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子体育观念与实践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孔子论文,探析论文,观念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从古至今,有众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阐释。不过,对孔子教育思想体系中所具有的体育教育观念和实践,似乎重视不够,有研究者甚至对此持否定的态度。笔者认为,这是教育史和体育史中关于我国古代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作为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源流发展研究,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笔者不揣浅陋,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以求方家教正。
一、孔子重视体育教育的历史必然性
孔子重视体育教育,有其历史必然性。重视体育教育的观念是基于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夏以来学校教育的传沿
我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有研究者认为,夏代的学校“已经发展成一种比较完备的军体性教育机构了”[1]。笔者同意这一看法。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军事体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较大的比重,这一点在东西方奴隶社会学校的教育中,都是相同的。商代的学校教育实质上是武士教育,以车战为主的战争形式,使奴隶主贵族子弟在学习使用“五兵”等器械和战斗技能外,尤其注重对射箭、御车的技术的训练。殷代学校曰“序”、“庠”,“序”和“庠”都是习射的地方。《孟子》中载:“‘序’者,射也。”
周代学校分大学、小学两级,以宗法思想教育和军事武艺训练为主。学校所授“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中,射、御属军事体育项目。礼教中的“射礼”、乐中的乐舞,要求有专门的训练,也有体育的内容和含义。
关于孔子教学的内容,毛礼锐先生认为:“《六经》也有称为《六艺》的,但《六艺》一般是指的‘礼、乐、射、御、书、数’,所以‘射、御、书、数’也是孔子的教育内容。”[2]笔者认为,以“复礼”为己任的孔子所实施的教学内容当是承受西周教育而来。
射、御:周人尚武,作战以车战为主,军中甲士全是奴隶主贵族子弟,所以学校尤其重视射、御训练,金文中有不少周王在学宫中习射的记载可以为证。周人对射、御的要求较高,有“五射”、“五御”的具体标准,可以认定学校教育中有系统的训练方法,要达到“五射”、“五御”的标准,则需要强健的体魄和熟练的技巧。射、御的训练属军事体育,是容易理解和想见的。
礼、乐:周代时,由殷商敬天礼鬼的武士教育,逐渐发展为周代以“礼”为中心、文武兼备的教育。周人尤其重“礼”,射箭有射礼。周代的射礼有四种,大射、宾射、燕射、乡射。西周的射礼,其目的在于通过射箭比赛来灌输等级观念,所以射礼活动中所用的弓、箭、侯(箭靶)及射时所配的音乐等等,均按射者身份有严格的规定,不得相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西周的射礼,已形成极为细致的射箭比赛制度与规则。“射礼”基本上摆脱了军事训练的性质,并有一定的规则,这就使“射礼”活动具有了体育比赛的性质。
夏代时,已有“大夏”和“万舞”等乐舞名目。《诗经·简兮》描绘了“万舞”表演中“有力如虎,执辔如组”的作战御车动作。西周时,乐舞非常盛行,宫廷设有庞大的乐舞机构,奴隶主贵族子弟在学校随年龄增长习练不同的乐舞,“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3]周舞按其内容及舞具来分,有文舞和武舞,“春夏学干戈,秋冬学习籥。”[4]文舞即执羽毛和竹管而舞。武舞是执干戈而舞。武舞是武艺与舞蹈的结合,可以“大武”为代表。“大武”又叫“象舞,“象周武王伐纣之乐。”[5],以管播其声,又为之舞。从《史记·乐书》中记孔子对大武舞的详细解释可知,大武舞有许多击刺的动作。不论文舞还是武舞,都必须进行系统的训练,对身体的灵敏、柔韧、协调、有力以及集体动作的整齐划一的要求,必然地带有体育的因素和内容。通过乐舞,学习仪容威仪,明确长幼之序,进行德育教育,还可以学习一些武艺技术。
按《周礼》规定,学校每年分别在春秋两季举行会考,称之为“春合诸学,秋合诸射。”“以考其艺而进退之。”有时天子还率百官诸侯前往观看。“诸学”主要是各种乐舞的演练,考核内容除各种队列步伐的变换与器具乐器的使用外,还包括射与御。不论“诸学”的检查,还是“诸射”的考核,都有比赛的意义。
孔子的“六艺”教育中,除射、御之外,射礼、乐舞是儒家礼仪教化的重要内容。“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6]“君子无所争,必争也射乎。”[7]至于乐舞的表现形式和教育作用,我们可以从《荀子》中得知:“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可以征诛也,入可以揖让也,征诛揖让,其义一也。”[8]荀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他对儒家教化的内容和形式,是十分清楚的。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孔子的施教内容基本上是沿袭了西周的教育内容,进行有习练武艺和以尚“礼”为目的的体育教育。
(二)培养治世之才和“复礼”的需要
