利益表达的唯一形式。作者认为,在一个法制健全的民主社会中,大学生参 与社会的方式和途径应该是多样化的,政治参与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还应该有经济上 的和文化上的参与。周贺(注:周贺:社会转型前与社会转型期中国青年政治参与的比 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54—57。)则比较了改革开放后大学生 政治参与动机、方式和效果,认为,从社会转型前到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动 机经历了一个有信念性动机向分配性动机转变的过程,政治参与方式由以政治动员为前 提的政治运动的方式转向以政治动员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制度性参与方式。
吴鲁平(注:吴鲁平:城市青年政治心态与社会参与的特点,《青年研究》,1995年第 8期,1—5。)对大学生中党员干部和一般学生的政治心态的比较研究发现,党团员中存 在的腐败倾向与一般青年并无显著差异,如对“如果行贿能解决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自 己肯定会或可能会行贿”问题的肯定回答,学生党员与一般青年的比例基本一致。党员 和非党员在很多原则性问题上差异并不显著。
三、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功能、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研究
邵念荣(注:邵念荣:当代中国青年政治参与初探,《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 1期,40—44。)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功能进行了概括,认为,根据大学生政治参与对政 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的发展方向和绩效所产生的影响,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具有正 反两方面的功能,其中,正功能为:(1)锻炼了大学生的政治能力;(2)有助于促进我国 决策的科学化和政策运行的合理化;(3)对权力的正确使用是一种有力的监督。负功能 为:(1)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迅速扩大可能加剧“参与危机”;(2)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非程 序化和非制度化会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和我国未来的政治发展。
陶东明等(注: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认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存在着三种类型的动力机制,这三种类型在不同历史时期分 别占据当时的主导地位:(1)信念性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即大学生为了实现某种理想而 参与政治生活。从五四运动到建国,再到20世纪70年代末,大学生基本是受信念驱使而 参与政治。(2)服从性青年学生政治参与。这是一种被动型参与动机,是因为主体受到 了他人或组织命令、动员、暗示。改革开放以前,因为服从而参与政治的情况也相当多 ;改革开放以后,服从性动机在青年学生政治参与中有所减少,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 着作用。随着青年学生心理的成熟和主体意识的确立,服从性参与动机在大学生政治参 与中的分布必将逐渐下降。(3)分配性大学生政治参与(即有些学者讲到的“利益动机”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青年大学生日益变得理性务实, 看重的是现实的利益,分配性参与动机越来越成为其参与政治的首要动机。
为了培育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政治参与动机和选择恰当的政治参与方式,张逸(注:张逸 :论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诉求理性,《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210—212。) 提出为了克服青年大学生政治热情失控时出现的政治盲动和防止政治热情受压抑时的政 治冷漠,根本对策是培养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理性诉求,努力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鉴 赏力和自控力。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机关要积极拓宽民主渠道,加大公民参与政治的广度 、深度和力度,为青年学生表达政治热情、政治愿望提供广泛的机会,为他们的政治参 与提供更广阔的制度性舞台。林建军(注:林建军:论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自律理性, 《上饶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53—56。)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即社会各界应该培 养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自律理性。
曹雅丽(注:曹雅丽:网络时代的中国青年政治参与,《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第6 期,43—46。)还专门分析了即将到来的网络时代对于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认 为虚拟团体将成为政治参与的主体之一,而网上政治参与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参与方式, 将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质量。
四、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如前文所述,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笔者认为,就目前的研 究成果来看,仍存在着若干不容忽略的问题:(1)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大学生政治参与制 度化领域,较少关注一些非制度化,非正式的政治参与形式,如校园BBS。在互联网已 成为大学生群体学习生活最重要载体之一的形势下,网上政治参与的确不应成为学术研 究的盲区。(2)对于政治参与的具体内涵,学界需要达成较为统一的意见,否则就失去 了对话的平台。(3)研究是为了指导工作,如何把既有的研究成果转化为高校等德育机 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