史载孔子有弟子三千,这八方辐凑于孔子门下的弟子,都是抱着接受良好的教育,以能入仕干禄的愿望来求学的。按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入仕者应是当世社会的有用之才。春秋时期,诸候间攻伐不断,统治者需要的是文武兼备的治世之才,纵使以文见长,也必习武艺。春秋时期的“士”阶层,仍以武士教育为主,军事武艺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稍后于孔子的墨翟,长期住在鲁国,也曾学习儒术,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掠夺战争。墨子也收徒授业,在《墨子》一书中,多处提到要重赏善于射御的能者。射箭是他授业的重要科目之一,《墨子·公孟》谓:“二、三子有复于子墨子学射者”,墨子给未学好射术的学生补课。在《公输》篇中记载墨子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帮助守宋城,使楚国放弃攻宋。据《淮南子·泰族训》记载:与墨子共事的学生有“百八十人,皆可赴汤蹈刃,死不旋踵。”可见墨子也向学生传授军事武艺。
孔子创私学,目的不是培养武士,但社会的需求使他培养的学生同样需要通晓军事武艺。
孔子是儒学的创造者,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道德行为准则是“礼”。孔子对春秋时期诸候力政,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状况痛心疾首,为恢复周礼而矢志不移。孔子教育他的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9]再三强调“不知礼,无以立也。”[10]不遵礼,就是大逆不道。所以,对西周学校的教学内容,孔子必然会身体力行地实施、继承,并传授给其弟子们。
可以说,孔子私学教学中有体育教育的内容,是时代和个人志向需求的必然。
(三)孔子具备进行体育教育的条件
孔子自称是殷人的后裔,“丘也,殷人也。”[11]而殷人有尚武风气。孔子先祖为宋国公室贵族,掌握军政大权,后迁鲁。孔子父亲叔梁纥是鲁国武士,曾立过几次战功,史载他能力举城门,以勇力显赫于诸侯[12]。据《史记》记载,孔子身材高大,“人皆谓之长而异之。”他虽自称“少年贫贱”,但作为“士”阶层的一员,他所受的军事教育当是严格而全面的。童书业先生指出:“《论语》记孔子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孔子及其父皆以力闻,实武士也。”[13]《吕氏春秋》载,“孔子之劲,能招城门之关。”[14]《列子》也载:“孔子之劲,能招城门之关”[15]招,举也。而《淮南子》的记载,更可以说明孔子是智勇双全,能文善武的人。“孔子之通,智过苌弘,勇服于孟贲,足蹑郊兔,力招城关,能亦多矣。”[16]由于孔子所受的教育和超人的技艺,使他具有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传授“六艺”的条件和能力。
二、孔子的体育教育观念及实践活动
由于孔子是“述而不作”,因此,有关孔子体育思想及实践活动的内容,可供我们分析研究的资料不多。但我们从《论语》及有关史籍的记载,仍可知孔子有进行体育教育的观念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内容。
(一)“成人”观及德智勇力的教育内容
孔子所谓的“成人”,是指尚礼有德,大智大勇,精熟六艺的完美之人。他举出了四个典型人物为例来加以说明,《论语·宪问》载:“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臧武仲,鲁国大夫,人短多智,后至齐,齐侯准备伐晋,给武仲以封地,他预见到齐国会被打败,为了避祸,故意说齐似鼠而激怒齐侯,使其不给封地而免了祸;孟公绰,鲁大夫,不贪欲,不经营私利:卞庄子,鲁卞邑大夫,传说曾单独与虎斗,勇力过人,据《荀子·大略篇》记,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而不敢过卞;冉求,孔子弟子,文武兼备。孔子认为,这四人堪称智、德、勇力、多才多艺的典型,再加上礼乐的熏陶,即可算是最完美的人了。孔子的“成人”观,反映了孔子育人的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必然地贯穿于他的整个教育过程之中,以“成人”为标准,全面地培养学生。孔子培养治世之才的实践过程,我们虽知之甚少,但史载孔子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人精通“六艺”,因孔子善于“因材施教”,成名的弟子又各有偏长,或“以德行成名”、或“有口才著名”、“有勇力才艺”、“贤而有勇”、“特习于礼”等等,很多弟子从政做官,文武兼备的冉求、子路都以“政事著名”。[17]
(二)“武备”、“尚礼”的观念及射御的教学实践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行“仁”政。但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18]孔子要积极入世参政,在弱肉强食、兼并激烈的年代,保国为政的前提就是加紧武备,强化军事武艺的训练,他深知“仁政”、“德治”与尚武强兵相反相成的道理,认为“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19]一个国家只有“足食足兵”才能使“民信之”,人民才能听从政令,安居乐业,发展生产[20]。因此,孔子主张“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21]古时教民,授以务农讲武之法,三年一考绩。孔子认为待二考完毕以后,才可使他们服兵役从事战争。孔子反对“不教民战”,他认为“不教民战,是谓弃之”[22],民不习战,性命难保,国亦将不存。正因为孔子有明确的武备观念,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文武兼备才能的培养,传授军事知识和军事技术。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一员猛将,七日不食还能“抗然持干戚而舞”[23];孔子周游列国,在离开陈国经过蒲国时被蒲人阻止,“为人长贤,有勇力”的弟子公良儒拔剑相斗,使“蒲人惧”而解围[24],孔子的弟子冉有,文武兼能,多才多艺,《左传》记载他“用矛于齐师”[25],而立了功。孔子的学生,能以武勇显赫于世,与孔子重视武备和传授军事武艺是密不可分的。据《史记》载:“季重子问冉有曰:‘子之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26]
据史载,孔子本人的确精干射御。“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这句话带有自谦的意味,但孔子善射善御却是无疑的。春秋时期,战车在战斗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车上甲士必擅长射御,作为军旅之技,孔子是必须向学生传授和要求学生习练的。
孔子教射,应该说有习练军事武艺和“射礼”的双重作用。《礼记》载“孔子射于瞿相之园,盖观者如堵墙焉。”[27]孔子给学生讲解射箭的要领,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就是说,射出的箭不一定穿透箭靶之革,因为人的力量有强弱的不同,但关键是要射中的。从孔子对学生的解释看,是教学生习射礼。由于孔子重礼,因而很强调射箭中的,讲求射礼比赛中的取胜。“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28]孔子对射箭比赛的胜负是很看重的,主张既要争,又要讲风格,这是正当的“君子之争”。孔子教射有作为德育的“射礼”的演练,兼或有作为传授军事武艺的目的和作用,我们很难明确地加以区分,但是孔子把射箭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可以肯定的。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其御车的技能也当是传授的内容,这也是可以想见的。
(三)保健养生观及娱乐活动
在《诗经》和周代铜器铭中,“永锡难老”“以介眉寿”“万寿无疆”等希望长寿、表现长寿的记载很多。长寿的观念促使人们去寻找长寿的途径,注意身心的养护,自觉地把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作为追求长寿的手段,留心气候的变化、饮食起居、精神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些养生保健的方法。春秋时期,由于思想的开放,社会的文明进步,出现了养生思想和养生导引术。以健身、益寿为目的的养生思想方法与我们今天体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吻合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我国古代体育众多内容中能形成独立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方法的,恐怕只有保健养生。因此,保健养生思想和方法,是我国古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向学生灌输保健养生思想,传授方法,还很注重身体力行。刘向《说苑》载:“鲁哀公问孔子曰:‘有智者寿乎?’孔子曰:‘然,人有三命而非命也,人自取之。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佚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孔子认为人要长寿,必须按时作息,节制饮食,劳逸结合,反之则会“疾共杀之”。在《论语》中,记有孔子对学生进行关于生活起居、饮食卫生等保健养生教育的言论。孔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求学生“不时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也就是说,吃饭要定食,酒宴上的肉食虽多,不要吃得过量,饮酒不要喝得大醉,这样才有益于健康。孔子要学生“食不语,寝不言。”[29]孔子还要学生注意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30]孔子的这些论述,今天看来,仍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在两千多年前,这些体育思想是相当进步的。
娱乐活动,在现代体育观念中属于身体锻炼部分。孔子认为娱乐活动除了可以健身,更重要的是能调养性情,陶冶身心。所以孔子的娱乐活动内容很丰富。他教育学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31]孔子喜欢钓鱼、打猎。“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32]“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33]说明孔子常有钓鱼,射猎等活动,且孔子不以获取为主,很注重这些活动的娱乐性,技艺也很高。登山、郊游也是孔子经常性的活动,《孟子·尽心》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据《韩诗外传》载:“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说明孔子多次登山,把带学生登山作为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孔子主张以“静”来求得人的长寿,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主静,是孔子养生思想的特点,也是儒家养生功的指导思想。以静养生的思想并不是儒家独有,但孔子是我国最早提出主静养生思想的,他的养生思想早于庄子、荀子、《吕氏春秋》,对后来的道、医、佛诸家的养生思想有相当的影响。
孔子的保健养生思想和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是显见的,这是孔子体育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总结和借鉴。
三、对孔子体育教育观念及实践地位的评述
在我国古代,有极其丰富的体育内容,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我国古代体育很多项目都未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和一套规范系统的竞赛规则及方法,象养生、气功、武术等有理论体系和独特训练方法的项目不多。就整个古代体育而言,很多项目都是融合或者说隐含于其他社会活动之中。因此古代体育必然地随它所依附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作为这种客观存在的反映的我国古代体育思想,当然也不会有系统和完整的体育理论,只可能包藏、融汇于其他社会思想之中。
孔子的体育思想只是一些零散的观念,这些观念也是融汇于他的政治、社会生活思想之中。我国古代没有“体育”一词,而我们所说的“古代体育”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是根据今天“体育”的定义,从体育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联系古代人类社会活动中的行为,追根溯源去进行联系而划定范围的,与西方古希腊时期的学校教育相比较,没有明确地提出学校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也没有把锻炼身体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实施,没有明确的体育指导思想。如德谟克里特认为人“是自己健康的主人”,柏拉图“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教育理想,在中国整个古代社会的教育中是没有的。但是,古希腊学校进行体育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孔子的教育中是存在的,射、御、乐舞等,都要求学生以身体素质为基础。以射、御为例,在当时的社会,射御主要是军事技艺和生活、生产技能,春秋时期,拥有战车数量的多寡,是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标志,每一辆战车上,由驭手和射手组成一个战斗团体,协同作战。因此,射、御是当时主要的军事技能,是练武活动的主要内容。射、御技艺在训练的过程中,与其它的练武活动一样,可以强健体魄,而这种结果又是射、御本身对人的体质要求所使然。古今军事训练都一样,目的不是健身,但客观效果可以强身健体。“射礼”的目的也不是健身,但同样有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是有训练、有胜负之分的比赛。古奥运会的项目设置大多也是源于军事技艺和生产技能之中,古希腊雅典和斯巴达学校体育的内容,也是以军事技艺的训练为主。希腊人把体育视为使身心健全和道德完善的途径,这与孔子的礼乐教育的目的极其相似。因此,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认为孔子没有明确的学校体育思想体系和系统全面的体育实践内容,而否定孔子隐含于教育过程和社会活动中的体育教育观念及实践。我们说孔子的私学教育中有体育的内容,根据就是有指导进行体育教育的观念和实践活动,并非说孔子在当时就明确提出了德、智、体并行发展的教育思想。但孔子在教学中立足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34]通过“游于艺”寓体育于德、武、礼的教育中,引导学生进行习武、习礼乐和娱乐活动,向学生灌输保健养生思想,在生活中要求学生注重对身体的养护,值得我们肯定和研究,这在我们以前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是不够重视的。
对孔子体育思想和实践进行研究,关系到对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进行全面评价的历史问题。孔子作为儒家鼻祖,他的思想,尤其尚礼的观念对我国古代体育的发展影响很大,从“长幼之序”的礼射,到后来“习兵之礼”的田猎,讲论才艺的投壶、古代的蹴鞠、击鞠,无不依礼而行。中国古代体育很多项目在“礼”的制约下得到了发展和规范,但同时又受到“礼”的束缚而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今天来认真加以认识和研究的。
注释:
[1]吴玉琦《浅释我国学校的产生》,《教育科学》1980年1期。
[2]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礼记·内则》
[4]《礼记·文王世子》
[5]《礼记·文王世子·郑注》
[6]《论语·子罕》
[7]《论语·八佾》
[8]《荀子·乐论》
[9]《论语·颜渊》
[10]《论语·尧日》
[11]《礼记·檀弓》
[12]《左传·襄公十年,十七年》
[13]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9页。
[14]《吕氏春秋·慎大》
[15]《列子·说符》
[16]《淮南子·主术篇》
[17]王肃《孔子家语》第四十四
[18]《论语·季氏》
[19]《史记·孔子世家》
[20]《论语·颜渊》
[21]《论语·子路》
[22]《论语·子路》
[23]《吕氏春秋·慎人》
[24]《孔子家语·困誓》
[25]《左传·哀公十一年》
[26]《史记·孔子世家》
[27]《礼记·射义》
[28] 《论语·八佾》
[29] 《论语·乡党》
[30] 《论语·乡党》
[31] 《论语·阳货》
[32] 《论语·述而》
[33] 《孟子·万章》
[34] 《论语·述而》